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图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川地理文化常识图 西域图志

西域图志

2024-07-11 06: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西域图志》是清代新疆的第一部官修省志,全称《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共五十二卷。内容涵盖了新疆的疆域、山川、河流、兵防、屯政、贡赋、钱法、学校、封爵、风俗、音乐、服物、土产、藩属、杂录等十九门,对我们了解清乾隆时期的新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研究清代早期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等必不可少的重要文献。

新疆,古称西域,意为中国的西部疆域。为了使新疆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在左宗堂的积极倡导下,清朝政府于1884年11月正式建省,西域始称“西域新疆”或“新疆”。省会也由伊犁迁至迪化城(乌鲁木齐),全疆分为四道(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伊塔道),道以下设6府、10厅、3州、21个县,2个分县。清统一其地,其新疆北部称准部、南部称回部,合称回疆。

清朝统一新疆后,通过建立军府制、民政管理系统、建新疆省、实地调查与测绘,把西北边疆的山川地理和边界所至载入《西域图志》、《大清一统舆图》等官方图籍,确立版图、昭示中外。

新疆省的建立结束了历代中央王朝在新疆长期实行的军府体制,使新疆与内地行政建制一体,政令一致。从此,新疆同内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强了防范外国侵略势力的能力,这对于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证近代中国西部疆域的安全,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乾隆二十年(1755),清廷平定准噶尔,天山南北尽入版图。次年二月,清高宗弘历下令编纂《西域图志》,以大学士刘统勋主办其事,派都御史何国宗等率西洋人分别由西、北两路深入吐鲁番、焉耆、开都河等地及天山以北进行测绘。资料工作在1761年结束后,令交军机处方略馆进行编纂,于1762年十一月完稿。1777年,高宗下令增纂《西域图志》,于1782年五月告成。高宗亲自审定,即今本《钦定皇舆西域图志》。

《西域图志》首四卷为天章,汇录有关论述西域全局的御制诗文;从卷2到卷28集中记载了新疆地区的疆域、山川、河流等状况,此外与卷一、卷四和卷五的“图考”相互参考。“疆域”部分从结构上将新疆划分为安西南路、安西北路、天山南路、天山北路四大行政区域,分别叙述这四大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西域图志》中有“山”4卷、“水”5卷,计有9卷,占全书的六分之一。29卷至30卷“官制”中详细记述乾隆时期,在天山南北不同民族聚集地区设官任职情况。31卷“兵防”中记载了清高宗乾隆时期在西域设置兵额的多少、台站的数量、卡伦的数目等情况。32卷至33卷“屯政”记载了清朝在新疆的屯田情况。34卷“贡赋”主要记载了西域各地的粮赋、租税、杂赋、土贡等的数额。35卷“钱法”记载了乾隆帝在各地设立铸钱局,铸造新币兼有汉和回(维吾尔)两种文字。37至38卷有“封爵”二卷,记述了清朝对卫拉特蒙古的封赏、安置等情况。39卷详细记载了准噶尔部(蒙古)和回部(维吾尔)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事佛、畜牧、田畜、拜天、相见、政刑、随时、嫁娶、丧祭等。40卷记载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乐器、乐谱等,其中不乏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西域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41卷、42卷服物二卷记载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包括“被服之物、坐卧之物、饮食之物、日用之物、攻战之物、耕种之物、成物之物”等方面。43卷土特一卷,记载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百谷草木之属、羽毛鳞介之属、金石珍宝之属”,特别是金石珍宝之属中关于和田玉的记载,是非常珍贵的有关和田玉的资料。44卷至46卷藩属记载了各部首领觐见乾隆帝时受到热情款待的盛况以及有关乾隆帝的诗文,表明了中华一家亲的盛举,呈现了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画卷。47卷至48卷杂录记载了准噶尔部和回部的世系、字书、语言、故事、附记,这些都是研究18世纪蒙古准噶尔部和维吾尔族(回部)的珍贵史料,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

《西域图志》自疆域、山、水至藩属,计有总图、分图二十一幅,历代西域图十二幅。由于收集了所有正史、有关书籍和清代西域军营奏章、地方大吏的文告等资料,并且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调查,故《西域图志》内容周详,文章质实,是研究中国汉代至清代前期(乾隆)新疆地区的一部很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清朝政权,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统治时期,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由此清朝统治达到鼎盛时期,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康乾盛世”。而乾隆皇帝更是文武兼备,先后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把中国西北广大领土重新纳入祖国版图,完成了父亲和祖父未尽的伟业,巩固了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近代疆域的版图,为大清帝国创造亘古未有辉煌业绩。

《西域图志》是作为新疆的第一部省志,是在清初康、雍、乾时期不断用兵西北,终于取得根本性胜利,从而实现国家大一统的历史背景下纂修的。编撰目的主要有:一是为方便统治者对新疆的进一步了解和统治,以巩固边防。二是弥补新疆缺少志乘之遗憾。中国历代凡是遇到盛世,朝廷都有大规模修志的习惯。虽然唐朝许敬宗著过《西域图志》六十卷,但早已失传,不得其貌。而到了清代为了弥补新疆缺省志之遗憾,乾隆帝才下令修纂《西域图志》。三是彰显乾隆帝伟业,突出其历史功绩。首先,在《西域图志》中附有历代旧图,和以前的图对比,可以发现乾隆时期管理西域的范围超过了历代,借此表明,乾隆帝的丰功伟绩。其次,乾隆帝命人在西域的测量原意是为了补充《皇舆全览图》,而随着测量工作的继续,《西域图志》这个副产品也就诞生了。由于当时准噶尔部的叛乱,康熙时期的《皇舆全览图》哈密以西地区未能载入。到了乾隆时期,准噶尔部和回部并入统治版图,前往哈密以西地区实地测绘的条件已经成熟。乾隆命人在整个西域绘制地图工作取得了成功,乾隆帝想借此表明他的功绩超过了他的祖父甚至历代帝王。

《西域图志》的编纂汇集了当时国家最强的团队,在其开列诸臣名衔中,有傅恒、来保、舒赫德、阿桂、刘统勋、兆惠、阿里衮、刘纶、英廉、于敏中、福康安、刘墉、钱汝成等13人担任总裁,纂修官为褚延璋、何国宗、邱庭漋等三人。他们中有满腹经纶的大学士、有才华出众的朝廷大员、也有久经沙场、身历边疆的朝廷战将,他们对边疆形势颇为熟悉,为《西域图志》的纂修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域图志》自乾隆年间成书起,作为新疆地区影响深远的首部通志,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出于各种需要官方与私家翻刻不衰,出现了诸多不同版本流传至今。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普查统计,有乾隆二十一年(1756)初刻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武英殿增补本、乾隆四十七年(1782)聚珍本、光绪十九年(1893)杭州便益书局石印本、光绪年间铅印大字本、民国年间铅印本等不同版本,分藏全国不同省区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

中国民族图书馆保存的《西域图志》为一部清光緒十九年(1893)的石印本,一函12本,有新疆的政治、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量信息,有牌記和图。牌記內容是“光緒癸巳季冬杭/州便益書局石印”。宽13厘米,高20厘米,有板框、半页行数16行,装帧形式为线装,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基本保存完整。内图有:皇舆全图、西域全图、安西南路图、安西北路图一、安西北路图二、天山北路图一、天山北路图二、天山北路图三、天山南路图一、天山南路图二、天山南路图三、天山南路图四、天山南路图五、天山南路图六、西域山脉图、西域水道图、左右哈萨克部图、东西布鲁特部图、霍罕安集延玛尔噶朗那木干塔什汗诸部图、拔达克山博洛尔布哈尔诸部图、爱乌罕痕都斯坦巴勒提诸部图、历代西域图•前汉、后汉、三国、晋、北魏、周、隋、唐、宋、元、明朝图等,并有文字说明。

可以说,《西域图志》是一部研究清代新疆非常重要的文献。

参考文献:1.《西域图志》中国民族图书馆藏石印本2.《中察合台语地名研究》 3.《乾隆朝官修考析》4.《中国民族史》5.《维吾尔族简史》 

(撰稿:艾合买提 摄影:公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