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艺理论】现实时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巴尔扎克人品如何 【西方文艺理论】现实时代

【西方文艺理论】现实时代

2024-06-08 16: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时间来到19世纪上半世纪,这是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的时代,此人父亲是一位投机的农民,借助大革命中的风口成功跻身资产阶级,因此得以让巴尔扎克在保王党人开班的寄宿学校上学习法律,并充当法律事务所的见习生——这些经历,就让巴尔扎克积累了大量关于的人们因为金钱权势而斗争的现实素材。

1819-1829年他写过众多书籍历经了失败,还背上了债务,但是他得到了锻炼,思想和艺术手腕都开始成熟。

1829《朱安党人》发布,一举成名,并为《人间喜剧》铺垫。

《人间喜剧》包括九十多部相互联系的长中短篇小说,具有典型意义的各阶层人物不下70人,他的作品可谓“法兰西社会风俗史”,真实地再现了1816-1848的社会现实……《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贝姨》《邦斯舅舅》《农民》等等最为著名。

1842巴尔扎克为《人间喜剧》写了序言,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并且把这部作品分成了3各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巴黎~》《政治~》《军旅~》《乡村~》。

恩格斯赞扬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巴尔扎克对资本主义的揭露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所取得的成就,“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

 

第一节 “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附笔者对拜金主义的解构

政治:19世纪的法兰西正处于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非常尖锐复杂的时期,从1789大革命失败到1848革命失败,大小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暗潮汹涌——但这些势力,无一例外,都走向了资产化,就是说,在军事政要幕后把持操纵着货币的同时,拜物主义的金钱观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笔者需要额外说明一些事情:当时社会风气和实际情况的问题,物质资料在生产力发达的情况下膨胀的同时,作为流通的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成为了体现这种力量的象征,当这种象征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的时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金钱万能。但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拜金主义?从感性方面来说,拜金主义制造的道德情感悲剧缔造了无数的血泪,而从理性方面来讲,金钱货币和实际的力量也并不对等,通俗来讲,在16世纪以来的社会上层人士的认知中,比起金钱,更会选择军事力量、法律权益、机关权力等更加本质性的东西,利用其影响力左右工业生产资源、债券、股票,由此为其家族或势力提供长达半生乃至整个世纪的势能。

可笑的是,对多数老百姓和偶尔的风口飞起的肥猪来说,那些根本和价值不对等的货币就是一切,突如其来的“贫穷”,带来的不止有饥饿和黑暗,还有所谓的“短视”,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就是——“金钱统治一切”。

但无论事实如何,这个可悲的现实,冲破了进步的资产阶级作家们幻想的平等世界,“无论比起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富有和贫穷的对立更加尖锐,并且即使偶尔中下层能吃到更多残羹剩饭,面对不平等资源的加剧,这种压迫不仅没有改善,还随着代际传承逐渐加深——教育、地位、资源,中下层看似在社会发展中也得到了一杯水,实际上那些零碎之水,随时可以被上层所得到的大海所吞没。

 

经济:同被视为现实主义流派的司汤达对当时的现实如此评价:“一堆发臭的烂泥。”

巴尔扎克吸收了大量的社会思潮后,研究过历史学家、英国经济学家以及傅里叶的思想,在《正直人法典》中说:“生活可以被堪称是穷人与富人之间的一场持久战。”分析在当时的法国,穷人1800万,中等阶级1000万,富人则是200万,据说比例还相当准确。但无论如何,社会矛盾的暴露,理性王国的破产,在资产阶级进步作家中形成了一种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真是可敬又可悲,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仍然停留在资产阶级浪漫主义的梦想论域里,他们站在某种文明的构想上描写现实,对悲剧鞭挞的越多,那种文明就显得越发遥远。

文化: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司汤达养成了数学的爱好,巴尔扎克对进化论和生物学有兴趣,这让他们用自然科学的精神来观察社会,进行更精确周密的思考,在他的某本书开头,写下“谨以此书献给若夫华·圣·伊莱尔(当时的法国博物学家也是进化论的先驱)”云云。

 

《人间喜剧》人间喜剧真实地反映了法国社会的历史,在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典型人物,也对现实主义文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关于如何真实反映生活的问题,

2.关于典型人物的塑造问题,

3.关于环境和人物性格的关系问题,

 

第二节 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理论

文学家讲述自己的理论,往往没有哲学家总结的精辟,却也常常因此显得更加可信可靠,巴尔扎克的理论正是如此。

巴尔扎克的文学主张大多见于作品的前言或者序言当中,有的借助作品人物,有的见于通信之中。

 

1、  主张真实反映生活,严格描摹现实

①观察生活,生活就是源泉。

《〈古物陈列室〉、〈钢巴拉〉初版序言》中声明,自己的小说不是光凭脑子想出来的,笔下的全部事实,其中哪怕是比较罗曼蒂克的随便一件都取自生活的史诗。

②细致观察,忘我地观察。

《卡因·法西诺》中巴尔扎克又这样介绍经验:“当我观察一个人的时候,能够使自己立刻处于他的地位,过着他的生活——就如同《天方夜谭》中的法师一样,可以附着在别人的身上,借助别人的嘴说出话来。”

③创作必须真诚。

《〈人间喜剧〉前言》中:就是说,反对光凭脑袋想象和抽象逻辑来创作。

④细节必须真实。

还是《前言》:艺术真实必须仔细推敲那些细节,完成艺术的真实。巴尔扎克曾经激动地畅想:要是有个罗马的作者,能够写出几篇关于公元1世纪从凯撒到尼禄之间的社会风俗……该是何等的瑰宝!

巴尔扎克确实某种程度上说做到了,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说,在巴尔扎克的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2、  强调艺术家要创造伟大的典型

巴尔扎克的典型论非常著名:“这些人的存在……必须更悠久、更真实确凿。”

【典型论】非常重要,是因为这是划分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条根本分界线,自然主义譬如左拉《磨坊之役》,总是像照相一样记录生活的现象,而巴尔扎克总是喜好给人物赋予更深厚的活力——“艺术的责任不在于摹写自然,而在于反映自然”,但如果只是要复写,为什么不直接拜托一位雕塑家从女人身上脱下一个石膏模子呢?

说白了,典型人物就应该是某一类人物的代表,巴尔扎克对人的描写也通常要比动物类别多一倍,国王、银行家、资产者、艺术家、教士、穷人,都严格区分开,并且随着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如果再算上性格,那么就更加千变万化。

如何创作出典型呢?

小说家可不是历史家,小说家必须找到一个美好的理想作为目标,根据理想对描写的人和事有所抉择。“为了塑造一个人物,往往要掌握几个与之相似的人物”,典型来自生活,但因为作家的理想入驻,具有更高、更理想、更清晰丰富的一面,在这个角度上说更具有真实性。

典型的重要来源是环境;

巴尔扎克不像左拉等自然主义作家回避社会环境条件,他认为,人物周围的环境是重要影响因素,主张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内来描写,人物的行动只是现象,而现象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可能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矛盾斗争里,一个商人可以成为元老,一个贵族又会沦为娼妓,一个好的典型环境,可以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

提到这个我们不妨多看几个例子,比如那些青年野心家——《幻灭》中的吕西安、《欧也妮·葛朗台》中的查理·葛朗台、《高老头》中的拉斯提涅,他们都在自己的典型环境中受到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格。

那个经典的葛朗台老头儿,侵吞大革命成果而发迹,索寞城几乎人人都被那利爪抓过,但人人尊重他,因为她有一笔庞大的财产。

《贝姨》中的花粉商人科勒凡也如此,不仅充当资本的化身,还放纵自己娱乐,挥霍肆欲,勿怪马克思评价为“最淫乱的巴黎庸人”。

总而言之,这些典型相关理论,不仅在创作中实践成功且化为经验,也大大完善了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

 

第三节 现实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承袭和发展:

实际上巴尔扎克也是承袭前人,在以往的狄德罗篇章中,我们讲述过他有“描写人生,贴合真实”的追求,以此来反对日益讲话的古典主义,巴尔扎克不仅保留了现实主义传统,也在世界文学(莎士比亚)中吸取传统,并以之为标准赞誉司汤达的作品;还品读了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在序言中赞誉有加——当然,也指出了不足,那就是没有想到把作品整个联系起来,巴尔扎克打算在自己的作品中实现这个追求,完成法国社会的风俗史。

巴尔扎克和司汤达:

巴尔扎克不算是现实主义的第一人,司汤达、梅里美、福楼拜这群人无一例外都光彩夺目,巴尔扎克分析过司汤达的《帕玛修道院》,学习过司汤达那种冷静、分析、现实、正确的精神,称赞叙述方式的朴素率直,也警告出那种笔法有凌乱的风险。所以,他在写作的时候除了从现实真实出发,也会刻意夸大、提炼,以此来加强艺术真实,这是前后人士都不太重视的东西。

局限性:

巴尔扎克的局限性其实就是当时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局限性,从人性论的角度批判现实,最后必然导致空虚——于是他把立足点转向了“宗教和君主政体”,而且,这种宗教是锁定在天主教美德之上的,而非“有所信仰”。

评价:

无论如何,批判现实主义都揭露了现实的矛盾和黑暗,客观上有助于打破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的乐观主义。

有趣的是,“现实主义”这个词儿甚至不是当时的流行术语,起先就和“印象派”一样是一种蔑称,在1855年,巴尔扎克死后5年,画家库尔贝为了回击人们对他的画作的鄙薄,故意以“现实主义”之名举办画展……得到了新派文艺家的支持。

后来1857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面世的时候,那种批判锐气已经大大减弱,后面的莫泊桑和左拉,也更接近自然主义风格……尽管如此,这种理论无论在时间还是创作上,都是不朽贡献的;典型理论也值得继承发扬;马恩两人也对巴尔扎克交口称赞,认为他真实地理解了现实的关系,试伟大的现实主义大师。

 

Q: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理论述评?(600-1000字)

Q:恩格斯论巴尔扎克的现实意义?

Q:论文学作品的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巴尔扎克的理解为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