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师范生证明材料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2024-07-13 11: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

——教育技术学专业

前言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真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对于我校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建设,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规范教学管理,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普及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知识,特编印《师范类专业认证知识手册》,望广大师生认真学习、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做好我校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认证各项工作。

目录

1 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知识1

1.1 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根本宗旨、目的是什么?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1.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4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

1.5 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中的“主线”和“底线”的内涵是什么?

1.6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1.8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2

1.9 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坚特“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1.10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1.11 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1.12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1.13 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1.14 师范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1.15 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1.16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1.17 什么是“一根本”“两目标”“三任务”?

1.18 师范类专业认证“3 个 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1.19 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健全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1.20 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1.21 师范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2 我校师范生培养情况

2.1 我校历史沿革如何?

2.2 我校的校训是什么?目标定位是什么?层次定位是什么?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2.3 我校的现任领导?

2.4 我校的办学规模如何?

2.5 我校的二级学院是如何设置的?

2.6 我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是怎样的?

2.7 我校的师范办学传统是什么?

2.8 学校师范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何?

2.9 学校对于师范专业经费保障如何?

2.10 为达成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我校采取了哪些举措?

2.11 学校建有哪些教育教学设施用于师范生培养?

2.12 学校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什么?

3 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认证基本知识

3.1 专业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3.2 专业当前的师范生人数是多少?

3.3 专业的当前师资情况如何?

3.4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3.5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和性质?

3.6 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3.7 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3.8 学院为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哪些措施?

3.9 学院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做了哪些准备?

3.10 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是怎样的?

3.11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3.12 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流程及组织机构是怎样的?

3.13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修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

3.14 本专业的实践基地有哪些?

A 专家进校常见访谈内容

A.1 访谈院长、副院长、专业负责人

A.2 访谈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

A.3 教师访谈

A.4 学生访谈

第一章 师范类专业认证基本知识

1.1 什么是师范类专业认证? 根本宗旨、目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专门性教育评估认证机构依照认证标准对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实施的一种外部评价过程,旨在证明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根本宗旨: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大国良师,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全面保障和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证核心: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改革培养体制机制,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不断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1.2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的核心要义,贯穿师范类专业认证全过程。

学生中心: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要求遵循师范生成才成长规律,以师范生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为中心配置教育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并将师范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产出导向:聚焦师范生受教育后“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强调明确学习产出标准,对接社会需求,以师范生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环节,配置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持续改进:强调聚焦师范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一改进”闭环,建立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追求卓越质量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1.3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强调在工作中遵循统一体系、省部协同、高校主责、多维评价原则。

1.4 师范类专业认证体系架构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针对各地各校师范类专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及类型层次复杂多样现状和特点,构建横向三类覆盖、纵向三级递进体系架构,推动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持续提升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正在申请专业认证二级。

三种类型:“中学教育专业认证”“小学教育专业认证”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

三个层级:第一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要求监测;第二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合格标准认证;第三级定位于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卓越标准认证。

1.5 师范专业认证要求中的“主线”和“底线”的内涵是什么?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的 8 个一级指标不是碎片化存在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认证标准要求专业根据外部需求制定培养目标,为支撑培养目标达成而制定相应的毕业要求(学生学习产出),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并要求专业建立基于产出的评价改进机制,保证专业不断改进教学环节,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之间“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互动关系则为认证标准的逻辑“主线”。

专业认证的“底线”要求,即认证专业达到合格要求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了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通过评价能证明达成情况,并建立依据评价结果进行持续改进的机制。

1.6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发展”这一个指标项上,也体现在其他七个指标项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要求师范类专业把培养目标和全体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作为评价的核心;培养目标应该围绕师范生毕业时的要求以及毕业后一段时间所具备的从教能力设定;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方面的建设均要以有利于师范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各种质量保障制度和措施的目的是推进师范类专业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最终目的是保证师范生培养质量满足从教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1.7 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是如何体现产出导向的?

基于产出导向的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英文缩写 OBE ) 是目前国际高等教育倡导的一种先进理念,也是新时代我国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正是按照这一理念来设计和制定。以产出为导向,就是强调以师范生的学习效果为导向,对照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评价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师范毕业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而非仅仅是“教师教了什么”。要求专业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基本思路,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出发点,设计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采用匹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配置足够的软硬件资源,要求每个教师明确自己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责任,最终通过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要求的达成。

1.8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强调建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其所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持续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用人单位满意度和毕业生实际就业情况成为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的重要评判指标之一。

因此,认证标准在“质量保障”指标项中,专门设有“外部评价”二级指标,要求专业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基础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它是师范类专业收集信息,对“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价的必要渠道,也是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持续改进工作的重要基础。

1.9 师范类专业认证怎样坚特“持续改进”的质量观?

做好三个跟踪:跟踪基础教育改革新发展,更新培养自标;跟踪教育教学岗位新需求,更新毕业要求;跟踪知识能力亲质新规格,更新课程与教学。

1.10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推进三个转变:专业自足(学校/教师/学生)向需求导向(政府/中小学幼/学生/学校/教师)转变;教为中心(教了/重知识传授)向学为中心(学到/重能力养成);内部监控(自我循环)向内外评价(反向设计正向施工)转变。

1.10 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师范类专业认证根据第一、二、三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组织实施方式,设置了相应的认证工作程序。第一级采取网络平台数据采集方式,对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信息进行常态化监测。第二、三级采取专家进校考查方式,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状况进行周期性认证,认证程序包括申请与受理、专业自评、材料审核、现场考查、结论审议、结论审定、整改提高 7 个阶段。

1.11 学校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评建准备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基础工作,原则上参评高校至少在提交认证申请前1年开始评建准备,主要任务是比照认证标准,找出自身存在问题与差距,逐步改进提升,具体包括:

学校层面:以专业认证为抓手,以认证理念推动师范类专业教学改革,引导师范类专业聚焦毕业生核心能力素质培养,建立基于产出的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和质量文化;开展广泛宣传;建立评建保障机制.

专业层面:对照认证标准开展自查,总结取得成效,梳理问题与不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有针对性改进。其中,重点工作是重新审视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建立基于产出的质量评价机制,整理教学档案与佐证材料。

教师层面:认真学习充分理解认证理念与认证标准,将认证理念和认证标准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12 为什么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种举证式认证,现场考查专家组主要是通过参评专业的“说”“做”“证”三个环节,来查证和判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是否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并给出认证结论。

说:即“自己是怎么说的”,参评专业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

做:即“自己是怎么做的”,参评专业以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所实施的教学活动以及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形成性评价的措施与做法;

证:即“证明自己所说和所做的”,参评专业要为证明自身达到标准要求逐项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要求参评专业的“说”“做”“证”必须达成一致。

1.13 第二级认证考查具体包括哪些指标?

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标准是国家对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学生发展”等 8 个一级指标和 38 个二级指标。

1.14 师范专业认证考查的“五个度”具体指什么?

培养效果对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专业定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度.

师资及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支撑度.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

学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1.15 认证的结论和周期?

结论分为“通过”“有条件通过”和“不通过”三种,有效期为 6 年。

1.16 师范类专业认证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提出了哪些要求?

培养目标的内容包括服务面向、服务定位和人才规格等内容。要对师范生毕业 5 年左右的具体能力和表现

有清晰的表述,反映师范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并能够为师范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并要求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1.17 什么是“一根本”“两目标”“三任务”?

一根本:即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宗旨,引导高校有效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定,明确师范类专业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聚焦师范类专业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两目标:即把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和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两个目标。

三任务:即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强作为师范类专业认证三个任务。

1.18 师范类专业认证“3 个3”即“三个产出”、“三个支撑”、“三个评价”是指什么?

三个产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

三个支撑: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教学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三个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培养目标达成评价。

1.19 师范类专业认证需要健全的“三个机制”是什么?

质量监控机制:课程教学、教育实践和学习成果的质量监控.

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评价结果的持续改进机制.

1.20 认证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

师范类专业认证是一项系统性、根本性的师范人才培养改革工程。对于担任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新的要求主要有:参与和熟悉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熟知专业毕业要求;

基于毕业要求,了解本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掌握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根据毕业要求设定自己所承担课程的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根据设定的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和教学环节;

根据学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设立针对课程目标的课程考核方式;在教学实施中,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指向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具体可行的、基于课程评价的课程持续改进方案并实施。

1.21 师范类专业的师资队伍有哪些要求?

数量结构:专任教师数量结构能够适应本专业教学和发展的需要,生师比不高于 18:1,本科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一般不低于 6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低于学校平均水平,且为师范生上课。基础教育一线兼职教师素质良好、队伍稳定,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低于 20%。

实践经历: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至少有一年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服务经历。其中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具有指导、分析、解决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持续发展:制定并实施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教师培训和实践研修制度。建立专业教研组织,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教师分类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与绩效分配、职称评聘挂钩。探索高校和中小学(幼儿园)“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共同发展机制。

第二章 我校师范生培养情况

2.1 我校历史沿革如何?

九江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等院校,现办学体制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学校办学历史肇始于 1901 年创办的但福德护士学校,2002 年3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专科学校、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和九江教育学院四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2008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2.2 我校的校训是什么?目标定位是什么?层次定位是什么?人才培养定位是什么?

校训: 竞知向学、厚德笃行;

目标定位: 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层次定位: 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

区域定位: 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为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3 我校的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赵伟;

校长: 陈小林;

党委副书记: 魏立平;

副校长:王万山、陈春生、夏启国、严平、查振华、王殿元;纪委书记:李广欣

2.4 我校的办学规模如何?

截至 2022 年1 月,学校现有一校两园,其中丹枫园 2100 亩,紫薇园 1569 亩;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 326 万余册、电子图书 175 余万种;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个;下设 23 个二级学院,2 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 所附属口腔医院、1 个江西省脑血管区域医疗中心,专业布点 109 个;有全日制在校生 3.2 万余人,教职工 2679 人,其中专任教师1960人。

2.5 我校的二级学院是如何设置的?

目前学校共 23 个二级学院,分别是:

2.6 我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是怎样的?

机械与智能制造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外国语学院

理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艺术学院

法学院

建筑工程与规划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经济学院

文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教育学院

医学院

药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旅游与地理学院

管理学院

体育学院

计算机与大数据科学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护理学院

2.6 我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是怎样的?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布点 109个,其中工学专业 34个,理学专业 20个,文学专业 8个,法学专业 2个,经济学专业 4 个,管理学专业 17 个,医学专业 3 个,教育学专业 6 个,农学专业 1 个,艺术学专业 13 个,历史学专业1个。2022年本科招生专业76个,停招专业33个。

2.7 我校的师范办学传统是什么?

九江学院由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九江师范专科学校、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和九江教育学院等四校于 2002年 3 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创建于 1958 年,复校于 1977 年 10 月,是一所以师范性为主、非师范性兼备、专业设置齐全的地方性高等师范学校,1988 年被国家教委列入首批全国 26 所先进师专行列。九江学院秉承艰苦创业,锐意进取,励精图新办学精神,通过发展、新建、整合与淘汰,调整专业结构,丰富和充实专业内涵,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专业,新建一批师范专业,发展一批应用专业,停招一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宜的专业,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目前,学校已设置师范类专业 16 个,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化学、物理、生物、地理、体育、音乐、舞蹈、美术、计算机、心理等学科。

2.8 学校师范专业的基本情况如何?

目前,学校共设置师范类本科专业 16 个,其中招生专业 15 个:汉语言文学、教育技术学、物理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体育教育、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应用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另历史学暂未招生。

2.9 学校对于师范专业经费保障如何?

学校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预算编制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学为重点,统筹安排经费,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我校师范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10 为达成师范生的培养目标, 我校采取了哪些举措?

(1) 加强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度建设,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评价机制,完善过程性评价方式,探索持续改进机制。

(2) 优化师范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

(3) 加强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4) 加强师范生微格教学及师范技能训练工作,多措并举提高教师资格证通过率。

(5) 开展“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工作,建设一批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全员参与教育见习、实习、研习。

(6) 持续增加师范教学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保障体系。

2.11 学校建有哪些教育教学设施用于师范生培养?

2.11 学校建有哪些教育教学设施用于师范生培养?

学校建有师范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践实训场所,满足“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等实践教学需要。智慧教室、信息与技术教育中心等信息化教育场所及设施能够适应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要求。

教学设施名称

设施类别

使用面积(平方米)

微格教室

教学技能训练

240

三笔字室

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教学与练习

70

普通话测试站

普通话测试

240

同声传译室

教学技能训练

120

运动解剖实验室

实验教学

70

运动生理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140

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65

运动保健康复实验室

实验教学

70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65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实验教学

138

土壤实验室/地质与地貌实验室

实验教学

120

宝石鉴定实验室

实验教学

114

仪器分析实验室

实验教学

127

无机化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180

有机化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180

分析化学及天平实验室

实验教学

180

物理化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200

化工原理实验室

实验教学

265

高分子化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185

中教法实验室

实验教学

73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80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教学

1417

数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232

公共心理学实验室

实验教学

280

微格教学实验室

微格教学

360

测量与地图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138

天文气象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138

摄影摄像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72

影视后期合成室

学科实验教学

108

课程媒体工作室

学科实验教学

72

创客教育室

学科实验教学

108

外录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32

团体心理辅导室

学科实验教学

67

基础心理辅导室

学科实验教学

67

团体心理训练室

学科实验教学

72

心理放松与生物反馈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20

心理沙盘实验室

学科实验教学

60

心理咨询室

学科实验教学

20

艺术设计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672

模型工艺制作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300

人机工程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80

陶艺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220

2.12 学校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什么?

教学设施名称

设施类别

使用面积(平方米)

服装结构与工艺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345

漆画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132

服装结构与工艺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345

漆画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132

灯具制作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230

服饰工艺制作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80

虚拟艺术设计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80

绘画材料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70

人体绘画室

艺术技能训练

80

包装制作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190

施工工艺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230

三维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115

二维动画实验室

艺术技能训练

115

舞蹈房

艺术技能训练

1166

民乐合奏室

艺术技能训练

78

合唱排练室

艺术技能训练

160

电钢教室

艺术技能训练

183

录音棚

艺术技能训练

78

钢琴琴房

艺术技能训练

1240

管弦合奏室

艺术技能训练

200

MIDE 制作室

艺术技能训练

170

书画实训室

艺术教育

120

录影棚

语言技能

120

正音实验室

语言技能

120

语音室

语言技能

540

语言情景教学中心

语言技能

240

云网络智慧语言教室

语言技能

135

2.12 学校师范类专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什么?

学校紧紧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构建“UGS 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学校主动融入和对接地方基础教育,通过与武宁县教体局、彭泽县教体局的师范生顶岗实习、教学教研等务实合作,逐步探索与九江市辖区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共建协同育人基地,通过项目合作、课程开发、师资互聘、交流培训、见习实习、文化建设、成果出版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师范生教育质量和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第三章 教育技术学专业师范认证基本知识

3.1 专业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本专业源于 2000年原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2004年,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开始正式独立招收本科生,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 科生。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水平评估;2009年顺利地通过了学士学位评 估; 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目前已参与完成两轮江 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

3.2 专业当前的师范生人数是多少?

现有在校本科生191 人,其中 2019 级在校生45 人;2020 级学生人数 48人;2021 级学生人数为49人;2022级49人。

3.3 专业的当前师资情况如何?

专业现拥有一支 13人组成的专任教师队伍。其中有教授 1人,副教授 7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 61.5%;具有博士学位 5人,占比 38.5%,硕士 8人,硕、博士比例 100%。专任教师中荣获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金牌青年教师”荣誉称号 1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1人。

3.4 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立足九江,面向江西,辐射全国。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适应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服务地方信息化教育;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深厚教育情怀;掌握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备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具有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教学问题,能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信息化运维的中学骨干教师。

培养目标 1:综合素养 高度自觉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具有良好的道德品 质,遵纪守法。

培养目标 2:职业理想 具有坚定的职业理想、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合作精神。扎根基础教育事业,主动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 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与研究,成为视野开阔、业务水平突出的骨 干教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培养目标 3:教师技能 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能在教育 教学过程中有效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沟通与协作。熟悉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 学规律,胜任班级管理工作,针对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承担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与教学 研究,能够辅助其他学科教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

培养目标 4:专业技能 具备扎实的教育技术学学科专业知识、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能够承担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与管 理,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具备教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学科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 理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目标 5:职业发展 了解国内外教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 的意识与能力,不断更新学科知识,提升人文素养与专业技能,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比较清晰的认 识。

3.5 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和性质?

能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及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能够胜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信息化运维的中学骨干教师。

3.6 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3.6 专业的学分要求和课程体系是怎样的?

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 159学分方能毕业,其中综合教育课程 53.5学分,专业基础课程 9学分,专业课程 71.5学分(专业必修课 39.5学分,专业选修课 17.5学分;教师教育14.5学分,其中必修课 13.5学分,选修课 1学分),实践教学环节 23学分(不含课内实践),第二课堂 2学分。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由五部分组成:

综合教育课: 是学校层面按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进行设置,强调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注重课程的综合交叉。通过综合教育课程的学习,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科学文化素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和准确的观察判断能力,以及清晰的沟通表达能力。综合教育课程着力于培养“四有好老师”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掌握科学分析世界的方法论;

专业教育课: 目标是培养能够掌握中心信息技术课程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用计算思维分析客观世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进一步进行科学研究。两类课程是相互融合的,只有掌握合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分析方法,坚定的理性信念才能进一步更好的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而专业教育是综合教育实现的具体呈现方式;

教师教育课: 包括教育理论课程,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分析、知识解构课程以及教师技能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教育理论,了解中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带班技能,使得师范生的各项技能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实践教育课: 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内容包含微课设计与制作、创客项目设计、数字摄影摄像实训、教学设计、三笔字书写、教材分析、班级管理实践、信息化辅助手段、以及微格教学方面训练,这些训练对于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专业开设的实践课程也是合适的。

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和有酬性的(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的等等活动。第一课堂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共性的问题,第二课堂则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特殊的、个性的问题。

3.7 专业的毕业要求是什么?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1.师德规范:爱党爱国,在思想、政治、理论和情感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相关教育政策与法规,乐于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教师。理解信息技术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1-1立德树人]熟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以立德树人为己任。

[1-2教师职业道德]了解和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基础教育的方针政策,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基础教育的法律法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意识。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2.教育情怀: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信息技术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

[2-2关爱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掌握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利及个体差异,对学生富有爱心和责任心,关爱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乐于为学生成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3.学科素养: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研究方法。了解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联系。了解教育技术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1理论基础与素养]系统而扎实地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理解教育技术学的知识体系和学科思想。理解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科体系的联系。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学科素养。

[3-2学科技能与方法]能较为熟练地运用适当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教学资源、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能够对教学工具和教学环境进行运用和管理。掌握常用的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并能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3-3课程整合与实践]能够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和学习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问题。理解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优化和变革作用,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和变革中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4.教学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教学设计与评价]理解中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能够结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信息技术学科的认知特点,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能充分运用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与评价。

[4-2教学技能与实践]运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策略,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能够为信息化学习环境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指导,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情境,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促进学生的认知和经验生成。

[4-3教学研究]具备初步的教学研究理论与方法,能运用教育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备初步的中学教学调研与教学实践改革研究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德育理念与实践]具有德育为先的理念,把握中学德育目标、原理、内容和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5-2班级管理]理解中学班级管理的规律和原则,掌握班级建设与管理的策略与技能,掌握共青团建设与管理的原则与方法,能够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担任或协助班主任工作,初步获得班级日常管理工作经验。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 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信息技术在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方面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等教育内容,能够结合地方与校园特色文化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6-1科学育人]树立综合育人理念,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及其教育方法,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类指导。

[6-2学科育人]理解信息技术学科在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能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文化自信等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6-3文化育人]了解区域与学校特色文化,能够结合地方与校园特色文化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健康人格。

7. 学会反思:具有从“做中学”的专业发展和通过不断学习以实现终身发展的理念,能够及时跟踪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动态与走向,不断优化学习内容,能够规划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质疑精神、反思能力与实践体验,能够依照证据大胆求证、判断,创新意识较强

[7-1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了解专业发展的必要性、核心内容、发展路径和基本方法,具有建立在终身学习基础上的专业发展意识、意愿和能力;能够在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动态、适时了解国外的中等教育的基本走向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剖析,明确未来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合理调节自身专业发展规划。

[7-2反思意识与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质疑意识,具备进行自我求证、自我诊断和自我改进的意识和方法;具有积极的教学反思体验和教学创新意愿。

8. 沟通合作:懂得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学会沟通合作的基本技巧与方法,获得小组互相合作学习体验;能够参与团队合作学习研究活动,能够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与小组学习,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

[8-1团队协作精神]理解并认同信息技术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团队协作学习知识与技能,能够积极主动参加小组学习、专题研讨、团队互动、网络分享等协作学习活动。

[8-2团队协作体验]8-2在课程学习和教学实践中,深入体验观摩互助、合作研究、小组实习等,乐于与学习伙伴分享交流实践经验,共同协作解决问题;掌握沟通合作技能,能够与同学、同事、学生、家长等交流沟通,获得体验。

3.8 学院为指导学生学习提供了哪些措施?

学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开展学习指导,实施导师指导制度。对一年级学生重点抓好入学适应教育和优良学风的养成,做好心理普查及“一对一”谈心,每周坚持集体晚自习,加强监督检查;对二年级学生重点抓好师范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三年级学生在突出专业特色,重点抓好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做好职业准备;对于四年级学生重点抓好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环节,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加强就业教育与指导,促进学生顺利、充分就业。

1. 实施专业教师、班主任、专业负责人、分管教学副院长、辅导员、本科生导师等多方位的学生学业指导机制。任课教师负责明确学习指导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政策支持;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学生学习指导制度的执行、学习规划制定指导、学习氛围营造和学习计划督促落实;分管教学副院长与教研室主任负责对教学工作执行情况以及课程任务和培养目标落实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2. 第二课堂学习指导,通过“与名师零距离一学技能”、“以实习促成长一练本领”、“以竞赛获提升一展风采”以及摄影摄像实训能力大赛等系列活动,切实提升了师范生技能。

3. 学业帮扶指导,每学期开展的“学业预警”工作,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量身制定学习方案,最大限度地确保学生学习不掉队。制定家校协同育人制度,构建学校、家庭、学生三方联动沟通机制,实现家校联动合力育人。

3.9 学院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做了哪些准备?

3.9 学院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做了哪些准备?

教育学院为师范专业认证做了以下工作:

  成立师范认证工作小组;聘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校友对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对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组织骨干课程教师对于课程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制定了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办法(试行);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价制度(试行);制定了九江学院教育学院师范认证规划与实施方案;九江学院教育学院师范专业本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案;和九江市五中、九江田家炳中学、九江市第三中学、九江市鹤湖学校等一些中小学教学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

3.10 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定期评价机制是怎样的?

评价机构:教育学院教学委员会,院长和书记为责任人;评价周期:每四年评价修订一次,每年微调;

评价依据:

校内评价:

     教师评价:培养目标合理性

     教学委员会评价: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符合度的评价;

校外评价:

    毕业生职业发展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的评价;

    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评价;

评价流程:

1. 学院根据学校主管部门的安排,部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评价工作;

2. 专业成立工作小组,确定工作内容、负责人、截止时间;

3. 进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调查;

4. 专业工作小组,对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形成初步意见并提交学院;

5. 学院组织院教学委员会,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进行审核并报呈学校相关部门。

结果反馈:结果反馈形成报告记录文档,包括《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度)就业质量调研报告》《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调研报告》。

3.11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过程和结果?

2020 年 11 月开始,本专业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学生座谈(包括部分毕业生、在校生)、教师座谈研讨、行业专家调研以及认证会等多形式以及第三方评价机构(河南教育评价中心)多渠道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合理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2021 版培养目标的定位合理,同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3.12 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流程及组织机构是怎样的?

修订周期: 每四年修订一次,每年微调;

修订依据:《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度)就业质量调研报告》《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年度)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调研报告》;

3.13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修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

质量标准: 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九江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管理规定(试行)》《九江学院关于制(修)订(年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意见》等文件执行;

修订流程:

1. 培养目标评价过程中形成的调研报告;

2. 修订意见的拟定与反馈;

3. 执行培养方案制(修)订;

4. 培养方案制(修)订认证;

5. 完成培养方案制(修)订。

3.13 最近一次培养目标修订的时间、内容和结果?

2020 年11 月至 2021 年6 月本专业逐步开展了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反馈调研、人才需求调研、学生座谈会、行业专家意见和建议征询等多环节的调研活动,形成了《九江学院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调研报告》。于2021 年6 月20 日召开了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认证会,形成了《九江学院教育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认证报告》,完成了《教育技术学人才培养方案(2021版)》的修订工作。

3.14 本专业的实践基地有哪些?

本专业近年共有师范生实践基地包含公司和中小学在内近40 个,主要分布在九江市内:九江市电教馆、飞凡传媒公司、广州万彩信息科技公司、九江十一中、九江县二中、瑞昌一中、星子县二中、庐山区外国语学校、九江市出口加工区学校、湖口中学、九江市三中、九江市田家炳实验中学、九江市六中、九江市实验中学、彭泽县一中、彭泽县二中、湖口二中、共青城中学、九江七中、德安县二中、庐山区中学、九江市港城中学、浔阳区湖滨小学、明德小学、濂溪区匡庐小学、彭泽县渊明小学、濂溪区实验小学(一小)、瑞昌市高丰中心小学、武宁私立宁达中学、瑞昌市洪下学校、九江学院庐山实训基地等。

附录 A 专家进校常见访谈内容

A.1 访谈院长、副院长、专业负责人

1. 各专业学生就业和毕业去向?

2. 院系的教学组织是什么样的?

3. 自评报告中的培养目标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

4. 自评报告中的培养目标的表述和内涵的表述的区分度如何体现?

5. 自评报告的毕业要求的产生过程?

6. 资料室有没有初高中数学新教材?有没有发给学生?

7. 自评报告是院长执笔还是专业负责人执笔,还是其他形式?

8. 是否建立优质教学资源电子数据库?

A.2 访谈党委书记、副书记、辅导员

1. 学院党委在确立培养目标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2. 自评报告中培养目标的确立进行了哪些调研?调研情况是什么?对象有哪些?形式有哪些?次数有哪些?

3. 红色文化育人活动的次数、课时量、面向人群,形式等方面情况?

4. 专业认证学工口做了哪些工作?

5. 所做的工作、开展的活动与思政专业的毕业要求有啥对应的关系?八个指标是否有对应着的活动?

6. 怎样了解学生需求?学生反映比较多的问题是什么?

7. 对于不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是怎样引导教育的?

8. 辅导员老师通过哪些渠道了解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A.3 教师访谈

1. 谈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以及感觉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 日常教学运行管理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3. 课程思政的落实情况及做法?

A.4 学生访谈

1. 学生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第二课堂活动?

2. 同学们有没有强烈的从教意愿?学校哪些课程对你从教有帮助?

3. “三字一话”课程多少课时?具体有哪些教学内容?

4. 在校期间,有哪些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