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督工,请翻译翻译什么叫做“帝国扩张”?左宗棠征服了月球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左宗棠的相关资料 马督工,请翻译翻译什么叫做“帝国扩张”?左宗棠征服了月球吗?

马督工,请翻译翻译什么叫做“帝国扩张”?左宗棠征服了月球吗?

2024-06-24 0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知名新闻自媒体栏目《睡前消息》在1月7日的第376期节目中,针对最近睡前消息的主创马前卒,与观视频签约作者傅正的历史问题争议做了回应。在这期节目的最后6分钟,马前卒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是如果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马前卒是在通过不当引用史料、错误解释史料,来论证一个与公众通识与学界共识大相径庭的观点。

马督工与傅正近期的一系列争议,起源于12月27日,傅正等在b站投稿的视频:“李鸿章都说绝不能签的卖国条约,大清官员是怎么跳进去的?”其中提到了左宗棠西征基本“解放”了伊犁以外的新疆全境。

同日,马督工转发并评论该视频,认为封建王朝军队使用“解放”一词是滥用。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就此展开。

马前卒与傅正双方详细的观点可以参见:马前卒12月27日至12月31日的动态,睡前消息375期、376期;傅正12月28日至12月31日的动态,1月4号的小结性质动态,以及12月30日的专栏。

至四天后的12月31日,马前卒在论战中抛出观点:左宗棠平新疆是旧帝国的扩张。

自不用说——这样的观点与大家的常识,不能说完全相反,也只能说彻底违背。

自然这也激起了极大的争议。到了1月7日,马前卒在他的376期节目中,对“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帝国扩张”进行了进一步的辩护。

而本文将着重马前卒在376期节目中所犯的各种错误展开批判。

说真的,马前卒在376期表现出来的水平已经足够他套皮作为蠢萌系vtb出道了。

因为如果不说诛心之论,马督工做出376期最后6分钟内容,也需要:

a.中学历史课疯狂溜号,恐怕只记得左文襄公在新疆进行了某种某种亲切友好的交流活动,甚至连“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个事件名都忘了。

b.中学(如果不是小学)语文课讲词义辨析时疯狂溜号,没能理解“扩张”与“收复”含义的重大区别

c.中学语文课讲阅读理解时疯狂溜号,讲列举资料全部张冠李戴,误解历史著作含义,误导广大观众。如将一系列关于清准战争的性质论述想当然地放在了百年后的左宗棠收复新疆身上。

本文共7782字。

第一部,强调收复新疆——而非什么“帝国的征服”(乃至“侵略和扩张”),是左宗棠用兵新疆最常见的定性;并进行远义词辨析,指出了收复与扩张的巨大不同之处。

第二部分是补习历史,简单交代了清平定准噶尔等相关的的历史背景。

第三部分是阅读理解,通过逐一分析马督工在睡前消息376期列举的资料,指出材料所指的历史事件全部另有其事:如其实是在议论清平定准噶尔等。而马督工列举的材料无一例外——全部不能证明他“左宗棠用兵新疆是征服”的观点。

第四部分是总结与议论。

一:左宗棠是收复新疆,还是帝国的扩张?

有个猜测,一定对,马督工是在做自我批评——

傅正在12月27日用“解放”一词,走上了与建国以来用语习惯偏离,可能有10°的道路。马前卒看到了,于是高声问道:“你为什么偏离了社会主义叙事的传统?要当伯恩斯坦吗?”然后却走上了一条与学界左宗棠收复新疆定性反转180°的道路,说:

“这个事件的定性应该是旧帝国扩张,我走的才是学界正途!”

因为只要接受过完整的高中教育,历史课没有彻底溜号不听的读者应该就能意识到,教科书中对这件事的定性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如李侃等主编的中华书局版第四版中国近代史,其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小节的标题为“新疆的收复和《伊犁条约》的签订”。

“做不到重大创新”

但是马督工也说了(或者说自称),他的论点是“沿着可靠学术成果发言”。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打破陈旧的课本话语体系,颠覆民众的通识,这种情况或许不多但并非没有。于是我用中国知网与谷歌学术进行了检索。

在中国知网键入关键词“左宗棠、新疆、扩张”,在百余相关条结果中,大部分文章都在标题或摘要中使用了“收复、收回、规复”新疆等表述;且未见将左宗棠用兵新疆定性为扩张的内容。

在谷歌学术键入关键词“左宗棠、新疆、扩张”,在前十页中文结果中,呈现的结果与知网类似。大部分对左宗棠用兵新疆的论述都与“收复、收回”等联系,如提到扩张所指都是沙俄在远东与中亚的帝国主义扩张。唯一论述清朝在新疆扩张的内容——如同下文提到的马督工所列举史料类似——指的是清在康雍乾时期的征战。

到这里,相信读者们可以发现,比起傅正在左宗棠身上用解放一词,马前卒将左宗棠收复新疆定义为帝国扩张更是重量级。

身垮清廷自仿洋枪的左宗棠

如果不说诛心之论,马前卒将左宗棠收复新疆定义为帝国扩张,至少意味着:

a.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媒体人,中学水平的词义辨析(还不是近义词辨析)不过关,将“扩张”的含义理解为和“收复”含义相近。

或者

b.作为一个多次进行历史话题辩论与历史科普介绍的自媒体工作者,高中水平的历史通识不过关,以至于不知道“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通识。

c.作为一个网络自媒体工作者,一个多次在睡前消息中承认节目中的信息来自搜索引擎的人,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相当存疑。没有发现在谷歌学术和知网上,不仅几乎找不到(如果不是完全找不到的话)支撑他观点的文章,支持相反观点——即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文章俯拾皆是。

二、清代与西域交通史概略

或许有读者仍有疑问:可能“左宗棠用兵新疆是帝国扩张”算不上学界共识,但是属于一派学者的观点;毕竟马前卒在376期节目,为他的论点列举了(乍看之下)详实而充分的史料。

前一部分我们用到了中学水平的历史通识,以及不算复杂的信息检索能力。而要解答上面的问题,或者说揭批马前卒引用史料的错误,则需要中学水平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在此之前,还需要进行中学水平的简单历史回顾,以补充历史背景。

清军入关后,由于清廷要先后应付南明小朝廷、三藩、郑明残部,经略的重点一直在东南,无暇西顾。直到快四十年后,1683年清统一台湾(别有韵味的是,简体中文资料用的大多是统一与收复类的形容词,而wiki的相关词条名称是:康熙平定台湾)。

而此时,漠西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汗国已成大患。17世纪中叶后,准噶尔部日渐强盛。噶尔丹率准噶尔汗国灭和硕特汗国、叶尔羌汗国,扩张领土,一时威势无限。

噶尔丹为了巩固他在西域的割据统治,与沙俄勾结。噶尔丹又不断干涉漠北蒙古事务,进犯喀尔喀部。满族作为渔猎民族入关中原,与蒙古诸部关系匪浅;而噶尔丹气焰也日渐嚣张。

到准噶尔与清矛盾激化至1688年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涉及三方的三角大博弈:在清、准噶尔、准噶尔背后的沙俄之中,取得最后胜利、拿到最大战果的是正处于盛世的清。但是这也是70年后,直到1758清才算彻底平定了准部。

1759年,清又弭平大小和卓之乱。西域全境归于清朝,清设伊犁将军管理,又在各地建堡、驻兵、屯田。在接下来百年间,虽然有张格尔之乱这样的兵祸,但是西域还是保持了大体稳定。

到两次鸦片战争后,边疆地区危机伴随民族危机加剧。在19世纪60年代,趁西域内乱,在沙俄、英国支持下阿古柏入侵,并侵占了西域大片领土。

1876至1878年,左宗棠收复除沙俄所侵占伊犁外新疆全部领土。经历了崇厚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交收伊犁条约》这样的波折,伊犁最终被收回。到1884年,清廷在建立行省,设置州县。

在介绍了清朝与西域的交通情况后,我相信诸位读者会有和我一样的感觉:

“帝国扩张领地”论比起评价左宗棠收复新疆,似乎更适合评价70年的清朝平定准噶尔战争。而马督工在376期提出的几篇作为论据的文章,其中反复出现的“帝国扩张”、“帝国征服”,指的是康雍乾时期,清朝平定准噶尔战争在内帝国的扩张。

在376期睡前消息,马前卒用最后六分钟成功论证了清王朝存在帝国的扩张——说实在的,其实不用百度查那么多资料,说那么多的话。只用拿出一张努尔哈赤时后金的地图,和一张皇舆全览图就够了。

但是马督工列举的资料都在拼命自证:除了都沾个清朝,以及部分史料沾个新疆,这些材料和左宗棠收复新疆,不能说毫无关系,至少是“五百年前都算不了一家”。

接下来3513字则是——

高情商:对马督工列举史料进行分析与批判。

低情商:我教马督工上中学语文、阅读理解。

对这一部分文字考据厌烦的读者可以自行跳转到文末最后一小结:总结。

三、马督工的材料1:《中国历史话语权在外移中扭曲——所谓“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乃谬说》

在《中国历史话语权在外移中扭曲——所谓“清朝不是中国的朝代”乃谬说》中,马督工引用了第四个小节的内容,现摘录原文如下:

“无论满、汉,族群认同并不影响国家认同。欧立德强调八旗制度,说是“为维持满洲的族性认同,以及持续大清统治扮演了充满生命力的角色”,以彰显满族国家的特性,并掩盖中华帝制的属性。其图谋势必会碰到史实的铁板,早在1936年孟森已发表有关八旗制度的长篇大论,文中一再提到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之八旗制度,以八旗平列,为其所定的国体,全国“尽隶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所以八旗可以说是像联邦制的“联旗制”,而各旗之属人除女真族之外,也包括蒙古族、汉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并不是欧立德所谓的“族群认同”,而是认同旗主,是一种君臣的封建关系。然而,当满清入关称帝后,这种封建国体无法适应大一统的帝国。清帝为了君临天下,创宇内一统的局面,不得不破八旗原有的立国精神,因八旗共治、八王议政与推选之制实在有碍皇帝之至尊。

对清帝而言,除仰慕汉文化之外,汉化更有实际的政治需要。欧立德视而不见,强以为直到20世纪八旗始终是“纯正的制度”,更亟言八旗与满洲族性与认同的关系,居然想要否定后现代极端理论都不敢拒绝的基本史实。事实上,无论满、汉,所认同者非其族群,乃大清皇帝及其所承袭的中华帝国,国号曰清,所以族群认同并不影响国家认同。大清向西扩张也是靠大一统国家的实力,大清国的根本在中原,国都在北京。”

可以看出,这一小节说的是八旗的封建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整个小节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可能有关的,就只有向西扩张的向西二字。

这段与讲述八旗制度的文字,与左宗棠收复新疆相隔天南地北。我只能依靠推理构建马前卒拉郎配的逻辑。

他依据向西,就认为这句话描述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而没有考虑其他的历史事件——如清准战争。又因为误以为这句话在描述左宗棠收复新疆,所以向西扩张是在为他背书。这恐怕是一种因为a是b,所以b是a的循环论证。

除此之外,在日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迎来复合型危机的晚清,清朝谈何“大一统国家的实力”?这实力又怎么可能支撑对外扩张呢?

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应该能读出,“向西扩张”指的是平定准噶尔在内的一系列战争。

四、马督工的材料2:汪晖《两洋之间的新大同想象》

古语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当马督工指出汪晖与傅正的学统传承关系,并用汪晖的文字与傅正论战时,哪怕对“扩张论”满腹狐疑,我也是被吓住了的——直到我只是简单地溜了几眼汪晖的原文。

古语又云:疏不间亲——这下知父莫若子了。傅正如果不是像我本科一样吊儿郎当,没看过导师原文,搞不清汪晖的学术思想,面对马前卒的这些质疑,大概只会轻蔑一笑罢。

在《两洋之间的新大同想象》中,马前卒引用的第一段文字来自全文第二小节:

“如果把龚自珍、魏源的西北论放在中国历史的南北关系中考察,那么,这是一次历史的倒转:传统由北往南的迁徙、扩张、征服和贸易路线,现在开始转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即由南往北运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转向?在分析长城沿线的历史互动时,拉铁摩尔明确地区分出“前西方”(pre-Western)与“后西方”(post-Western)两种不同因素,并把这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看作是塑造新的边疆关系的基本动力。”

由北往南的运动(如清军入关)确实是迁徙、扩张、征服的,与马督工论点一致的。但是由南往北朝向西北与内陆的运动,与由北往南,不能说完全相反,只能说完全相反了。更何况汪晖说了,历史倒转了;更何况汪晖没有明确指出,由南往北朝向西北与内陆的运动的性质是征服与扩张。

但是马督工用这段话论证“左宗棠用兵新疆是征服扩张”,不能说可信度为零。毕竟两个并列的概念性质上总有那么点相似,毕竟汪晖没有明确指出,朝向西北与内陆的运动的性质不是征服与扩张。

如果汪晖没有写下仅仅两段后的文字,没有明确指出朝向西北与内陆的运动的性质的话:

“如果说由北往南的运动以战争、朝贡、贸易、移民、法和礼仪的重构为主要特征,那么,从沿海向内陆扩张的运动路线则伴随着下列概念的频繁出现:贸易、条约、边界、主权、殖民、工业、金融、城市化、民族—国家。在拉铁摩尔看来,17世纪的满洲入关是长城沿线的边疆力量向内冲击的最后一波,从此之后,大陆内部的运动必须以新的时代即所谓“海洋时代”来加以界定。”

在“贸易、条约、边界、主权、殖民、工业、金融、城市化、民族—国家”等一系列概念中,离征服与扩张最近的概念也有“收复”与“扩张”那么大的差距!

而“左宗棠的时代,与征服与扩张的时代截然不同”这样的意思,汪晖在几段后又表述了一遍。

“其次,拉铁摩尔以前西方与后西方的区分作为解释。19世纪前,可以称为前西方的时代,在前西方时代里面,中国历史的动力都是由北方向南推动的。它的主要的动力来自于游牧民族对于关内的多次入侵和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到19世纪,西方时代来了,这个海洋时代带来的是机器,交通运输的扩张,城市和贸易的大规模扩展。从这个时候开始,主要的动力都来自海上,迁徙和文化变迁的动力突然有个逆转,海洋而不是内陆的驱动力大大上升。”

马督工引用的第二段文字,同样来自《两洋之间的新大同想象》第二小节:

“第二,清朝的帝国扩张和建设同时伴随着俄罗斯帝国的扩张,维护东北和西北的中俄边疆区域的安定成为清朝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关系而产生的划界条约、贸易条约同时还联系着新疆、特别是准噶尔地区的战争和征服活动。随着外部边界的确定、跨国贸易和军事冲突的发展,不但清代士大夫对西北边疆的关注和研究日益发展,而且中央对这一区域进行有效控制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清代对于西北和新疆的所谓“回乱”的镇压密切地联系着帝国边界的内外压力和联系。”

前文我已花费很多笔墨解释,帝国征服指的更可能是清平定准噶尔。哪怕抛开这个因素,仅仅推敲汪晖原文的逻辑,也会发现用这一段描述左宗棠收复新疆也是极为不妥的。汪晖的这一段文字是在解释:

“在清代历史中,由南往北的迁徙运动并不始于欧洲的入侵或远洋贸易的发展,而是清兵入关、建立统一王朝的必然产物。中国的南北关系的复杂互动有着较之拉铁摩尔的描述更为复杂、多样、长远和内在的动因。综合地看,导致这一历史运动路线转向的基本条件包含了三个方面……”

马前卒引用的文字是条件的第二个方面。历史不是非因果系统,条件必然比结果要提前出现,或者至少同时出现。当魏源(1794-1857)、龚自珍(1792-1841)指出中国历史开始转向从南到北的迁徙时,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78)不可能单独成为一条基本条件。

五. 马督工的材料3:汪晖《帝国的自我转化与儒学普遍主义》

这篇文章较长,而马督工引用的文字来自第二小节的后半部分:

“清末的儒学普遍主义与其说起源于帝国的扩张,不如说起源于一种绝望感,一种无法把握‘外部’和‘内部’的紧张(它经常表述为‘外部’已经渗透到‘内部’之中),一种对于‘万世法’蜕变为‘地方性知识’的忧虑。”

“帝国扩张”处于一个“与其说,不如说”的否定位上,它与清末的儒学普遍主义是弱因果关系——如果汪晖想表达的不是彻底没有因果关系的话。我不知道马督工有什么勇气把这句话当作强有力的证据。

退一万步,就算帝国扩张与儒学普遍主义有着强因果关系,马督工还有几个问题难以解释:

a.没有任何逻辑能够证明,清末儒学普遍主义的原因必须同样位于清末这一历史阶段。比起左宗棠收复新疆,截止乾隆时代清的扩张,多民族国家疆域的形成与确立,以及封建社会关系的成熟与巩固,才与儒学普遍主义——一种产生于儒者立场、社会情境与儒学经典之间的往复协调——形成有着更鲜明的联系。

b.或许在马督工这里,清末与帝国的扩张如果能成功合在一起就是不证自明地在讨论左宗棠收复新疆(恐怕也只有马督工这么认为)。但是整篇6万余字的文章中,和左宗棠或者新疆有明确关系的只有一段:

“第二,除了对光绪本人的期待之外,康有为对皇权的维护还包含着超越满汉、内外之辨以重新界定“中国”的动机。用他的话说:谈革命者,开口必攻满洲,此为大怪不可解之事。夫以开辟蒙古、新疆、西藏、东三省之大中国,二百年一体相安之政府,无端妄引法、美以生内讧,发攘夷别种之论以创大难,是岂不可已乎?”

在全文没有提及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前提下,我不知道马督工如何建立文中“帝国扩张”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关联。又是“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性质是帝国扩张,所以帝国扩张这一表述指的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就是在为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形”,又搞循环论证这一套吗?

而马督工在最后列举的资料《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的导论,也和前述资料一样,老问题。马督工列举的资料成功论证了清存在帝国的扩张。但是马督工和他的资料都没有说明,帝国扩张持续到了1876年;或者资料中帝国的扩张指的就是左宗棠收复新疆,而不是平定准噶尔或者其他什么历史事件。

六、总结

这篇文章大部分内容摘录自我在b站的专栏文章,相同内容我又转发到了知乎。原本的专栏文章,包括了我对解放一词争论的看法。我认为马前卒对解放一词的标准太过机械与教条,而马督工与傅正关于民族解放的争论,傅正是占优势的。

但是部分人——我姑且称为和我一样的睡前消息观众中的部分人。他们对我抱着一种“不听不听王八念经,傅正说左宗棠解放新疆就是错误的,你质疑马前卒就是歪曲抹黑”。他们完全不顾我在专栏后半部分指出来的,马前卒在376期睡前消息犯下的一系列错误。甚至包括像《两洋之间的新大同想象》这篇文章中,马前卒用汪晖不明确的表述来论证他的观点;哪怕汪晖在两段文字之后就抛出了和马前卒截然相反的观点。

这样的错误,在我看来是犯了对自媒体而言的原则性错误;在更尖锐的批评者嘴里,这样的行为就是恶意裁剪史料,有选择地出示证据,然后被拆穿被打脸。

为了不再和胡搅蛮缠的部分睡前消息观众纠缠,我截取了专栏文章中与376期相关的部分,进行修改补充与完善,出来的结果就是诸位读者现在看到的文章。

历史照片:训练中的左宗棠部官兵

马前卒作为一名知名自媒体人,睡前消息作为有影响力的——如果不是最有影响力的——新闻类自媒体频道;当他抛出一个与社会大众及学界过往观点大相径庭的观点(如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件事是“帝国的扩张与征服”),他有义务做严谨的论证或者例举详实的史料;当他错误地引用资料作为论据,他有义务更新资料或者修正自己的论点。

我关注了几位杂谈up主,即使他们有着不错的积累与语言表达功力,平均下来一周才能做出一期睡前消息长度差不多的视频。

而睡前消息虽然有着一个专门的且有分工的编辑团队,但实质还是马督工一个人输出观点,整个编辑部打辅助,且一个星期顶同行大半个月的量。

这样的模式是否可持续我不确定,睡前消息是否会出现更大的争议与纰漏也只有天知道。但是我想,马前卒可能需要更多的人帮助。至少应该有人在马督工看到“向西的帝国征服”时,提醒他指的可能是平定准噶尔。而不至于坚持“清收复新疆就是帝国扩张”钻牛角尖。浪费马前卒工作室制作视频的时间,也浪费几十万看了睡前消息376期最后6分钟的观众的时间。

最后,教员曾经说过:“我劝同志们读点书,免得受知识分子骗”。

当马前卒提出“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帝国征服”,当马前卒用不牢靠的论据论证标新立异的观点时,与他论战的评论,质疑的弹幕从来没有停过。

这样很好,教育与网络的普及,公众能以更低的代价连接更多的知识,大家的鉴别与判断能力说到底还是提升了的。

这样,如果以后真的有人用提出标新立异不同于公众常识的观点,然后用强词夺理的手段进行极不充分的论证,恶意裁剪史料,有选择地出示证据,(无论是否出于主观意愿地)宣扬历史虚无主义,公众都能及时发现,进行充分的揭露与斗争。

作者:@帕尔希姆上校(投稿)

编辑:“她改变了苏联”@ 蒋梦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