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规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水画构图技法分析怎么写好 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规律

中国山水画中的构图规律

2024-07-15 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名词解释:

构图(composition)绘画表现手法。为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关于“构图”的简单概述

构图,就是把形象在画面上组织起来,加以安排,加以艺术的条理化。构图不能脱离内容,必须服从主题思想的要求。为构图而构图,必然陷入绘画的形式主义。中国画向来讲求构图。南齐谢赫论画“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即是构图。构图又名章法,或称布局,也称“置陈布势”。

中国画论提到立意、立形(为象),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即所谓“必先立意,然后章法是也”。在古代,画家总结山水画的章法特点,概述山、水、树、石、舟、车、桥梁、房屋等在画面的位置安排,如说“山腰掩抱,寺舍可安,有路处则林木,岸绝处则古渡。”“峭壁峥岩之处莫通途。”“山在上,溪在下,画理不可悖。”绘画创作,要求构图新,先要立意新。

构图,需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和谐的自然美感。因而,我们应面向自然,面向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搜尽”是广收博取,“打草稿”是认真选择,经过提炼取舍,才能创作出好的、新的构图来。

山水画构图的一般规律

中国画的构图,具有独特的规律。山水画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体现在形式上有宾主、呼应、远近、虚实、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均衡、黑白、大小等关系。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我们应把这些对立的关系统一均衡在画面之中,才能完成幅好的构图。

中国山水画中的特殊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散点透视

中国山水画透视是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它不同于西洋绘画中的“焦点透视”法。“焦点透视”就是像照相机一样把物象的近大远小如实地反映出来,作画人站在固定的位置观察物象,视域较小。"散点透视”又称为“动点透视”,画家可以不固定在一点观察景物,可转动360度观察景界,也可走动观察景物,视域辽阔,不受限制。就像摄像机,它的视点是上下左右远近流动的,像飞鸟在空中俯视,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富春山居图(局部)黄公望鹊华秋色图 赵孟

在山水画中,一般山总是画得高大,其次是树,再其次是房舍、船、人等。画论中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种比例关系在视觉上是比较和谐舒服的。山得最大,其次是树,再其次是船和房屋,最小的是人和鱼鹰。

溪山行旅图 范宽

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崩,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实际是创作时采取的视角角度。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高远仰视只能看高山,平野无需仰视。深远只能在高处向下俯视,表现的是重叠绵延的群山。平远只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画高山用平远法就不行了。

平远:山前看山后,近山望远山,平视。

六君子图 倪瓒

深远:山上看山下,前山望后山,类似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

转战陕北 石鲁

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点景、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组合安排于画面之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有和谐的美感,这就涉及到山水画构图的形式美规律。

绘画构图中存在的几种关系:

宾主

古人讲“宾主朝揖”,意思是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无论大小,都要占据醒目位置,主体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那样太呆板,也不宜位置太偏,那样不醒目。一般作画程序先画主体,后画次要部分。“宾”起陪衬作用,要有意识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要有宾有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势而又不单调。画中要有“主”点,也称为画中之“眼”,如房屋、人物、点景等。画中主点面积很小,但却常常点明主题。

呼应

一幅画面上的景物,无论山石、树林、房舍、人物、烟云都应有互相呼应、彼此顾盼的关系。山峰有宾主朝揖之意,树木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景物有情意之间的关联。其中也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间的关系,整体画面相互依存,构成物象彼此联系,彼此顾盼。

远近

景物有远近之形,才能体现出画面“虚无飘渺,一泻千里”的感觉。一般分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也有近小远大者(主体景物较大却在远处,则要从浓淡虚实来处理空间关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

虚实

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虚和实是相对的。画面过实会导致呆板无生气,过虚而显得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生,相辅相成。过实则虚破之,过虚则实破之。一般有形则实,无形则虚。山水画中黑是实,白是虚。虚实关系常以水流、云、气、烟、霞来处理,或以墨色浓淡、干湿、疏密、黑白来处理。

疏密

山石皴法有疏密,树木穿插有疏密,整幅画布局更要有疏密。首先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有小疏密变化,要“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疏密与聚散结合所表现的形式美极为重要,聚散与疏密都是松紧关系,不过往往聚散含有动势,如落叶飘下的聚散,飞鸟的聚散。所以,画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处也要有疏密。古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不是一物不长,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

开合

开合是山水画中常用的构图法则。开是指把景致铺开,合则指风回气聚,把阵势收拢,使画面气势回合,画尽意在,如诗的起承转合一般。一幅画要有周密的构图安排,可有几个开合,有整体的大开合,也要有局部的小开合。在山水画中常见有近、中景开,远景合;近、远景开,中景合;远、中景开,近景合,等等。

藏露

恰当处理藏露关系是使画面含蓄的有效手法。一幅山水画如果处处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就没什么情趣可言,索然无味。若要耐看有味,就要画得含蓄丰富。景物画得要有藏有露才能发人联想。所以,好的作品都会“隐藏”,藏得好可以使画面“无景色处似有景”,令人无限遐想。这就是“形藏意现”的辩证统一原则。

均衡

中国画忌“四平八稳”对等式构图,而是采用传统的“秤锤压千斤”来求画面的平衡。潘天寿先生认为:“画材布置于画幅上,须平衡,然须注意于灵活之平衡。灵活之平衡,须先求其不平衡,再求其平衡。”所以,山水画要求的是均衡的美。图案设计的对称法则可产生美,然而山水画出现对等和对称就显得幼稚、单调,缺少变化,缺少趣味,显得不美。

黑白

般指画面的轻重关系。浓重的黑色有重感,浅淡的白色有轻感。画面上下、左右、黑白要均衡,不要左黑右白或上黑下白。如果画面左边的山用重墨画出,右边空白表示江水,水中画小船加上右边落款可使画面达到均衡。山水画中黑是实,白是虚,在某种情况下白也可以是实。如画水就采取“计白当黑”,不画水只画船或草岸坡等。黑与白可构成画面点线面的关系。

大小

布置画面不可把景物等同并列,要有大小、整碎的变化。可大间小或小间大,大小是避免匀齐的一个因素,大小也可使主体突出。一般是主大宾小,但在一定情况下主小宾大也可,但主体位置要显要,笔墨实重清晰,色彩要明快。

取景

取景和立意、布局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取景不佳,形象不美,当然缺乏感染力。景有奇异与平凡,奇景易见效果,平凡中见奇异就很难了。山水画构图有繁简大小,大山大水层峦叠嶂为大景,也称全景,小山小水,茅屋疏林为小景(小品)。下面列举几种取景方式以供参考。

全景:即通景,地、山、水、天俱全,是山水画常见的构图。

一角:不取全景,只取局部,一峰突起,或悬崖倒挂。

左右侧立面景。

顶天立地式:画面实景顶天立地,贯满全幅,画幅之内留有小块空白透气。

上实下虚或上虚下实:取景特点是实景集中在画面上方或下方,空白虚景占另一方,实景与虚景占画面位置面积不要平均和对等,以3:2、3:1、4:1为好。

对应式:分上下对应和对角对应式构图,总体是呼应关系。

特定:只取局部,如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舟一桥。

取势

不同的景物构成不同的势。尖哨的山峰有向上之势,飞流瀑布有向下之势,弯曲的河流有迂回蜿蜒之势,飘浮的白云有流动之势,平坡沙漠有横平之势。把握住山水画所要表现的势很重要。一幅画景物很多,其势不一,构图在于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统一的大势,这就是取势。陆俨少先生把取势总结成“之、甲、由、则、须”五字形章法,是为了避免平整的规律。陆先生说:“画要不平,加得上不容易,放得下更难。

能够加得上,放得下,画法就不平。”意思是既能够制造画面矛盾,又能统一矛盾。下面列举五字形章法及“S”形、“C”形、“Δ”形、对角式构图,供大家参考。山水画构图法则很多,如传统的三叠两段法等程式,可以参考但不能受其束缚,切勿生搬硬套。

天地位置与边角处理

天指的是画面上方,地是画面下方,一幅山水画通常需留天空地,然后再在画面中间布置景物。在构图上,会形成上下虚中间实、上虚下实、上实下虚、上下实中间虚的画面。

画面的边角虽不是主要地方,但处理不当仍会影响画面全局的美观,画面四角全封死,无一通气,在视觉心理上会感到窒闷、死板。虚空一角或两角较好,也有虚空三个角的。四角全虚空不好处理,会影响整幅画的力度,产生不稳定感。画边的处理:靠近画边较长的线、行,不论是竖是横,均不宜与画边平行,略有倾斜才有变化,墨色的浓淡也应有变化。

①现代书画名家款识印鉴②黄宾虹山水画册 ▏浑厚华滋 虚静致远③君子爱乎山水举报/反馈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