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刻、贴与剪纸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剪纸我搜集到的资料 剪、刻、贴与剪纸艺术

剪、刻、贴与剪纸艺术

2024-07-01 0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剪纸形式的缘起

    剪纸形式是在影形文化中诞生出来的。

    影形文化与影子有关,影子是由投射这个影子的物体创造出来的。它不但可以投射物体的形状,而且可以被人们赋予其观念。影子的概念有:一、影子即是投射物体外轮廓形状,简称外形或影形,具有二维平面的性质和整体的知觉功能。二、影子生成的观念。中国古典文学中用“以形逐影”(1)来反映了同类相召的观念。战国庄子在对“影子”想象中,创造了像“畏影恶迹”和“罔两问景”等(2)寄寓之言,来表明自己的哲学思想。影子文化发展到后来,出现了“皮影戏”及现代“影视艺术”,这与“影子”能赋予观念、意义的传统不无关系。

    早期人类把影子看做第二自我,甚至把它与自己灵魂和生命等同视之。这种观念呈现出原始思维的特点,在他们那里谁踏别人的影子就被认为是对别人严重的侵犯;如果用刀子将别人的影子砍上—刀,就意味着把别人“杀死”,等等。(3)原始的巫术信仰使得“影子”被赋予了神秘的灵性观念,譬如中国西北剪纸——簸箕娃娃。【图1】将它贴在窗纸外边,天黑之后,窗外的人拿着油灯在纸人上下晃动,人在屋里看好像纸人手中的簸箕在簸动,表示簸去病灾,全家安全。又如招魂娃娃。把剪的纸人吊在墙上或放在床下,然后用筷子敲碗,边走边敲,嘴里还要叫着被吓小孩的名字,一直叫到小孩被吓的地方,当地人认为小孩的魂魄就是在那被吓的地方离开肉体而生病的。(4)这种习俗在唐朝“安史之乱”的一次大雨滂沱中,诗圣杜甫丧魂落魄,投宿在故友孙宰的家后,写出了“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彭衙行》)的诗句,诗句表明剪纸招魂的习俗至少在唐代早已有之。像这类娃娃样式的“纸人人”剪纸,还有“治病娃娃”、“扫天媳妇”、“抓髻娃娃”【图2】、“替身”等。这类“纸人人”被赋予了影形的灵性观念之后,由于便利普及,而成为民间巫(北方称“萨满”)俗性质的剪纸。

    影子作为一种潜在的图画观念在东西方已成为古代人们的普遍发现,它关系到艺术的起源。(5)

   影形文化滋养着剪纸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剪纸形式正是在整体知觉功能和观念意识层面传承着其丰厚的传统。在中国古代“影形图式”经历了岩壁、玉器、【图3】彩陶、青铜器、铁器、漆器、画像石等各种载体的变化,在各种载体上又有雕形(铸形)、绘形(壁、墙、帛、纸)、剪形、刻形的影形样式;剪形、刻形也存在薄片金属(金、银箔)【图4】、桐叶、(6)桦树皮、鹿皮、羊皮、牛皮、丝绢、棉布、纸张载体。只有在普及纸张之后,民俗的需要才有可能在掌握剪刀技术的千家万户的妇女群体中,使“影形图式”发展成丰富多彩的剪纸形式。  

二、“剪”纸艺术形式

    1.剪纸语言    剪纸是以剪“纸形”办法去传达民俗生话的信息,并能获得了足够表现力,“剪”纸艺术形式才能成为艺术语言。剪纸语言构成了剪纸形式的全部材料,我们又把它称为形式语言。剪纸形式语言便是剪“形”的办法,剪形构成了剪纸艺术唯一的手段。

    剪形有两种办法:其一,剪“阳形”即实形【图5】,亦称正形,是剪去形外的纸,留下形内的纸。这样具有阳形相连的特点;其二,剪“阴形”即空白形【图6】,亦称“负形”,是剪去形内的纸,留下形外纸。这样具有“阴形”断开的特点。剪形的两种办法都必须要使纸连结不断,剪纸的连结意识已成为剪纸形式的最低限度和重要标准。

    外形(即影形,民间亦称“大样或大形”)具有突出表现力。寻求最佳状态下的影形是剪纸的最为原本的魅力所在。正如安格尔所说的那样:“一个高贵的轮廓线足够抵消灵感的缺乏、枯燥的笔法和笨拙的着色。”古代艺术家创造了拙、朴、厚、简、力,是我们对影形追求的最高品位。

    剪形的观念:剪形由于受双刀入纸的局限,剪阳形和剪阴形(镂空)的制约,使它没有塑形真实,更没有画形自由,它避开了真实再现的困难,取用了表意取形的长处。剪纸艺术中的简括的意象手法和约定俗成的视觉符号,堪称为民间艺术中的典范,从而创造了“拉手娃娃图式”、“鱼莲图式”、“鹿头花”、“生命树”、“喜花图式”、“神虎图式”【图7】、“窗花图式”【图8】、“团花图式”等,其中的精品堪称经典影形图式。像这类娃娃样式的纸人人剪纸,如陕西神木《五道娃娃》【图9】,还有“治病娃娃”、“扫天媳妇”、“抓髻娃娃”、“替身”等,对折剪形,左右对称的正面人形图式。正面人形图式是早期岩画人形、玉器人形、金文“天”字【图10】、青铜纹饰人形、画像人形,以及世界其他地方的原始艺术中已成为极为普遍的视觉经验和传统经典图式。

    折剪技术的出现,剪纸语言又增添了一种节律,同样也给同形重复的变化提出了新问题。纸可折剪,可对折,可再折,因此,“对称形”、“连形”(重复形)、圆转“重复形”又成为剪纸的重要语言形式。山西剪纸人由于折纸巧妙,在一张纸上,一刀剪出绣球花,达到了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能。折剪而成重复和对称图式又成为剪纸语言的另一重要的标志。

    剪纸造型中有平视、侧视、俯视和动透视以及它们互为组合的主要类型,而剪纸艺术中单独纹样、对称纹样、窗花和团花纹样等是剪纸艺术中的主要类型中在外部所形成的装饰形式。

    民间剪纸与民俗、环境、审美、实用紧密联系,在民俗的情境中,吐露真容。我们把其具有适合环境的特性,称为“适形”,如窗花和灯花外形远看要清晰,内形剔透,还要适合在窗形与灯形里,从而达到透光并以窗格与灯笼形状相谐调的目的。民间剪纸的适形品格使其成为民俗环境艺术的常客。

    剪纸的影形图式是指图形的全部,包括外形和内形。剪纸形式以简驭繁、以少胜多者,其影形表现力愈强。外形又称影形,影形的平面和整体的视觉效果成为造型的关键和基石;内形即是细部和纹饰,它可以充盈和丰富影形,并达到承载更多信息的作用,但也可能破坏整体,产生削弱影形表现力的效果。艺术家在这两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成功的作品可以使它们达到和谐统一。剪纸的影形图式的曲、直、锐决定了物性,它与工具材料技术相联系,并与作者气质及观众审美(群体艺术)联系在—起。前人谈到外形与内形的细部关系时,明代黄大成在著作《髹饰录》中,提出了不要“淫巧荡心”,细部要宜而不过的主张;清人李笠翁在著作《闭情偶记》中进一步总结出:“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凡事物之理,简斯可继,繁则难久。顺其性必坚,戕其体者易坏。” 像陇东民间剪纸老年作者,喜欢用裁剪布料的锋利的大剪刀,只用大剪刀在纸上大体比划后,大刀阔斧地剪出外轮廓,然后在内部随意装饰。这种炕窑花堪称剪纸中的大写意。(7) 

    2.花样剪纸    花样是刺绣艺术的稿样即刺绣纹样,由于功能的转化,形式有相异处:

    a.刺绣花样在影形之内可以剪空,也可以只剪分界线(只须把纸剪开)和扎孔点成虚线,因为分界线和孔点虚线在刺绣花样中只具有识形的作用【图11】。    b.刺绣花样随刺绣形色和分色要求,需要花样内外构形上更为明确和精致。    c.刺绣花样不需张贴、摆设,只是在刺绣过程中起到中界作用,因此花样都被埋没在灿烂的绣线之下,充当稿形的作用。在剪纸艺术中花样虽然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与直接为民俗生活的实用剪纸相比,却存在着造型的差异,呈现明确的“绣形”特点。

    3.剪纸传播    剪纸的传播在民间的确存在着无形(妇女的心里)和有形(薰样)的“样谱”。

    无形的样谱即是那些巧女子凭着心里的记忆和想象,“冒铰”出承传的图样,或增异着新的图式。这些巧女子凭着心里的记忆,就有一本活态的无形图谱。她们有时会亲自手绘出线稿,以线稿剪出剪纸图式,因此她们的剪纸图式又与新图式连接在一起。

    有形图谱,大都由“薰样”【图12】汇集而成,由于制作薰样在农家简便可行,其准确几近于负形复印的效果。每年收集薰样在农家成为极为普遍的传承方式。

    剪纸薰样准确,剪出的效果却是随人、随意而变异,图式的流变不可避免。

    剪线、剪面与画线、画面及雕线、雕面艺术语言均有不同,因此剪线、剪面的剪纸语言也自有特色。正如有一位艺友对我说:剪刀一下纸,就要随“剪势”而走。“剪势”即决定了剪纸语言的性质。花样的复制,一旦进入商品,民间艺人多改剪刀为刻刀,因此一部分花样又具有了刻纸的特色。下面我们谈刻纸语言。

三、“刻”纸的艺术形式    刻纸的艺术形式是农家妇女剪纸之后出现的专业的民间艺人(包括男性)的作品。在经济发展后,社会出现分工,出现手工作坊式的剪纸生产形式,剪纸艺术社会化的结果,促进了刻纸艺术形式的发展。刻刀在蜡板上刻纸,大大地提高了剪纸的效率,体现了剪纸专业化的优势。

    1.因为刻刀(单刀)刻纸比剪刀(二刀构成)剪纸具有了能在更近距离镂空的优势,所以刻形可以做到更为细密。

    2.刻刀可以平整地在蜡版上垂直在叠纸上同时刻下,这样提高了刻形的准确性和刻纸效率。

    3.刻纸工艺和作坊制在客观上都使刻纸的图式朝着精确、整齐、细密、标准化方向流行。

    4.复制率高的窗花、花样剪纸艺术大都选择了刻纸的办法。像蔚县的刻纸染色窗花、贵州的花样剪纸大都改用刻纸而成。从蔚县窗花王老赏的刻纸戏剧人物薰样可以看到,在影形之内阴刻线更趋于简练的绘画白描,这在剪纸语言中是不多见的,这是刻纸语言学习绘画语言,在刻线中与采用单线平涂和形内染色造型要求有关。

    5.染色。民间艺人受刺绣、木版年画的启示,刻纸语言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办法,如下:

    a.从年画中的单线平涂中得到启发,形内的结构形以刻阴线的办法,像彩色套印年画那样分割块面。阴刻的细线能留出形内更多色块面积,而达大色块的对比效果。    b.酒剂的鲜艳水色可以顺孔、线渗染而下,达到染上面一张而得到下面数张的目的。他们在染色时,可以做到深色在浅色之上和不同色块之间,在酒剂作用下能得到自然的洇染效果。形内的阴刻的线,自然成为中断色彩的洇化的界线。刻染窗花达到了远看像年画和刺绣的色彩,近看又是镂空的刻纸艺术效果。这样的彩色刻纸艺术赢得更多的观众。王老赏的戏剧人物染色剪纸图式深深地留下了绘画形与色的印迹,成了典型的蔚县方式的刻纸染色作品。

四、彩色纸拼贴的艺术形式

    彩色纸拼贴是近代民间剪纸异军突起的艺术形式。【图13】即是现代人审美的必然。艺术求新异,是艺术发展的内因,它是民间艺人的创造智慧使然。

    被喻为“剪花娘子”的库淑兰,她的特殊的才能和民间文化素养及思维方式都与众不同,是一位杰出剪纸艺术大师。彩色的有光纸在她心中不亚于丝帛上的刺绣,她要像布贴艺术那样去做彩色的纸贴艺术。她的实践证明了有光的彩色纸贴能达到布贴和刺绣的色彩效果,彩色纸贴同时也激活了她在刺绣和布贴艺术中的智慧和记忆,使这个“剪花娘子”用彩色纸贴的剪纸形式提升到一个新的色彩的境界。【图14】其艺术特点是:

    1.拼贴的手法,冲破了传统剪纸语言中“连形”的最低限度,形断时可以贴上,这样她获得了不同于以往剪纸的方法,这种自由也为色块搭配提供了方便。像拼贴中的“摞贴”点、线、面,大色块底上的摆贴小色块、小色点,这样的彩色纸贴达到聚细而不碎、聚繁而不多的艺术效果。它不是刺绣,也不是布贴,却是具有刺绣和布贴的色彩效果的彩色的纸贴艺术,是一种新剪纸艺术形式。

    2.纸贴比布贴方便,比刺绣更省工。

    彩色纸拼贴是把加工好的彩色纸张,既剪又贴,是对剪纸色彩语言的拓展。它冲破了单色剪纸整体连形的制约,在获得了强烈和单纯的形式的同时,也失去了单色剪纸图式的丰富性。

    综观剪纸艺术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看到它在农耕文明中,由于风俗的需求,不断地改变着形式,是为了适应变化着的新要求,它所呈现的风格也是多样的:粗犷与精致的并存,朴拙与精巧同在,单色与彩色斗艳,染与剪结合,剪与贴并用,为了求得审美的变化,甚至撕纸、烧烫纸、折纸、编纸技法也用上。在这种剪纸艺术的生态中,它先是与彩色套色木版年画交汇,后来又与刺绣、布贴画相融合,形成剪纸艺术中的刻纸与染纸、剪彩色纸与贴纸结合的风格。为更好地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它正在改变着自己的形式。

五、走向现代的问题

    1.剪纸艺术的复制在科技中长上了电脑刻纸的翅膀,由传统居室进入了当代都市建筑的玻璃、橱窗的新的空间,成为传统艺术走向现代的一个亮点,凸显了剪纸的当代语言,需要加大体量与当代建筑中相谐调。然而当代建筑的玻璃窗花、居室墙花及门花,这种新时间、新空间的“新瓶”也给传统剪纸艺术的“旧酒”提出了新问题。它需要思考如何把“旧酒”提升为更多现代人喜爱的“美酒”。

    2.传统剪纸部分地还在当今的民俗中延续,有的剪纸艺术已被开发成农村民俗文化中旅游经济的热点。现代工业文明的意识形态正蚕食着农业传统的文明,而传统剪纸面临着失去它成长的土壤,我们如何更为深入地把握传统的剪纸艺术中的原生形态在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使剪纸艺术找到新的生存环境。

    剪纸艺术发展史让我们懂得,形式的增殖与隐伏着缺失同时并存,在艺术的时尚和趣味变化中,我们的创造,不能失去剪纸艺术的影形图式中更为重要的原本魅力所在,这始终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关键。

 

注释:(文章标题)纸材艺术技法有剪纸、刻纸、撕纸、烫纸、贴纸、绘(染)纸、折纸、编纸,它们分别可单项或多项综合成纸材制作艺术。本文所指剪纸艺术是泛指平面的纸材的影形艺术,它包括剪纸、刻纸、彩色纸贴形式。(1)(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召类》。(2)(战国)曹础基: 《庄子浅注·内篇·齐物论》,第41页;《杂篇·渔父·第三十一》,第473页;中华书局,1982年版。(3)[美]鲁道夫?阿尔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33页。(4)靳之林:《中华民族保护与繁衍之神抓髻娃娃》,中国社会科学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5)[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艺术的故事”》,天津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381页。(6)早期薄外形的艺术形式早于剪纸形式,以“彩”(彩色的丝织品)、“金帛”、“银帛”等物或于风俗、或于装饰、或于戏耍。(7)王光普:《陇东民俗剪纸》,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