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写作素材精选之三: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屠呦呦团队作文素材 论说文写作素材精选之三: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论说文写作素材精选之三: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2024-07-15 23: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则自律

在浮躁、弄虚作假大肆盛行的今天,屠呦呦无疑是一面镜子。她不怕吃苦、执著追求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品质让我们感动。科学研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浮躁的环境时刻坚持一个学者、一个科学家的根本原则。“十年磨一剑”,时间磨砺出的是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就。

精神信仰

几年前,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令世人沉思甚久,这个问题就是——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反观屠呦呦能够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从中可以窥得这个问题的一角答案。面对世界性难题,屠呦呦及同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踏踏实实不断探索,一丝不苟,从治病救人的立场出发,从而获得成功。这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的本质,抓住这个本质,才能在科学之路上作出大成就来,到那时,不论是否被别人称为“大师”,实际上都已经是大师了。

合作、团队

“5.23”项目其实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是一个集体团队在共同探索,有很多人做出了贡献。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这是军民大联合的项目,大家都很协作、不分你我的。荣誉也不是我个人的,还有我的团队,还有全国的同志们,这是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对我来讲,我们到底把世界上一年几亿人发病却无药可治的疾病问题解决了,我觉得这是最欣慰的事情”。

屠呦呦说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既是谦虚,也是事实。任何发明都是集中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劳动。屠呦呦面对巨大的荣誉,保持了自己的情形,正是这样谦虚的心胸保证了她在科学事业上的进步。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荣辱得失,本非此事的真正价值所在。这样的奖只是锦上添花,真正的奖其实是那些已经被挽救了生命,他们的存活其实就是最大的奖项。

屠呦呦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探索,最终获得成功,为人类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立功受奖,情理所在。面对荣誉,人们一般会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正确对待,再创辉煌;一种是自足自满,以功臣自居。屠呦呦以自己的清醒与理智来看待荣誉,这源于她永怀一颗感恩之心,体现出一位科研工作者宽广的胸怀和谦逊的品质。

做学问要务实力行,刚毅坚卓

治学从来没有捷径,于钩沉索隐中蚌病成珠,于披沙拣金中厚积薄发。我们为中国科学家获“诺奖”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更要看到成功背后的默默付出与漫漫长途。青蒿素用去了屠呦呦大半生的光阴,为科研她曾将孩子寄养,为实验更以身试毒,与同事实验191次,探幽苦思、辗转失败、反复试验、推倒重来……以三流的条件创造了一流的成就,其间艰辛难以言表。还在注目荣誉那光耀璀璨的桂冠么?学问之图任重道远,务实力行是正道,刚毅坚卓方有为。

立足现实,返本开新

在2015年诺贝尔奖向全世界宣布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流传两千多年的《诗经》名句被赋予了新蕴。屠呦呦,这位名字来自《诗经》的女科学家,成为首位多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青蒿素是传统中医学送给世界人民的一个礼物”,屠呦呦的感言让人们思考:中国不乏钻研的人才,若能古为今用,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融合,实现创新与突破或许大有可能,因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过时”或“历史”的代名词,它是自然、历史、社会奔腾不息的源流。我们有理由相信:立足现实,返本开新,是文明飞跃的不二法门。

面对“诺奖”“零突破”,以自信,以自省

屠呦呦成为首位夺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这纾解了不少人的“科学类‘诺奖’焦虑”,激发了国人“与荣有焉”的民族自信。但屠老的科研成就与当前评价体系下任可度的倒挂现实,亦不可不深思。当下社会,著作等身的所谓专家学者层出不穷,而85岁高龄、从事科研工作40多年的屠呦呦却没有多少篇论文在重要杂志上发表过,院士评审更是屡屡落选,这不仅使人联想到与之同龄的另一位科学家——中国的“杂交之父”袁隆平,也是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太需要以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被浮躁之风侵染的学术界来一场大改造了,“诺奖”“零突破”值得欢呼,但更应自省:如何让学术回归纯粹,真正让科学回国科学,让人才喷薄而出,让科技创新大国名至实归。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