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十八军坚持开展三年游击战 让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岳西王旷 红二十八军坚持开展三年游击战 让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红二十八军坚持开展三年游击战 让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2024-01-14 2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春日岳西,苍山含情,碧水流韵。

  86年前,红二十八军在此地重建,并以不足两千人的兵力,又无法与党中央联系的情况下,在鄂豫皖地区坚持开展了三年游击战,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长征,让革命红旗在大别山高高飘扬。

  岳西的每一片山水都留下了红二十八军战士的足迹,每块土地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日前,记者一行来到这里,追寻红军的战斗足迹。

  在凉亭坳,重建红二十八军

  岳西县河图镇凉亭坳地形险峻,东西两山衔接,构成马鞍形大坳,四周山高林密。坳上开阔场地,有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汪胡氏宗祠,这里便是1935年2月红二十八军第三次组建之地。

红二十八军展陈馆内景。记者 查灿华 摄

  1933年,红二十八军两次组建后,两次编入红二十五军。1934年,红二十五军主力长征后,中共鄂豫皖省委留下一封信,指示省委常委、皖西北道委高敬亭再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斗争。

  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后,国民党以18个团的兵力追击,同时以56个团的兵力留在鄂豫皖地区对红军和游击队“限期剿绝”。鄂豫皖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并不断压缩,有被敌人完全占领的危险。高敬亭率领红25军82师留在皖西北根据地,四处转战。接到省委指示信后,高敬亭深感形势严峻,责任重大,当即带领部队向东南方向转移。

  1935年2月3日,农历除夕。凉亭坳上空,鹅毛大雪下个不停,高敬亭率领部队到达凉亭坳,驻扎坳头。当地群众见有红军来,争相送粮食和柴草慰劳红军,凉亭坳铁匠店老板翟海洲献出木炭8000斤,给红军战士取暖。

  当晚,高敬亭在汪胡氏宗祠主持召开会议,决定将留下的82师与方永乐率领的鄂东北独立团合编,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全军1000余人,高敬亭任军政委,统一领导鄂豫皖边区的党政军工作。

  “凉亭坳会议的召开暨红二十八军的重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斗争史上的重大事件,是继续坚持鄂皖边区斗争的关键。从此,鄂豫皖边区在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又有了一支主力红军。”中共岳西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汪子彬介绍,由于红军在凉亭坳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大力支持,高敬亭和他的部下越来越看中岳西这片热土。此后,高敬亭在岳西组建了中共皖西特委和舒霍潜边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后勤根据地。红二十八军以岳西山区为基地,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

  在大别山区,坚持三年游击战争

  红二十八军刚重建,敌人就从四面八方合围过来。1935年2月,蒋介石电令鄂豫皖“剿总”指挥梁冠英:“限本年六月底肃清匪患,否则以纵匪论处。”梁冠英急调13个师61个正规团,在地方反动武装配合下,向红二十八军疯狂“进剿”,并叫嚣“驻尽山头,杀尽猪牛,见影就打,鸡犬不留”。红二十八军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纪念广场上的纪念碑。记者 查灿华 摄

  红二十八军先转战于皖西舒霍潜太边境,后分散行动。军政委高敬亭和师政委方永乐先后率部北上赤城、赤南苏区,后又先后南下,在太湖县李杜店会合,集中行动。在辗转游击中,红二十八军先后取得了梓树坪、鸡冠石、界岭、桃岭等战斗的胜利。

  1935年4月20日,红二十八军到达汤池畈东侧的桃岭。敌一九五旅一九0团紧跟其后,追到了汤池畈。高敬亭环顾周围地势,发现桃岭从山脚到山顶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他随即决定,把敌人装进口袋,狠狠揍。他命令特务营隐藏在坳口正面,其余部队隐藏在桃岭左侧山坡树林里。最终,敌人进入坳口的2个营被全歼,后续1个营被击溃。此役毙伤敌连级军官14人,缴枪400余支,子弹5000余发。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3个月清剿”计划,极大地鼓舞了皖西军民的斗志。

  “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边作战,一边在战斗间隙,抓住关键时机召开会议,总结战斗经验。”汪子彬说,这也是红二十八军总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

  1935年7月2日,高敬亭抵达太湖县店前河地区(今岳西县店前镇),在店前河圣公庙主持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总结近2个月来的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会议提出“敌情不明不打,伤亡过大不打,地形不利不打,缴获不多不打”的“四不打”作战原则和“拖垮二十五路军,相机打十一路军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作战方针。这些作战指导原则和作战方针,让红二十八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更加主动,也更加灵活。

  店前河会议以后,红二十八军时东时西,或分或合,东至怀宁县高河埠、直逼安徽省会安庆,西抵鄂北重镇襄樊近郊,南临长江,北达信阳,活动范围由过去不足30个县扩大到45个县。

  汪子彬介绍,三年中,红二十八军与敌发生大小战斗243次,歼灭了大量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有力地支持了主力红军的长征,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的游击战争,并在战斗中锻炼了一支打不散、拖不垮的红军部队。

  在鹞落坪,寻找红色记忆

  “1935年夏,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见鹞落坪崇山峻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建立游击根据地。很快,红二十八军在鹞落坪建立了便衣队,开设了红军棚、红军山林医院、被服厂、小型修械厂、交通站和红军商店。鹞落坪逐渐成为红二十八军的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在包家乡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讲解员王芳向游客讲述红二十八军与鹞落坪的情缘。

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聂家老屋。 记者 查灿华 摄

  “三年游击战争中,高敬亭常率领部队来鹞落坪,多数情况就住在这间房子里。”走进聂家老屋,王芳指着东堂屋的右耳室说,这就是高敬亭的卧室。1935年8月,高敬亭在途经鹞落坪时,突然病倒。中共鹞落坪区委书记聂在忠闻讯赶来,背起高敬亭穿丛林,过山涧,向自家奔去。高敬亭在聂家养病一周多时间。

  在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中,聂在忠一家人都为红军服务。国民党“移民并村”时,他冒着“格杀勿论”的危险,执意不进移民点,情愿钻山洞、住草棚,仍坚守鹞落坪,继续为红军工作。其大儿子聂长和明为甲长,暗中为红军便衣队提供情报,并筹办了红军商店;其二儿子聂长荣、大孙子聂家政积极为红军买粮、买药;其孙媳妇吴秀英是红军便衣二分队联络员,并负责养护红军伤员。

  王芳的讲述中,常常提到“便衣队”一词。王芳的爷爷也曾参加过便衣队,负责医疗、放哨等工作。王芳的爷爷原本只有一个小名叫"大毛",后来高敬亭为他取名叫王接枝,寓意把革命火种延续下去。王芳介绍,建立红军便衣队是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一大特色,便衣队是不穿军装的红军武装,是由几个或十几个红军指战员组成的一个行动小分队。在艰难的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岳西境内的便衣队配合红二十八军开展游击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侦察敌情、传递情报、开展宣传、组织群众,在筹粮筹款、补充兵员、设置山林医院、养护伤病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聂家老屋的西堂屋,还能看到复原的红军医院和红军商店。“当年,红军伤员都被秘密地送到深山老林,或搭个草棚,或住进山洞,用稻草或树叶一铺就算是病床。有时,当地群众晚上将伤员背回家调养,白天又送回山林隐藏。当时医疗条件非常差,一般用盐水、茶水洗伤口。没有医疗器械,就用洋伞骨作探针,用普通剪刀当手术刀,镊子是竹制的,将旧棉絮清洗消毒后做药棉,用被单、旧衣制作绷带。”王芳说,那时敌人封锁严密,红军补给十分困难,为麻痹敌人,便衣队出资安排地下党和革命群众开办商店,暗中为红军购买物资,有时还把情报藏在烟盒或伞柄里传送给红军。正是这些山林医院和红军商店的存在,才使得红二十八军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时鹞落坪总共有17个村庄30多户人家,人口不到200人,而参加便衣队、农民小组的就有四五十人。为不使伤病员挨饿受冻,便衣二分队与当地住户签订了包养合同。这样,17个山棚的伤病员就由17户人家包下来,再加上交通员、采购员、情报员,有100多个青年男女为红军服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文件精神,1937年8月,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撤离鹞落坪,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成为坚持大江南北敌后抗日的重要武装。

  红色热土,军民鱼水情深

  “不只是鹞落坪人民,当时整个岳西人民都在全力支持红军。” 汪子彬说,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在岳西出现了许多父子参军、兄弟参军、全家参战的动人场面。如沙村河的刘汝聪兄弟4人齐参军,鹞落坪的沈家才父子3人和汤池畈的储道衡兄弟3人齐参军。更多的群众是在地方党组织和便衣队的领导下组织起来,配合红二十八军开展对敌斗争。

  在那粮食和各种物资奇缺的艰难日子里,岳西人民节衣缩食支持红军。不少群众宁愿自己吃糠咽菜,也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粮食、油盐、衣物拿出来支援红军。便衣一分队发动当地群众给红二十八军提供土布120匹,布鞋80双,银元1200块;鹞落坪农民小组三年中提供粮食500多担、食盐30多担,缝制军衣300多套、布鞋400余双。河图镇农民查永安3年中共支持大米5担、盐30斤、猪油20斤。

  在国民党反动派残暴统治的险恶环境里,岳西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掩护红军和养护红军伤病员。凉亭坳余翠花大娘被联保主任捉去吊打,逼她劝说参加红军便衣队的儿子回来自新,为了不使儿子丧失革命信念,她含愤自杀。农民聂长荣,为了掩护红军伤员,敌人先后3次烧了他家房屋,他最后只得住在石洞里。皖西特委派罗志达秘书去慰问他,他说:“烧了瓦屋住茅屋,烧了茅屋住山棚,烧了山棚住石洞。革命成功了再盖高楼。”

  红军战士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岳西人民永久难忘。2007年,岳西县在鹞落坪修建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兴建了红二十八军展陈馆和中心广场等。

  王芳说:“近年来,来鹞落坪参观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平时一天要讲两三场,节假日期间,一天要讲解七八场。”

  鹞落坪村依托红色资源和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全村有农家乐67家,年收入近千万元,240多人在农家乐务工,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