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肥城桃的传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肥城桃子姑娘是谁的孩子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肥城桃的传说」

“讲好山东故事”社会组「肥城桃的传说」

2024-06-29 1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哀公告诉孔子:“夫子。要吃桃,桃有毛。黄米,是用来粘去桃子表面的毛的。不是用来吃的。”

孔子拿出了礼的规则,回复道:“孔丘知道这事。然而,小米是五谷中数第一的粮食。百姓一天离不了它,郊礼宗庙里上供,把它盛为头一个。常用的水果有六种,而桃子列为下品。祭祀不用,不登郊庙。我听说,古来就应该重视最贵重的。君子以用贱擦贵,没听说用贵擦贱。现在以五谷之长,擦拭水果的下品,是以上服侍下。臣下以为,这妨于教,害于义。所以不敢乱来。”

鲁哀公佩服不已,脸色严肃起来。哀公恭敬地对着孔子连声说:“好啊。好啊。”转头命令朝臣们:严肃起来,好好听老夫子讲的。

圣人吃桃的传说,深刻揭示了孔子思想的礼教核心。在饮食文化发达的中华,吃桃当然也是文化。吃任何东西的过程,都具有仪式的性质,都有教化的意义。

咱肥城是圣人所到的地方,讲礼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咱肥城出产桃,也是有历史的。

讲述人:梁兴乙(75岁,农民) 整理人:梁圣军

张志纯桃花峪升霞

张志伟,也叫拉彩张。原名志伟,曾三次见到元朝皇帝,皇帝改名张志纯,道号天倪子。他是元朝的一个道士,老有道业了。天文地理,人情世事,没有不精通的。武夫当官的见了他,毕恭毕敬的。

拉彩张出生在布山前的张家安,那时候,张家安归泰安。他上布山吞了貔子(狐狸)精修炼千年的真丹,所以道行超群。先在北仇的昊天观修行,后来住在泰安城的会真宫,那可是宋朝皇帝封泰山住的地儿。再后来,他在险峻的天街大门口修建了南天门,在玉皇顶下修建了玉女祠,用白玉石塑了女神像,就是现在碧霞祠的前身。在山下重修了蒿里山的神祠,塑了阎王司七十二个神像。还在家乡修建了羲皇庙。他是肥城建筑业的先驱。

张志纯特别敬佩南北朝的山中宰相陶弘景。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说:“桃生于泰山川谷”。泰山有桃的山谷就是桃花峪 在泰山主峰玉皇顶西北二十里。这里山径幽深多石洞,十里山涧彩石平铺,真是画入水中秀,水在画上流。至深处,一线观天。这里种着多种桃花,号称世外桃源。传说拉彩张就是在这儿吃桃升仙的。

张志纯120岁了,身子骨还是那么硬朗。这天早晨,拉彩张到了桃花峪,穿过一棵棵桃树,绕来绕去,来到亲手刻的两首诗前。一首是《桃花峪》:“流水来天洞,人间一脉通。桃源知不远,浮出落花红。”一首是《泰山喜雨》:“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张志纯两手抚摸着深勒进泰山岩壁的笔划,擦擦笔划上面的青苔,缓缓地说:“我六十岁刻的诗,好像昨天的事,又六十年一个甲子过去了。”老爷爷(太阳)有一杆子高的时候,天上一点云彩丝也没有。他慢慢上到峰头,找到一处开阔平整的地儿,转身对跟着的道童说:“就是这里了。你回去吧。”

道童放下酒壶和篆字的《道德经》,下到谷底。只听师傅在上高吟:

脱下娘生皮袋,此际乐然轻松。

百尺竿头进步,蓬玄洞府去来。

前世宿德医儒,今作道门小才。

回身抬头一看,一团黄云从峰头转向南天门,经南天门向天上飞去。道童急忙回到桃花峪的峰头,再也找不见师傅的身影,地上只有三颗新鲜的桃核。他收好桃核,再也没回道观,而是回家乡肥城,把三颗桃核当种子,当桃农去了。这就是肥桃的根。

明末,知名泰山学者萧协中泰山著名人物萧大亨次子,最初任上林苑的监丞,后来晋升为顺天府治中。他在《泰山小史》中《桃花峪》的诗,描绘桃花峪景色,并赞颂张志纯吃桃升霞:

一径逶迤绝世喧,红霞灿烂迎朝暾(tūn) 。

回环疑别一乾坤,玉洞夭桃千树繁。

春来妖冶迷香魂,花飞或是武陵源。

天倪真人古道存,相传汉代留侯孙。

高隐山中布衲温,闲摘桃实当朝飧(sūn)。

因兹悟徹五千言,超忽白日登天门。

综合整理人:梁圣军

桃农玉田嫁接肥桃

民间传说,明朝嘉靖年间,肥城白云山有个前一名叫玉田的后生。家里只有几亩薄地,不够糊口。也没上过学。

半大小,吃死佬。十几岁的时候,正是长身子骨的时候,饭量大的很。一顿饭能吃半篦子菜窝窝。娘说:“儿呀。你出去讨几口吃的,省下粮食,咱全家饿不死。”要饭,免不了被人欺负,被狗咬。这天,来到一个叫灵山谷的地方,见眼前一片桃行。玉田便央求行主:“我能给您打工吗。”行主正缺个小工,就问:“你会干么。”玉田说:“锄镰撅锨,什么都会。”行主看小伙子挺机灵,就留下了他。

一次,春天在给桃树松土时,玉田不小心将一支桃枝折断。他考虑行主心痛,要找他麻烦。看四下没人,就把折断的桃枝小心翼翼地按原样对齐,并用绳子绑扎紧,又浇了水。过了几天,他过去一看,断枝上的桃子桃叶全部脱落,吓坏了。可一看,桃枝并未干枯。又过了十多天,断枝上发出了新的嫩芽。

活忙的时候,行主找来了短工。这短工是个白胡子老头,姓刘,干么么在行。可是力气头不成了。这天,坐在桃树荫凉地里抽袋烟、歇着的时候,玉田就好奇地问:“这桃树,枝子断了,再安上也能活。同一棵桃树的断枝,能够接活,不同的桃树枝,能不能接活呢?”老头说:“这有什么稀奇。我爷爷的爷爷,从宋朝就能把菊花接上桃枝。又能在梅上接桃枝,冬天开桃花。”玉田问怎么做的,刘老头慢悠悠的言语:“说了实话,坑了自家。这是不传之密。传男不传女。”玉田不再问,就老想着这事。他发现老头的砍刀,脊厚刃薄,特别锋利。就记在心里。

三年后,玉田谢绝了园主的一再挽留,返回老家白云山,照顾年迈的母亲,在山前的沟壑台地上种植桃树,养家糊口。种的有大桃、有毛桃。大桃卖的好,但挂郭少。毛桃呢,卖不上钱。过了几年,毛桃树势弱了,娘就说:“把毛桃刨了老树疙瘩吧,再栽小树。”玉田说:“桃三李四。那又得三四年没收成。”娘感叹:“那又有什么好法呀!”玉田对娘说:“试试吧。”

玉田找张铁匠,打了一把砍刀。样子是自己给张铁匠说的:厚脊薄刃。来年开春,他边拾掇地,边接树。他先把毛桃齐地锯了,用自家特制的砍刀劈开,选取健壮桃枝作接穗,掩上老皮。娘说:“用和好的粘土封好刀口,再培上湿润松土,成堆状培护。这叫姥娘土。”他听了说:“还是娘经验多。”就照着做。秋天,他发现嫁接后的果树不但挂满果,果子的味道也不一样了。

后来他发现,用大砧木的,果子挂的多。就尽量用大砧木。有的嫁接的早一点,有的晚一点,早晚的都不如春分的。他自己总结了农谚:“骑着春分最适宜”。安排在一趟树龄较长的桃树下,嫁接成功后一两年,就把老树砍去,以保证新树茁壮成长,不至于断茬。嫁接后的树结的果子,能维持到三十年。经他嫁接改良后的桃树结出的桃子,在众多的桃子中,看着个大体圆,淡黄如玉,吃着香甜、皮薄、味美、汁多。

因为玉田嫁接的桃子,形似胸腹袒露面带笑容的弥勒佛,后来人取其吉祥,就叫佛桃。

整理人:梁圣军

石氏三兄弟经营百福图桃园

肥桃,本地名大桃,桃味鲜美。以前,吕店、凤山、固留几个村社产出的桃子最好。后来,大桃主产地距城西南五十余里伏庄,又叫佛庄,就叫佛桃。现在伏庄归王庄镇管。也有的说:桃成熟时,顶点两旁凹入如同佛脐,就取名佛桃。

清朝知县拿肥桃当贡品。每年桃子将要熟时,知县就派差役前往调查,遇结实最大的桃行(即桃园),则数其棵数及个数,封禁不准他卖。若桃行给点好处,差役就转向别家。贫穷无力纳财的行,只能干看着他封禁。到了果子熟了时候,差役持网来桃行选择。凡从网中漏下的,说这是落桃,归知县差役。不漏下者,才叫贡桃。至于贡桃的价格,知县随便给,桃行不敢坑声。有的农民把种桃为受害由头,干脆刨树疙瘩烧火。

宣统元年(1909),议会成立,县人请愿,要求废除搜取土产送官长的恶习。九月,在县城南关火神庙前立石碑。山东全省劝业道萧某,奉山东巡抚部院孙宝琦批示,宣布:为保护肥桃之良种,减轻农民负担,不许勒发官价,再派丁役验缉。民国以来,桃行渐渐增加,民国六年,十两重者的桃每颗约值铜元二十多,桃农大喜。第二年,桃行增加一倍。以后逐年增加,桃行面积达到几千多亩。

老县城东南隔河相望是玉皇山,玉皇山也叫塔山,山上有千年古塔。山下是百福图村。百福图石氏是始祖石本,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民国初年,百福图属沙沟社。百福图村富裕户石汝励、石汝弼、石汝楷三兄弟,看准行情,经营了一处肥桃园。

桃园选在村西南台地上,面积三大亩(12市亩)。在当时,算是大行。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松,通风透光,有三眼水井,是理想的果行。植大桃树2000多棵。十冬腊月,用人畜尿肥等杂肥厚厚的盖上一圈。来年春天,桃花开后供果的时节,最要紧,石氏三兄弟不惜力气。一早一晚唱着号子打辘轳,浇灌桃树:“打上来那个一磕篓了……打上一百磕篓了……”也不觉累。再施上炒过的豆饼肥料。

每年仲夏到早秋,桃子成熟季节,石氏三兄弟轮流护行。美味香甜的佛桃,半里地以外就能闻到。看到水晶色的肉质,让人嘴里流哈喇子(口水)。当时的规矩:兴吃不兴拿。外人进了行,随便摘,管个饱。要拿走,按市价付钱。老三石汝楷的媳妇就是这时候娶的。姑娘吃准了他的大桃,一来二去,住下不走了。

成熟的桃子,用草纸包裹,放入荆条篓,雇用挑夫挑着送到万德火车站。在劝业所帮助下,石氏三兄弟的大桃销到泰安、曲阜、济南,甚至进入北京城和南京城。1922年9月《申报》专门为他们发了《肥桃不日到宁》的消息,报道了石氏的肥桃到南京的消息。有心人把当时报纸上的文章背了下来:“山东肥城县所产佛桃,气味芳馥,色泽鲜艳,汁浓体大,久为全国所欢迎。惟苦于交通不便,易致腐烂,以故商人无法贩运,殊为憾事。刻该县劝业所为传播土产起见,特运大宗肥美佛桃来宁,倩东南大学同人销售……”

1938年初,日本鬼子进肥城。秋后,日本鬼子偏说果园藏着抗日武装,逼着石氏三兄弟把正在盛果期的行,给伐了。三兄弟恨得牙咯咯响。火爆脾气老二石汝弼拿起修桃枝的砍刀要去拼命,被老大石汝励死死拉回去。

三兄弟赔了本,家业败了。百福图的人也跟着伤了心,再也不侍弄果树了。解放后,出名的是桃园尚里的桃子,给毛主席送过桃,号称中央桃行。后来看桃花,仪阳的刘台面积最大。时隔60年一甲子,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年,百福图肥桃园才又红火起来。

讲述人:石氏族人 整理人:梁圣军

刘邓带肥城桃慰问前线将士

1946年9月上旬的一天,正是肥城桃成熟的时节。正是太阳落山的时候,照着鲁西南的定陶大杨湖,橙红里透着着血红。

一辆美式吉普车拖着一路烟尘土灰跑着,满身伤痕。跑到沙古寺村祠堂大门口停下,这里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部所在。

“刘邓首长来了!”一声通报,六纵司令王近山前去迎接。先后下车的有: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李达参谋长等。身材魁伟的野战军总司令刘伯承,穿着一身浅灰色粗布军装,戴着一副茶色眼镜,头发已经斑白,但看上去精神焕发。同样朴素的邓小平政委笑咪咪的,显得和蔼可亲。一下车,首长们挨个的同各纵队指挥员亲切握手,并问候大家:“你们近几天来很辛苦哇!”他们连续战斗了几昼夜,还是说:“不辛苦。”

进到指挥室一会儿,一个警卫员笑嘻嘻地拿进来一筐又鲜又大的桃子,放在桌上。刘司令员微笑着向大家说:“我们收到了肥城群众送来的肥桃,给你们带来了八十个,以表达对诸位辛劳的慰问。”邓小平政委亲手把大个大个的肥桃分发给跟前的同志。边递边说:“一人一个,个个有份。”一筐肥桃的鲜美香味,一句暖心的话,把屋子里的气氛活跃起来了。

肥城到定陶距离大概400里地,肥桃名果是远道而来。这可是肥城人民特意从果行里选出的大个的,用扁担挑着送给人民解放军前线将士的。各纵队指挥员、参谋人员一人手里一个大大的肥城桃,连声说:感谢,感谢人民的关怀,感谢首长的慰问。这个议论:肥城桃是课本子上讲到名贵水果。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没成想在打仗的时候吃上了。那个议论:一个肥城桃,代表了老区人民对前线将士的一份爱戴。大家啃着鲜美的肥桃,吃在口里,甜在心头。吃完肥桃,转向正事,一线指挥员开始向刘邓首长汇报战况。

一个参谋拿起一个当时还是稀罕物的肥桃,递给坐在后面的新华社记者丁曼。丁曼也是第一次吃到驰名全国的大肥桃,边吃边从心里感叹:味道鲜美香甜,真是名不虚传。

随后,只听丁曼的钢笔在纸上刷刷刷,一篇战地通讯《肥城桃熟了的时节》成稿。丁曼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了这刘邓首长带肥城桃慰问前线将士,分享肥城桃的场景。

他总结到:肥城桃为参加定陶战役的指战员带来了无穷的力量,也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讲述人:宋昭斌(76岁,农业局退休干部) 整理人:梁圣军

作者简介:梁圣军,农民。

编辑:猪心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