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花的历史渊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布老虎的历史由来 面花的历史渊源

面花的历史渊源

2024-07-13 06: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料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馍”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直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馍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面塑本是一种乡土民间工艺,被引进餐饮殿堂之后,它也和食雕一样,担当起点缀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气氛的作用。

礼馍,华州人叫“花花馍”,造型格外精美,遗存的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十分纯正。礼馍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有单独的、复合的、组合的各种样式。单独的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形象简练而大气,复合的金鸡斗蛇,五福(蝙蝠)捧寿等玲珑而精巧,而组合的大个卧虎、立虎、双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显示出当地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华州面花的代表作品有“谷卷”和“高馍盘”,其都是大型的组合体。“谷卷”的形体是虎头,龙身,鱼尾,远观似虎,近看则变化无穷,花鸟草虫各显其异。虎头是飞鸟作身,双鱼作眉,菊花作眼,卧雀作鼻,龙身上饰满各种小面花,如“二龙戏珠”、“喜鹊闹梅”、“对鱼戏莲”、“龙凤呈祥”、“石榴牡丹”等不下二十种,鱼尾造型有曲有直,有弯有卷,使整个谷卷稳重雀跃,或静或动,栩栩如生。“高馍盘”礼仪较多,多用于喜庆,它用七层或九层不同的小面花捆扎在箔子上而成,一层“水担勾搭”馍,形似云纹,两端卷起,健壮有力,意为百年良缘,坚若磐石,二层蝙蝠,三层桃果,喻多福多寿;四层游鱼,五层莲花,鱼戏莲,喻夫妻恩爱,六层凤凰,七层牡丹,喻意吉祥如意,顶端多为“莲生贵子”馍或“龙凤呈祥”馍。高达丈余,重约百斤,其形若雕柱,酷似华碑,气势雄伟壮观。

“华州面花”和别的地方的面花比起来,有着自己突出的特点。它一般不着色,洁白如玉,保持了面食那种自然的白、香、甜,造型质朴厚重,简洁明析,内涵丰富,富有变化,大胆夸张,不以形似,而以神似为满足,面花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有单独的、复合的、组合的各种样式,单独的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简炼而大气,复合的有金鸡斗蛇,五福鹤寿等玲珑而精巧,而组合的大个卧虎、立虎、双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显示出当地艺人们的高超技艺。制作面花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镊子、梳子、红枣、花椒等。

华州面花一向是华州人民联结亲友关系的信物和纽带,“民以食为天”,礼馍的运用贯穿于一年四季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仪的全过程,是当地使用最广泛的民俗礼品。

春节:每年过春节,家家蒸有四个红枣的圆形“花花馍”、半园形蝴蝶状的“油帮帮馍”和顶是拧花的小花馍。三种花馍分别按亲朋祖孙三辈人互赠。老乡们将“花花馍”还称之为“来往馍”,它同另两种馍一道送到亲友家,被送的亲友家留多少各有含义,留的不同,暗示双方在“组亲”交往中愿意达到的深浅程度。如果将送来的全部留下,就是表示对对方“过时节”、遇红白喜事等均愿行礼相助,不会马虎。

二月二,龙抬头,虎睁眼,各家蒸盘绕红枣的“枣山”与“二龙戏珠”等花花馍。“枣山”为三角形,上部的尖顶俗语“蝎子尾巴”,专门让孩子吃,认为吃后能“伏五毒、壮体魄”。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农村各户蒸小老虎馍、形状如柱石的“柱顶石”花馍、燕子馍、凤馍等。认为男孩吃后能长的虎势彪彪,成为顶梁柱;让女孩子吃燕子馍、凤雀馍等。认为吃后能飞向高处,嫁到好人家。有的农家扫墓时还带上家中男丁数目相同的一种圆形“跑虎馍”,让各人将“跑虎”从坟头抛下,认为滚得越远越有出息。还有一些农家,扫墓时蒸一种上面爬小龙的园花馍,专让男主人吃,认为吃后“犁地不打铧,上坡不怕滑。”

端阳节的前十天,娘家母亲给当了新娘的女儿家送各式小花馍和“娃娃圈”。“娃娃圈”四周挂满小布虎等各式香包,中间挂一个布娃娃。细心的亲家婆婆总要将布娃娃取下,挂在新媳妇房中。与西周时孕妇室内挂“虎鼻”的“胎教”情形相仿。

展开全文

“看麦黄”与“看忙罢”是华州独有的地方风俗。三四月间,“麦稍黄、女看娘”,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给母亲送小花馍两头夹枣、弯曲如云的“云云馍”一般带两个,如带了三个就暗示自己喜得贵子。

六月六,这天是娘看望女与外孙的节日,带的是曲连子的花锅盔馍。锅盔正面刻画有“莲生子”等图案,取羊与粮的谐音,表示娘给女送粮;特别是到了夏季,小孩容易生病,吃了锅盔馍,能消灾防病,锅盔中间旋有一个圆孔,取意是“圈住娃”,保外孙长命百岁。

在华州境内,当婴儿出生后兴作满月。外婆、姑姑等女系长辈家均要第一次送虎龙“大谷卷”。同时还要分别送小老虎等花花馍100个。更有趣的是,外婆给刚满月的婴儿脖子上要挂一对小老虎花馍,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魔,保佑孩子平安长大;接着过春节时舅舅要每年给孩子送灯笼。灯笼上要挂两个坠灯的鸡鱼花馍,其谐音为吉庆有余之意,一直送到12岁;到12岁时,外婆等亲戚家第二次分别送虎龙“大谷卷”。这一次礼仪为“完灯开锁”,祝贺孩子成人,隆重程度不亚于做满月。

孩子成年结婚,当地更视为人生大礼。婚礼上外婆第三次分别送虎龙“大谷卷”。而姑、姐、舅家各送的是当地称为“高馍盘”的礼馍。“高馍盘”是在喜堂两边树立的礼馍柱,均由箔子围成桶粗的柱心,上插红筷子当钉子,用红绳子将各式各样的花馍,由下而上分层缠满,一般的“高馍盘”高过一丈,所缠花馍分为七至九层。一些亲戚多的人家婚礼,竖立的“高馍盘”达到四根以上,使婚礼的气氛热闹非凡。

华州有些地方的迎新娘方式也很特别。事前总要找村中被看作“福全”的妇女,蒸两巴掌大的面老虎,用红线将其拴连起来,在新娘进门前迅速挂在她的脖子上。进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争吃这一对面虎,据说新娘如果吃了虎尾,就变成 “真胆大,敢摸老虎屁股”,又称“老虎屁股摸不得”。

对长辈老人祝寿,当地专门蒸有“大寿桃”花馍和将桃、石榴、佛手连在一起的“一树结三果”礼馍。祝寿时,兴由晚辈给老人碗里捞“长寿面”风气,认为老人吃后可以添寿。

当地过三周年蒸的“立虎”、“莲花卷”上插花的“花供”等礼馍,是在人死和过三周年时用的。过三周年时,头天叫“哭丧”,用立虎等礼馍供祭;第二天叫喜丧,这天死者家属子女脱孝服,改贴红对联,主家散发礼馍,答谢亲朋。

华州丰富的民俗生活为礼馍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面花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愿望,显现着民俗风情的精神奥秘,仿佛天女撒向人间的烂熳山花,美化着民间的生活,慰藉着老乡的心灵,礼馍中样式数量以及运用最多的是老虎馍,它承载着当地的崇虎民风,使其世世代代相传下来。

【来源:非遗中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