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西方艺术家笔下的中国竟是这样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布歇中国风画作 300年前,西方艺术家笔下的中国竟是这样的?

300年前,西方艺术家笔下的中国竟是这样的?

2024-06-16 14: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艺术是靠想象力而存在的”

作家高尔基的这句话用来形容

18世纪的法国画家

弗朗索瓦·布歇(Francois Boucher)

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So,弗朗索瓦·布歇是谁?

图源@雅昌艺术研究院

布歇一生笔耕不辍

艺海生涯长达五十年

始终根据时代变化调整创作理念

善于从不同文化当中汲取艺术养分

在他笔下,不仅诞生了

身姿曼妙的希腊女神、雍容华贵的侯爵夫人

还有他历时数载凭借着“想象”

而打造的“中国风”系列画作

18世纪初

轻松浮华的艺术氛围蔓延开来

洛可可逐渐取代了

拘谨、刻板的巴洛克艺术

成了主导欧洲的艺术风格

而洛可可流行之时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又正受到欧洲贵族的热捧

中国的文化元素不断地影响着西方艺术领域

在雕塑、绘画、挂毯以及建筑设计中

植入中国元素的做法蔚然成风

“中国风”席卷了整个社会

一时间,与洛可可艺术不期而遇

带有中国元素的作品

弗朗索瓦·布歇 《梳妆》《在床上的女人》

当时,布歇带着他的洛可可绘画

在凡尔赛宫混的风生水起

然而当他敏锐地捕捉到

这股吹遍欧陆的「中国风」之后

布歇也想当然的追起了这个热点

于是他倾情创作了许多

带有中国元素的绘画作品

以及一些以中国为主题的画作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皇帝上朝》1742年作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花园》1742年作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婚礼》1742年作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捕鱼风光》1742年作

在布歇这组最为出圈的中国风绘画中

他细致描绘了中国上朝、宴席、舞蹈、

市集、捕鱼、捕猎、花园、婚礼等场景

画面中典型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

如瓷器、团扇、花篮、中国伞等

给整个画作带来了些“中国味儿”

但当这些物品放置在一起

与画中人物戏台般的动作

和分不清朝代的服饰相遇

以及画面中不合常理的场景设置

让人不禁怀疑

布歇一定是对中国古人产生了误解

我眼里的中国皇帝vs布歇“想象”的中国皇帝

我眼里的皇帝上朝vs布歇“想象”的皇帝上朝

议政的朝堂被搬到了喧闹息壤的街市

本来端凝肃穆的帝王议政图

变成了轻快滑稽的风俗画

欧洲宫廷风的帷幔...

波斯味儿的头巾...

永远与人为伴的棕榈树...

这些场景似乎与真实的中国社会图景

存在着很大的出入

究其原因

竟是因为布歇本人从未踏足过中国

在当时,受于时代条件的限制

除了商人、士兵和教徒之外

能够到东方的欧洲人少之又少

那么,这些似是而非的中国风绘画

布歇是如何创作的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他不仅认真研习了前辈

华托(Jean-Antoine Watteau)的中国风作品

还购买了不少中国艺术品

其中包括绘画、漆器、人像雕塑、

铜器、银器以及大量的瓷器

他参阅了大量中国画作和外销瓷图案

从中剥离出具有东方特色的元素加以利用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集市》1742年作

此外,他又抱紧了历代法国传教士、

旅行家以及商人们的大腿

从他们口中获得一手信息

从而使对中国模糊的想象逐渐变得真实

这些都构成了布歇创作

“中国风”系列画作的重要物质前提

在此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

布歇充分发挥了他无穷的“想象”

从自身的角度想象和虚构了一个“中国形象”

再将这种幻想和神秘

以绘画语言的方式再现出来

他以典型“中国形象”的符号元素

实现文化转型

展现出一个西方视角下中国传统生活

秉政劳民、歌舞升平、一派祥和的理想社会

弗朗索瓦·布歇 《中国舞蹈》1742年作

他绘制出的这种安逸富足、

精致享乐的“中国形象”

也正应和了当时欧洲人所追求的各尽其职

及期盼繁荣稳定的美好愿景

布歇对中国艺术“移花接木”式的再创作

虽然与真实相悖

却牢牢吸引了法国的贵族

他们钟爱与中国相关的物品

十分喜爱这些画作,争相购买

以致于以这些画为蓝本

用毛和丝编织的挂毯

也成为了当时的热销爆款

丝毛挂毯《中国市集》布歇 设计 法国皇家博韦织毯厂作

现藏于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

“中国风”艺术品在法国大行其道

也反映出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

达到了新高度

可见,艺术是相通的

融会贯通后也可以独具特色

构成美妙的异国景致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