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中榆次篇)|古今交错间,领悟别样榆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榆次老城图片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中榆次篇)|古今交错间,领悟别样榆次

“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晋中榆次篇)|古今交错间,领悟别样榆次

2024-01-29 0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书记寄语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

古今交错间,领悟别样榆次

晋中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次区委书记

张英杰

古风浩荡、商韵悠扬是榆次,流光溢彩、生机盎然也是榆次,这是一座在历史与现代间交织碰撞的城市。

她是历史之城、文化之城。战国古墓沉淀着历史的厚重,后沟古村浓缩着农耕的文明,141处文物保护单位、89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文化的记忆,车辋常氏的“万里商路”书写着晋商的传奇。一城古韵、千年积淀,为这片土地打下了朴实而又进取的烙印。

她是现代之城、青春之城。山西中部城市群、太晋一体化建设为她积蓄了发展动能,10万市场主体在这里投资兴业,20万大学师生在这里放飞梦想。万达广场、奥特莱斯引领着消费的热潮,粉红嘉年华、草莓音乐节点燃了青春的火焰。一城新曲、满载希望,为这座城市奏响了华彩而又向上的乐章。

表里山河,大美榆次。这里承载着过去,更通向未来,我们热忱欢迎八方宾朋来榆次感受历史的气息、触摸青春的脉搏,在古今交错间领悟别样榆次。

01

在传承中发展 在创新中融合

“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榆次新城注入活力

——专访榆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樊彦广

这里,有春秋时期“魏绛和戎”的典故,是中国“和文化”的里程碑;

  

这里,有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后沟古村,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这里,有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家”的常家庄园,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这里,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等一大批闪亮的文化名片;

  

这里,还有一群有激情、懂经营的新知识青年农民,用新理念、新作为赋能新农业;

  

这里,有历史的厚重,也有青春的律动;

  

这里,就是晋中市榆次区。

  

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融合。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正在以开放包容的恣态,积极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新名片,为欣欣向荣的榆次新城注入活力。

  

6月下旬,“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大型融媒体主题采访活动第十站来到晋中市榆次区,山西晚报采访团记者对话晋中市榆次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樊彦广。

山西晚报:榆次有哪些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名片?为何会拥有这些文化名片?  

樊彦广:榆次,春秋时期称“魏榆”,距今有3000多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比如,春秋时期“魏绛和戎”的典故就发生在榆次一带,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成为中国“和文化”的标志性里程碑,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研究一下这段历史。也是从那时候起,榆次正式出现在史册记载中。再到后来,赵国重臣蔺相如、后汉高祖刘知远、宋朝名相寇准、明朝廉吏褚鈇等都生于榆次。  

榆次,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良好,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农业生产活动的痕迹。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榆次农耕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以“米面之乡”久负盛名。比如,东赵乡的后沟古村就是农耕文明的活化石,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中国的古村落抢救保护就从这里开始,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示范基地,冯骥才等一批著名学者称赞后沟是“心中最珍贵的文化乡愁”。

  

榆次地理位置优越,素有“旱码头”之称,自古就是南北集散枢纽、商贾云集之地。明清时期开拓万里茶路的车辋“常家”、票号钱庄遍布全国的聂店“王家”等,与祁县、太谷、平遥的商人,一起创造了名扬四海的晋商奇迹,现存的常家庄园被誉为“中国儒商第一家”,因此说,榆次也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历史的厚重回响和大自然的馈赠,孕育了榆次这方热土灿烂的文化瑰宝,先后被赋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区、中国晋商文化之乡”等一大批闪亮的文化名片。

  

山西晚报:新时代的榆次已深度嵌入山西中部城市群核心圈层。仓储物流、装备制造、现代商贸、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等各类产业加速崛起壮大,可以说是众潮澎湃,百舸争流。近年来,榆次又培育了哪些文化新名片?  

樊彦广:历经岁月积淀,榆次境内有140多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8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发展了11处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在传承中发展文化,在创新中融合文化,立足于背靠太原大市场这个优势,依托绿水青山,良田沃野,以及榆次人民对农业的深厚情感,着力打造“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榆次文化新名片,以“文化”为底色,以“特优”为品牌,以“融合”为基调,走出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想,这也是这次“寻访山西文化新名片”活动意义所在。  

山西晚报:目前,榆次打造了哪些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

  

樊彦广:全区围绕农文旅深度融合,一是打造示范片区,目前,形成了以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百里蔬果田园文化体验廊带和太行一号旅游专线为主体的示范片区,聚集分布了70%的旅游景区、80%的产业标准园、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沿线乡村旅游年接待超过360万人次,农民年收入中产业收入达到2.7万元以上。

  

二是培育经营主体。发展了三郝农科、清清苹果、林果丰等一大批休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包括小西沟和后沟古村等一批农旅体验示范点,既有传统农耕文化,又有现代潮流元素,既有特色农产品从种到收的全过程参与,还有从吃到住到游玩的全生态体验,非常符合都市人群的休闲消费需求,平均每天有近万人来榆消费休闲。可以说,榆次已经成为太原及周边地区“周末游”“周边游”“自驾游”的重要目的地、集散地。

  

山西晚报:我们了解到,榆次有一群新知识青年农民,备受各界关注,能具体介绍一下吗?

  

樊彦广:是的,他们中有的是海外归来,有的是大学毕业,有知识、有激情,懂经营、能带头,怀揣梦想奔赴田园,返乡创业,组建了全国首个“青年农民联合会”,成立了“新知识青年农业双创联盟”,用新理念、新知识、新业态、新生活、新作为,示范推广农业“三新”技术30余项,带动周边5万余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媒体争相报道,已经成为榆次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山西晚报:未来,榆次农文旅融合的发展之路打算如何走?

 

樊彦广:下一步,我们要久久为功继续擦亮农文旅融合这张文化新名片,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蹚新路、做样板。

  

一是要大力发展沉浸式文旅体验,用足用活晋商文化以及古村落、古寺庙、古景区等资源,把沉浸式场景设计嵌入各个文旅空间,形成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生态,着力打造全国沉浸式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要全面延伸拓展“农业+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精深加工”等模式,特别是近期区政府已与四川大学启动共建榆次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大力发展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力争用5年时间将这一“接二连三”的希望产业、阳光产业、富民产业做到千亿级水平。

  

同时,我们以“榆次好吃吃”作为区域公用品牌,加强对外宣传推广,加速把我们的资源优势、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打造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示范区。

  

总之,榆次,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老城,也是一个开放包容、欣欣向荣的新城,我们热切欢迎社会各界来榆次投资兴业,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历史沿革

  

榆次,春秋时期称“涂水”“魏榆”,战国时期就称“榆次”。

  

公元979年,宋太宗灭北汉,毁晋阳城,诏废并州太原府,废太原、晋阳二县,新置并州军事,移治于榆次。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以榆次地非要会”,移并州军事治所于太原新城,榆次复县制。以后历代县名不改。

1948年设置榆次专区。

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

1958年,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

1960年恢复寿阳县。

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

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

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

  

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国函〔1999〕124号)批复同意撤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

02

北纬37度

榆次风景这边独好

“北纬37度”,是行走在榆次乡间地头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地处黄金带,独特的气候条件让榆次农业基础坚实。在“新农人”带领下,“榆次苹果”“东赵梨”“长凝大蒜”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逐渐冲出国门,走向全球。

  

这一切,得益于榆次深厚的黄土农耕文化。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便有人类活动,是新石器时代中期仰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几千年来,乡土生活、农业生产,孕育了悠久而厚重的古代农耕文明。来后沟古村落,能找到湮灭在历史时光中的那一抹黄土颜色……

  

一砖一瓦,承载着中原流域的辉煌,浮光掠影,不亚于一场梦回远古之旅。

  

而今,榆次围绕“建设全省乡村振兴先行区”总体目标,紧紧抓住百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机遇,在职业“新农人”引领下,深度融合打造“现实版桃源、文旅康养小镇以及共享农庄”亮丽名片,展现出“村民居住在别墅中、耕作在田原上、活动在景区内、沉醉在民俗里”的新画卷。

  

以农促文,以农促旅,构建三产联动发展体系,从而实现农文旅三产的深度融合。

  

三产示范基地应运而生,诚迎天下客。

名片1 ▪ 黄土高原文化的图腾——后沟古村

古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文化载体与文化资源,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是传承乡村人文精神、促进乡村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后沟古村被誉为“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农文旅的融合新模式为这座古村落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使其成为“中国古村落的代表作”。

 现实版桃源,古村落代表作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口入,初极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走进隐藏在黄土地低山丘陵中的后沟古村,不仅可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土穴窑居,还能看到从古延续至今的自给自足、以物易物的生活方式,时间仿佛停留在这里。

  

“在政府和文化名人的抢救保护和努力下,后沟古村于2003年被中国民协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调查保护示范基地,还被称为‘中国北方世外桃源’‘农耕文明的活化石’。”后沟古村景区运营研学部经理张进东介绍说。

航拍榆次后沟古村。

俗话说:村不露村为好村,家不露家为好家。刚入村口看到的便是一幅天然照壁,仿佛是黄土高原带给后沟古村的保护墙,这也是后沟古村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沟村的一位姓李的老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当年日本人也曾到过这里,在停车场那里向前看,只看到一座黄土崖,没有看到村庄,脚下又有河水挡道,以为没有人烟,就没有向前走,后沟村便逃过一劫。”

  

这座具有典型黄土高原地貌的村庄经历了数千年的冲刷洗礼,仍然坚定地站在这片土地上,许是因为这份坚定与直立才造就了后沟村典型的窑洞特色吧!

  

沿着村里的碎石路一路往前,具有北方特色的各式土窑洞映入眼帘,大多依山就势,还有一些院落穿梭其中。张进东介绍道:“后沟村的院落包括32处四合院、三进院和七八处靠崖窑洞为主的院落。楼窑院是全村最长的窑洞,深约26米,宽约3米,是后沟古村窑洞的典型代表。”

后沟村一角。

村内有一座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老戏台,每逢节假日,都有戏班子在这里唱戏,古老的戏台、古老的剧目,吸引不少人过来观看。街上有大大小小的店铺,老酒坊、老醋坊、豆腐坊、饼子铺等。老树下、古桥旁、俯仰间、回首处,俱是神佛,那一刻仿佛进入时空隧道,或许只有马达轰鸣声才能将人带回现实。

  

村中的石径很平整,却形成奇怪的坡度,仿佛奇形怪状的海浪。一下雨,这些坡便派上了用场:雨水从坡上流下来,顺着地势拐几个弯,而后流入专用水道。那里有专门凸起的碎砖头,像是墙头插着的碎玻璃。许是为了不让泥沙碎石流到路上而造的,这样保证了陡坡的土路不把行人滑倒,真是构思精巧。

  

村里的老人说:“每逢下雨,坐在家里炕上,就能听到哗哗的水流从下面穿过,这么多年了,这里从来没发生过堵塞事件和坍塌事件。早年间,这里下大雨,我们院子里却没有积水,走路都不湿鞋。”后沟古村的排水工程具体是什么年月修筑的,如同后沟的历史一样——“年代替远,不知深浅”,很多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对这一完整而精细的地下工程也赞叹不已。

  

走出这座古村落,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都是后沟悠然恬淡的风貌,是古朴、厚重、和谐、珍贵。唐槐明庙清石街,旧院老窑藏财洞,随处可见日出而作自给自足的生活形态,原汁原味的古朴藏在整个村庄里、藏在每一个细节里;从村落选址到房屋建筑再到庙宇布局,浓郁的北方传统农村文化记录着这座古村落的厚重感;那种顺应自然、因地制用、鸡犬相闻、山村一体的和谐感。经历了岁月的侵蚀,仍然较完整地留存下这个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让这座村落显得弥足珍贵。

  

后沟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底色,积淀了宝贵的农学思想,传承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农耕文化,开放十多年来,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摄影基地、绘画写生基地和农耕文化研究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组织授予的“中国最具旅游价值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古村落代表作”“中国传统村落活化最佳案例”等多项殊荣。

名片2▪ 消暑养心胜地——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

一个通过生态修复,从黑变绿、由煤转旅、变废为宝的小镇;一个藏在碧绿的山谷之间,散发纯净又质朴味道的地方。通过榆次区文化与旅游完美融合、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方向指引,小西沟文旅艺术小镇被打造成一个“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旅康养小镇,成为山西乡村旅游、文旅康养、乡村振兴的一颗明星。

昔日废旧矿区,今日康养小镇

走进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小镇,蓝天、白墙、灰瓦,给人清雅古朴的感觉,很难看出曾经是废旧矿区。现在,这里集舌尖上的需求、听戏曲、品新茶,游艺术城堡、沉浸式体验非遗于一体。

榆次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小镇。

东阳木雕传承人史炫杰正在自己的店里创作《百鸟朝凤》。“我对小西沟情有独钟,整个小镇有着浓浓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史炫杰喜欢传统木雕,“我要在这里做一名‘守’艺人。”太原市小店区黑驼村村民姜润宝是葫芦烫画传承人,他在小西沟开了一家“宝艺堂”,展示、售卖他的作品,自运营以来,游客一直不断。

  

“这里有180多个商业建筑单元,被规划为民宿客栈、特色酒店、传统美食、中医药养生、文化创意、非遗展示等区域。这里的‘一线天’为小镇风景之一。每当下雨的时候,水沿着设置好的水渠从山上缓缓流下,经过山林、经过木屋、经过台阶,而后又分流至水渠,最后汇聚在前方的池塘,所以有‘流水一线天’的称号。”小西沟文旅康养小镇副总经理王俊杰说。

  

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小镇的街巷根据地势巧妙安排布局,街巷顺势就势,高低错落,整齐有致,在质朴中多了些书卷气。民俗商业区中央有一座大戏台,一杯茶、一场戏换一日清闲,来这儿当一看客,忘记城市的纷扰;或是坐在某家茶舍的露台上惬听风云,让沁人茶香钻进大脑,瞬间被治愈。

小西沟一角。

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小西沟乡村文旅康养综合体正在努力打造成为全国文旅康养项目的标杆、全国乡村‘文旅+中医药产业’的新样板。这个夏天,欢迎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