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道轮回、医道不变 “师带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师带徒有什么好标题 世道轮回、医道不变 “师带徒”

世道轮回、医道不变 “师带徒”

2024-07-14 04: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世道轮回、医道不变。 

  氤氲同仁堂350多年的的药香中,“师带徒”始终是富于传奇意味的,这其中有慧眼识人的因缘际会,得英才教之以乐的欣喜,有技艺传承有序、不负先人的快慰,这是一个个人与人、药与人温暖的故事,更是让同仁堂屹立至今的文化基因。 

  在集团公司党委开展的“四带四促”党建创新文化传承行动中,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充分挖掘、发挥“师傅带徒弟”的优势,发挥老师傅老党员及年轻徒弟骨干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开展技艺传承、课题攻关,使之成为弘扬工匠精神的大课堂、创新延伸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和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 

  党建引领 

  新机制激活老传统 

  中医药行业,“师带徒”是不成文的传统,也是从古至今的通例。在没有教材的过去,师傅凭口传心授教,徒弟凭记忆悟性学,丸散膏丹的制作工艺,焖煮煅烫的炮制技艺,就这样经由一代代人传承至今。 

  过去“能格儿”师傅脾气大,爱“呲儿”人,很多人学徒时都有被说哭的经历。贵细药材鉴别领域的专家芦广荣也不例外。“你问他三次啊,他就只能告诉你一次,你要多问了,他就跟你急:老问,记不住干嘛来了?”师傅一上火,芦广荣也肝儿颤,吓得不敢问了,只能整天看货。一样药材师傅给讲完了,芦广荣就得死记。白天干了一天活儿,晚上接着琢磨师傅的话,夜里12点钟以前几乎没睡过觉。 

  时光一晃几十年,老师傅退休了,徒弟当师傅了。唱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他们发现,时代更迭中蕴含的变化远不止这么简单。随着现代化制药工艺的普及,以及一批批思想活跃的80后、90后、00后员工进厂,如何让同仁堂的制药技术、诚信理念传承下去?没错,老革命遇上了新问题。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通过顶层设计,完善流程,以7家首席技师工作室为载体,将传统的“师带徒”模式转化为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组织制度。 

  在“四带四促”党建创新文化传承行动中,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结成“师傅带徒弟”52对,业务范围除了贵细药材鉴别、中药提取工艺、泛丸和蜜丸制作、阿胶制作等同仁堂传统特色制作技艺外,还包括现代中药生产过程中需要的计量、物流等业务领域。

  ▲项英福(中)带着徒弟挑选血竭 

  是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也是政治素质过硬的老党员,在定期开展的教学活动中,党建红色基因被注入其中,带技能带管理的同时带思想带作风,多名徒弟递交入党申请。在日常交往和谈心谈话中,形势教育及责任教育渗透其中,与企业有了共同的奋斗方向。师徒围绕制药领域的关键环节、难点问题开展课题攻关,引发示范效应,形成敬业爱岗良好风尚,实现党建引领延伸至生产一线。 

  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发挥作用”的党建工作思路,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把优秀工匠培养成党员,用“工匠精神”锤炼党性修养,师带徒的老传统焕发出新的活力。“师带徒”就如同一辆升级了发动机的赛车,奔驰在企业改革发展的道路上。 

  车间班组就是课堂 

  同仁堂金字招牌背后是独特的配方、道地的药材和精湛的加工技艺。琢磨配方、辨识药材、掌握工艺都得靠人,边干边教,边干边学,这是“师带徒”的精髓所在。 

  孔令君师傅进厂30多年,专攻蜜丸生产,技艺娴熟,经验丰富。两年前,孔师傅收了陈星羽、赵岩两名徒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记多总结。”“机制丸,讲究人机合一,就跟跳舞一样,得跟上机器的节奏,动作协调,否则就‘踩脚’了。”车间里,孔师傅不厌其烦的讲述操作要领,从合坨、闷坨、凉坨的各项工艺要求到设备的操作规程、生产现场的管理,孔师傅对两个徒弟倾囊相授,并要求他们在实践中多思考做好总结归纳。现在徒弟们已经能够独立管理班组日常工作。 

  沙河库的项英福师傅向徒弟传授贵细药材的传统验收方法时,一准儿把徒弟马桂平、裴佳元叫到仓库。尤其是当有天然牛黄、冬虫草等珍稀药材进货时,项师傅就会发起连珠炮似的提问:“什么样药材是好的?特征有哪些?伪品有何特征?”师傅在旁一一讲解形状特征, 徒弟们则通过亲身眼看、鼻闻、手摸等强化记忆,用心体会药材的特性,聆听药材的无声语言,药材的真谛也就此深埋心中。 

  “师带徒”将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真实生产的开放式教学,学习和实践的概念界限被淡化,课堂可以是在生产车间,教学项目也可以是生产项目,实现了教学、生产、技术研发的融合,徒弟获得历练和提升,保证同仁堂制药技艺传承有序。 

  课题攻关“老少配” 

  除了传承传统技艺,面对现代化制药工艺中随时涌现的技术难题,“一老+一小”又承担起了攻关的任务,师徒共同研究亟需解决的掣肘问题,真正做到了“一线缺什么就琢磨什么,一线需要什么就教什么。 

  为配合同仁堂科技发展集团工业布局调整,亦庄分厂丸剂车间陆续承接了诸多转移品种生产任务,作为党员的李宁、金汉臣师徒俩,主动承担泛丸改机制丸工艺试验任务,顺利完成了包括麦味地黄丸,舒肝和胃丸,木香槟榔丸,十全大补丸等8个品种,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 

  ▲李宁(右)指导徒弟摇手筛 

  “看到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参数,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产能,这是我最高兴的。”“师傅早在2014年就全程参与了分厂自动化设备引进改造工作,在微丸机制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这次跟着师傅一起做转移品种泛制改机制课题,收获颇丰,对身边设备了解更深刻了。”从师徒二人相视一笑的满足中,我们看到了一线技术工人的朴实与专注。

  ▲毛民(中)指导前处理工艺 

  围绕先进生产线投产西黄丸品种,大兴分厂的另一对师徒毛民和沙皓淳面临的挑战也不小。“陌生的生产环境,新的设备,紧迫的时间……那时我们的压力都很大。”沙皓淳回忆道,师傅带着徒弟和车间的几个骨干,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探索研究,对西黄丸丸药外观、溶散时限等问题进行了有效合理地解决。为了使得西黄丸的制剂工序更加合理,在符合工艺标准的前提下,我们还在套研工序的加料方式上进行了创新,并与中医药传统工艺进行融合。通过对细料与粗粉的加料顺序、加料数量反复试验和验证,最终确定了最适合大兴分厂的制剂方式,充分体现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 

  党组织、企业搭建平台,让优秀人才把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实现自身价值,与企业共同进步。目前确立的十余项研究课题,其中既有“西黄丸机械化干燥技术应用”、“解决京制牛黄解毒片硬度不好”、“感冒清热颗粒粒度控制”等生产环节的“硬件”课题,又有提升“中药材质量检验水平”和“特殊中药材炮炙加工工艺”这样的“软件”课题,切实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用技艺教徒  用文化塑心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同仁堂中药制造,从选料到炮制,再到制药的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匠心。师徒相承,不仅是传承技艺,更是传承文化、传承人品。 

  项英福师承同仁堂中药材传统鉴别技术代表人物芦广荣,跟着芦老练就了一身鉴别细料的“绝活”。比如天然牛黄,他通过“一看二摸三尝”,就能准确辨出真伪优劣。每年经项英福验收的天然牛黄不下600公斤。同仁堂冬虫夏草用量较大,项师傅对各种近似伪品了如指掌,做到笔笔倒验过筛,绝不给不法商客任何可乘之机。一次,某供货商交来25公斤虫草,项师傅打开一看,全部是伪品,当即拒收。“药品质量检验这绝不是权利,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同仁堂的细料库,30余年从未有一笔伪劣品入库。 

  “从师傅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同仁堂人的影子——一身过硬的本领,一份对工作的坚定。”徒弟马桂平说,师傅不仅教技艺、更重要的是教做人。从师傅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和作为党员的强烈责任心、使命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