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川西高原旅游景点 川西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川西高原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2023-08-10 20: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川西高原地区生活着藏、彝、羌等数十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联同汉族群众构成了聚居辅杂居的格局。作为青藏高原和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国家湿地和国家森林公园涵养保护地,在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导下,如何发挥民俗资源和旅游资源特色?笔者认为,川西高原要结合各县、乡村实际,重点锤炼“三性”“三化”“三融合”的“三个三”功夫。

突出“三性”

可进入性是游客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衡量因素,交通便利程度决定着地区旅游的发展程度。川西高原普遍道路崎岖,近二十年来,甘孜、阿坝、凉山等地的交通状况普遍改善。伴随着雅康高速公路项目的完工、汶马高速公路项目的分段开通、成昆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川西高原“县互通、乡通畅、村通达”不再只是期盼。

可开发属性的标志与直接反映是对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判断、发觉和提高。针对川西高原区域内自然、人文、民族等要素资源和系列旅游准资源可否开发、开发强度的大小,取决于地区开发主体对所持有资源价值取向的态度,以及资源的承载力和开发潜力。开发过程中既要尊重当地的行为惯例和通用习俗,又要与时俱进汲取借鉴,如在具备基础条件的对外开放景区适度加设新兴智慧旅游软硬件设施系统——大数据导览设备设施。除了政府明令禁止开发推广的,笔者依据旅游开发强弱程度大致将旅游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减弱开发区限,如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原民族体育运动体验项目等;二是一般开发区限;三是增强开发区限,结合实际加大某些区域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力度。可利用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尽可能减少旅游多样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

安全适宜性是旅游开发、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当地需综合联动、部门协同、加大培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可加强地质灾害的预警与风险防控;留意人体舒适度受不同旅游季节的影响大小,主打夏秋季旅游,适度开发春季踏青赏花游、冬季冰雪游等项目。

坚持“三化”

原生态化既包括自然生态的原生态,又包括生产生活器物的原生态,也包含人文民俗风情的原生态。原生态具体呈现样式包括原生态食品、原生态音乐、原生态节日演出、原生态服饰、原生态生产劳作器具等。

特色化是地区旅游生机活力的重要表现。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利用媒体媒介推介宣传。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开发,彰显优势特性的同时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如当地的中藏彝本土绿色药材,藏餐、彝餐等民族饮食,高原绿色农副产品等。

持续化是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川西高原发展旅游需实现内生与外生互补,内部与外部结合的良性循环,追求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可依据当地现状,推出典型旅游主题线路如生态保育、野生动物保护计划、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等。这既是可持续自然发展的旅行,也是可持续人文与经济发展的旅行。

推进“三融合”

文旅融合。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通过民族风情、地理标志、特产推出等的调动重组和激发扩张,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内涵,推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产居(产业与居民)融合。川西高原既有产业较为单一薄弱,立体性和配套性不足,居民守着现成资源却很难实现在家门口致富。针对现状,在保证可开发的前提下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旅游业与当地农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的联动辉映。如大力发展电商网销,依托名人直播带货,加大线上和线下销售的结合力度,促进产居融合,形成交融互动式发展态势等。

经精(经济与精神)融合。以繁荣兴旺、居民增收等经济成果带动当地群众精神层面的丰富,引领他们文化素养、道德修养、思想水准的提高。

“三个三”的川西高原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策略思路和方式路径相互交织影响,互相作用渗透。下好“三个三”的棋盘,除了要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精准设计好地区旅游定位和塑造好旅游品牌形象之外,还要整体谋划、全面开拓、久久为功,把川西高原的旅游业打造成特色产业,让人们在此收获远离尘嚣的心灵之旅。

(作者单位: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