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120年前的威海,老街充满人间烟火味,贞节牌坊故事感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文登老照片 老照片:120年前的威海,老街充满人间烟火味,贞节牌坊故事感人

老照片:120年前的威海,老街充满人间烟火味,贞节牌坊故事感人

2023-08-20 15: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山东威海,钟灵毓秀、历史悠久。早在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了防止倭寇的侵扰,设立威海卫,是一个海防卫所。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才改成威海市。清末民初,一些外国人来到山东威海,他们拍摄下了很多反映威海城市建筑和人文风貌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痕迹。通过这些照片,我们看到了一百年前后的威海的独特风采。

1902年,山东威海的东城门景象。城墙外墙由单层石头垒砌而成,内部为夯土。城墙上部的垛口,是由青砖垒砌而成。城门上方的高楼,为文昌阁。威海城墙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砖石相间,高10米,宽6米,周长六里十八步。城门四座,分别为:南门“德胜门”、北门“玄武门”,西门“迎宣门”,东门名字无法考证。城门前一名男子蹲在地上整理马鞍。城门口堆放着修缮城墙用的石头。如今,威海古城墙已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之中了。

这是威海城里的一条街道,街道笔直一眼望不到头。路边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面有用石块垒砌成的矮墙。照片拍摄于1901年。远处有一处院落,有长长的围墙,里面有房屋数座,看上去像是一座寺庙。门口旁边建有照壁,院内最后一栋建筑可能是大雄宝殿。马路上行人不多,有人骑着马从路上走过。下面还有一张拍摄于街道同一位置的照片。

站在高处,从这个角度俯瞰整条街道,能看到更多的房屋和建筑。这里正在举行一场庙会,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看戏,现场热闹非凡。最远处,是威海的一座山,光秃秃的。有人说山顶那座高楼叫“环翠楼”,我觉得不像。其实,著名的环翠楼,和威海的历史一样长。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坐落在威海市区西夸古山东麓,倚山而建。

这张照片拍摄于威海城内,一条小街道上人来人往。街道两旁是一些老式传统建筑,古色古香。大多数商铺,都在开门营业。照片中最近这家店,门口摆着锅和笼屉,应该是一个小吃店。街中走来一匹马,马背上拖着两只大木桶,里面装满了水。别看街道很窄,路上的行人和车马川流不息。在照片右侧,有两名身穿制服的男子,他们是当地的警察,负责街面上的治安。他们手里拿着警戒棒,相当负责。

这座城门,就是威海的西城门。城门基座用巨大的条石垒砌而成,而城楼的上部用的是青砖。城门前是一条马路,中间凹陷,两侧铺设有石板。西城门修建得很结实,样式和传统的城楼有些不同,上部没有高大的城楼,只有一层歇山顶,简约大气。道路两侧,是一些民居。两名当地人坐在石板上聊天,一个孩子坐在地上,被外国摄影师的尽头吸引。在他身后,还有一只小狗。

威海卫刘公岛附近,停泊着很多舢舨,舢舨上还装有帆。船工们正在船上休息,舢板是他们的家,他们以靠海为生。远处的海面,烟波浩渺,一艘大型军舰正在驶出海港,修长的舰身和高大的烟囱非常醒目。刘公岛不大,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在威海却非常有名。刘公岛上不仅有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更是北洋水师的诞生地,甲午战争的古战场。被称为"东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1年,一座高大的石牌楼矗立在街道之上。这里就是威海卫城的南街,位置位于现在的海林宾馆向南至世昌大道的统一路路段。该牌楼是一座贞节牌坊,是为生员陶申士之妻吕氏所立,牌楼上书“苦节天褒”四个大字。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大概老威海人都记得,威海过去只有四条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也就是现在的统一里十字路口周围。这张老照片,是否把你带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

当地一年一度的庙会十分热闹,人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一些商贩搭建起了遮阳棚,卖小吃的、卖小孩玩具的,琳琅满目。照片中最近的这个摊位,是一个临时小吃摊。板凳撑起两块门板当桌子,几个孩子正围坐在桌子前,品尝特色美食。庙会不仅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是进行物资交流、民俗传承的重要途径。

这座欧式建筑,就是当时威海著名的皇后大酒店。酒店建在高台之上,分为上下两层,房间数量很多。

威海城外,四名妇女乘坐两台独轮车走在小路上。两名车夫非常有经验,车子行走稳稳当当。在过去,独轮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和运输工具。独轮车设计精巧,车架和车轮全部用木头制作而成。车夫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掌握技巧,时刻保持车辆的平衡。车夫用独轮车载客,能获得一定的报酬,足够养家糊口。

这是当地军方的一所医院。医院门口,设有岗亭,几名哨兵正在换岗交接。他们的头饰和身上穿的制服明显是国外样式。

在威海乡下一个村子里,一名老太太正在碾米,她的孙子推着石磙在碾盘上滚动。在房子的墙根处,还有一位老太太,她弯着腰,手里端着一个簸箕,正在抖动簸箕,把米里面的杂质分拣出去。在过去,这种碾盘和石磙在农村很常见。人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加工米面和谷物等。

在郊外一处工地上,有一些修路工人,他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路基已经挖好,路两侧支起了木板,看样子是要用水泥筑路。一些人正在把沙子水泥搅拌在一起,一些人抬着箩筐运送沙子,人们分工明确流程井然有序。在远处的土堆上,坐着一些村民在围观。

民国时期,威海街头,赶集的人们坐在路边摊上吃饭。这很像现在的小吃一条街、大排档,烟火味很浓。小吃摊后面的房子,应该是商品,正在开门营业。一位小贩坐在小吃摊的凳子上,他面前的竹篮里,放着一杆秤,他正在售卖自己手工做的特色美食。

在城墙前面,是一条大马路,行人车辆很多。一名男子坐在路边摆摊,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已经切好的西瓜。他是当地的瓜农,炎热的夏季,他带着孩子在城外卖西瓜。路过的人只要花一点钱,就能吃上清爽可口的西瓜来解暑。

威海城外,一处已经损毁的军事工事。这是当年的一个炮台,在战争中被摧毁,巨大的炮管倒在乱石之中。威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里发生过很多场战争。一名外国男孩,正坐在巨大的炮管上。

在墙根处,两名鞋匠正在摆摊。中间坐着的男子是顾客,他正在看一名鞋匠如何修他的鞋子。照片拍摄于1902年。在过去,修鞋是一个手艺活,虽然很辛苦,但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就能养家糊口。从男子脸上露出的笑容看,他很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这是一家木材铺,老板正站在板凳上,用吊在横梁上的一杆大秤,称量一块板材的重量。摄影师第一次见到这样卖木材,觉得很好奇,就拍下了这张照片。现在人们售卖木材,都是按立方数来算。而在过去,买木材却要称重量,真是让人难以理解。

这是位于城外的一处军营,几名刚刚入伍的士兵,随着教官的口令,排成一排向前走。因为是新兵,他们还没有拿到军服,只能穿着平时的衣服进行训练。洋务运动开始后,“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始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筹划海防,用西方军事训练方式训练新兵。

金秋时节,在威海的农村,人们正在地里劳作。红薯收获后,他们把红薯秧收集起来,装在马背上的竹篓里带回家,红薯秧是很好的饲料。

在村头大路上,一名老人在摆摊,在他的独轮车上,摆着籽粒饱满的花生和又大又好吃的柿子。老人年纪很大了,留着山羊胡。花生和柿子都是自家产的,依靠这个小摊位,老人也能养活自己。

两匹马抬着一个简易轿子,这种交通工具有个名字叫“骡驮轿”,在过去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马匹耐好,载重量大,能够长途跋涉。比依靠人力抬的轿子好很多。照片中,男子正带着“骡驮轿”通过城门,轿子里乘客既可以坐着,也可以躺着。

刘公岛附近,渔民们正在收网,大人小孩全家总动员,看得出这次次出海收获不小。威海海水优质,鱼类水产丰富,在民国时期,威海渔业就相当繁荣。

在威海乡下的农闲季节,村里会请来一些民间戏曲团,就地搭台唱戏。村民们茶余饭后都会聚集到戏台前听戏看戏。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引得在场观众纷纷喝彩。

在威海一个街边的小吃摊上,一名男子在吃饺子。仔细看,这几个摊位经营的小吃各不相同。顾客可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来吃。写在最后:看了这些近百年前的老照片,不禁让人感叹,威海的过去原来这么美,城市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再看如今的威海,俨然成为一座更现代、更时尚、更富有活力的新城市。叹古惜今,我们相信,威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