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屠呦呦回宁波老家,女儿的生分、父母的热情触动多少游子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屠呦呦几个孩子 功勋:屠呦呦回宁波老家,女儿的生分、父母的热情触动多少游子心

功勋:屠呦呦回宁波老家,女儿的生分、父母的热情触动多少游子心

2023-12-21 12:1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吴清浅

《功勋》屠呦呦的礼物单元,最触动背井离乡的打工人的场景之一一定有屠呦呦回宁波老家看望父母女儿这一段。难得回老家一次的屠呦呦,刚跟小女儿小军玩熟,因工作原因很快又要走了,走前屠母忙着给女儿塞各种美食,坐在一边的屠父则黯然神伤,小军悄悄地往妈妈行李包塞礼物,屠呦呦除了跟女儿说对不起似乎也暂时改变不了太多……

这不正是千千万万在外工作的游子回老家的场景吗?其中的笑与泪经历过的人再熟悉不过了。剧中周迅(扮演屠呦呦)、奚美娟(扮演屠母)、白志迪(扮演屠父)通过不露痕迹的表演,对细节的精准拿捏,把三代人久别重逢的喜悦、酸楚一一展现,让人感慨不已。幸好是三位实力派组在一起表演,若是经历欠缺、演技不够的演员来演只怕不会给人那么强的代入感吧。

屠呦呦和丈夫李廷钊都要工作,其中屠呦呦接了523项目后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而且屠呦呦不太善于持家,家务以及照顾李敏基本上都是李廷钊承包,这样的状况显然不太可能把两个年幼的女儿都带身边的,所以小女儿小军出生后就交由在老家宁波的屠父屠母带。

屠呦呦工作在北京,平日工作很忙,连陪伴跟着他们夫妻的大女儿李敏都没多少时间,常回千里之遥的宁波老家看望父母和小女儿也就显得不切实际。而他们的房子就一房一厅,李敏的小床就放在夫妻俩睡的大床旁边,这样的居住条件让屠父屠母常来甚至常住也是不现实的,何况屠父屠母也有点年纪了,一直都是在宁波生活,老家这边也要照顾,自然不可能经常带着小军到北京。屠呦呦夫妇和小军见面的次数可谓屈指可数。

小军两岁时,李廷钊因成分不好被下放到云南农村劳动。一次,同样在北京工作的李廷钊姐姐回宁波老家时顺便去看了侄女小军,屠父屠母知道他们的小囡不太会照顾家庭,女婿不在她身边还不知道过成什么样呢,而且小军都已经两岁了,好久没见过爸爸妈妈了,便跟着李廷钊姐姐到了北京,来前李廷钊姐姐还写了急信告诉屠呦呦。然而屠呦呦收到信时因急着出差,出完差后又忙着去找治疗疟疾的民间方子,信一直没看,压根不知道自己父母要来。

屠父屠母到京后没见着女儿,只看到女儿家乱糟糟的,书籍乱放,厨房里的食物都发霉了,也不收拾,很是心疼,其中屠父还很生气,气女儿不在家。因女儿什么时候回来也说不准,老夫妻俩对北京也不熟,住了两天,帮女儿把家收拾好后便回宁波了。离开时屠父还气呼呼地说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屠呦呦结束四川之行回到家听楼下的刘奶奶说后,方知自己爸妈来过,才把出差前收到的信打开看。对这擦肩而过的相聚,屠呦呦很自责难过,可忙于523项目也无法抽身回家。

523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后,有机会到上海出差的屠呦呦顺便回了趟宁波老家。回家前就跟两年前父母来她家前一样,特意打了个电报。屠父还在为上次去北京的事生女儿的气,看到电报后也不给老伴读,让屠母自己看,屠母没戴老花镜,而且屠父把电报扔给她后就把房门关上了,去找老花镜太费时,便让邻居帮忙看电报,这才知道他们唯一的女儿呦呦要回家了,十分高兴,女儿在小军出生后就没回过家呢。一边的小军十分不解地问“呦呦是谁?”屠母笑着说“呦呦是外婆的小囡,你又是呦呦的小囡呢!”接着赶紧去菜市场买食材准备女儿最爱吃的黄泥螺、醉虾、醉蟹。

屠呦呦快回到家时,小军正跟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她很快就认出自己女儿,上前俯下身来叫小军。小军却对妈妈很陌生,只知道眼前这位是屠呦呦(旁边年纪较大的儿童提醒她那是她妈妈),撒腿就往家里跑。看着女儿跑,屠呦呦也跟着跑。

小军跑回家里告诉外婆——她来了她来了,小囡来了。屠母直到看到自己女儿才知道外孙女口中的小囡是谁,忙教小军叫妈妈,小军只是看着屠呦呦,没有叫,哪怕屠呦呦拿出新买的鞋子给她穿上也没叫。

屠父知道女儿回来明明很高兴,却为上次去北京的事堵气,特意把门锁上了。屠母知道老伴脾气,也不去强求,和女儿聊起天来,问女儿在忙什么,每次来信都只写几行。屠呦呦说他们单位正在寻找治疗疟疾的药物,这是保密工作,所以信里不方便多说。两人接下来又聊了聊日常家事,还说起屠呦呦小时候被蚊子咬,也生过疟疾,屠父如何心疼她的事。

屠父知道女儿是在做对人民有利的大事后理解了女儿,又听屋外头母女俩在聊起他此前是怎么宠爱宝贝女儿的,一下心软了,把房门锁解了。屠呦呦知道自己爸爸爱面子,拿着买来的杏脯剥给爸爸吃,就像小时候爸爸宠自己哄自己一样,这才消除隔阂了。

邻居发现小军的新鞋子左右一样后,屠母才注意到了女儿给自己女儿买了一双顺的鞋子,那年头物资紧缺,物质生活水平也没现在那么高,看着那么好的一双新鞋子没法穿,便拿到里屋遗憾地告诉女儿。屠父却说我们呦呦是干大事的人,错就错了。屠父虽不介意,屠呦呦却很介意,她千挑万选好不容易给女儿选了双鞋子,却选了双顺的。好在她挑的鞋子还合脚,不然更难过了吧。

不过小军长大的速度还是超出她想象,主要是和小军见面太少了,见着后便觉得她一下子长那么高了。吃饭时,小军虽肯坐在她身边吃饭,却还是不叫她妈妈,还是称屠呦呦为“她”,吃到最后还问外婆“她(面前的屠呦呦)和她(照片里年轻时的屠呦呦)是一个人吗?”面对外孙女类似的问题屠父屠母已经习惯了,觉得外孙女古灵精怪的,像他们的小囡。

然而,在屠父屠母那里,还是觉得自己的小囡更完美些,记住的都是屠呦呦的好,说她小时候多斯文啊,像大家闺秀。可屠呦呦记忆里的自己却不像父母说的那样,“我有那么好吗?”“当然好了,在我们家老先生眼里啊,你就是天底下样样顶好的。”屠母说。

当小军放学回来时,屠父抱怨说小军中午不睡觉跑去看蚂蚁搬家,又被幼儿园老师告状了,还嗔怪小军不长记性。屠呦呦小声安慰女儿说妈妈小时候也不爱睡午觉的。对此,屠父却接过屠母刚才夸女儿的话,说没记得你小时候被老师告过壮啊,从小到大呦呦从来没让老师批评过。对此屠呦呦也不去打破父母对她的美好记忆。

可惜的是如此温馨的画面却没能持续久一些。此时青蒿素提纯物临床试验组在海南的试验并不顺利,或许是冥冥中有感觉吧,屠呦呦去邮电局打了个长途电话得知了海南的试验情况,为查清楚原因不得不第二天就离开。得知女儿要回北京,屠母就像天底下别的母亲那样恨不得把好吃的都往女儿包里塞,而屠父则像很多父亲那样坐在一边,表面在看报纸,其实精神却不在报纸上,而在离别的忧伤上,报纸啥的不过是掩饰物。

此时的小军随着在邮电局的一声“妈妈”一出,和妈妈亲近不少,她也记得北京的爸爸和姐姐,趁妈妈不注意时往妈妈行李包偷偷放了一支铅笔和两包冻米糖。不巧的是屠呦呦一转身就看到小军塞东西,还看到小军拿走一个东西,便问她放了什么,小军拿起刚才塞的东西,说铅笔是给姐姐的,冻米糖是给爸爸的。

屠呦呦又问她手后边拿的是什么,小军便把妈妈给她买的两只一样的鞋拿出来,说不要拿走好不好。屠呦呦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这是妈妈给我买的”。小军这一说屠呦呦更难过了,女儿长那么大了,她不仅陪伴少,也很少给她买东西,不然小军不会那么在意那双并不合适的鞋子吧。愧疚的屠呦呦抱过小军说“妈妈对不起你”。而一边的屠父屠母又何尝不是跟她一样,舍不得自己的小囡呢。

离别后,太舍不得女儿的屠呦呦在火车到泰安时,看到一对母子,那个小男孩跟自己女儿差不多大,颇受感触的她也跟着下了车,还跟着那对母子买了石榴,并因此忘记上车错过了火车。

所谓血浓于水,不管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谁都无法拒绝离别,在离别亲人时都是一样的伤感、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时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本文由清浅之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