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古城与地方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崇武古城遗址简介 崇武古城与地方文化

崇武古城与地方文化

2024-07-11 04: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崇武古城,作为防御倭寇侵扰的军事要塞而在史页上熠熠发光,它又是惠安地方文化的标志、珍贵的文化遗产而流传千古。正如人们常说:崇武古城是我国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城。这一块块花岗岩砌成的城墙,蜿蜒起伏,城堡式的建筑、设计如此缜密而雅观,既险要又壮观,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古建筑工程!

据介绍:其城的周长为2567米,城内南北门相距700多米,东西门相距600多米,总面积37万多平方米。城墙上1304垛子,正与当年驻军人数相等,多么巧妙!可想而知,这座古城只有在石都惠安,才有可能出现。这里到处是花岗岩,比比皆是的石建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只有在他们手上,才能建构出这一座石建筑技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我国一般的城墙,都采用砖块垒砌或泥土夯筑,只有崇武城建材料别具一格。

当我登上城头,眺望眼前奔腾不息的大海、美丽的海湾时,不禁想起 1993 年《福建文学》编辑部组织作家到惠安采风的事,在“惠安石文化专号”上,我写的《石之歌》散文中有一段:“登上城堡,站立楼头,一弦半月坠在海滨。海风牵动衣襟,撩起了种种风情。”这是一座能撩起人们千种风情的城堡。

文中我还写了浙江美院的洪世清教授,他回故乡在此搞了岩雕,留下“大地艺术”的石雕群。我曾访问了这位为崇武石文化增添浓浓色彩的艺术家。同来的散文家章武说:可惜洪教授近年来身体很不好。章武也是10多年前和我一道来的作家,我们如今再来欣赏洪教授留下的体现秦汉风格、气魄大、粗犷、古朴、与自然和谐的岩雕,睹物思人,心中不禁生出对洪教授的敬佩和关悯之情。

崇武,凸现出的地方文化色彩,除了在古城建筑中所展现的石雕文化底蕴,还可窥见遍地石文化气氛,处处巧夺天工的石雕艺术韵味。崇武石雕工艺独具玲珑、纤巧、流丽、清新、细腻的风格,堪称海内外工艺美术花圃中的民间艺术之鲜花。随着时代的步伐,崇武石雕在技艺、品种、产品质量、数量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突破。进入处于海滨的“中华石雕工艺博览城”,便进入丰富多彩的石雕艺术殿堂。

“石艺城”以蜿蜒巍峨的古城墙为背景,以奇幻岩礁为依托,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处在“海门深处”和“靖海云峰”之间,构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在25个景点中,荟萃了500多件石雕精品,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这里的龙壁龙柱、惠女景园、抗倭英雄戚继光巨大塑像、古典文学名著人物、动物世界里大水池两旁的“黑猫”、“白猫”雕像,妙趣横生。尤其是那征集的几十对形态万千的石狮,更具观赏价值。华夏诸神、神话、观音及石灯笼等,也都是石雕艺术的上乘之品。这许多代表作,多出自非科班出身的无名民间艺人之手,偏重于古典传统,是崇武地方文化的“奇葩”。

主人特地向我们介绍:“鱼龙窟”岩雕,是近年来崇武民间石雕走上民间艺匠与艺术专家相结合道路的成功之作,它取名于明人赞崇武的诗句:“孤城三面鱼龙窟”。雕刻和自然岩石和谐融合,显示出群体艺术之美。创作并指导都是我前面已提到的“画坛怪杰”、著名画家洪世清教授。此处的题写镌刻均是全国艺术界名家,刘海粟大师98岁高龄时题写的“天风海涛”、101岁高龄的朱祀瞻老艺术家题写的“天趣”,都赫然刻于岩石之上。

鱼龙窟

崇武是石雕艺术的走廊。当你行走在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陈列着一件件石雕艺术作品。有以飞禽鸟兽为题材的,有以人物为造型的,多是中国艺术传统,也有欧式象征性作品。我到欧洲访问时,看到雕塑是城市的一大文化特征,这次在崇武,也品尝到石雕艺术的广阔天地,它主要以青石为雕刻的材料,和欧洲主要以大理石为原料的作品不同。无论是崇武的古城,或是新区;无论在室内,或于室外的广场,时时可见到陈列着的多种多样的石雕成品半成品,崇武是石雕的走廊、博物馆、大展厅。

参观崇武城外的振华雕塑,接待我们的吴碧华总经理,是我的老乡。她爱人秦建华,是四川人,毕业于中央美院的雕塑专业。多个展厅陈列着汉白玉雕塑,是我国最大的、最具有专业性的汉白玉雕塑厂之一。厂内拥有多名高校雕塑家和一大批精于石雕的巧匠。这厂雕塑以设计造型著称,承办着现代城市林园、人体雕塑和宗教工艺品雕刻,作品造型高雅、神态自然。一进入厂门,触目的是陈列于路旁的一系列真人肖像的雕品。肖像雕塑已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蜚声海内外,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更使我惊喜的是,长乐冰心文学馆内的青年时代坐着的冰心雕像,原来就出自这厂,它的汉白玉雕刻在雕塑界一枝独秀,而且花岗岩、青石雕也是佼佼者,成为崇武石雕和闽南现代石雕的代表。

参观石雕厂和木雕厂,都是美的享受。豪翔石业专门从事石材生产加工,承办各种园林雕刻及建筑构件等产品,远销国内外,是一家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综合性企业。磊艺石业是目前我省企业自建的面积最大、品种最多、内容最丰富的石材展示中心之一,产品有石材艺术雕刻,如佛像、汉白玉雕像、玉器、壁炉、现代艺术灯笼、日本灯笼、建筑用材、地铺等产品。在厂房内,可看到女孩子手执尖细微型钢针,在石板上细心影雕,雕出人物肖像、花卉、风景,这是在早年称为“针黑白”雕刻技艺基础上加以改进发展而成的新工艺,因那时是依据照片进行雕作的,故称为“影雕”。

这种艺术是在崇武潮乐村出生的女影雕能手刘碧兰于上世纪80年代在惠安发扬光大的。崇武影雕细腻逼真,独具神韵,能准确表现原创意境,充分体现石雕独特的艺术风格。崇武的石雕是地方文化中的瑰宝,是支撑中国石雕之都的有力支柱。

崇武,崇文尚武。有人单独地称它就是“崇武”,这当然是它独具的一面。崇武古城是海防军事要地,其尚武精神,得天独厚。崇武原地名为小兜,设巡检寨后改千户所,为“备防海夷入寇”筑城,取崇尚武备之意。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11月14日凌晨发生的“崇武海战”,使崇武声威大震。

在海风习习中,我们一行人登上崇武大岞山头,看了惠安女高大的塑像。下山来到大岞女民兵海防哨所,女民兵在哨所受着正规训练,发扬惠安女吃苦耐劳的传统,坚持军事化、出色完成站岗放哨、观察执勤、防火救灾和维持社会治安的任务。指导员、女民兵和我们座谈,深知这个名驰四方的哨所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那时只是一间10平方米石构平房,如今扩建成了3层楼,设有观察室、值班室、宿舍及会议室、活动室等,训练场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记得近年来,中央电视台专门报道过大岞女民兵哨所的事迹。哨所是崇武精神的大发扬,又是惠女高大形象的体现。

崇武,这块神奇的土地居住着崇武女人,是一个神奇的群体。《福建文学·惠安石文化》专号的封面,便以惠女照片为封面。我在《石之歌》散文中写道:“去崇武,和几年前来时一样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沿途是穿着色彩缤纷服装的惠女。”这一期登载郭碧良的报告文学《生命的痕迹——惠安八女寻访记》。人们记得,1958年5月间,8个惠女驾着小舢板,从莲城半岛到对面石头满山沙满岛的大竹岛,跨海开荒种地的事迹,新闻媒体纷纷报道,那时我也曾在报刊发表赞美惠安八女的文章。30多年后,女作家郭碧良去寻访当年跨海的女英雄,她们个个虽已白发苍苍,可是历史并没有忘记她们。

崇武惠女,构成一道亮丽的地方文化景观,这不仅是她们那富有地方色彩的服饰,而且透过这引起人们好奇心的服装、婀娜纤秀的倩影,窥见她们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性格内蕴、生活习惯,等等,都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情。表面看来腼腆文静、纤弱的女子,其内心炽热、火样的执著,吃大苦,耐大劳,百折不挠,内蕴深邃。她们默默地生活在惠东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世俗的重压下,以特殊的方式、甚至以轻生的观念来抗争。新时代打破了千百年来禁锢她们身心的镣铐,和男人并肩奋斗,以她们的劳动,谱写惠女的新篇。在这崇武半岛上,孕育这多彩多姿、奥秘变幻的惠女,成为该地区最突出、最有特色的、最有魅力的风景线。近年来,惠女被搬上舞台,被摄成影视,被拍成照片,被写进文学艺术作品中,被专家学者写成研究论文。省歌舞剧院创作的《惠安女人》舞剧还在全国、省获奖。

构成崇武和惠安地方文化景观,还包括文学艺术方面的“艺苑花圃”。著名教授谢冕曾写道:“在海滨的风沙和贫瘠之中,如这里花一般开放的女性那样,这里开放着文学、艺术的花朵”。(《特别的崇武》)

完整地说:崇武不但尚武而且崇文。在硝烟弥漫、惊涛骇浪的海战中,也飞扬着文帜。明代中期以来,诗人精品佳作传世不衰,琴棋书画闻名艺坛,有“海滨邹鲁”之美称。如明代黄吾野,明末清初著名于世的崇武女诗人戴云。1939年至1945年崇武诗人成立的“初社”,活跃于泉州地区诗坛。改革开放新时期,崇武文学创作再度兴起,新人辈出,有所谓惠安诗群出现。崇武的音乐活动活跃,明代琴师郑佑,琴韵扬八闽大地。稍后,明末清初崇武又出了“以琴名世”的何怀远。崇武人球阿是清代中叶惠安南音最有名气的黄赞的高徒,他是一位擅长三弦和二弦的音乐家。近百年崇武南音活动一直普遍。此外,历史悠久的崇武布袋戏也是有特色的地方文化。

在欢迎作家的晚会上,演出惠安籍音乐家、作曲家吴文季采编的《康定情歌》,演员以不同舞蹈形式、演唱风格,演绎这首被列为世界最具代表性十大民歌之一的歌曲。在崇武期间,我特地驱车前往吴文季出生地洛阳镇访问,参观了建立在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内的吴文季纪念厅,默然站立在他的遗像前,想起他生前的坎坷,想起他对惠安地方文化的贡献,心潮难以平静。

在崇武逗留数日,重登净峰山,拜谒弘一法师修行的千年古刹。参观惠南工业园区、达利集团、台商创业基地、聚龙国际养生园、斗尾港区等,大开眼界。临别前在惠安县城,寻找旧城踪迹,但老房子已荡然无存。50多年前,我在一篇通讯的开头写道:“惠安是朴实的城,石头的城”。如今惠安已大变样。还记起20多年前从厦大到省里报到,坐杨华基同志的小车,途中经过涂岭,就在路边店吃中饭,往事依稀。这次在惠安,感受到历史性的巨变,心中生起浓得化不开的沧桑感。

选自《走进惠安》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署名或删除

由福地炎黄(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福地炎黄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每周末 带你领略福地炎黄文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