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被围堵?不是调侃,这个万亿赛道真的缺人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投资界的现状:“你准备投生物制药吗?”“不投,除了合成生物学。”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回想去年全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大学王元超 教授被围堵?不是调侃,这个万亿赛道真的缺人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投资界的现状:“你准备投生物制药吗?”“不投,除了合成生物学。”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回想去年全国... 

教授被围堵?不是调侃,这个万亿赛道真的缺人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投资界的现状:“你准备投生物制药吗?”“不投,除了合成生物学。”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回想去年全国... 

2023-04-07 04: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来源:雪球App,作者: 智药局-,(https://xueqiu.com/6076022235/246451328)

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投资界的现状:

“你准备投生物制药吗?”

“不投,除了合成生物学。”

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回想去年全国超50家合成生物学企业完成融资,就变得耐人寻味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生物学是多学科交叉下的产物,具有技术“高壁垒”的特点,投资门槛高,特别是医疗健康领域。

这时候,创始团队就成了重要的参考指标。

投资人拿着资金扎堆涌入,创始人则进军海内外高校找教授,仿佛搭一个班子就能吃蛋糕。

以至于有人说:教授又双叒被围堵了?

基于此,智药局盘点了中国在合成生物学的教授(博导)团队。其中,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主。排名不分先后,欢迎读者的补充和指正。

01、医疗健康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叶海峰教授团队

叶海峰,硕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利用合成生物学的理念和方法对细胞进行遗传学改造和重编程,重新设计、构建智能基因网络调控系统用于疾病的精准治疗。

2020年,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的设计思路,开发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天然绿色小分子、临床批准药物“阿魏酸钠”调控的基因控制开关,为提高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2022年,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了光控肿瘤免疫新疗法,通过调动机体内的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来发挥抗肿瘤作用,同时可以诱导长期免疫记忆以防止肿瘤复发。

中国科技大学刘海燕教授团队

刘海燕,中科大博士,现为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蛋白质设计、蛋白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及应用,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刘海燕教授、陈泉副教授团队采用数据驱动策略,建立了蛋白质骨架结构设计新方法,目前论文展示了9种从头设计的蛋白质分子的高分辨晶体结构,其中5种蛋白质具有不同于已知天然蛋白的新颖结构。

该研究成果以“用于蛋白质设计的以主链为中心的神经网络能量函数”为题发表于《Nature》,并入选了2022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先恩教授

张先恩,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学院名誉院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Fellow。

主要从事合成生物学、生物传感、纳米生物学与分析微生物学交叉研究,发表科学论文300余篇

张先恩发掘微生物天然生物纳米元件,创建了功能多样的生物传感体系。

创建红色至近红外荧光蛋白分子传感和多色荧光标记系统,实现病毒—宿主细胞互作和细胞分子事件可视化。

创建高内涵病原分析传感系统和高通量蛋白芯片平台,为结核病和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作基础性贡献。

山东大学杨建益教授团队

杨建益,山东大学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5-2021年先后任南开大学副教授、教授,2021年7月加入山东大学。

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预测、蛋白质结构比对、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等。已在自然方法、PNA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

论文被SCI他引3000多次,其中单篇最高他引1800多次,3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2019年,杨建益课题组与David Baker课题组合作,进一步将距离预测扩展至取向(orientation)预测,开发出了著名的trRosetta服务器。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赵国屏院士

赵国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主要从事微生物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进化、代谢调节、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曾参与启动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及相关生命“组学”研究,克隆若干遗传病致病基因。

主持若干重要微生物的基因组、功能基因组、比较和进化基因组研究,解析SARS冠状病毒分子进化机制。

组建并领导中科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在酵母染色体重构,代谢组与代谢流量组研究,天然化合物细胞工厂制造,基因编辑技术研发等方向上,实现重要突破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傅雄飞课题组

傅雄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13年,傅雄飞进入美国耶鲁大学分子细胞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加入深圳先进院,成为第三个加入合成所(筹)的青年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定量合成生物学方法,通过数理模型和定量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生物系统中的基本问题。

今年3月,团队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发表了新的研究成果:即生长速率可以在全局上调控基因表达网络中每个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改变细胞命运,并不一定依赖特定调控因子。

该研究为命运决定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为通过合成生物方法定量控制细胞命运用于医学和工业用途提供了新思路。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刘陈立课题组

刘陈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致力于定量合成生物学研究,聚焦复杂生物系统形成过程的基本原理,合成生物系统的理性设计原理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工作。

特别是探索细菌生长定植的数学规律,以及基于此开发抗肿瘤细菌新疗法。

2022年,刘陈立课题组与傅雄飞课题组,基于对微生物在空间上生长迁徙的定量理解,开发了空间噬菌体辅助连续定向进化系统(SPACE),实现了合成生物元件的大规模平行进化。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所张友明课题组

张友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德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

原创性地发明了Red/ET重组工程技术和阐明了其原理,成为大片段DNA分子克隆操纵的必备工具,此技术被全球生物医药公司及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广泛使用。

获得国际发明专利13项,申报国内专利36项,获授权15项。在包括Nature, Nature Genetics, Nature Biotechnology,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杂志上发表150余篇科研文。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生物基因组编辑技术和抗肿瘤抗感染药物挖掘,目标是进行创新微生物药物研发和应用。

北京昌平实验室徐锦波教授团队

许锦波,博士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2004—2005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5年到芝加哥丰田计算技术研究所工作。2022年4月,许锦波宣布回国,加入北京昌平实验室。

2016年,他开发的RaptorX-Contact方法,首次证明了深度学习可以大幅提高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性能,引领了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的突破。

此外,许锦波教授还率领团队研发了多个著名的生物信息学软件,包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软件ISORANK。

2022年,徐锦波创办AI蛋白质设计平台公司“分子之心”,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不久前刚完成1亿元战略投资。

清华大学陈晶瑜博士

陈晶瑜,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研究。

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已出版专著1部、教材5部;已授权专利7项。

2021年,陈晶瑜创立了活体生物药技术平台企业“优信合生”,致力于完善活体生物药技术平台,围绕罕见代谢类疾病系列管线产品开发,目前已完成1000万元天使轮融资。

良渚实验室/浙江大学医学院任俊明课题组

任俊明,浙江大学医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良渚实验室课题组长,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

长期致力于合成生物学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开发,以及以蛋白设计为核心的免疫受体工程化研究,包括肿瘤免疫治疗的精准医学前沿领域的应用。

在Cell、Nature、Nature Cell Biology、Cell Research、PNAS、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Cell Reports及美国化学学会旗下子刊ACS Synthetic Biology等杂志发表13篇

课题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将合成生物学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进而为肿瘤精准治疗提供新途径

浙江大学王宝俊课题组

王宝俊,现任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生物与分子智造研究院副院长、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

专注于合成生物学使能技术(CRISPR基因编辑与调控、内含肽、内含子等)、基因线路工程化设计研究及在生物传感、生物计算、生物治疗(肿瘤细菌疗法、人工定制噬菌体)等领域的研究。

近三年以通讯作者发表重要学术论文20余篇(包括Nature Chem Biol等6篇Nature子刊论文)。

国际上率先开发出新型“类真核”原核细菌CRISPR基因激活技术,揭示了II型CRISPR系统crRNA与tracrRNA配对的可编程性机制并开拓了其在RNA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胡友财团队

胡友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合成生物学重点研发项目专家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天然产物形成机制与新药发现;天然药物合成生物学;天然药物化学。

迄今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

2020年,团队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报道了真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中一种全新的利用胞外激活、胞内失活的氧化-还原平衡来实现精准自我保护的机制。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戴均贵课题组

戴均贵,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致力于将生物学方法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与结构改造研究中,发现、开发创新药物。

已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Nature Chemical Biolog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等及国内学术期刊《药学学报》等上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

2020年,该团队与雷晓光课题组、黄璐琦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hemistry》上发表论文,报道了自然界中存在的首例催化分子间Diels-Alder反应的单功能酶。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唐功利课题组

唐功利,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组长。

研究方向主要有三个:天然产物生物合成研究;复杂天然产物类药物的高效制备以及抗肿瘤天然产物的化学生物学研究。

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Proc. Natl. Acad. Sci. USA,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Org. Lett.,Chem. Biol.,J. Biol. Chem.,ACS Chem. Biol.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

2021年,课题组通过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后修饰基因与前体肽基因共表达、分步重构,验证了新型抗肿瘤海洋环肽天然产物(MCM-A)的生物合成过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课题组

陈义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微生物天然产物及其生物合成研究组组长。

主要从事微生物天然产物药物生物合成机理和人体微生物活性代谢产物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组挖掘和合成生物学等手段解析与重构新颖的代谢机制,研发新结构的小分子药物。

在NatBiotech、PNAS、Adv Sci、Nat Commun、JACS、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

2021年,课题组在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保罗霉素生物合成的启发下,设计创建了从分支酸到NAD+的人工合成途径—C3N途径。

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邓子新团队

邓子新,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微生物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微生物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主攻放线菌遗传学及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化学生物学。

研究领域涉及:DNA复制调控、限制和修饰系统,微生物代谢途径,代谢工程及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化学,非天然抗生素药物创新的基因工程等。

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成功开发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高收益,低污染的维生素E,颠覆了国外化学合成维生素E的生产,使中国一跃成为维生素E的生产大国。

此外,在DNA骨架上发现了硫修饰,并系统地研究了DNA硫修饰发生的生物化学机理和生物学意义,在国际上开创了表观遗传学一个崭新的分支领域。

武汉大学药学院刘天罡教授

刘天罡,现任武汉大学药学院教授,“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合成生物学代谢工程新型生物燃料微生物制药。

在博士工作期间,致力于聚醚类抗生素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

博士后在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ChaitanKhosla院士实验室工作期间致力于改造微生物脂肪酸代谢途径生产先进柴油等工业和医用产品的研究。

2021年,刘天罡创立了天然产物合成生物学公司“合生科技”,于今年3月完成A轮融资。

02、食品领域

江南大学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周景文团队

周景文,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副主任。

在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Trends in Bi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Green Chemistry和Metabolic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18篇,授权发明专利115项。

团队主要研究方向:利用微生物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等手段,来强化微生物合成植物天然产物和高价值化合物或转化大宗化工品。

团队探索了氧化葡萄糖酸杆菌代谢工程改造技术,实现了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内源的I-E型CRISPR/Cas系统开发。

团队通过氮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显著降低了黄酒生产过程中有害化合物氨基甲酸乙酯的积累,显著提高了黄酒的品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建忠教授

刘建忠,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合成生物学分会和氨基酸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萜类、酪氨酸衍生物及其生物碱等天然产物的微生物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

构建了多个达国际领先技术水平的产萜类、芳香化合物的微生物细胞工厂。

在包括Metabolic Engineering,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在内的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顶级刊物上,发表了经同行评议的学术论文近百篇。

担任高水平论文期刊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 (合成生物学)和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编委,国际期刊Biodesign Research副主编,《合成生物学》学科责任编委。

03、化工、生物材料领域

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团队

陈国强,博士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Graz)工业大学,现任清华大学教授、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

37年来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973“合成生物学”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陈国强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学方法,改造出适应能力更强、生长速度更快的菌株,并从科学上验证:

基于嗜盐菌发展“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进行制造不仅可行,而且相比上一代技术有巨大提升。

2021年2月陈国强创立了“微构工场”,该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PHA、医药中间体四氢嘧啶、尼龙56前体戊二胺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目前已完成3.59亿元A+轮融资。

西湖大学曾安平院士团队

曾安平, 德国工程院院士,2022年全职受聘于西湖大学,任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讲席教授。

回国前是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 生物化学工程专业负责人。

曾安平教授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专业编著五本,专利(含申请)20多项。

其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生物技术、动物细胞培养技术、蛋白质工程、系统代谢及合成生物学。

近期研究重点为电驱动生物合成技术、CO2等一碳化合物生物利用、以及具有催化性能的智能蛋白质生物材料。

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课题组

袁其朋,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现任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及分离纯化、合成生物学、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

袁其朋课题组通过调节酶的表达水平,以及增强上游途经的通量,使4-羟基香豆素的产量提高了11倍,该研究首次实现了微生物合成植物次级代谢产物。

袁教授采用基因工程方法,首次实现了苯丙酸/对羟基苯丙酸从头合成,其生产菌株在37℃下实现了上述产物的高产。

北京化工大学史硕博课题组

史硕博,现为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此前,曾在瑞典和新加坡从事多年科研工作。

研究领域集中在代谢工程、系统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性研究,构建和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直接用于高效生产有用的生物燃料或化学品等生物制品等。

相关成果在Nature Commun.、Metab. Eng.、mBio、Biotechnol Biofuels.和Biotechnol. Bioeng.等高水平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0余篇。

2022年,史硕博与庄满生等人联合创立了合成生物学全产业链公司“合曜生物”。

华中科技大学谢尚县教授团队

谢尚县,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资源微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致力于生物质的生物降解与转化和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绿色生物制造等领域的微生物学研究。

近五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 Green Chemistr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美国/国际专利2项。

2022年,谢尚县团队在Trends in Biotechnology发表:利用微生物的木质素解聚与芳香族化合物代谢特性实现木质素资源化利用。

清华大学李春教授

李春,现任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长聘教授。

长期从事代谢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的研究。

聚焦甘草萜烯类和黄酮类天然产物的酶转化与微生物合成,工业菌种智能抗逆分子设计与工程应用。

在ACS Catal、ACS Energ Lett、Nature Comm、Metabolic Eng、ACS Synth Biol、AIChE J、Chem Eng Sci、J Biol Chem、J PhyChem Letter等期刊发表论文近3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6项。

天津大学元英进院士团队

元英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副校长,教育部“珠峰计划”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主任。

长期致力于合成生物学科研教学,一直工作在生物化工前沿和应用领域。

2018年,团队首次将自主设计合成的5号酿酒酵母环形染色体进行基因组重排,为探索环形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功能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模型。

2020年,利用CRISPR技术开发了一种[基因组驱动Genome Drive]技术,可用于消除目标染色体,使所需的染色体得以传递。

2021年,从头编码设计合成了一条长度为254,886 bp、专用于数据存储的酵母人工染色体。

2022年,该团队又开发了关键酶融合协同定向进化的方法,显著降低了中间产物的积累,提高了虾青素产量。

04、农业领域

福建农业大学高江涛课题组

高江涛,博士毕业于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现任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期从事天然产物药物方面的研究, 其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Chemical Reviews, Science,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CS Chemical Biology,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

2022年,高江涛课题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利用合成生物学策略成功实现农药草甘膦的绿色合成。

—The End—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