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与创新,榆林和新时代陕北民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歌陕北 保护、传承与创新,榆林和新时代陕北民歌

保护、传承与创新,榆林和新时代陕北民歌

2024-02-13 23: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神奇的黄土高原,孕育出中国音乐中极为独特的表现形式——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世世代代黄土高原劳动人民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他们用拦羊嗓子回牛声,吟哼吼喊出山野之声、里巷之曲。在陕北,窑洞、沟梁、羊群、骡子都是创作元素,山坡、沟洼、田野、村落皆为表演舞台。

陕北民歌不仅反映了百姓真实而鲜活的生活,更是个体生命与时代大潮生动而清晰的记录者。

在革命年代里,陕北民歌是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历史见证者。不论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陕北民歌都为宣传革命真理、鼓舞士气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在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榆林,对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正不断推进。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榆林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时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1月,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榆林市)正式通过验收。

在这场润物细无声的保护行动中,陕北民歌不仅被新一代所传承,还迎来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发展。一曲曲陕北民歌,一声声植根于新时代的曲调,奏响了时代的华美乐章。

图说:“唱响新时代 放歌迎未来” 2023陕北民歌群众广场歌汇启动仪式

摄影:杨彬

峥嵘岁月

陕北是一片广袤的黄土地,榆林就矗立在这片黄土高原的北缘。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对中国音乐有着几十年的研究与思考。他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对于家乡的音乐,有着独特的理解。

“在漫长的历史中,陕北是闭塞的,榆林自然也是闭塞的。闭塞的环境曾长期阻滞了黄土高原的经济发展,但却让它储存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宝藏。黄土高原是贫瘠的,它让陕北人远离现代文明,却也让他们始终保持着对社会、历史、人生的一份真情。这份真情,藏在陕北人的心里,更浸入他们世世代代传承不断的歌唱中。” 乔建中说,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黄土高原人依照自己的传统,在耕地、赶路、放牧、喝酒、过节、盖房、祝寿、迎神赛会等各种生活场景里引吭而歌,一任粗放、 自由的歌声,在山野沟壑里回荡,尽管外界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歌声。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榆林文化学者龙云则认为,以陕北民歌、说书为代表的陕北民间艺术,是这片黄土地的文化符号。

“榆林文化的代表元素是黄帝、黄河和长城。这里不仅是当年黄帝主要活动的区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源地,更是九曲黄河和万里长城的交汇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龙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在龙云看来,正是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环境,造就了陕北人尚武的性格,陕北民歌高亢的曲调,正是这样文化风尚的表现。

积蓄着真情、流淌着尚武血液的陕北民歌,终于等来了历史的选择。

1937年以后,从全国四面八方来陕北参加抗日的音乐家们,踏上了黄土地。此后,他们被陕北这奔放激越而又深沉、苍凉的高原之声所震撼,他们像发现了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由音乐家直接参与、持续了数年的采集民歌运动。

不久之后,音乐家填词的新民歌就在全国传播开来:《拥军秧歌》、《打南沟岔》、《翻身道情》、《刘志丹》、《东方红》、《秋收》、《绣金匾》 《高楼万丈平地起》等歌曲,以其清新、浓郁的曲调,被广为传唱。

这些来自民间的歌唱,头一回在广阔的华夏大地回响。原本的民歌,加上具有时代意义的填词,被改编成能够服务战争,鼓舞人心的新民歌。

“鲁迅艺术学院的师生在国难当头的险峻环境中,生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他们一边挖掘民间文化遗产,一边赋予这些传统体裁以崭新的面貌,让它们成为时代的新声。”乔建中分析。

鲁迅艺术学院的两次大规模民歌采集,使得陕北民歌在战争的风云中得到千锤百炼,成为唤起全民族苏醒的口号。

陕北民歌还创新发展了新的艺术品种,新歌剧《白毛女》和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革命的火种传递下去。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所有人都清楚记得,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入太空,在世界宣告中国站起来的那一刻,有一个响彻太空宇宙的声音——东方红,而其原始曲调,正来源于陕北民歌。

保护与传承

在那段峥嵘岁月后,陕北民歌继续沿着其既有的轨迹,不断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后,民歌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歌曲,争奇斗艳。这时候,一批陕北传统民歌通过电台、舞台而流传开来,成为脍炙人口的曲目。

一直到今天,在陕北民歌重要的发源地——陕西榆林,民间依然拥有传唱陕北民歌的浓厚氛围。

“在榆林的酒席上,划拳时候会唱民歌,甚至买酒就可以点歌。百姓的红白事,也普遍喜欢请民歌手。”陕北民歌非遗传承人周淋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相比民间自发性质的传承,近年来,榆林不断在陕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层面发力,其规划与布局,则更为系统。

榆林编制了《榆林市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这份《规划》中,对于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着详细的规划。

选拔赛就是重要发力点。

近年来,榆林举办了各类陕北民歌选拔赛,比如连续举办了六届陕北民歌艺术节,四届陕北民歌大赛。这些比赛,一定程度上提升陕北民歌的影响力。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

2018年,位于榆林榆阳区的陕北民歌博物馆,正式开馆。在该博物馆筹备建设的前后几年时间里,一场系统性的收集、整理工作,正不断推进。

图说:陕北民歌博物馆 摄影:延杨红

陕北民歌博物馆工作人员马国荣,就是其中一员,他实地参与了博物馆自成立以来的多次采风工作,走进了一个个村庄,去实地探访,记录了一个个在当地颇具声名的艺人。

“采风工作非常有意义,我们实地探访了多个村庄,记录了非常多老艺人的声音与视频。有90多岁高龄的老艺人,在我们采风后不久就去世了,我们记录了他最后的声音和其对民歌的创作与改编。”马国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采风过程中,很多细节让马国荣难忘。他说“比如划拳中唱的歌,我们就收集到了新的曲调。我们沿着村庄打听,还发现了在不少村庄小有名气的新艺人,比如在衡山的一个村庄,就发现一个主业是木匠,兼职的民歌艺人,很受周边乡亲们的认可。”

而这些采风的成果,不少被记录在《陕北民歌背后的故事》一书中。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陈列着不少记录了民间艺术家的文献、音频和视频资料,目前这些数据资料库免费对外开放。

青少年的传承,对于任何一种民间艺术而言,从来都是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流行音乐日益占据青少年的生活。在这样情况下,该如何让他们了解民歌,喜欢民歌,传承民歌?

“从专业人才层面,我们将在榆林职业技术学院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这其中包括陕北民歌专业。此外,最近几年榆林大面积推广了非遗进课堂的活动。”榆林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林茂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以陕北民歌博物馆为例,其开展了“陕北民歌进校园”“小小志愿者讲解员”等公益培训、研学活动,并在中小学校开展“陕北民歌进校园”活动,受众师生达22万多人。

此外,陕北民歌博物馆还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音乐学院、榆林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开展馆校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陕北民歌互动体验课堂及学术交流讲座。

守正而创新

陕北民歌诞生于民间,更植根于民间。但如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很多陕北民歌中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打夯的号子早不用了,现在建设工程都用重型机械;过去通信不方便,民歌里也唱到‘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 ’,在山里甚至需要吼,现在通信便捷,用电话、微信都非常方便;甚至现在连养羊都流行圈养,过去放羊时的一些民歌场景也不复存在 。”龙云说。在他看来,当今陕北民歌的发展,迎来现代化挑战。

如何将陕北民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是榆林一直在探索的。

要想弘扬以陕北民歌为代表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仅依靠非遗传承人等等专业选手,可能远远不够,形成社会参与的格局,同样至关重要。

与普通博物馆不同的是,陕北民歌博物馆不仅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更是有声的,鲜活的。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当今的观众更形象理解民歌当中的场景,区别于其他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的接待模式是‘讲+唱’,如介绍《东方红》的前身——陕北民歌《白马调》时,现场民歌传承人带动歌游客一起合唱,这样增加了观众的体验感。”榆阳区纪念馆博物馆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付茜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目前,在陕北民歌博物馆,有30多位民歌手讲解并原唱原生态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博物馆只是一个缩影。目前,经过榆林市县两级的努力 ,全市已经形成近万个文化广场和文化舞台。每到传统节日,民歌、说书、道情等陕北传统民间艺术,在榆林大地上时时响起。

图说:陕北民歌唱响全国首届非遗年会 摄影:杨彬

作为文化学者,龙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传统技艺在当代找到更好的传播点。在他看来,传承传统曲目当然是必须的,但如果一直表演传统曲目,观众可能产生审美疲劳,所以陕北民歌的传播,要融入流行元素,还要把握时代主流的传播方式。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新民歌火遍大江南北,比如《可可托海的牧羊人》,陕北民歌也在努力借鉴这些民歌的流行元素。而接地气,反映现代生活并且熟练运用网络传播的歌曲,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龙云说。

近年来,陕北民歌诞生了一大批在社交媒体上走红的民歌手,他们不仅是“网红”,更对陕北民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来自榆林子洲县的歌手郭涛,唱腔优美,余音绕梁,演唱了一大批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歌,比如《山那边》,在网络上收获了大批粉丝。此外,郭涛近年来还原唱了《酒杯杯》等新歌,进一步扩大了陕北民歌在互联网上的影响力。

如今,郭涛已被榆林聘请为旅游形象大使,利用自身影响力,宣传榆林的文化和旅游。

此外,榆林吴堡县的老丁和米脂县的贰强在互联网上同样具有不俗的影响力。老丁演唱的代表作《走西口》,唱腔原汁原味;贰强演唱的代表作《赶牲灵》,唱腔宽阔辽远,奔放不羁,贰强还熟练掌握陕北传统的民间技艺——说书,并创造性编写不少适合在当代传播的新词,不论在陕北区域,还是全国各地,都收获了大量粉丝。

时代华章

在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大局下,陕北民歌在今天的榆林,呈现出独特的风貌,一曲曲佳作,唱响了时代的强音。

部分优秀的陕北民歌歌手,开始利用自己的方式 ,从内容和形式入手,探寻当今时代的陕北民歌。

在知名歌手杜朋朋的抖音账号中,不仅有大量传统曲目的演唱视频,还有不少创新的作品,比如用陕北民歌的唱腔和曲调,演唱盛世之音的代表——唐诗;又比如新歌《千年的麻黄梁》,深情歌唱了故乡榆林麻黄梁这片土地。

据了解,目前的麻黄梁,已规划成黄土地质公园,面积约6.35平方公里,其囊括了黄土峰林地貌景观、第四纪地层剖面、沙漠地貌景观和古生物化石这四大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陕北民歌还在不断形成文化品牌。

2021年,陕文投集团榆林文旅公司、榆林大剧院共同推出了原创音乐品牌——《歌从陕北来》。《歌从陕北来》将陕北民歌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黄河船夫曲》《走西口》《三十里铺》等一一搬上了舞台,其不仅富有地域特色,更具时代气息。每到周末,听众络绎不绝,其已成为榆林当地响当当的常态化演出品牌。

《歌从陕北来》不是榆林唯一的常态化演出品牌。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是陕西省文化精品项目,自演出以来,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在榆林主导下,《米脂婆姨绥德汉》经过全新复排,自2022年10月起,成为了榆林剧院的常态化演出。

这部剧作以传统陕北民歌为底色,用现代绚烂的舞台技艺,展现了一批批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陕北人民。

而由榆林出品的大型陕北民歌音舞诗画巨制《心中的歌》,以陕北民歌为灵魂串联全篇,其还融入说书、腰鼓等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声光电技术和独特的舞台美术设计,用新、奇、美的方式呈现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时代之歌。

“作为民歌歌手,更好呈现传统曲目无疑是重要的,这是一种艺术的传承,但无疑更渴望当今时代的新作品,因为这代表了新的创造。 ”参与了《歌从陕北来》、《心中的歌》、《永远的山丹丹》等一系列演出的歌手周淋如是思考。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音乐,在战争年代,陕北民歌起到了鼓舞民心的重要作用。如今,我们同样诞生了不少气势宏大的佳作,近几年就有《永远的山丹丹》。 ”乔建中说。

《永远的山丹丹》是以陕北民歌为底色的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被不少乐评人称为“来自陕北的史诗民乐”。全曲长达八十多分钟分七个段落,整体气势雄浑状况。乔建中认为,该曲每个部分都特色鲜明,他说“比如《朝天歌》部分火红热烈,音乐的抒情性、戏剧性、叙事性交互并用,写尽了陕北人在平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之情,尾声部分更是‘气腾山河’。”

在乔建中看来,在陕北这片音乐沃土中,未来还将诞生更多传世的作品。

文/赵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