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润茗:针灸治疗常见中风病的经典案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左手肌力4级 阎润茗:针灸治疗常见中风病的经典案例

阎润茗:针灸治疗常见中风病的经典案例

2023-03-16 04: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现仍感左上下肢活动不利,左上下肢肌力Ⅲ级,左手握力差,下肢举步迟缓乏力,生理反射活跃,病理反射阳性。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缓,血压18.7/12kPa(140/90mmHg)。

辨证:患者年老体弱,气血两虚,经脉失养,风中经络半身不遂。

治则:益气和血,疏通经络。

取穴:肩髃左,曲池左,合谷左,环跳左,阳陵泉左,足三里左,绝骨左,太冲左。

手法:提插捻转补泻。合谷平刺透劳宫,留针20分钟。

1991年12月26日二诊:针后左侧肢体轻松舒适,下午经人扶持可行走十余步,次日能行走数十步,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小。

取穴:百会,大椎,肩髃左,曲池左,三间左,风市左,阳陵泉左,绝骨左,太冲左。

手法:同前,三间透劳宫,留针20分钟。

1992年1月8日,经4次治疗后,左侧肢体活动灵活有力,上下肢肌力Ⅳ级,左手可持物,扶杖能行走20米左右。舌质淡,苔薄,尖红,脉沉细。遵前法继续治疗。

1992年1月23日,经9次治疗后,左上下肢肌力恢复正常,不扶杖能独自行走,左膝偶觉无力。舌淡,苔白薄,脉沉细。

取穴:伏兔左,中犊鼻左,阳陵泉左,足三里左,太冲左。

手法:同前,中犊鼻在膝下胫骨上,髌韧带正中点凹陷处。直刺1~1.2寸。留针20分钟。已针一疗程,停针。

1992年2月8日复诊:左上肢活动自如,下肢外侧偶有沉重感,膝关节屈伸不利。舌苔薄白,脉沉弦,治以舒筋通络。

取穴:风市左,阳陵泉左,中犊鼻左,足三里左,丘墟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留针20分钟。复针5次,左上下肢活动自如,可以骑车上班,临床治愈。

例三:孟某,女,62岁,家庭主妇。

1992年7月27日初诊:患者在一月前即感左半身麻木无力,渐不能持物和行走。近来左半身瘫痪,口眼歪斜,伴有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平素血压较高。

检查:左口角下垂,鼻唇沟浅,左上下肢肌力Ⅲ级,握力差,左足僵硬内翻,病理反射阳性。舌苔白腻有齿痕,脉弦缓。血压18.7/10.7kPa(140/80mmHg)。

辨证:素有高血压,气血失和,肝风内动,上扰清窍。肝阴不足,筋脉失养,脉为病出现足内翻。

治则:益气养血,疏通经络。

取穴:大椎,百会,肩髃左,曲池左,三间左,后溪左,风市左,阳陵泉左,照海左,申脉左。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大椎穴用“合谷刺”法不留针。三间与后溪两穴互透,泻照海补申脉。留针20分钟。

针2次后,患者头痛、头晕消失,行走较前平稳,左足内翻减轻。

针5次,左脚行走多时偶现内翻现象,左侧肢体活动明显有力。

针10次,左脚行走平稳,已无内翻现象,中枢性面瘫已恢复。

共针两疗程,左半身肢体活动自如,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消失,生活能够自理。

【按语】

中风多见于五旬以上之人,由于气血渐亏,肝肾不足,肝风内动,经脉失养,脉络不通而易发此病。

李东垣说:“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病也,凡人……气衰之时,或由忧喜恼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疾,若肥盛亦间有之,亦是形盛气衰而如此。”正气不足,络脉空虚,以致阴虚于下,肝阳亢逆,肝风内动,血随气逆,横窜经隧,而致肌肤不仁,手足麻木,上冲巅顶,蒙闭清窍,则出现头痛、头晕、语言不利等症。 为本虚标实之候,治以平肝潜阳,通经活络之法,标本同治。

取六阳之会大椎,通经活络。 取百会以醒脑清神。 肩髃配曲池,疏通经络。 百会配太冲,益气和血。 阳陵泉为筋会,绝骨为髓会,两穴相配,益髓补脑,强筋健骨。

以上几穴相合,可使阴阳平衡,气血相和,经络相通。故祛风病愈。

中风后遗足内翻症状临床常见。宜早期治疗,时间久筋脉失养,足踝部僵硬强直,则较难恢复。

《难经·二十九难》云:“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说明阴脉气失调,出现下肢外侧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脉气失调,出现下肢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足内翻是阴脉气失调。泻照海,补申脉,是泻阴之急,补阳之缓,调整两脉,使之平衡,而达到治愈目的。

因此照海与申脉两穴是治疗中风足内翻的要穴,然要根据病证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方能收到满意效果。

例四:邢某,男,44岁,干部。

1992年10月13日初诊:两月前工作紧张,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语言不利,即至医院就诊。

经CT检查提示:左侧颞叶梗死。予以静脉点滴及口服活血药物治疗,右侧肢体活动逐渐好转,但仍语言不利,发音不清,偶有头晕,右侧肢体活动力弱,眠好,大便偏干,小便正常。有高血压病史5年,常波动于21.3~26.7/13.3~17.3kPa(160~200/100~130mmHg)之间。

检查: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语言不利,发音不清,右上肢活动力弱,右下肢活动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血压24/16kPa(180/120mmHg),伸舌居中,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辨证:患者体胖痰盛,气血失调,复因工作紧张,劳伤过度,耗伤阴液,肝阳偏亢,痰火上扰清窍,而致语言謇涩,痰浊阻滞经络,左侧肢体不遂,证属中风。

治则:平肝潜阳,通经开窍。

取穴:天突,百会,哑门,风池双,曲池右,列缺右,合谷右,照海左,太冲左。

手法:针天突时让患者坐位,头略低,沿胸骨后沿向下直刺1.2寸,用捻转泻法,出针时摇大针孔疾刺不留针。哑门直刺,泻法不留针。补百会向后斜刺。补列缺针尖向肘平刺。泻照海,应用捻转开合补泻手法。留针20分钟。

针2次,头晕消失,语言较前清晰,但劳累及精神紧张时仍感语言不利,针7次,右上肢活动正常,语言流畅,发音正常。因要外出参加会议停针。

【按语】

本案为中风后遗语言謇涩及患侧上肢不利之症,选用针泻哑门、天突二穴。

哑门为督脉与阳维之会,入系舌本,天突为任脉与阴维之会,一阴一阳,一前一后,有疏风通络、清热化痰之功。配列缺、照海是八脉交会穴,主治咽喉疾患,此4穴为治疗中风失语之要穴。

百会、风池加强祛风醒脑之功效。合谷、太冲四关穴,有调和气血的作用。气血和,经络通,痰湿除,疾病愈。

I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网络。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