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遗产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峰林与峰丛 中国自然遗产网

中国自然遗产网

2023-07-23 1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遗产概况     桂林喀斯特生态过程主要受气候和喀斯特地质地貌的影响,在峰丛洼地和峰林平原发育过程中,地表喀斯特与地下喀斯特形态的发育造成复杂的空间异质性和多变的小环境,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和洞穴生态系统复杂交错,为物种的遗存与演化提供了庇护所,并形成丰富的特有动植物种类。喀斯特山地土层浅薄、富钙、偏碱,动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生物演化过程等方面集中体现了生物与喀斯特相互影响与适应的独特性,形成丰富的生态适应类型。 地质地貌     桂林喀斯特发育的历史可追溯至早三叠世末,并在中三叠世末、晚三叠世初基本奠定本区喀斯特地貌雏形;第三纪地壳的强烈抬升使早期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不断被深切改造, 形成了耸立挺拔的峰林、峰丛, 且未受第四纪末次大冰盖的刨蚀作用,因而各期形成的喀斯特形态得以完好保存。桂林喀斯特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是同步演化、相互影响的关系, 反映了一种典型的喀斯特演化的成因机制和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作用, 成为世界喀斯特模式和世界喀斯特博物馆。     桂林喀斯特洞穴及其沉积物十分发育。洞穴以水平型为主, 从峰顶至坡麓不同高程都有分布, 再现了末次冰期至全新世中国南方气候变化的全过程, 再现了区域20万年古环境的变迁, 再现了晚三叠世、晚白垩纪、第三纪、第四纪等地质时期的植物发育及其生态组合情况, 喀斯特洞穴及其沉积物、堆积物揭示了桂林喀斯特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作用模式及发育历史。桂林南边村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层面具有独特的生物演化多样性, 是泥盆纪结束时全球性海平面下降事件和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代表地。     中国桂林主要以峰林喀斯特系列为主, 峰林喀斯特组合形态比较齐全,而峰丛喀斯特组合形态仅表现为峰丛洼地。桂林喀斯特区经地表水和地下水长期的溶解侵蚀,喀斯特作用强烈,形成发育完美的喀斯特地貌,以峰林小片基座相连的石峰群、孤峰孤立的石峰和洞穴为代表。 生态系统类型 (1)森林生态系统     遗产地内重要的植被类型有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硬叶林、暖性针叶林、石灰岩山地落叶阔叶灌丛、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和灌草丛。 暖性常绿针叶林基本上是人工营造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系和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群系。柏木林一般分布于水、土条件较好,容易造林的山脚区,马尾松林则零星分布于提名地内浅覆盖型岩溶区或者冲积堆积区等土壤显酸性的区域。这类生态系统物种组成比较单一,但涵养水源功能明显。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在常绿阔叶林地带内因为适应喀斯特造成的土壤少和地质性干旱而发育形成的顶极群落。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破坏,原生性森林已经全部遭到破坏,现存森林主要以风水林形式存在于村庄附近以及少量交通不便的峰丛山区。      常绿阔叶硬叶林以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群系为标志。它被认为是第三纪植被在当地适应喀斯特山顶干旱少土的环境而残遗下来的生态系统,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峰峰顶。      常绿阔叶灌丛以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群系和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群系为主,是原生植被破坏后分布广泛的生态系统类型,常分布于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的山坡中、上坡位。这类灌丛生态系统与典型常绿阔叶灌丛不同,由于喀斯特地质作用导致的部分干旱伴生种,一些石生性地方特有种常伴生于此。      落叶阔叶灌丛是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又经历持续的人类活动干扰而形成的天然次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于喀斯特山峰中、下坡位,属于人类活动干扰减弱后,植被演替较早期阶段的生态系统。     灌草丛常出现于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区域,如农田和岩溶山体的交错带,大部分是弃耕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当干扰减弱后,经过短暂的演替,即可以展为灌丛生态系统。 (2)河流生态系统      漓江纵贯遗产地,属珠江水系。经统计,有浮游植物7门59属,大型底栖动物6纲34种,鱼类82属122种。常见浮游植物种类有小球藻属 Chlorella、直链藻属Melosira、鼓藻属Cosmarium、水绵属Spirogyra 等;底栖优势种为扁蜉Epeorus vitreus、小蜉Ephemerella subvaria、纹石蚕Hydropsyche alternan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等。 (3)洞穴生态系统      该地洞穴发育,脚洞多,植物种类和数量少,仅洞口有一些蕨类、苦苣苔科和荨麻科的植物分布。洞穴动物丰富,洞内多见蜘蛛、蜈蚣、蚯蚓、蝙蝠等,洞穴地下河中有盲鱼、虾和蟹等。 植被垂直带谱      桂林喀斯特区海拔高度低,相对高差小,但由于岩溶作用造成的特殊生境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使植被分布在极小的海拔高差内出现的明显变化,是一种特殊地质条件发育形成的垂直分异。      山脚:处于风化物堆积区,土壤为非地带性的棕色石灰土,植被以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山楝Aphanamixis polystachya群系、青冈+紫弹树Celtis biondii 群系、青冈+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群系和青冈+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群系为主。植物种类组成丰富。原生林破坏之后少量区域形成人工营造的暖性针叶林,主要有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群系和柏木 Cupressus funebris群系,大部分区域形成石灰岩落叶阔叶灌丛,主要有黄荆 Vitex negundo 群系、小果蔷薇Rosa  cymosa群系、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群系、铜钱树 Paliurus  hemsleyanus 群系,另外也有部分常绿阔叶灌丛,如老虎刺Pterolobium  punctatum 群系。在自然植被和农田生态系统之间,有时会有灌草丛分布,常见的有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 群系和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群系。      山腰:在喀斯特陡峭山崖,仅稀疏地分布一些根系发达的木本植物如榕属(Ficus spp.)的种类,以及耐干旱的草本植物如苦苣苔科的蛛毛苣苔属、唇柱苣苔属的种类等。锥状喀斯特这一位置则分布落叶成分增加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鱼骨木Canthium dicoccum+黄梨木Boniodendron minius 群系、黄梨木+铁榄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群系。原生林破坏之后,最广泛的形成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 群系、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 群系。      山顶:土壤为发育初期的黑色石灰土,植被常为以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铁榄Sinosideroxylon  pedunculatum、密花树Myrsine  seguinii 等为主的森林,少数石山峰顶分布以乌冈栎Quercus phillyreoides 群系为主的常绿硬叶林。森林受到彻底破坏后分布以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龙须藤Bauhinia championii、子楝树Decaspermum gracilentum 等为主的灌丛。 生态适应      喀斯特区域的植物大部分具有石生、喜钙、偏碱等特性,林间存在不少攀援植物,如龙须藤,菟丝子、槲寄生等采用寄生的方式生存下来,槲蕨、石槲、瓦韦等植物附生在岩石、树皮上。植物以不同的方式适应喀斯特环境,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生物景观。 生物多样性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喀斯特遗产地有野生维管束植物754种,15种广西特有种。代表珍稀濒危物种有网脉冬青Ilex reticulata(CR)、水松 Glyptostrobus pensilis(CR) 、少花海桐Pittosporum pauciflorum(VU) 、多花兰Cymbidium floribundum、钗子股Luisia morsei和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等。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节节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和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青檀 Pterocetis tatarinowii等多种孑遗植物;已知共有野生动物1607种,特有动物72种,其中广西特有洞穴动物1种:季氏金线鲃(桂林波罗鱼)Sinocyclocheilus jii。洞穴动物极为丰富,有4门8纲15科21属33种。洞穴动物中以鱼纲种类最多,部分洞穴都发现有蝙蝠、盲鱼、虾等,如季氏金线鲃(桂林波罗鱼)Sinocyclocheilus jii和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 spasma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