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帕克到底是什么身份 “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出走半生,归来还是少年”

2024-07-15 15: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回到主题,帕克的一生不可谓不丰富,他在学术与社会实践之间反复横跳,读的都是名校,书都是名师在教,当记者也都选边缘底层人物来报,谁让他有个有钱的父亲给他靠,skr~

他23岁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哲学学士学位,那时候师从杜威。毕业后去当了10年的记者,然后又跑去哈佛大学拿了哲学硕士学位,之后去德国跟随齐美尔学习,参加了很多讲习班,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接下来的10年他搞社会实践与调查,也当学院的主任。 直到他50岁才到芝加哥学派正式从事学术工作,还只是一个没有编制的讲师,9年后才评上教授,那时候已经60岁了。

当我们在谈论焦虑与非升即走的时候,帕克稳得一批。有学术路我不走,社会实践折腾完了再来也不迟,诶,就是玩儿!

他这么折腾的原因得从小说起了。

-

01.

帕克的生平:

理解帕克必备八卦!

帕克在明尼苏达州的雷德温镇长大,这个小镇里有很多来自挪威和瑞典的移民家庭,帕克小时候就喜欢和他们一起玩,并且很想知道他们是如何适应美国社会的(敏感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什么了)。

不像出身书香门第的拉斯韦尔(指路人物志第一话 不正经的新传人物志第一话:爽文男主他不想爆红 ),帕克的父亲是一名商人,在当地还是一个商人组织的领袖,所以严格来讲帕克是一个富二代,但他是因为拒绝照顾家业而投入学术的。我有家业不帮忙,诶,就是玩儿!这些家产有多少呢,帕克50岁到芝加哥大学的时候讲一门课500美元,工资根本不够家庭开销,但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帕克根本不在乎工资。

(所以想折腾还真的是得有资本才行啊...)

帕克在密歇根大学读了本科, 受老师杜威的影响,他开始对传播作为一种整合社会的力量的作用,对报纸、电话一类的传播渠道开始感兴趣了。

本科毕业后帕克去当了调查记者, 主要写深度报道、扒粪新闻等等。期间他揭露了赌场和鸦片窝,报道警察打人、酒精中毒和犯罪集团,还开创性地将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标在地图上以确定疾病源头。这些选题即使放在今天,哪个不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帕克当记者的第5年,他曾经的老师杜威想办一份叫《思想新闻》的报纸,目的不是把哲学告知大众,而是利用报纸来改变哲学界。杜威拉帕克入伙,不过帕克觉得应该用哲学理论去探讨社会的病态,这样才能对报界和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这是《思想新闻》还没开始已经结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那别的原因是啥?

主要是贵。他们定价每年12期要1.5美元,做个简单的算术题,一美元大概有70便士,对比一下,便士报刚兴起的时候 《纽约太阳报》一期只要1便士,而《思想新闻》一期要将近9便士,谁买啊!

我想刚看完《觉醒年代》的大家和我一样,看到杜威和帕克的分歧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陈独秀与胡适。更绝的是,胡适偏偏就是杜威的学生。

虽然《思想新闻》夭折了,但这次经历改变了帕克的思想生活,他开始对报刊和舆论产生兴趣,并将其做成了博士论文,还进一步探讨了社会调查作为社会研究工具的意义和可能性。这次事件还留下了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新闻和知识是什么关系?(后面会展开)

另一个值得回味的事情是,帕克在给追求对象写信时说的一句话,几乎可以成为他人生的概述:我热爱这个疯狂的混乱世界;如果我不热爱它,我就不能描写它。(强烈建议各大书店把这句话裱起来当slogan)

后来他为了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传播,去了哈佛读哲学硕士,但并没有找到答案。他去了德国念博士,跟着齐美尔学社会学,这奠定了他对报刊与社会的基本观点(后面展开)。

与那个时候大部分人读完博士就任教的路子不同,帕克又“玩”了一次。他生活的地方爆发了反对刚果虐待黑人的运动,他建立“刚果改革协会”,并跟随一名黑人领袖,做他的秘书,和他一起去欧洲旅行,收集各种农民、劳工的经验材料,研究黑人与种族之间的关系,最后他俩合著写成《最底层的人》一书,并得出结论:欧洲帮助劳工做的事比美国帮助黑人做的事多得多。

帕克后来去芝加哥大学任教是因为另一个关心底层社会的学者——一生之友托马斯。1912年帕克组织了一个关于黑人问题的国际会议,那时帕克还在考察黑人,托马斯研究的则是美国城市中的波兰农民,俩人一见如故。会议一结束托马斯就马上邀请帕克来芝加哥大学任教。

之后,帕克开始专心搞学术,也产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帕克这么形容他的一生之友:a man who speak the same language as myself.

-

02.

帕克的理论介绍

(重点!)

1.帕克的传播思想与贡献(精简版,直接背哈)

在整个芝加哥学派中,帕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师承杜威,和米德有很多思想不谋而合,同时,他对于角色和互动的阐述,也对后来的戈夫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帕克被喻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理论家,他给传播下了一个定义: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凭借这个过程,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个人能够假设其他人的态度和观点;凭借这个过程,人们之间合理的和道德的秩序能够代替单纯心理的和本能的秩序。

而他的《移民报刊及其控制》(深入阐述见下方)中的一些思想也影响了后续的研究,譬如说,他在对报刊内容进行阐述时,就在思考媒介内容如何影响舆论,这一问题在之后被麦库姆斯和肖理论化为“议程设置”;

另外,由于帕克长期浸润于新闻编辑室,在他的论述中,大众媒体的内容生产如何受到控制也是一个关键要素,其中受到舆论影响这一part后期被勒温理论化为把关。当然,他社会学家的身份也在让他思考大众媒体如何导致社会变化?这些问题都是传播学的重要问题,对后续研究也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帕克的思想对媒介环境学派的生成也很有启发!在帕克的观点中, 传播技术的发展会使传播的人际传播发生断裂,城市生活因而逐渐渗入美国的各个角落。帕克的这一思想启发了英尼斯的技术观,同时,麦克卢汉也认为媒介加快了原有乡村的分裂,这些思想或多或少都来自于帕克的启发。

如果同学们还想进一步研究思想之间的关联,这里指路丫丫的勒温 库尔特·勒温: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8 以及剪云者的麦克卢汉 不正经人物志第二话:五个学位证书还没堵住污蔑我的人的嘴?

2.社会与移民(重中之重!)

这里先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一下彼时美国的社会背景(考试可以直接写!):移民迅速增多,难以适应美国社会。其中,移民大多是来自欧洲的农民,他们很难适应美国的城市生活。

具体来说,移民进入美国以后会经历哪些过程呢?在帕克和伯吉斯合著的《社会学科学导论》中,他把社会秩序的发展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适应与同化。竞争是最基本的、具有动物性的形式,为了资源而进行争夺;冲突则是有意识地确认自己的对手和敌人;而适应意味着与敌人的和解,至少是不在公开场合产生冲突;最后,同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团体之间的记忆、情感与经验都逐渐成为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移民报刊及其控制》就是在这一同化过程中。这是社会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

进一步来讲,移民在这些秩序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呢?帕克提出了“边缘人”与社会距离的理论。社会距离很好理解,距离越近,两个个体/组织的关系就越近,相互影响越大,反之亦然。而对“边缘人”的阐述,则需要先介绍他导师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

在齐美尔这里,陌生人不是一个来了一个城市就走的旅人,而是一个来到这个城市不走了,你指不定哪天就能碰上ta,甚至以后还能再偶遇的人。所以齐美尔的“陌生人”理论的矛盾点在于——我们和陌生人同处于一个物理空间,但却没有近距离的交往,也就是社会距离疏远。

帕克的“边缘人”在“陌生人”的理论之上进一步阐述了移民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帕克认为边缘人是一种新的人格类型,他的身上有两套乃至更多文化共存,他们既无法割舍自己之前浸淫的传统文化,也无法完全接受新的城市文化,他们处于两套文化的边缘位置,暧昧不清且尴尬。

就拿我刚上大学举个例子,我从四川到广西,经历了语言不通(别问我为什么,请自行搜索南普视频)、饮食习惯巨大差异(从辣的到臭的)以及气候差异(从一年四季到一年只有夏天一个季节),那时的我就是一个在四川文化与广西文化之间的边缘人,于是迫于无奈我加入了四川老乡群。

这里的老乡群意味着什么?没错,就是帕克笔下的《移民报刊及其管理》(超级重点!!!)。移民报刊到底是个啥?很简单,就是在美国发行的、印着移民母语(比如欧洲各种少数民族语言)的报纸。帕克认为移民报刊是社会进步的力量,承担的是将移民同化(美国化)的功能与作用。

刚才提到来美国的移民大都是欧洲的农民,他们在欧洲时都不怎么看报纸,一方面是少数民族的语言在欧洲时被压制的,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条件比较稳定,看不看报纸对生活影响并不大。但到了美国就不一样了,语言不通、城市节奏快等因素叠加在一起,让移民们为了生活不得不看报纸,了解日常生活必须的信息。(联想隔壁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的环境监测功能)。

那么进一步看,移民报刊还有推动移民适应与同化的作用。回想一下以前看过的美国电影,里面进行一些打砸抢等恶性事件的大多都是移民或者身处社会边缘的人,移民报刊的作用就是防止移民进行这类行为。他们通过阅读移民报刊获取自己的民族身份认同,达到不忘记民族文化与参与美国公共生活的双重作用。

最后就是“控制”了。帕克认为政府应当让移民报刊获得与本地报纸同等发展的机会,最终使移民通过移民报刊融入美国的日常生活。

这本书当然也不是没有问题,从一开始这本书就是接受资助的对策研究,当然帕克已经很尽力在资助与专业之间保持平衡了,但依旧还是受到了资助方以及相关机构的影响。另外,这本书在研究方法上略微粗糙,经验材料多,但缺乏从经验材料到理论的演绎过程。

3.干了那么久记者,新闻到底是个啥?(不是特别重要)

要说帕克当了那么久的记者,没对新闻这一概念进行思考我是不信的。前面已经说到杜威和帕克办《思想新闻》留下的问题:新闻与知识的联系是什么?帕克给出了答案——新闻本身就是一种知识。

不过还是得先回顾前人对知识的定义。威廉·詹姆斯将知识分为两种:“略知”(非正式)的知识与“确知”(理性、系统)的知识。“略知”的知识通俗的理解就是亲身接触、日常生活习惯形成的知识,比如写字要用笔、洗衣服要用洗衣粉洗衣液什么的;而“确知”的知识则是通过大量经验抽象得到的严肃的知识,也可以叫做知识的知识。

新闻则是出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知识类型,它一方面报道日常事件与经验,这显然是非正式的知识,但另一方面却也成为影响舆论、社会的关键要素,成为理性的一部分,它源于日常生活但又脱离出日常生活,成为非正式知识与理性知识之间的状态。

帕克将新闻作为知识的看法将传播研究与知识社会学联系在了一起。

-

03.

结语

总的说来,帕克的一生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复杂是他的人生经历多样,简单是因为这些经历都出于一个词——底层关怀。通常情况下,一个人10年里没有大变都已经很不错了,而帕克从小时候对移民感兴趣到最后79岁(差一个星期80岁)去世,他都始终坚守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关怀,认为社会学家应当是一个“超级记者”。 如瓦叔所说,没有人比他更适合“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

帕克在燕京大学的课堂上讲着自己与杜威的关系,以及自己喜欢读歌德的《浮士德》,课桌上有个学生听得很入迷,那个学生叫费孝通。

帕克和费孝通说不用多读社会学大纲,而是要去读一些小说,甚至自己去实地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后来费孝通先生去芝加哥大学访学,在帕克的办公室里写完了《乡土中国》这本书。而费孝通先生的关门博士于长江的博士论文,就是对芝加哥学派尤其是帕克的思想史进行研究。

Reference

参考文献

-

[1] 李敬.(2011).帕克:人文生态学视角中的新闻报刊与社会“同化”进程. 国际新闻界(11),49-55.

[2] 杨建娟 & 吴飞.(2012).理解“生活在别处”的“边际人”——兼谈帕克的底层关怀意识. 新闻界(10),14-20+30.

[3] 王金礼."作为知识的新闻:杜威、帕克与“夭折”的《思想新闻》." 学术研究 .03(2015):32-39.

[4] 罗伯特·帕克.(2011).《移民报刊及其控制》(陈静静 展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E.M.罗杰斯.(1997/2002).《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殷晓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6] 丹尼尔·杰·切特罗姆.(1982/1991).《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曹静生 黄艾禾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如想报名,可扫码添加学姐

-end-

库尔特·勒温:这个世界会好吗?|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8

霍夫兰:当传播学天才被迫干起了“营销”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7

你不知道的施拉姆,他让人 “又爱又恨”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6

拉扎斯菲尔德:一个出轨的奠基人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5

浴火重生之麦克卢汉竟是我爸爸?|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04:波兹曼

做一个“废弃的易拉罐”,在社会的夹缝里点亮黑暗 —— 斯图亚特·霍尔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第3话

不正经人物志第二话:五个学位证书还没堵住污蔑我的人的嘴?

不正经的新传人物志第一话:爽文男主他不想爆红

|瓦洛佳新传全程班| 中传全程班 |实务全程班|

| 不正经新传人物志| 论文解析|

| 院校分析 | 论文计划| 真题大解析 |

| 热点解读| 经验贴| 新传考研要点解析 |

| 生活中的传播学 |新传考研er最关心的365个问题 |

传播学人物不为人知的一面。

-

编辑:瓦叔

撰文:二丫

图片:来源于网络

排版:九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