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望中的希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出自 失望中的希望

失望中的希望

#失望中的希望|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名言与我这般年纪的中国人来说,大抵都不陌生,是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结尾的一段话。

《故乡》创作于1919年,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国农村贫病破败,满目疮痍。鲁迅就是在那一年卖了绍兴老家的祖屋,把母亲,三弟及家眷接到北京居住,这一过程用时二十九天。鲁迅先生通过一来一走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白描和对比的手法,把故乡的人、文、景、事物诉诸笔端,展现在读者面前。抒发了失望、悲凉的情感,表达的却是顽强抗争的精神和不悲观不消沉不放弃的意志。激励并告诫人们,只要努力拼搏,勇敢追求,希望就会在失望中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来。这就是失望中的希望。这样的情绪,贯穿《故乡》全篇。

鲁迅的伟大令我不敢解读他的文字,但是对他文章的喜爱又令我欲罢不能,下面几句胡言乱语不是解读,无关赏析,只是重读《故乡》后的一点感想。

02

《故乡》的行文线索清晰明了: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但是情感却有些复杂,是悲凉灰暗,和空灵愉悦的。两种情感交织,便是失望与希望的纠缠,最终希望脱颖而出,让周先生说出希望有与无,以及地上有路没路的慨叹。

回故乡:“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开篇第一句直接点明:我要回故乡了。但是回故乡的心情却不是很美丽,原因是‘隔了二十年’且是‘冒着严寒’。二十年物是人非,近乡情更怯是一方面原因;而晦暗的天气,苍黄萧索的景象也令我忍不住心生悲凉。其实这悲凉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的是当下的景况,虚写则影射中国的社会现实。

二十年才回一次故乡,且还是举家搬迁的,事情必然很多,但是鲁迅却只摘出了两个人、四件事进行详细叙说。令主题突出,详略得当。两个人是闰土和杨二嫂,四件事分别是我与母亲商量搬家事宜;回忆与闰土的深厚感情;对豆腐西施杨二嫂的尖酸刻薄的叙述;闰土特意带了他的儿子水生前来看我。

离开故乡,船行水上,故乡的山水和老屋都远了,但是“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因为一种“气闷”在心里滋生,感觉四面八方有墙向我压来。这墙不是别的,是封建思想对人的禁锢和扼杀,而我又无力反抗。好在还有水生和宏儿这样的小孩子们,他们就是未来的希望。以至于心情虽然痛苦但却不悲观,难过却不消沉。

白描和对比的表现手法是《故乡》最大的特点。

小说没有过多渲染和铺垫,景物描写基本都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来烘托情绪,展现主题的。作者开篇就以严寒且阴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萧索荒凉的村庄来衬托自己悲凉的心情。 结尾处,作者又以黄昏的天气和深黛色的青山这样灰暗的色调来表现悲凉阴郁的心情。而在回忆与闰土交往时,作者勾勒出海边碧绿沙地,深蓝天空,金黄圆月的场景。这个场景空灵而纯净,让人心情不由得明朗愉悦起来。这个情景是作者理想村庄的缩影,也是他对未来社会一种憧憬。

而人物性格都是通过动作,语言、肖像以及心里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既鲜活又立体,有血有肉,非常丰满。这在对杨二嫂的描写可见一斑。杨二嫂的出场可以说是先声夺人的。“‘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紧接着,“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的杨二嫂便以一个农村泼妇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中。“’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这一段语言和行动描写,把杨二嫂的贪婪和自私表现得淋漓尽致。

文中写道我见到中年闰土的时候,兴奋得不知说什么好,心里鲜活着童年时与润如的情意。而这时对闰土的描写,恰似电影的特写镜头:“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听到这一个称呼,不只是作者,读者心里也禁不住”打了一个寒噤“。我终于知道,我和闰土再也不复当年的情形了。哥哥和弟弟的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老爷和仆人。这是封建礼教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虐杀,它在我和闰土之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不易攻破的 “厚障壁”。

贯穿全文的对比手法,对表现主题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首先是文章感伤基调与明朗基调的对比。回故乡我本就“没有什么好心绪”,接近故乡时,看到萧索荒凉的景象,又令我多了一层失望。闰土的麻木和呆滞,杨二嫂的尖酸和刻薄,这些都令我心情沉闷。但是少年闰土天真可爱,水生与宏儿没有任何功利和等级观念的友谊,又令我对未来充满希望。

其次是活泼可爱、勇敢纯真的少年闰土与愚钝麻木、无知迷信的中年闰土的对比。"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再其次是豆腐西施杨二嫂,作者是这样描述她前后差异的。“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终日坐着,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她现在的形象却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几处对比形象生动,不但令人物形象鲜明,也凸显了主题。

03

作者从现实落笔,通过想象联通过去,展望未来,在对记忆中故乡的怀念与现实故乡的凋敝中否定了现实,又从现实中宏儿与水生的关系中看到希望,从而展望未来的“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故乡》是我上初中时收录在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据说现在已经被移除了。移除的原因不甚明了,人们对这件事也褒贬不一。鲁迅先生的文章后人崇拜者有之,痛骂者也有之。痛骂者说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崇拜者说博大精深,蕴含深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是出色的人越容易招致非议,这本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作为小人物,我无法洞悉高层这种做法的本意,但是就如鲁迅先生在《故乡》结尾说的那样,“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蕴藏在民众心目中的善恶美丑不是任何人任何阶级可以抹杀的。只要努力拼搏,勇敢追求,希望总会在没有路的草地里滋生出来,变成一条人人可行的通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