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空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居秋暝中间两联运用表现手法的诗句 教师空间

教师空间

2023-12-18 10: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1.山居秋暝

(总1课时)

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在四季轮回中感受大自然不同格调的美,通过学习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掌握景物变化的描写方法,领略大自然的美,陶冶感受美的情操。

从本首古诗来看,《山居秋暝》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贴切当下季节变更,在秋日感悟秋景,情真意切。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古诗学习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是由于时代变迁和个人生活阅历不同,学生会觉得古代的诗词晦涩难懂,教学时紧扣背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从诗眼入手,从重点词语探入,疏通文句,解读意象,探究意境,了解诗意,进一步分析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围绕本单元“四时景物皆成趣”主题“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中紧扣教学目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习活动”串联课堂。重视师生互动,循循善诱,环环相扣,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引发心灵上的共鸣,感受精神上的陶冶,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山空还是不空的辨析中,初步感受动静结合的写法,明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悟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象。

2.在山空还是不空的辨析中,感受动静结合的写法,体悟诗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板块一、溯诗源,解诗题

1. 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和《宿新市徐公店》,回顾并总结山水田园诗特点。

 

(1)出示两首古诗,男女分工读。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古诗吗?

(2)寻找共同点——都是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

(3)小结:这两首古诗都属于山水田园诗,顾名思义写山写水写田写家园。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诗人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

2.知王维

(1)认识诗人王维吗?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

(2)出示简介,认识诗人。

 

3.明诗题

(1)出示课题,走近山水田园诗,走近王维的《山居秋暝》。

(2)齐读课题,重点指导“暝”——后鼻音。

(3)注释法理解诗题。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板块二、知诗意,山不空。

过渡:跟着王维的脚步,向秋日傍晚的山间走去。

学习活动一:读诗

①读: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注释说诗意。

②划:同桌合作标出停顿,有节奏有韵律地朗读古诗。

 

交流流程: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复读巩固

2.圈诗中景,空山不空

(1)诗歌首联告诉我们很多信息,你发现了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汇报交流,地点-空山;时间-秋天傍晚;天气-雨后。

②雨后傍晚的秋日,给你怎样的感觉?(舒适,悠闲)

(2)紧扣“空山”,欣赏诗中画意。

过渡:想必诗人走在山间也有同感,好奇怪,书画双全的王维竟对“空山”情有独钟,空山真的什么都没有吗?

学习活动二:找景

①框:框出山中景物。

②想: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山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圈画交流,请生板书景物。(明月、松、清泉、竹、莲)

(2)结合诗句,谈谈你看到的山景,给了你怎样的视听体验?

 

(3)这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他们在做什么?浣女洗衣归来在竹林间欢声笑语,渔夫满载而归,高唱渔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这就是充实的农家生活。

(4)配乐朗读,合理想象。秋日傍晚,王维乘兴而来,漫步山间,他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同桌交流,结合句式说画面。

 

空山不空,处处皆是美景,恰是一番悠闲自在,读出这份美来。

【设计意图】注重教学着力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炼字炼词。紧扣“空”字,以此作为深入古诗的切入口。提供句式支架,发挥想象在思与说之中感受诗人王维晚年隐于山林,登山远眺时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

板块三、悟诗情,空山空

1.因静而空,以动衬静。难道王维看不到这山间景吗?为何仍叫它空山?     

学习活动三:品空

①圈:再读古诗,圈出动词。

②写:关注动词,山间美景发生了什么变化?写下批注。

1.因静而空——以动衬静,空旷山景。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①小组代表交流分享。(照、流、喧、动)

②紧扣动词,对比朗读。

松间明月,            明月松间照,

石上清泉。            清泉石上流。

浣女归家,            竹喧归浣女,

渔舟靠岸。            莲动下渔舟。

③感受写法,以动衬静。加上动词,山间美景有了怎样的变化?(更生动、更安静)将你地感受带到诗句中,读——

④联读拓展王维以动衬静系列诗句,同样是王维笔下的空山,同样的动静之美。

 

⑤学到这儿,你能用一个词概括山因何而空了吗?(因静而空)

过渡:空幽、静谧的山谷给了王维无限的创作灵感,但是真的都那么凑巧吗?只要王维去登山,总能遇见安静的山林?

2.因心而空,顺应自然,无我之境。

(1)交流分享。

(2)结合王维人生历程图出示诗句,升华理解。晚年居于终南山下的王维,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流连于山间,他乐在其中,忍不住感叹——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释诗意。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出示典故,《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却恰恰相反。由此你看到一位怎样的王维?(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热爱自然)

(5)年迈的王维隐居在终南山下,他迈着蹒跚的步伐缓缓向山间走去,望着漫山的美景,远处传来阵阵喧闹,他会想些什么?此时此刻这座山因何而空?(因心而空)

引读:只因心空了,这座山也空了。他眼前还有皎皎的明月吗?那傲然的劲松呢?流过石面的清泉呢?笔直的翠竹、盛放的莲花呢?他眼里只有一座——空山。

(6)再读古诗,将这份宁静安逸的山景和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心境读出来。

(7)拓展引读:这样的心藏在身居陋室的刘禹锡身上——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藏在忘却世俗的常建身上——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藏在寄情山水的陶渊明身上——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设计意图】由景入情,处处景语皆情语。联读组诗《鸟鸣涧》《鹿柴》,将“静”和“空”浸润于教学之中,借助王维生平的“时间轴”,知人论世,深入了解王维的文化精神。

板块四、抓关键,拓方法。

小结:今天我们抓住一座空山,学习了一组诗,认识了一位淡泊名利、向往自由的王维,这是内容上的学习。还可以从写法入手,课后去找一找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去展现动静之美的呢?

板书设计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