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不能不知道的这些神话故事,你会讲几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长治神话 山西人不能不知道的这些神话故事,你会讲几个?

山西人不能不知道的这些神话故事,你会讲几个?

2024-07-10 2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她先在灌河中挑选许许五彩石,熔炼成胶糊,把天上的窟窿一个个补好。又杀了一只大龟,砍下它的四只脚竖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撑起来。接着杀了黑龙,赶走各种恶食禽猛兽,用芦苇灰阻塞了横流的洪水。从此灾难得以平息,人类得到拯救,人世间又有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于女娲补天造人的具体内容和地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仔细观察这些伏羲、女娲的祠庙及其相关遗迹的分布,就会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在晋南、晋东南、以及豫南、陕东的小部分地区即沿黄河中下游流域一带。更重要的是,各种卷轶浩繁的典史记载和民间传说,也指证着该地区就是伏羲和女娲活动的核心地带。仅在晋南一带就有洪洞县侯村的女娲陵,吉县柿子滩女娲造人补天的岩画、人祖山、人祖庙,以及乡宁县云邱山上的伏羲陵,万荣县汾阴脽上女娲抟黄土造人处,河津市连伯村的高禖庙,芮城县风陵渡的女娲陵(相传女娲风姓,风陵渡由此而得名)。

山西吉县的人祖山,在山顶有一庙供奉着包伏羲与女娲二神像

《吉州志》称伏羲与女娲为人之始祖。传说女娲正是在这人祖山上“抟黄土为人”的。垣曲县和阳城市交界处的王屋山,古称皇母山、女娲山,当地人传为女娲炼石补天处。还有长治市天台山的女娲炼石补天的望天台、晋城市浮山北谷的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黎城县广志山的女娲足迹所至的娲皇庙、阳城市南郊高禖神祠(百子庙)等等。

2

后羿射日

相传尧时,十个太阳一齐出现在天空,土地烤得直冒烟,禾苗全都枯干了。天帝知道这事后,就叫后羿到凡间去解救人民。天帝赐给羿一张红色的弓,十支白色的箭。

后羿奉了天帝的命令,弯弓搭箭,对准天上的火球射去。只见天空中流火乱飞,太阳少了一个。他连连发箭,只见天空中火球一个个的破裂,满天是流火。站在土坛上看射箭的尧,忽然想到人们不能没有太阳,急忙命人暗中从后羿的箭袋里抽出一支箭,总算留下一个太阳没被射落,天上只剩下了一个太阳。

据《古今图书集成》《潞安府志》等史书记载,后羿射日的地方就在今长治市屯留县的三嵕山顶。

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灵山,一名徐陵山,故名“三嵕山”。自唐代开始山上修建庙宇,宋朝“额封羿神,为灵贶王”,赐建三嵕大庙。之后,历代帝王都有重建和扩建,计有先师庙、金禅庙、唐王庙、喜神庙、关帝庙、黑虎神庙等。

3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来自于《列子•汤问》。据说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有一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90岁,靠着山居住。他苦于大山北面交通不便,进进出出都要绕远路,就召集全家来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借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众人纷纷说:“我们可以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去,隐土的北面。”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挖掘泥土用箕畚装了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才七八岁,刚刚换牙,也蹦蹦跳跳前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湾上一位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并制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衰残的年龄和剩下的力量,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平,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冀州的南部,到汉水南岸,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4

精卫填海

《山海经·北山经》:再往北二百里,是座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树。山中有一种禽鸟,形状像一般的乌鸦,却长着花脑袋、白嘴巴、红足爪,名称是精卫,它发出的叫声就是自身名称的读音。

精卫鸟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淹死在东海里没有返回,就变成了精卫鸟,常常衔着西山的树枝和石子,用来填塞东海。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岁月,这座东海终于被填平了,于是山峰林立,河道重现,“哗哗”水流向东蜿蜒而去。史载“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陶渊明读了这个神话故事后,创作了一首千古名作: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发鸠山主峰就坐落在长子县境内,上存女娃祠一座,其脚下浊漳源头尚有“泉神庙”,皆为祭祀女娃而设。

5

伏羲画卦

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

根据传说和史籍记载,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

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

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

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六、创制古代历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绩还是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和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其中蕴含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老文化的深刻内涵,成为震古烁今的古代东方哲学的标志。

相传,山西洪洞县淹底乡的卦地村是伏羲创制八卦的地方。

整个卦地村是一个巨大的太极图,反S形曲线,起自正北(子位),正是一阳来复,终南边(午位),正是一阴始生。古时伏羲庙建有两仪楼,正寓此意。

卦地村地势较高,村中有一道反“S”形沟壑,将这块塬地分为首尾相接的一对分别叫作南卦地、北卦地,形似太极图的鸳鸯鱼。

令人称奇的是,卦地村周围有8个村庄,两两相隔8里路,8个村庄分别距卦地村也是8里路。8个村庄再向外围扩延,又有10个村庄环绕,且两两相隔均为10里地。卦地村新近出土了几通巨型古碑,其中一通正面镌刻“伏羲画卦处”5个大字,背面碑文曰:“洪洞县治之东南50里有村曰卦地,伏羲画卦之所在。村有伏羲庙,庙旁有冢,冢前有画卦台……”落款为“嘉庆捌年拾壹月二十二日吉立”。

出洪洞城向东南,蜿蜒爬过一条又一条的乡村油路,就到了一个高高凸起的丘陵地带,卦地村就静静地坐落在这山环水绕的核心,像北京的紫禁城一样。在原来伏羲庙址东侧,有一块凸起的平地,据乡人说那就是伏羲帝的画卦台。站在那里凭高远眺,但见四面丘陵环绕,沟谷起伏,披锦纂秀,水声潺潺,俨然一副深不可测的太极图。

6

共工撞不周山

日月星辰为什么会东升西落?江河为什么都向东流?传说是水神共工撞断天柱的缘故,共工成了正义的象征。

共工是火神祝融的儿子。他长着人的脸,蛇的身子,红色的头发,掌管海洋、江湖、河泽、池沼等世界十分之七的领域。在黄帝和炎帝的一次大战中,共工曾用水帮助炎帝作战。颛顼是黄帝的曾孙,他不顾念黎民百姓,派人断绝了人和天界的通道,把太阳、月亮、星星都拴系在北方的天空上。这样大地上有的地方永远明亮,有的地方永远黑暗,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共工乘机率领部下发难,起来推翻颛顼的统治,夺取天帝宝座。

这场战争十分激烈,他们从天上一直打到一座叫做“不周山”的山脚下。不周山地处西北方向,山形奇崛突兀,是一根极高极高的撑天柱。双方在这里鏖战不息,共工见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万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只听得哗喇喇巨响连天,刹那间把不周山拦腰撞断。

这时,西北面的天空因为没有不周山的支撑倾斜下来,日月星辰再不能固定在原位,于是白昼、黑夜每天交替一次。而东南面的大地受到山崩的剧烈震动,陷了下去,形成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从此江河的水也不同自主地朝东方流去。

这不周山就是今天晋东南长子县城西约25公里处,由三座主峰组成的奇峭绝险、像三尊傲立苍穹巨人的发鸠山。

7

神农尝百草

炎帝,烈山氏,号神农氏,又称赤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国古代农业的发明者。生活在距今大约六千年左右的时期,与女娲、伏羲并称三皇。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

《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纪。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因以火德王,以火名官,故曰炎帝。

炎帝始教民耕种。医药之祖。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流传久远,至今不衰。《述异记》卷下:“太原神釜冈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后世传言神农乃玲珑玉体,能见其肺好五脏,因能化解药毒。又传说神农因尝百足虫,不能解其毒而致死。又有神农“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等等。

李琳之在《中华祖脉》一书中说:“他目光如炬,却忧心忡忡。狩猎为生,靠天吃饭,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他和他的子民的要求。百病来袭,百姓惶恐不知所措,只能听天由命、束手待毙。炎帝的双眉凝成了两个疙瘩。无数的不眠之夜后,他终于上山开始了他的培育谷种之旅。

他在羊头山上成功地捡拾起了第一粒种子,在冷暖变化无常的天气下,摸索出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四季运行规律。于是,人类农业文明从这儿开始了它的原点,原始人类终于从野蛮蹒跚跨上了文明的台阶。一代又一代的炎帝前赴后继地奔波穿梭在山间田野、森林草原。他们制耒耜,种五谷,使子民可以“食果腹”;他们制麻布,造葛服,使百姓能够“衣蔽体”;他们“尝百草”,捡药材,让黎民可以祛病延年;他们立市廛,辟市场,使得天下有了最初的商贸萌芽;他们作五弦琴,乐器遂兴,让人类开始享受音律的节拍;他们弯木为弓,斫石为器,让敌人不寒而栗……当“三皇五帝”千变万化的时候,神农氏炎帝却始终坐稳了“三皇”的一把交椅,在无常的轮回里,笑看人间沧桑。”

山西晋城高平市有炎帝陵,还有炎帝“种五谷,尝百草”林林总总的各类形踪迹影。长治市屯留故城南的故留吁国西是炎帝少女精卫所居的发鸠山;正南绵延起伏的羊头山是炎帝培植五谷的实验基地;东南崔嵬雄浑的黎岭是炎帝所建黎国的古都遗址;正东云雾缭绕的山野是以炎帝文化遗存闻名于世的长治县百谷山;百谷山往北的黎、潞县域有羊神山、羌城、姜庄、黎侯镇……炎帝族的发祥地在古上党。上党地区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

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建国、殡葬、陵庙群,都在古上党高平县羊头山方圆百里之内。

9

炎皇战蚩尤

炎帝部落经过数百年的辉煌后,逐步衰落,在与后来崛起的蚩尤部落战斗中失败,遂联合新兴的黄帝部落在今天河北涿县(一说在今运城盐池一带) 同蚩尤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蚩尤被抓住后肢解于今运城解州,解州一名就由此而来。

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说,解州盐池的卤水呈红色,即所谓的“蚩尤血”。《孔子三朝记》亦云:“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股体身首异处,而其血化为卤,则解之盐池也。”

解州附近现在有个村子叫蚩尤村,又叫蚩尤城,城里有蚩尤冢,后改名叫从善村,传说这里就是蚩尤故里。后来云贵一带奉蚩尤为祖先的“九黎三苗”一族和今朝鲜半岛上的朝鲜族,都是由此辗转南下或逃亡北上的蚩尤后人。

黄帝在逐鹿之战中脱颖而出,一举登顶,成为了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并得到天下黎民百姓的拥戴。大权旁落的炎帝心有不甘,于是,又一场争夺天下的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的主战场在阪泉,即今运城盐池一带,史称阪泉之战。

黄帝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完胜炎帝。落败后的炎帝部落四分五裂,有的跑到了今西部青海、宁夏地区,后来发展为羌族;有的逃难到今湖南株洲炎陵县一带,有的落荒至今陕西宝鸡地区。这些落败的炎帝残部在新的地方又推出了新的首领,并统称为炎帝,还把原来炎帝部族的风俗习惯、宗族信仰又一代一代传下去了。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些地方都有炎帝陵留存的原因。

炎帝率残部退守到了今长治市黎岭一带,并在此建立了耆国,亦称黎国,该国度延续了上千年,后成为殷西内属国。其首领勤劳王事,深得重用,是商王朝重要盟友之一。周文王灭密须后,便挥师东进,灭了耆国。

黄帝部落经过这两场战役后,统一了天下,原来分别以炎帝、黄帝和蚩尤为首的东夷集团、华夏集团和苗蛮集团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一个强大的华夏民族得以形成。炎帝和黄帝遂成为炎黄子孙公认的华夏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

9

仓颉造字

皇帝时期手下大臣仓颉传说是汉字的创始人,他结束了我们祖先“结绳纪事”的年代,创制了最初的象形文字。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120多个结,表示他已是120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

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相传仓颉是平山脚下临汾市西赵村人,古时曾立有“仓颉故里”碑,可惜被毁。现村里立有清康熙时期“仓颉造字处”石碑一通。

10

大禹治水

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动手,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心没进去探望。

那时,位居今晋南黄河中游的河津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龙门山高耸在河谷中,堵塞了河流,河道因而变得十分狭窄。汹涌奔腾的河水冲堤上岸,肆虐泛滥成灾。大禹到此视察后,毅然决定开凿龙门。于是在他的率领下,成百上千的人投入到挖山的战斗中,最终把龙门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自此畅通无阻,山西也从此告别了洪涝灾害的历史。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鲤鱼跳龙门”故事就孕育在这道曾经是浪涛滚滚的河谷中。

综合自:乐游山西、临汾传媒等

综合自:乐游山西、临汾传媒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