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个死心眼,有史学家认为屈原是被害死后扔进了汨罗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屈原投江作者 屈原是个死心眼,有史学家认为屈原是被害死后扔进了汨罗江

屈原是个死心眼,有史学家认为屈原是被害死后扔进了汨罗江

2023-03-20 15: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来源于上古时代的天象崇拜,以及由此而演变的祭龙拜神的中国民俗,本来和战国时的屈原没一毛钱关系,因屈原是个爱国诗人,又刚好在这一天跳汨罗江自杀了,所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端午节和屈原绑定在了一起,每年端午节前后,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谈论最多的还是端午节的由来和赞美屈原的话题等等。

一年又一年,过了这个端午还有下个端午节,老套的话题就这样—直传来传去,但屈原到底是怎样死的?也许别人会说:“问这样的话是不是有点傻,都知道屈原是怀才不遇,忧国忧民跳江死的!”

关于屈原之死,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中,里面记载:屈原,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品《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悲歌。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屈原写的那首遗书《怀沙》,他在诗中说自已要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将要投江而去,去拥抱江底柔软的泥沙。

后人就是根据这个才把屈原的故事广为流传,并得到了历代官方和民间的认可,甚至把端午节和屈原绑定在了一起。

但真相如何?司马迁的《史记》是屈原死后100多年才编写的,里面所载内容有没有水分?对此,中国近代著名学者“胡适”早在30年代就曾提出过质疑,他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风格,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并且包括胡适在内的一些史学家共同认为,屈原很可能在真实的历史中根本就不存在。

第一,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吕氏春秋》等所有史料都没有关于屈原的记载,史学家称“孤证不立”,屈原身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著名政治家,战国资料里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屈原这个人物存在的可能性有疑。

第二,《史记·屈原列传》破绽百出,有被人篡改过的迹象,不是司马迁的原文,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认为《史记》里屈原的事迹很不靠谱,所以,由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就把有关屈原的内容删去了。

第三,战国是一个大分裂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并没有严格的祖国观念,本国统治者不重用自己,立刻改投门庭,屈原为楚国殉节不太符合主流价值观念。

第四,《楚辞》很可能是把很多人的作品都归到屈原名下,因中国人喜欢利用名人效应宣传,是为了提高这部作品的知名度。

所以,胡适等学者认为屈原是来自民间传说而虚构出来的人物,被后人传颂成了真实人物,但即便屈原是虚构的,他也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楚辞》却是真的。

目前,海内外很多学者和历史学家认为屈原确有其人,但他的死不是自杀,而是死于他杀的可能性大,因为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都有想杀死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其中有一个说法更具有传奇性,说屈原之死是死于“情杀”,既然是情杀,就肯定牵扯某个女人,看到这里,大家别以为作者是瞎编乱造,当时屈原还真碰到过这样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叫郑袖。

郑袖本来是战国时期郑国一民间女子,她生来聪明,还长得十分貌美,但这个女人工于心计,内心歹毒阴险。郑国被楚国消灭后,领土也都归了楚国,楚怀王听说有个叫郑袖的郑国女子长的十分貌美,就派人把她弄到宫中来服侍自己,这个内心聪慧的女子郑袖,凭着她的美貌和手段排除异己,牢牢地拴住了楚怀王的心,后来被封为妃。

郑袖不仅用心计和美色征服了楚怀王成为宠妃,她慢慢地还干涉朝政,拥有荣华富贵和权力后的郑袖,逐渐成为楚国的实权派人物,但这个欲望心极强,心比天高的女子,和昏庸无能的楚怀王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人,时间长了,她逐渐对楚怀王失去了兴趣。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悄悄地走进了她的心里,让她禁不住春心荡漾,这个人就是屈原,据传说屈原天生是个美男子,他十几岁时给楚怀王做过伴读,二十九岁就做到了楚国的副宰相,他的才华和俊美外表,赢得了楚国很多女子的芳心暗许。身在高处不胜寒,情感寂寞,手段又超常的妃子郑袖当然不会放过屈原。

所以,郑袖就寻找各种机会和环境,施展自己的妩媚柔情向屈原示爱,你想啊,屈原也是血肉之躯,也是个热血男儿,还是个内心极度浪漫的人,面对这样的赏识和诱惑,哪有不动心的道理?再说了, 当时屈原与贵族旧势力的矛盾很深而屡遭贬斥,正是人生低谷的时候,猛然间获得郑袖的关怀体贴,感情方面那有不升温的道理?所以,双方的感情出轨了,说不好听点他俩的关系从此就暧昧了。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时间长了,屈原与宠妃郑袖的暖昧关系终于被楚怀王发现,楚怀王恼羞成怒,立马就想杀死屈原,但家丑不能外扬,何况是一国之君,所以,楚怀王就以政治犯为幌子,把屈原流放到湖南沅水、洞庭一带去受罪,时间长达18年之余。

楚怀王死后,为防止屈原与郑袖旧情复燃,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兵对屈原进行了捕杀,地点就是今天的湖南汨罗江,士兵们在江边抓住屈原后,将他刺死然后装进袋子,捆紧之后,又压上石头投入江中,上演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据传说,有当地百姓亲眼目睹了屈原被杀的场面,但当时在楚国的暴政下,百姓们只能委婉地说出真相,否则自身性命都难保,于是,就有了五月初五屈原跳汨罗江的传说,后来出现了在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用各种方式来纪念屈原的民俗,并形成了一种中国端午节文化。

这个屈原被害的故事是否真实,屈原到底是怎样死的?2000多年的事了,世人谁也没有亲眼看见,司马迁也没有亲眼看见,但既然司马迁把他写进了《史记》,把屈原写成是跳江自杀而死的,这样一部大家公认的极具权威的历史文献,谁敢不信?不论屈原怎样死的,肯是投汨罗江死的,肯定是为爱国忧国而殇的。

但,凡是历史上的名人几乎都是有争议的,屈原也不例外,有部分研究屈原的学者认为屈原是个“死心眼”,否则是不会死的,因为屈原所处的战国,就是一个群狼抢食、群虎争地盘的时代,没有所谓的天地正义,七个国家常年你争我夺,战火纷飞,给天下百姓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而这几个国君,包括昏庸无能的楚怀王说上,都是为了个人私欲,都想雄霸天下,哪个会为天下百姓的苦难着想?像楚怀王这样的主子,假如屈原早一点离开他反而是个好事,但最后屈原为了他,和所谓的他的国家,选择去跳汨罗江,你说屈原傻不傻,是不是缺心眼?

屈原的《楚辞》里有一篇诗歌叫《渔父》,著名作家茅盾和郭沫若研究认为,这首诗歌不是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写的,被收录进了屈原的《楚辞》里面,《渔父》叙述的是:屈原被楚怀王流放到江南后,有一天在江边散步,面目憔悴,无精打采的,但他一边走一边嘴里还哼唱着,有个叫渔父的人见了他就问道:“你不就是三闾大夫屈原先生吗?啥事让你变成了这个样子?”

屈原回道:“世道混浊,只有我清白,世人昏昏,只有我独醒,所以我被流放变成了这个样子。”

渔父说:“一个真正的圣人心眼不应该太死板,你应该随时就势,随波逐流,干嘛要表现自己的高尚,自找流放的苦头?”

屈原还欲辩驳,渔父却莞尔一笑,划桨而去,临走嘴里唱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渔父心说,屈原这个人不但缺心眼,还固执得很,这样的人早晚会吃大亏的,哼!你看看我,整天穿梭游荡在江面之上,无忧无虑地多美呀!

有人说渔父才是真正的世间高人,甚至比写《桃花源记》的陶渊明还技高一筹。按渔父劝屈原的话可以看出,渔父才是个大智若愚的人,渔父不是不爱国,而是渔父早己把天下的形势看得明明白白,像楚怀王这些家伙们,不是昏庸无道,就是个个狼子野心,为他们卖命,只是满足了他们的私欲,天下的老百姓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所以,值不得为他们忧思成疾,更值不得为他们跳江而死,但屈原就是一根筋,至死也没弄明白渔父的警告。

屈原,这个端午节不得不谈的历史人物,不管历史上确有其人,还是虚构人物,不管他死心眼也好,他的死在当时有没有社会价值也好,但屈原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以文化人和伟大的爱国者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屈原精神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楷模,学习屈原,学习楚辞,弘扬民族的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向前发展,至于屈原孰真孰假那些事,没有再继续研究和探讨的必要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