做一个保险类的公众号,你应该懂这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干货类公众号取名字 做一个保险类的公众号,你应该懂这些

做一个保险类的公众号,你应该懂这些

2024-02-18 09: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保险新媒体营销大会”上的分享

会议主办:超级圆桌、深爱保

认识自己——公众号定位

在今天这样一个网络媒体高度发展、人人都在用微信的时代,如果有人说想要获得一些关注或影响力,写公众号应该是门槛最低而又相对有效的一种方式了。

我要承认,在我刚开始做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我其实是没有做太多准备的,既没有理性地分析一下自己,也没有明确自己的定位。只不过当时决定去做了,也一路坚持下来了。

不过,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特点。就拿做保险类的公众号来说,有的人比较懂得把握客户心理,就可以做销售类的号;有的人专业知识比较强,就可以做答疑解惑类的号;有的人情感比较细腻,就可以多写故事;有的人分析能力比较强,就可以多放数据和对比。有的人是金融背景出身,所写的内容不一定要局限于保险,其他金融类的文章反而更容易获得关注;有的人甚至在做跨行业的工作,比如母婴、房地产、漫画、摄影等,其实也可以与保险的主题有效结合,关键是如何发挥创意来有效切入。

因此,如果今天大家有想法去做一个公众号,我强烈建议大家从“自我认识”这一步开始做起,因为这样做会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强项和弱点,目标更明确,减少试错的无用功,来更快地触达潜在用户。

最常见的“自我认识”方法就是“SWOT分析”了。在“SWOT分析”中:

S代表Strengths,即“强项”,代表自己的优势; W代表Weaknesses,即“弱点”,代表自己的不足或有待提高的部分; O代表Opportunities,即“机遇”,代表外部环境有利于这件事情的因素; T代表Threats,即“威胁”,代表外部环境不利于这件事情的因素。

我自己的SWOT分析(点击查看大图)

“SWOT分析”中,S和W所代表的是“内在自我”的优势和劣势,O和T所代表的是“外部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在清楚地认识了内在自我和外部环境之后,再将自己想做的事情放入SWOT框架中,就可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可行,是否易行,对我们的潜在价值有多少。

比如说,一个内心彪悍的爷们儿,就不适合写那种睡前阅读、抚慰人心灵的情感类文章;一个做高净值客户的保险顾问,也不适合写那种把产品和原理解析得特别细、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看完的文章。

总之,找准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人生是一场修行——写公众号

写一个公众号,最大的益处之一,就是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

碎片化的时间从哪里来?当然是从原本用来“休闲玩乐”的时间中来。因此,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写公众号,就好像是鲁迅先生说的“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

长时间逼自己用“休闲玩乐”的时间来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过程,尤其是在前期成效不那么明显的时候。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想要做公众号的朋友,做了一段时间,但没有坚持下来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如果把写公众号变成了一项“例行公事”,就不可能“想到什么写什么”,否则写着写着就会发现自己陷入了一个“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困境。每篇质量过硬的文章,从选题、构思、取材、收集数据、写成初稿、反复修改都需要占用很多的精力,因此写公众号最难的部分就是长期的坚持。

为了保证每周能推送出两篇有质量的文章,我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在下班后一个人闷在屋里写到很晚,或者牺牲周末的时间来赶上推送进度,不仅推掉了不少社交活动,也放弃了一些追了很久的美剧。

不过,人生就像是一场修行,有付出就总会有回报。当一个公众号运营起来以后,除了能够获得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和额外收入,我们在写公众号过程中所提升的个人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写了很多保险和金融相关的文章,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因为我是一个精算师,所以我一早就对这些知识了如指掌,但其实并不然,因为懂一件事情,和能用简洁、有逻辑的语言给别人讲清楚一件事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平常在聊(chui)天(shui)的过程中,可以随意对很多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写在公众号上,就是实实在在的白纸黑字,如果哪个概念说错了,或者哪个数据用错了,很可能就会误导读者,以后是有可能被“打脸”的。

因此,我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即便是我认为这个主题自己已经很了解了,我依旧会去查阅很多资料;如果某个主题并不属于我的专业领域或者我没有十足的把握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我宁可不去写。

这样做,不仅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做“网红”还是“KOL”——理念输出

网络上获得大量关注的主要有两类人:一类叫做“网红”,一类叫做“大V”或者“KOL”(Key Opinion Leader)。我先来谈谈两者的区别:

从产出内容来看,KOL产生的是意见、知识和观点,人只是一个载体而非核心;而网红产出的大多是搞笑、颜值和流行元素,其核心就是网红自己本身。 从用户需求来看,大家关注KOL主要是希望获取专业知识,开阔眼界;而大家关注网红主要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以及好奇、窥私等。 从变现能力来看,KOL的变现能力较慢,而且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关注;而网红的变现能力却很快,一旦红起来,就会有各种商业广告找上门来。 从存在时间来看,只要KOL能够不断产生干货内容就会有长久的存在价值;而网红则会随网民兴趣的变化很快消逝。

因此,在做公众号的最开始,我们就应该要想清楚:我究竟是想做“网红”,还是想做“KOL”?我想要获得关注的方式是什么?我想要向公众输出一些什么样的理念?

把KOL和网红放在一起对比,倒不是因为网红不好,网红大多也是相当有实力的个体,只不过“网红”这个词在今天还是略含贬义。如今,无论是在微博、抖音还是公众号上,都有一批急于在网络上获取关注的人,这些人为了“红”可能会无所不用其极,有时也是蛮引人侧目的。

无论是KOL还是网红,要走出第一步,都是要先获得关注。然而,现实问题是,KOL想要获得关注要比网红难太多,这是因为KOL大多比较“克制”。

我与不少朋友都讨论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今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大多比较浮躁,都喜欢关注热点和能宣泄情绪的话题,却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篇对自己认识这个世界有真正帮助的文章。以我自己写公众号的亲身体会,从阅读量来看,最佳,其次,尚可,而真正花费我时间最多的、认认真真为大家,阅读量往往少得可怜(大家可以分别点击链接对应的文章查看)。

这两年运营公众号的经验告诉我,不打热点、不抛出另类观点,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是行不通的。只不过这个度一定要把握好,绝不能为了“火”而去误导、去煽动,更不能为了获得关注而“不论吃相”。

总之,写公众号,应时刻提醒自己要“克制”,不能枉费了读者们对自己的信任。

绝不只是写文章——公众号运营

我开始写公众号是在两年前,而真正“运营”公众号却是在最近一年才开始的事情。

做过互联网的朋友应该能够体会到,“写公众号”和“运营公众号”,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所谓“写公众号”,只不过是把一篇一篇的文字写出来,也不用过分在意文字质量、排版、美观、一致性、系列性和用户体验;而当我们是在“运营公众号”的时候,公众号就不仅仅是一个文章和思想的载体,它对于我们的用户而言是一个产品——我们对公众号所有的用心,用户总会从某些地方感受到。

因此,运营一个“公众号”,我们不仅需要从细节上不断优化、打磨,让它给用户带去更加舒服、流畅的体验,更要赋予其情感,使其产生口碑和品牌效应,令用户们口口相传。

我从没有过互联网公司的从业经验,我如今能够get到产品思维的一些点,也是通过不断自我学习和经验积累获得的。不得不说,互联网的产品思维,不仅对于公众号的运营很有帮助,就连我们今天的为人处世之中都有“产品思维”的用武之地。为什么腾讯的产品用户体验那么好?为什么有些软件功能很强大,但是人们用了之后就不想再用第二次?为什么有的保险营销员的朋友圈就能展示很强的人格魅力,而有的保险营销员的朋友圈就那么不受人待见?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有没有产品思维的差距。

(对产品思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得到》上听一下《梁宁·产品思维30讲》)

30岁的年纪,还是要逼自己一把

讲了这么多,还是想回到“逼自己用休闲玩乐的时间来做事”这个话题上来。

谁都不会否认,“30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龄。

首先,从数字上看,30岁直接跳出了“二十几岁”的范畴,从此之后我们几乎不敢大言不惭地称自己是“年轻人”,而是一路奔着40岁的中年而去。

其次,从身体上看,进入30岁后身体机能有明显地下降,不光是越来越多的男同事都捧起了保温杯,87年的梅西看着98年的姆巴佩也只能感叹岁月不饶人。

再次,从工作上看,30岁的人大多都没了刚毕业开始工作时那种新鲜感和激情,了解了在职场里不是多一分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也不知道这种“用年资换升职”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

最后,从生活上看,跨入了“而立之年”,身上背负的责任一下子重了很多,为了子女教育、赡养父母、交房租、还房贷而日复一日在公司打拼,回家以后感觉“灵魂被掏空”,把娃哄睡了,刷个剧或看看朋友圈,然后就上床洗洗睡了。

听上去有些伤感和无奈,但据我了解有很多30多岁的朋友大多是这种生活状态。

然后,中兴工程师跳楼自杀的事情,毫不避讳地向大家道出了“中年危机”其实离我们每个人都不远。40岁的中年危机,比外表上的油腻还要可怕,“上有老、下有小、工作没起色、生活不顺心”的巨大阴影,很容易让人对生活失去所有的期待。

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年危机”的产生,会不会是因为我们在步入30岁这个“门槛”时没有坚定地选择一个正确的人生方向?或是在褪去工作激情之后对于事业“草草了事”?或是整天忙于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忘记了原本有个更远大的目标在等着自己去实现?

其实我自己也给不出答案。但也许是因为我听了太多罗胖的“鸡汤”,我知道那些成功的人无非是出于勤勉,而那些没能成功的人却各有各的原因。

于是,出于我对“中年危机”的恐惧,在30岁的年纪,我还是逼了自己一把,想看看能不能通过更加用心地经营这个公众号,来做出一点小小的成绩。

今天,站在31岁的起点回头看,我可以说自己无悔于30岁的时光。30岁这一年,我写了110余篇文章线下活动,其中一场有超过300多名听众;应邀请在3场大会上做嘉宾分享;文章有被选刊在《中国保险市场》、《大众理财顾问》杂志上。

虽然取得了这些小小的成就,但我知道距离成功还很遥远,而且这个时代瞬息万变,机遇转瞬即逝,我们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

在生日之际,以此段鸡汤文与各位共勉,让我们一起加油。

知识星球预告

今天这篇文章,虽然与保险不直接相关,但是有干货,有方法论,也有鸡汤,希望能够给大家带去一定的帮助。

最近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付费社群工具,叫做知识星球,我研究了一下,发现这个工具在信息分享与资源共享方面都比微信群要强大得多,功能设计方面也更加人性化,方便大家在里面提问问题、分享经验等。

于是,我邀请了几位行业内的老师作为嘉宾,创建了一个叫做“进击的保险人”的星球,目前正处于试运行阶段,暂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欢迎感兴趣的朋友优先加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