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刊导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大学洪新伟 集刊导读

集刊导读

2023-04-03 0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文化研究(第44辑)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 主办

陶东风 执行主编

周宪 主编

胡疆锋 周计武 副主编

2021年9月出版 / 128.00元

978-7-5201-8920-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专题一“文学创伤理论”既从理论方面界定了文学创伤研究的对象、范式和方法,又收录了角度新颖的个案研究;专题二“阿甘本研究”是国内阿甘本译介的最新成果;专题三“新媒介与当代文化”显示了文化研究对当下文化现象的密切关注;专题四“口述历史:返回大众文化的发生现场”,试图回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流行音乐的发生现场,理解其历史资源、社会处境与演进逻辑;其他论文则包括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珠江电影制片厂城市电影研究、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电影研究等。

本辑目录

专题一 文学创伤理论

主持人语 赵雪梅

文学创伤理论: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 赵雪梅

罪与耻:日本原爆幸存者的离弃创伤 陈宜芳

《安妮日记》在美国的改编研究

——以20世纪50年代舞台剧和电影为例 徐聪

集中营、大屠杀与空间伦理 吴红涛

专题二 阿甘本研究

主持人语 蓝江

什么是生存美学?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风格本体论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此在与生命: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的生命形式

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什么是破坏力?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装置、事件与身体使用

——阿甘本的事件理论蠡探 蓝江

专题三 新媒介与当代文化

主持人语 秦兰珺

三农Vlog:网络时代农村书写的契机和危机 秦兰珺

观察类真人秀: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看与表演 苏展

抖音手势舞与现代社会的动作退化症 马春靓

专题四 口述历史:返回大众文化的发生现场

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生采访金兆钧 陶东风 金兆钧

就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生、邓丽君音乐等采访李广平及金兆钧 陶东风 李广平 金兆钧

其他论文

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探析 毕新伟

纳粹大屠杀与历史的表征危机

——走向一种书写伦理学 章朋

大众文化的发生与中国城市题材电影

——以珠江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为例 袁文丽

新加坡电影中的文化混杂与失根焦虑:以陈哲艺导演作品为例 黄诗娴

截句:作为一种可能的写作 景立鹏

地理赋中的地理空间建构与文化景观塑造 王准

《文化研究》稿约

文章摘要

专题一 文学创伤理论

文学创伤理论:研究对象、范式与方法

赵雪梅

自20世纪90年代初诞生以来,文学创伤理论在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后已成为当前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文学创伤研究界明确围绕“文学创伤理论”这一概念展开的研究却不多见。这意味着,如何透过文学创伤纷繁复杂的研究现状来系统把握文学创伤理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研究对象来看,文学创伤理论主要研究的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的创伤及其相关问题;就研究范式来看,当前的文学创伤理论可以分为两类,精神分析学范式与后殖民创伤范式;就研究方法来看,当前的文学创伤理论主要基于两大研究方法,新弗洛伊德-后拉康式研究方法与基于政治-经济-媒介的文化研究方法。

【关键词】文学理论 文学创伤理论 精神分析学范式 后殖民创作范式

(赵雪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

罪与耻:日本原爆幸存者的离弃创伤

陈宜芳

很多在日本原子弹爆炸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都有为了自我生存而不得已抛弃他人的经历,这让他们在原爆后产生了浓厚的“罪意识”。这类“离弃经历”不仅发生在亲友之间,也发生在幸存者与陌生求助者之间。这种在极端事件中无法救助他人的经历,让幸存者永久地背负着心理创伤的痛苦。幸存者认为,正是遇难者的代替性死亡,才使自己获得了生存的机会。战后,部分原爆幸存者通过赎罪或其他补偿方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疗。这种“罪意识”也从内部支撑着幸存者,成为他们克服原爆冲击得以重生的机会。

【关键词】日本原爆 离弃创伤 幸存者 罪意识 离弃经历

(陈宜芳,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安妮日记》在美国的改编研究

——以20世纪50年代舞台剧和电影为例

徐聪

虽然大屠杀现今已经成为美国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之一,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大屠杀并未在美国引起反响。与此同时,《安妮日记》的舞台剧、电影改编则在美国社会引发了众多关注。通过对《安妮日记》的改编文本细读不难发现,改编文本不仅将原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简化,还将大屠杀内容尽量减少。结合当时大众对改编文本的反应可以得知,这一改编模式的产生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的战后乐观情绪、反犹主义思潮与冷战审查等多种因素。

【关键词】《安妮日记》 大屠杀 反犹主义 冷战

(徐聪,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集中营、大屠杀与空间伦理

吴红涛

作为“死亡加工厂”的奥斯威辛集中营,从外在形式上,首先是以一种空间来呈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有着精心设计的空间结构和独具特质的空间话语,其不仅体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意识形态与强权政治,同时也深度糅合了现代技术及管理体制。大屠杀的各个环节与集中营的空间设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命”在集中营这个异质空间中被器物化。奥斯威辛集中营映射了深刻的空间伦理,承载着丰富的伦理症候,对于我们反思法西斯主义、现代性及生命政治等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大屠杀 集中营 空间伦理 生命政治 法西斯主义

(吴红涛,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专题二 阿甘本研究

什么是生存美学?

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通过比较米歇尔·福柯和皮埃尔·阿多关于生存美学的思想,我们可以引出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在古希腊,美学并不是独立于善与恶之外的实在,而是暗含着道德价值。福柯承袭了这种思想,将生存美学定位于伦理学范围之内。但是福柯的这种伦理学是一种非规范的伦理形式。对于古希腊人来说,关怀自我就是伦理问题,因此,生存美学通过伦理与自我、主体问题相勾连。对于福柯来说,伦理学并非与规范的关系,而首先是与自我的关系。他强调用自我实践去建构生活方式,并且他的一生也践行了这种美学精神。不过,福柯似乎忽略了一个伦理学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存在无法治理的东西,这种东西超越了统治状态和权力关系。

【关键词】阿甘本 皮埃尔·阿多米 歇尔·福柯 生存美学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意大利维罗拉大学美学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风格本体论

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风格不仅是美学研究的关键概念,也是与生命形式相关的概念,阿甘本通过对“风格”一词的词源学回溯,认为风格与生命形式密切相关。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现实的详细梳理,阿甘本认为风格并不纯粹是一种写作的方式,还是一种存在样态,它将话语的表达方式与生命形式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在阿甘本看来,政治的奥秘就是这种生命形式,这种生命形式缔造了我们的风格,而这就是风格本体论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阿甘本 风格本体论 生命形式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意大利维罗拉大学美学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此在与生命: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的生命形式

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阿甘本通过对《哲学论稿》中的此在和生命的解释,并结合《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存在与时间》等文本,详细分析了人类是如何在本体事件中生成为人类,并将此在区别于生命。正是在这个奠基性事件中,人类才敞开了自己的世界,与动物区别开来。然而,在阿甘本看来,海德格尔的敞开和奠基事件,实际上回避了一个根本问题,即将此在存在与纯粹生命分离,让生命陷入生命政治的装置之中。最终,阿甘本通过列维纳斯和贝克尔的作品提出,克服此在与生命分裂的根本在于回到一种更为原初的存在,即生命形式。

【关键词】阿甘本 海德格尔 此在生命 生命形式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意大利维罗拉大学美学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什么是破坏力?

吉奥乔·阿甘本 著 蓝江 编译

使用并非我们传统所理解的主体使用对象,而是主体只能通过使用来构成自身。使用是由于与其他物体发生关系而触发的感受。因此,安息不是静止,而是让使用不起作用,让劳作不再运转,让生命政治的机器得以停止的方式。破坏权力很难,无论是建制力还是构成力都无济于事,只有通过沉思和安息,只有通过与其生命不可分裂的生命形式,我们才能解放出来,走向敞开。

【关键词】阿甘本 破坏力 使用 安息 生命形式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意大利维罗拉大学美学教授。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装置、事件与身体使用

——阿甘本的事件理论蠡探

蓝江

从阿甘本的整个写作历程来看,生命政治学只是他研究中的一个细微的部分,他更为重要的研究是如何超越将我们的生命划分成bios和zoè的装置。因此,对于阿甘本的研究者而言,首先需要弄清楚阿甘本的装置是什么,这种装置的起源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超越装置。在对源事件的考古学研究中,阿甘本认为是原初的语言事件,形成了对我们作为人类的预设,从而形成了语言学装置,从作为源事件的语言发生那一刻直到今天,这种装置仍然支配着人类的命运,不断地将人划分为装置下的生命和赤裸生命。这样,如果要超越这种装置,仅仅亵渎是不够的。阿甘本从词源学出发,将身体使用视为身体与外在的存在物的触动建立起来的关联,在这个意义上,身体使用本身就构成了事件,在身体使用的事件中,生命可以感受到这种有张力的生命与万物的节奏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源事件中的缪斯性的关联。那么,超越装置的可能性,就是通过身体使用的事件实现与世界万物的缪斯性关联。

【关键词】阿甘本 装置事件理论 身体使用

(蓝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专题三 新媒介与当代文化

三农Vlog:网络时代农村书写的契机和危机

秦兰珺

三农Vlog是以农村、农民和农业为题材的视频日志,三农Vlog的产生得益于网络视听行业在用户人口结构和内容阶层结构上的一系列“下沉”过程;它把农村的生态、生产、生活、文化资源加工成由自然生态、人文生态、民间才艺、绿色农业、土味美食、美好乡情、乡野乐事、农家美人等元素构成的“美好乡村”形象,用互联网时代的方式将前现代的“遗产”,按照现代文明的内在需要加工成网络内容生态中的影像消费品。一方面,三农Vlog将农村资源与当下最前沿的经济和消费形态对接,线上农村书写和线下农村创业的有效结合,有助于乡村振兴。但另一方面,网络结构内在的资源集中效应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不利于乡村长期发展。

【关键词】三农Vlog 网络内容生态 城乡二元结构 农村书写

(秦兰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观察类真人秀: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看与表演

苏展

“观察类真人秀”是近年来新的主流综艺节目形式。它直接展演作为“素人”的观察对象的日常生活和交往行为,往往又在观众和观察对象中,再设置一重观察员的角色。这种大众文化形式借助当代媒介有效地消弭了传统综艺与观众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是当代中国观众审美日常生活的具体实践。基于一系列的设定,借助叙事策略,节目嘉宾表演和呈现日常生活。所呈现的“向往的生活”是欲望与规则的调和,是中国文化中的自然天性与现代生活秩序的调和。多重的观看关系使观察行为和观察者的位置带有了意识形态因素,是资本的逻辑下特定人群的意见表达,因此对“素人”日常生活的观察似乎并不可能。如上种种表征,折射了中国作为全球化市场中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审美结构依然滞后的现状。突破此种现状有赖于大众文化不断探索自身,寻找出更为有效的感性经验的组织方式。

【关键词】真人秀 审美化 符号媒介 综艺表演观察

(苏展,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抖音手势舞与现代社会的动作退化症

马春靓

抖音手势舞和儿童手语游戏成为一种跨年龄和阶层的娱乐方式,现代人越来越关注手部动作的创造成为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从对世界无知的原始社会历经百万年的进化发展到可操控自然的现代社会,人类在生产方式升级与社会变革的影响下,其日常行为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形成了身体文化逻辑的变革。以手部为主要运动部位的现代社会,暗示了人类其他身体部位功能性的退化,而这种退化更多地与身体技术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手指运动在这里变成了一种“能指”,成为现代人替代情感宣泄的纯粹的能指符号。“微动作”成为一个能指的符号,呈现了现代社会新劳动阶层的身体政治——动作退化症。

【关键词】抖音手势舞 微动作 身体政治

(马春靓,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师,南开大学文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其他论文

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探析

毕新伟

中国古代女性阅读史研究缺少性别理论自觉,以至女性阅读史理论探讨非常薄弱,影响研究者对阅读史重要问题的处理。有三个方面需要展开讨论,一是性别理论如何融入阅读史理论,搭建女性阅读史自身的观念框架;二是女性阅读史料有多少,如何使用这些史料;三是怎样梳理、描述女性阅读的历史过程,如何总结女性阅读的经验得失。如此方可在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中,梳理古代女性阅读史的发展脉络,明确阅读对于古代女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古代女性 阅读史 性别理论

(毕新伟,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纳粹大屠杀与历史的表征危机

——走向一种书写伦理学

章朋

继“语言学转向”突出语言的本体论地位,冲击了传统的历史书写范式之后,关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历史事件的再现争议进一步质疑了历史书写的可能性,从而导致历史的表征危机。历史书写作为一种以语言为基本媒介,始终伴随着文学性的“言语行为”,其与社会现实具有密切的伦理关联;史学需要认清并接受语言本身所附带的诗性内涵与述行性特征,转变关于语言再现历史的模仿论或工具论观念以及“真/假”对立的二元模式,肯定语言及其诗性内涵在历史书写中的独特地位,并将其与历史在伦理学层面予以深入融合,走向一种“书写伦理学”,才能更好地应对历史的表征危机。

【关键词】纳粹大屠杀 创伤表征 危机言语行为 书写伦理学

(章朋,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

大众文化的发生与中国城市题材电影

——以珠江电影制片厂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为例

袁文丽

20世纪80年代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城市电影既是中国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影像资料,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大众文化在中国大地发生演进和本土化的见证。通过对80年代南国都市电影的“知识考古学”研究,以发生学为视角,回到历史场域中勾勒南国都市电影的叙述框架,梳理大众文化和城市文化在电影叙述中的演进过程,可以清晰地触摸到现代性在广东发生演变的历史轨迹,进而能廓清80年代以“珠影”为代表的城市叙述所具有的大众文化启蒙属性和意义。

【关键词】80年代 珠江电影制片厂 城市电影 城市文化

(袁文丽,广东金融学院财经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

新加坡电影中的文化混杂与失根焦虑:以陈哲艺导演作品为例

黄诗娴

陈哲艺是当下新加坡最具代表性的青年导演,他的作品将新加坡电影带上世界舞台。陈哲艺的影像创作延续了新加坡华语电影的家庭题材与文化认同议题,他的两部电影《爸妈不在家》《热带雨》,是全球化、现代化、后殖民共同作用下的文化混合体。但文化混杂并未带来文化包容,反而造就了不同族裔、阶级、性别间的剥削,移民社会带来的反而是认同的缺失。电影以家庭为叙事空间,并通过女性个体经历,展现现代化新加坡社会的复杂权力关系。电影中,传统的华人文化与华文教育,在新加坡遭遇危机与挑战;多元文化组成的移民社会存在多重阶级剥削,新移民难以找到身份认同;多元文化混杂的新加坡,始终是全球化后殖民时代下权力关系的载体,更隐藏着集体化的认同缺失与失根焦虑。

【关键词】新加坡电影 陈哲艺 文化混杂 失根焦虑

(黄诗娴,集美大学电影学院副教授)

截句:作为一种可能的写作

景立鹏

近年来,截句成为诗歌界乃至文学界热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围绕截句文体合法性、写作特征及其与古典诗歌传统和当代语境的关系问题。截句在形式特征上继承了古典诗歌传统,但在想象方式和话语特征上却是汉语新诗传统的延伸;它在写作特征上一方面注重词与物的贴身敞开,另一方面又注重内在结构的锤炼和诗意强度的瞬时提升。同时,截句在古典诗歌传统、汉语新诗与当代文化三重语境的交汇处,敞开并回应了诗歌发展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作为一种可能的写作,表征着新诗发展的新的活力与美学可能。

【关键词】截句 词与物 汉语新诗

(景立鹏,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地理赋中的地理空间建构与文化景观塑造

王准

中国传统文化中画野分州、地齐政俗的文化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同样影响了辞赋创作。赋体文学体国经野的创作理念对辞赋中的都邑、疆域、山川、江河等地理类题材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而各类地理赋的创作,也体现了赋体文学建构地理空间和塑造文化景观的优势。具体而言,地理赋以体国经野的创作理念为指引,从宏观层面来建构地理空间,同时发挥辞赋长于体物的文体优势,从微观层面来塑造文化景观。而地理赋对地理空间的建构和对文化景观的塑造,再次体现了辞赋这一古老文体的包容性和文体优势,推动着历代地理赋创作不断深入,这对于辞赋和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能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地理赋 地理空间建构 文化景观 传统文化

(王准,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后)

— END —

策划:佟 譞

编辑:张 卓

审校:吴 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