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舞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布景大师 绘画舞台

绘画舞台

2024-06-29 09: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洪琛[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 100710]

欧洲古典透视布景是舞台美术史上经典的布景样式之一,是绘画与舞台演出结合的典范。从文艺复兴至1 8世纪,这种布景曾风靡欧洲戏剧舞台达几个世纪之久,并且产生了谢里奥、托列利、比比耶纳等布景大师。然而,由于戏剧的特性和布景的功能等原因,曾经辉煌的布景大多已不复存在。今天,能够完整地呈现1 8世纪透视布景体系的只有瑞典的卓廷霍姆剧院。

卓廷霍姆剧院,完整地保存了18世纪古典剧场的形制、全套舞台机械装置、服装道具和包括比比耶纳绘制在内的三十多套古典透视布景,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古老的剧院现在还在进行着演出。演出所用的布景、服装、道具、换景装置等完全保留和沿用了1 8世纪演出的原貌。这也使它成为了活的戏剧博物馆。在这里,我们能够目睹两百多年前的剧场风貌和布景的艺术魅力,能够最直观最真切地了解和感受古典透视布景的表现方法、造型特征以及充满魅力的绘画表现。

一、复杂而奇幻的透视

古典透视布景的绘画表现中,最基本也是最突出的要素是透视。可以说,透视布景的产生与透视在造型艺术中的广泛运用密不可分。后来,透视布景的每一次发展,也都离不开对透视规律的进一步认识和在舞台空间中的独特运用。

透视运用于舞台布景,最重要的作用是空间表现。东方戏剧舞台在表现空间时运用的是虚拟的方式,舞台上并不出现直观的空间境象,依赖的是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西方戏剧舞台则与其造型艺术一脉相承,选择了相对较实的透视法。

透视的介入使有限的舞台能够表现无限深远的空间幻觉。高大的宫殿、深远的街道、宽阔的广场等远远超越舞台空间的景物形象,通过合理的透视法都能在舞台上最直观地得到呈现。形象的重复是1 8世纪透视布景常见的样式之一。重复出现在不同景片上的立柱形象视觉上相互关联,层层递进,非常流畅地将空间推向远方,能产生极其深远的空间幻觉。

重复有很强的表现力,但不是只有相同形象的重复才有好的透视变化和空间表现力。不同的布景形象出现在同一舞台画面,只要是严格按照透视布景的空间透视法去设计和绘制,依然能够产生非常好的透视效果。

古典透视布景的透视规律与绘画基本一致,但在具体的方法上要比一般平面绘画复杂得多。绘画表现一般是在一个二维平面里完成,透视变化相对单一。舞台布景却是处在三维空间当中,景片之间本身的透视变化和单元景片上画出来的透视变化会出现制约和影响。这就使透视的处理比一般的绘画更为复杂。以平行透视为例,平面绘画中的透视消失是一个灭点,而布景中透视线的消失却是一个灭短。画的过程中,透视线也不像绘画那样一条直线到灭点,而是经过层层转换,最终消失于灭短上合理的位置。这种复杂的透视法的价值在于,当布景处于不同远近的舞台空间时,画出来的假透视与真实存在的透视变化自然地衔接,给予观众的是视觉上连贯、合理、完整的透视关系和奇幻的空间感受。

二、严谨而生动的画面与造型

古典透视布景的画面非常严谨,有很强的秩序感。这一方面源于严格统一的透视变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考究的画面构图。有一套布景表现的是典型的北欧木结构室内环境。在这个画面中,为了加强空间的表现,侧幕主体形象是木板墙。一条条纵向排列的木板形成很强的透视线,对推进空间起了重要的作用。后幕表现的则是抹了石灰的有些斑驳的砖墙,这面墙的变化只从平面上展开,作为背景衬托着造型复杂的灶台、伸出的阁楼、下垂的布幔、弓形的窗户等等室内物件。整个画面结构严密,形象布局疏密有致、虚实得当,是一幅既有生活气息又有形式美感的舞台画面。可以看出,无论是形象的组织安排、线条的疏密,还是光影明暗的布局等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反复锤炼的,充满了构图上的意趣。看似一幅具象的场景,实则有很强的抽象美。点、线、面的关系,直线与曲线的关系,黑、白、灰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等等,一系列抽象的形式因素都巧妙地融入了构图中,隐藏在具体形象的背后,让人看不见,却可以感觉到。

与当时西方的绘画一致,古典透视布景的造型非常强调形体的塑造。因此,造型上总的感觉是浑厚、结实。造型技法多采用间接画法,即一层一层地反复绘制。由于运用颜色很薄,每一遍画完甚至看不到效果上的变化,但经过多次反复后,形体就渐渐地厚实起来了。特别是对一些建筑物的描绘,那种体量感、厚重感、自然感是一两遍直接绘制无法达到的。但不是所有造型都是间接画法,在有些布景的局部造型中,也会出现颜色相对较厚、造型明确、笔触直接的画法。这些直接画出来的形象使画面充满了鲜活和生动的感觉。

程式化是古典透视布景非常重要的造型特征。很多布景的形象不是生活中具体的一景一物,而是相对规范的建筑形象和自然景物造型。布景表现也不追求唯一性、特定性,同一布景经常运用于不同的演出,有时被称为值班布景。但这种程式化并没有使布景造型流于匠气和庸俗,而是呈现出很强的绘画性,呈现出一种时代整体的造型感觉与审美特征。

面对这些布景,时时可以体验到1 7、1 8世纪欧洲绘画带来的美的享受。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比比耶纳、迪普莱等优秀的布景师。因为他们是有着深厚艺术修养、高超造型技艺的艺术家。

三、无处不在的绘画表现

古典透视布景最重要的造型手段是绘画。但绘画之于当时的舞台,绝不只是在布景的表现上。在古典透视布景的舞台上,一草一木、一个小道具、一尊雕塑、一片云等等都是在平面景片上画出来的。拿镰刀的骷髅应该是关于战争或死亡等的演出中使用的小景片,仅一米二高。景片形象姿态充满诡异和恐惧,形体塑造准确直接,用笔率真大气,呈现了很强的绘画性和艺术张力。雕塑是古典舞台上经常出现的形象,这些雕塑景片往往也是在平面景片上画出来的。虽然是绘画的、平面的,但雕塑的体量感、厚重感却一点都不减弱。除此之外,演出服装上很多花纹装饰也都是画出来的,而且画得非常精彩。

更加令人惊叹的是,卓廷霍姆剧院把绘画从布景、道具、服装上一直延伸到了剧场建筑。当你走入剧场,在较明亮的灯光下仔细观察时会发现,这个剧场几乎是画出来的。建筑的装饰纹样是画出来的,墙面和柱式的大理石质感是画出来的,就连休息室、化妆间等附属房间墙面上雅致的壁纸都是画出来的。近距离观看,绘制的笔触痕迹依然历历在目。这些绘画在剧场忽明忽暗的烛光照射下,显得非常辉煌、深邃、迷人和充满魅力。这个剧场简直是充满了迷人的幻觉,充满了戏剧的假定性。绘画的表现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结语

从19世纪开始,古典透视布景一统戏剧舞台的局面被打破。由于其平面绘画的特点,到了20世纪初,甚至还成为了舞台美术革新和突破的对象。而2 0世纪初否定平面绘画布景的一个强大理论依据,在于二维平面与三维演员之间的矛盾。今天看来,这种说法不可避免带有当时实践和认识上的局限。实际上,古典透视布景竭力追求的并非现实的真实,而是空间的幻觉。它所表现的往往是具有一定理想主义甚至带有烂漫色彩的舞台境象,而非符合生活逻辑的现实环境。断定演员与平面布景的矛盾似乎显得过于绝对,绘画布景的“假”本来就同剧场艺术与生俱来。

在卓廷霍姆剧院,绘画可谓无处不在。然而,无处不在的绘画并不是简单地将绘画搬上舞台,而是有一个语言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支撑功不可没。首先是舞台机械和换景装置。卓廷霍姆剧院有非常复杂有效的舞台换景装置,据说其技术直接来源于北欧发达的造船业。这套装置可以使所有布景同时移动,达到同时换景、舞台场景瞬间变换的目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换景技术的支持,布景只能是固定的绘画展示,无法成为戏剧的有机组成部分,古典透视布景的魅力也将大打折扣。其次是透视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古典透视布景的透视方法也不是简单地照搬绘画透视,而是将平面绘画中的透视方法巧妙地与舞台空间相结合,创造出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相结合的透视法。有了这种透视法,二维的平面绘画才能转换为三维的空间绘画。

虽然欧洲古典透视布景时期那些经典的布景是画出来的,但却不是绘画作品。因为这些布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平面景片上表现了立体空间,更重要的是它们处于不同的舞台空间中时,仍然能产生完整的、比实际舞台空间更为深远的空间幻觉。它们那华丽与辉煌的美只有在舞台空间中才能得以体现。这也正是比比耶纳家族的成员为什么是伟大的布景师、戏剧家,而不是伟大的画家的原因之一。他们几代人毕生投入的研究,体现的是舞台造型艺术的思维模式;他们的创造性突出地体现了布景绘画作为戏剧表现因素的特性。因此,优秀的布景绘画作品首先必须是三维空间中的舞台造型艺术作品,而不是独立欣赏的绘画作品。当严密的透视关系、复杂的画面结构和强有力的形体塑造与真实的舞台空间、颤动的舞台烛光有机结合时,一幅幅结构严谨、造型厚重、空间深远、意境深邃的古典舞台画面才会得到最完美的呈现。

今天的戏剧舞台上已没有绘画无处不在的局面,但曾经辉煌的古典透视布景表明,只要能够富有创造性地将绘画转化为舞台表现语言,并且有从观念到形式的深刻演变,绘画对于戏剧舞台依然有着无穷的表现力。

猜你喜欢 布景古典平面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立体几何基础训练A卷参考答案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19年1期)2019-07-03立体几何强化训练B卷参考答案中学生数理化·高三版(2019年1期)2019-07-03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意林绘阅读(2018年4期)2018-05-30怎样读古典诗词?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参考答案试题与研究·高考数学(2016年1期)2016-10-13布景技术在T台艺术中的运用与创新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谈舞台布景技术的作用戏剧之家(2016年14期)2016-08-02天凉了下来扬子江诗刊(2015年4期)2015-11-14平面和立体等小朋友·快乐手工(2009年4期)2009-04-28

名作欣赏2014年2期

名作欣赏的其它文章褫其华衮,动其杀机——从法家用术的角度谈杨修之死《诗经·氓》的近似对读从文化角度解读《朝野佥载》中的妒妇小说推介语仙风与幻色:朱有燉庆赏剧中的戏剧人物仪式与娱乐:朱有燉庆赏剧的艺术功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