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玮:“看着墓碑上比自己还年轻的烈士,总会想自己同龄时在做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左宗棠墓碑上写着什么名字 左玮:“看着墓碑上比自己还年轻的烈士,总会想自己同龄时在做什么”

左玮:“看着墓碑上比自己还年轻的烈士,总会想自己同龄时在做什么”

2024-07-09 15: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墓碑上仅有牺牲时间和地名,要为他寻亲,志愿者们从而寻起?

常年收集、研读梳理军史的邱涛发现,李辰之烈士和著名抗战女英雄崔松、曲钦等人的墓在同一片区域。以此为线索进行搜索比对,邱涛从山东烟台党员教育中心的资料库里,找到了李辰之烈士的详细资料。这为志愿者们提供了方向,翻阅了解烈士的生平,也为他们注入了更多精神动力。但说烈士单薄,是因为他牺牲时太过年轻,没有成家没有后人,也没有留下关于血亲的记载。

微光燎成炬。大家群策群力,刘艳玲和蓬莱烈士陵园主任孟爱鹏经过查询比对,在英名录里也发现了李辰之烈士的名字。

蓬莱英名录里记录着:李辰之烈士,男,1919年生,城东公社跃进大队小河街人。1939年12月参军,1940年12月在掖县战斗中牺牲。

中华英烈网上李辰之烈士的介绍(图片来源:中华英烈网截图)

同名同姓,牺牲战役和地点一致,但莱州和蓬莱两地记载的出生年月和牺牲时间又不同。那边,邱涛和烈士陵园反复核对信息,这边,刘艳玲和孟爱鹏也翻出厚厚的蓬莱县至和陵园原始档案,一一比对。“最终确定,两边记载的李辰之烈士为同一人。”  

诸如此类查漏补缺的事,刘艳玲经历过很多次。比如,出生在磁山的陈光祺烈士,参军后改名为陈克祺,但蓬莱英名录登记的是曾用名。后来,他在即墨壮烈牺牲,即墨登记为陈克祺,又因磁山变更地名和英烈墙刻名时错写为“陈克棋”,两地便对不上信息。再如,开篇提到的李文辉烈士,若没有陵园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整理并定位发布的寻亲视频,烈属仍在向着错误的方向寻找和祭奠。

说回李辰之烈士。宛如抽丝剥茧,一次次,一轮轮。刘艳玲发现,莱州记载的李辰之烈士资料中的“万寿村”曾用名“跃进村”,这与蓬莱记载的跃进大队小河街重合,如今,这里叫“万寿宫”。不愿放弃任何一个疑似线索,刘艳玲在百忙之中,利用休班日赶赴万寿宫街道,以期获得烈士或烈属的相关信息。

百度卫星地图下的万寿村(图片来源:百度地图截图)

天寒地冻,万寿宫街道家家户户大门紧闭。

刘艳玲厚着脸皮一路敲一路问,从一名当地老者口中得知,当地东街曾用名小河街。从东街问到南街,从镇上寻到村里,她一路走走停停,请教了十余位老者,众人皆说本地没有李姓人家。

“正发愁的时候,一位出门倒垃圾的大叔告诉我,另一个村里还有位土生土长、已经93高龄的老爷爷,可能知道点什么。正说着,一位老奶奶骑着电动车从我们身边驶过。大叔着急道,这是她家里人,你快追上她!”

于是,便有了老奶奶在小路狂飙,刘艳玲在后面狂追的一幕。

“老人知道我为烈士寻亲而来,特别热情。他也是一名老兵,我们聊了很久,他还给我看参战证书和战友们的照片。”但老兵也不知道烈士信息,老人感叹,这个村进进出出的人家比较多,可能烈士家早就搬走了,也可能烈士用的是化名。“老人告诉我,他有位95岁的朋友曾住在小河街,估计知道些线索。”耄耋之年的老兵,担心刘艳玲找不着路,努力站起身拄着拐杖,坚持要为她带路。

到了老人家中,推开门,一桌人正在打麻将。忽然来访的陌生人,引起了他们的警惕。刘艳玲还没来得及说几句话,便被轰了出去。

“送93岁的爷爷回家后,我把情况给涛哥说了,他说那么冷的天,劝我暂时别找了。”但刘艳玲不死心,又回到街上溜达,从头开始。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才找到另个山头一户李姓人家的线索。

她来到李姓人家门前。得到的答复却是“搬走了,没留下任何联系方式。”

过了一关又一关,前期的努力全部瞬间付诸东流。

3月,刘艳玲再次来到村里走访调查,她对我说:“我真的不死心”。

04

“很多人来,很多人又走了。”有的时候,志愿者们也会感到沮丧和孤独。那是消息石沉大海时,那是前功尽弃时,那是一个个志愿者退出寻亲团队时。柳超杰回忆,这些年,很多人为英烈的事迹所感动,积极加入志愿者队伍,但大多数会选择离开。

柳超杰说:“寻亲过程枯燥乏味,也没有名利可得,不是靠三分钟热情能坚持下来的。”刘艳玲说:“现在生活压力那么大,每个人都有难处。我自己做好就是了。”

但这些在路上多年仍坚持着的志愿者们,是靠什么支撑自己的?

我已观察他们数年。或许,答案藏在一次次实地走访拍摄烈士陵园的路途上——“看着墓碑上比自己还年轻的烈士,总会联想自己同龄时在做些什么”;或许,答案藏在一次次寻找老兵、查证信息,还原烈士一生的过程中——是志愿军老战士孙成来那句“战友们临死前念叨最多的是‘想回家’”,是涕泪横流的史进奎老战士回忆“郭占鳌打红了眼,爬出战壕端起机枪向敌人猛烈射击,被敌军飞机炸弹的流片炸断了脚筋”;或许,答案还藏在烈属的牵挂和相思里——满头白发的老者回忆起亲人哭得像个孩子,长辈弥留之际留下“你们要继续找他”的嘱托。

2021年5月7日,重庆市永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将赖云清烈士墓碑的照片打印放大,送到陈学明老人手中(图片来源:中国国防报)

一句“找到了”,让忠魂得以回家,让思念得以安放。惊讶、激动、感动,烈士墓前的团圆,带给志愿者们的不仅是团圆,胜过万千。

青山处处埋忠骨,目前,全国有196万余名登记在册的烈士。志愿者们说,自己做的微不足道,还有很多思念无处寻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于都烈士陵园英名墙上碑文所写:“岁月沧桑,烈士之遗骨无以觅焉,唯余英雄事迹,为后人念也。”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