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帆”被誉为第五大发明,30个国家正在使用,国内却面临失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帆船发明人 “中国帆”被誉为第五大发明,30个国家正在使用,国内却面临失传

“中国帆”被誉为第五大发明,30个国家正在使用,国内却面临失传

2024-07-10 0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耆英号共有三根桅杆,其中主桅高27米,装备着一只重达9吨的主帆。

在英国船只上,收帆降帆一直是一个最为困扰水手的工作,需要数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看过电影的观众会发现一个特点,如果风帆战舰遇到风暴,必须有水手爬上桅杆切断缆绳才能降下来,这种设计十分不便,可以说是困扰了英国人数百年。

而与英国船只不同,耆英号上的这只中国帆操作便捷,极其灵活,只需要一人便能够轻松操作,而且从其速度来看,性能丝毫不比英国船只差。

这一幕,震碎了所有英国人的三观。

对于英国人的诧异,耆英本人倒是没有察觉出来,在条约签订完毕之后,英国代表就向耆英提出,希望能够购买下他的这艘战舰。

对于这一请求,耆英倒是答应地很爽快,既然仗都打输了,那留着船也没啥用,干脆就给了这帮洋人,让他们安生点。

随后,耆英将这艘船连同几十个水手外加一位四品官员“希生”全部交给了英国人。至此,耆英号成为了英国人的财物,并且在当年从香港开回了英国。

在腐朽无能的清政府手中,耆英号充其量就是一个摆设,可到了英国人手中,它很快便证明了自己的强大。

耆英号虽然是一艘平底帆船,但是它的各方面性能丝毫不比英国战舰逊色。

1847年3月14日,耆英号跟随英国舰队绕过好望角,在这时舰队突然遭到了一场极其猛烈的飓风。

当时很多英国人都暗感可惜,认为这艘中国平底船一定撑不过去,要葬身海底。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等到船队穿越风暴,人们惊奇地发现,耆英号居然毫发未伤,这足以证明中国人有着不输于当时世界一线国家的航海技术。

而在接下来的航行中,耆英号更是证明了自己拥有着远航能力。

当时舰队并不是直抵欧洲,而是前往了美州进行补给,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从波士顿出发,开往伦敦穿越大西洋。

而这段航行,耆英号居然只用了27天便顺利完成,要知道,当时的就连装备了蒸汽机的美国邮轮也无法做到这个速度。

等到消息传回英国以后,英国包括女皇在内的各界人士全都震惊了,耆英号刚刚开入伦敦港口,就有上万人进行参观。

维多利亚女皇、皇家海军高级将领以及全英国最为杰出的工程师全都亲自上船进行参观,到了后来,有人居然在耆英号上卖起了门票,需要1先令才有资格登船,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破解耆英号风帆的秘密,英国人迅速对该船进行拆解研究。

除了风帆得以保留以外,该船的木材被运往了造船厂,改造成了两艘渡轮和几大箱子的纪念品用以出售。

至此,耆英号结束了自己短暂的历史使命。

耆英号上的中国帆的秘密,很快便被研究了出来,这是一种装备有龙骨的方形风帆,具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当时西式的风帆主要采用三角形尖顶,这样的设计很难利用到上层风流,且配件复杂。

一个三角帆往往需要十几种铁制附件和百根钢丝或缆绳进行配合才能使用,一个工业设备,附件越多也就意味着稳定性越低,越容易出现故障,保养更加困难。

而这一切问题,在中国帆面前全都不存在,中国帆几乎是纯木质结构,结实耐用,甚至可以在在帆布破裂时继续使用,只是性能会稍微减弱。

而相比之下,西式帆就要娇贵的很,只要一点点破裂就会整个丧失动力,在大风中非常危险。

除此之外,中式硬帆还可以灵活张收,甚至自由改变迎风角度,这些都是西式帆所不具备的优点。

作为战舰用帆,中国帆在收风能力、隐蔽性、操作性都远远胜出,可以说是风帆时代的跨时代产品。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拥有如此水平的清政府,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堪称拙劣,英国人怎么也想不明白,既有国力,又有技术的清政府究竟是怎么输掉的?

这个问题不单单是英国人不知道,就连清政府也不知道,直至灭亡,清廷之上都没有任何人能够回答出来。

中国帆的杰出是不容置疑的,正因如此,到了二十世纪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关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时,就有人表示,中国帆应该被算进去,成为“第五大发明”。

然而这一想法最终没能实现,因为相较于前四者,中国帆有着最大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没有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事实上,中国帆虽然性能优越,但在历史上的应用是少之又少的,缺乏推广验证。

西方世界第一次接触到中国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在1450年前后,就有威尼斯人绘制的世界地图画出过装备有中国帆的帆船,并且注释有:该船于1420年抵达好望角(推测是在郑和舰队第六次下西洋时期,部分小舰队前往)。

但是,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这一技术都未得到大规模扩散,仅仅装备于中国东南海盗和商队。

而到了英国人掌握中国帆的时候,钢铁战舰又开始盛行,风帆战舰整体都要退出历史舞台,那就更不可能大肆装备中国帆了。

因此,在这一连串条件的影响下,中国帆遗憾落选于四大发明行列。

为何性能如此优秀的中国帆没能掀起新一轮航海革命呢?

思考其原因,或许于中国帆的特殊传承有关,中国帆的制造局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这一地区的方言民言十分复杂,在那个技术讲求的是师徒口耳相传的时代,客观上传播存在困难。

其次,沿海的度量衡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当时也没有标准的设计图纸,旁人想要摸清其中的门道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到了清政府建造耆英号时,也只能通过向沿海商船进行收购雇佣来组建水师。

以耆英号为例,它本身其实就是一艘大型的茶船,专门负责从中国收购茶叶运往东南亚销售。

唯一能够让中国帆成体系传承下去的,或许只有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如果从那时起,朝廷便坚持以国家力量坚持营建,兴许能够保留下来技术和图纸。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郑和下西洋只持续了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便匆匆结束,从此这一技术从官府走入民间,在逐渐沦为少数行商世家的“秘方”,逐渐变得冷门。而那些为数不多残存下来的少数,也遭到了不同情况的破坏。

例如曾经效力于郑成功军队的宁波号,这艘战舰始建于1753年,历经百余年风波未曾损坏,结果却在1884年被一位英国商人买走,先是当了观光船,到了1911年又被送到了美国,作为古董进行展出展出。

由于宁波号性能稳健,且没有金属构件,不易被侦查,到了二战前夕,后来还被装上了声呐用于侦查日本潜艇。

可以说,作为一艘战船,宁波号已经发挥到了极点。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这艘船又被好莱坞电影导演看中,最终在一场爆炸戏里,当做道具烧了,历经一百九十年的珍贵古船,就此付之一炬。

中国帆的再度兴起,一直等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

1960年,英国政府举办了首届单人大西洋船帆挑战赛,在这场比赛中,选手可以使用任何形式的帆船参赛,从英国的普利茅斯启程,前往到美国纽约。

在这场比赛中,前英国特种兵教官哈斯勒勋爵便利用了“中国帆”技术,将其装备在了一艘维京式的小船上,花费了48天横跨大西洋。

这场比赛结束后,中国帆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帆船爱好者向造船厂发出订单,希望能够制作类似帆船。

到了后来,英国的造船厂干脆直接出了一款中式帆船制式产品:“太阳鸟32型”,直到这时,中国帆技术才算摆脱了口口相传,有了标准图纸。

之后的日子里,中国帆声名鹊起,事实上已经成为了世界帆船爱好者的首选风帆,

1994年,英国探险家安妮·希尔,还打造了一艘中式帆船和自己的一位闺蜜一起,一路航行到了南极洲附近。

安妮·希尔的故事无异于是给中国帆打足了广告宣传,这件事情证明了中国帆的便利性:只需要两个瘦弱的女子,便能够驾驶帆船航行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

时至今日,哪怕帆船已经在性能功能方面全面被发动机船艇超越替代,但是,仍然有超过三十多个国家继续将其作为爱好、娱乐功能沿用。

令人惊讶的是,这三十个国家里,居然没有中国。

目前我国最后一次拍摄到中国帆实物发生在2004年,那便是在福建漳州附近海域活动的“金华兴号”。

金华兴号的年龄不详,船主人只知道上一任船老大就是出生在这条船上的,而那位船老大现如今已经八十岁。

这艘船通体由木制打造,而从船身痕迹来看,根据专家分析研究,其历史至少有两百年。

金华兴号本是一艘渔船,但是由于性能远远落后于现代船只,其已经停用多年,一直被停靠在东山湾里。

船主人姓汤,根据他的描述,早年间的渔民基本上都是一家几口甚至十几口人全部住在船上,以补鱼为主业,吃海喝海,甚至几年不上岸。

但现在,随着现代科技的到来,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渔民们大都用上了无线电设备,不再需要向往日那般辛苦,基本上人人都搬到了岸上,金华兴号也就此停用。

金华兴号的发现引起了国内一个摄制组的注意,原本人们想要为其拍摄专题纪录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金华兴号被发现仅仅两个月以后,它所停靠的东山湾就遭遇了一场台风,主帆破损。

与此同时,由于船身严重老化,当地的渔政部门下达了通知,要求进行拆毁废弃。

后来为了配合派拍摄,船主人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外出航海,但在入港的时候,由于船体的悬臂超限,又不得不拆掉了双翼。

到了2008年的时候,金华兴号已经不堪重负,沉入水底。

至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条传统木帆船,彻底离我们而去。

帆船并非复杂工艺,在现存技术下,只要愿意投资,可以很快进行复原,但可惜的是,我国目前帆船产业并不如国外那般发达,愿意花费真金白银支持这一事业的人也少之又少。

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中国帆想要回到中国,仍然需要数年乃至十数年的努力,希望这一天不会来的太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