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情网 齐烟九点 从小说描写看晚清济南的风景与风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大鼓是什么 济南市情网 齐烟九点 从小说描写看晚清济南的风景与风情

济南市情网 齐烟九点 从小说描写看晚清济南的风景与风情

2023-12-16 00: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上介绍济南风景的文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有洌氿泉,无浸获薪”,还有黄庭坚的“济南潇洒似江南”、刘凤浩的联语“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老舍《济南的冬天》等。然而真正使济南风景名闻天下的文字,首推晚清刘鹗的《老残游记》。《老残游记》》中对济南的景致做出如下评价:“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这耳熟能详的短短一句话便将济南美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文即从小说的描写入手, 并结合史料文献的记载,探究晚清济南主要风景名胜的相关情况。

《老残游记》成书于1906 年,作者刘鹗(1857—1909),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刘鹗于光绪十六年(1890)来到济南,到光绪十八年(1892)离开,这三年的时间使得刘鹗对济南的社会风土人情有了比较直观的深入了解。小说以老残的游历为线索,其中对济南风景的描写历来为世人所称道。下面跟随老残的游历路线来看一下晚清济南的秀色风景。

老残由古千乘前往济南,目的是要看看大明湖的风景。到了济南府进得城后,老残在小布政司街寻了一家名为“高升”的客栈住下。小布政司街之名见于民国《续修历城县志》,乾隆《历城县志》中并未记载,由此可以推测小布政司街名称应该是在乾隆年间以后才出现。据《历下志游》记载:“由芙蓉街北行转而西为布政司小街,藩署在焉,又西为西公廨。”(孙点:《小方壶舆地丛钞·历下志游》〔第六帙〕,杭州古籍书店,1985年)可见小布政司街在藩署以东,位于城西北处,距离大明湖较近。老残于次日午后步行至鹊华桥边,鹊华桥在百花洲北,是进入大明湖的通道。老残雇了小船,游赏了大明湖内的历下亭及铁公祠两处景点。

老残于次日六点钟起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了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到九点钟左右赶回客栈,匆忙吃了饭,于十点钟走到明湖居听“说鼓书”。舜井在府城南舜庙东侧,又名舜泉,“澄涌甘冽,深不可测”。历山又名千佛山,在城南五里,舜田在历山脚下,相传舜耕于此。明湖居旧址在鹊华桥以南,百花洲西侧,是个大戏园子,有戏台,可容纳一百多张桌子。接下来老残浓墨重彩描写黑妞、白妞说书的情形,这段中国文学史上的奇文,在所有描写音乐的文字中,恐怕也只有白居易的《琵琶行》能够与之较一高下。这段脍炙人口富有诗意的描写正是晚清济南曲山艺海的真实再现,同时也为济南的风景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白妞”是鼓书艺人王小玉的艺名,她是廪丘(今属山东郓城) 人,约生于同治六年(1867) 。刘鹗第四子刘季英(字大绅)在《关于〈老残游记〉》中说:“黑妞、白妞,确有其人,所写捧角情形,亦为当时实况。”“黑妞、白妞当时济南人士视之几如北平今日之名生、名旦。一经演唱, 举城如狂。先君寓东时, 曾招至家中奏伎。绅亦见之。惟因齿稚, 今脑中仅存模糊轮廓而已。”王小玉当时唱的是大鼓中的一个小门类———“梨花大鼓”,用刘鹗的话说,这种曲艺形式是“山东乡下的土调”。明末清初,鲁西北的农民在辛苦的农业劳作结束后,用两片破损的犁铧片相击作为伴奏,唱一些简单的地方歌谣,以放松身心。到了乾隆年间,这种简单的用犁铧片相击而歌的纯朴艺术形式脱离了农人自娱自乐的阶段,变得复杂起来,铁片变成了铜板,加入了矮脚扁鼓,后来又变成高架鼓,成为左手执铜板,右手击鼓,三弦伴奏的说唱艺术,取名为“犁铧大鼓”,后来又雅称为“梨花大鼓”,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现在我们称之为“山东大鼓”。“梨花大鼓”并不是王小玉首创,它最初只在农村乡间演出,后来由农村而城镇,由城镇而城市,成为市民喜欢的一种曲艺。在同治年间,济南就有人开始唱大鼓,师史氏(孙点)《历下志游》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郭大妮者,不传其姓名,说者谓为武定人,善鼓词。鼓词者,设场于茶案,一瞽者调弦,歌者执铁板,点小皮鼓,唱七字曲,从而和者三四人,老幼男妇不等。长短高下,自有节奏,仿佛都中之大鼓书、津门之莲花落者。先是,历城无鼓词,大妮之鸨不知何许人,始创此曲,买雏伎三,大妮其一也。奏艺于章夏,仅敷日食。辛未秋来会垣,择西关隙地,支彩棚,设红氍毹,大妮率两妹登场演说。肌肤光艳,媚态横生。身无罗绮,荆钗布裙,精洁无纤尘。横波甚清,莲钩甚细,曲则抑扬顿挫,奕奕有神,绚烂之余,变以平淡,觉耳目为之一清。凡座上客,罔不称赏。门前车马渐胜于前,缠头之资,积之巨万。丙子正月上元后五日,邑之千佛山开市会,大妮就其中设雅座,遍招所与欢者来,度曲永日,极尽所长。立而观者几天无余地,识与不识,鲜不欣欣然称大快。未一月,则已嫁去,两妹亦相率脱。一曲清歌,遂如广陵散矣。

 

在郭大妮脱离乐籍而嫁为人妇之后,有一位寄居济南章丘的临清人黄大妮,想继承郭大妮的事业,于是就在西关当年郭大妮演唱的地方也摆下台子,演唱当年的遗曲。虽然她也有着郭大妮一样漂亮的相貌,唱功也还不算差,但毕竟时过境迁,流行歌曲一拨拨地更新,旧曲被视之为弃履,所以除了一些念旧的老人外,黄大妮唱的旧曲不但没有她前辈所享受的追捧,甚至还被人嘲笑为不合时宜。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黄大妮的表妹王小玉登场了。

《老残游记》这样描绘道: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他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他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他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什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什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他一听也就会唱。仗着他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他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他又把那南方的什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他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他唱书,无不神魂颠倒。这真是明湖边美人绝调。

到第三天中午,老残步行出西门,先到趵突泉上吃了一碗茶。老残对所见的趵突泉和吕祖阁有细致描写,后又到了金泉书院。金泉书院又名尚志书院,按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记载,在金线泉侧,是明代进士谷继宗的别墅,故有投辖井,井南有泉名漱玉,为宋代李清照故居,年久荒废,同治八年(1869)巡抚丁宝桢在其旧址建书院,并手书匾额“尚志堂”,堂后有书舍数十间,题曰“金泉精舍”。

从金泉书院出来后老残顺着西城南行,过了城角仍是一条街市,一直向东行。在这里老残见到了南门城外的护城河,作者用了较多笔墨描写这一处的景致。“河里泉水湛清,看的河底明明白白,河里水草都有一丈多长, 被那河水流得摇摇摆摆”,“河岸南面有几个大长方池子,许多妇女坐在池边石上捣衣”,“再过去,有一个大池,池南几间草房,走到面前,知是一个茶馆”。这些描写正是对济南社会风情细节的一个生动展示。据《历下志游》记载:“历山门外迤东行为岳庙街,……由岳庙街而西负城根者为后营房,迤西为正觉寺街,正觉寺在焉,又西为马跑泉,又西则达趵突泉;由岳庙街而东为黑虎泉……”老残所经的街市即正觉寺街。济南护城河于何时挖掘并不见于文献记载,明初重修济南城时“池阔五丈,深三尺,众水环萦,居然天堑”,(乾隆《历城县志》)城内外诸泉水皆汇流入城河。道光十六年(1836)济南知府王镇主持了全面挑挖护城河的工程,“从此城内外泉脉深通,河流疏畅,即大雨时,行山泉湖同时涨发,可以顺轨而下不致漫溢,沿河一带田园亦可无乏水之虞,而桥梁闸座、泊岸牌坊以及道路沟渠无不整齐坚固、焕然一新。”(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所以到清末老残来到南门城外看到的是“好大一条城河”。老残到南城外是为了看黑虎泉,当他进了茶馆后便向茶房打听黑虎泉在什么地方。茶房笑道:“你伏到窗台朝外看,不就是黑虎泉吗?”老残这才发现原来就在自己脚底下有一个石头雕的老虎头,约有二尺余长,倒有尺五六的宽径。从那老虎口中喷出一股泉来,力量很大,从池子这边直冲到池子那面,然后转到两边,流入城河去了。据方志载黑虎泉深五六尺,不甚方广而清澈见底。在茶馆坐了片刻,老残便付了茶钱缓步进南门回到住处。以上便是老残第三天游历的全部内容,主要是游赏了济南的“四大名泉”中的趵突泉、金线泉、黑虎泉。

从《老残游记》中老残三天的游历来看,足迹主要是由城西北到城南,由城西南到城东南。老残所游赏的景点都是当时济南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点,如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传统的园林代表,而千佛山、黑虎泉则是明清以来才逐渐兴起的新景点。从小说中对老残游赏景点的描写可以发现, 在趵突泉、黑虎泉都建有专供游人休息喝茶的茶馆,可见在清末济南的茶馆还是比较普遍的,泉边开设茶馆为游人品茶赏泉提供了极大方便。

《老残游记》中主人公选择住在城北离大明湖较近的地点,游赏范围包括大明湖、趵突泉及千佛山,而且主要景点周围都有一些服务性行业。从《老残游记》中对金线泉、黑虎泉的细致描摹可以看出,清末这两处地点已发展成为重要的风景区,景区发展重心转向城西、南。

刘鹗曾在济南生活三年,他对济南景区的描写是来源于亲身的感受。小说中所写的游览路线也正是当时的主要路线。趵突泉与大明湖是济南传统的名胜区,自唐宋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凡来济南游玩者,此二处乃必到之地。明清以来,千佛山地位逐渐突出,成为一大景区,进山烧香之人络绎不绝,小说中的描写正是反映了当时的这种情形。

从小说中也可以看出,晚清时济南景区重心已发生较大变化。华不注与趵突泉、大明湖曾被称为“济南三誉”,华不注山历来是文人雅士到济南后的必游之地。然而这种情形到了明代开始发生变化,从明中叶以来到明末,华不注山逐渐失去了昔日“绝胜”的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北郊大面积水景的消失和小清河的淤塞。与此同时,千佛山的地位逐渐上升,发展成为济南景区重心。千佛山因多佛宇亭榭,每年四月和九月都有庙会,游人广集,香烟云绕,加之其岗峰雄秀,景色宜人,因而取代了华不注山的地位,成为与趵突泉、大明湖并称的济南三处“绝胜”。到清末,济南城西、南等处的金线泉与黑虎泉等景点也发展成为主要景区。

(李丹,女,1976年生,黑龙江省绥化市人。2005毕业于山东大学,并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现任职于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在《东岳论丛》及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等多篇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山东重要历史人物》等多种著作。)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