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屈原的世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屈原写的诗离骚怎么读 走近屈原的世界

走近屈原的世界

2024-07-05 18: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他写这个实际是表达自己的身份,自己对自己的寻根,自己通过寻根所要承担的义务。清代张德纯写了一本《离骚节解》。他说“首”,就是诗的一开首;“首溯”,往上追溯,“与楚同源”,楚国就是高阳氏的后代。实际屈原和楚国国王同宗同姓。“首溯与楚同源,便有不能‘传舍其国,行路其君’之意。”什么叫传舍其国?传舍就是旅馆,不能拿自己祖国当旅馆,一点儿爱自己祖国的意思都没有。什么叫行路其君?拿自己的国君当行路之人,跟他没有任何感情上、利益上的关系。一个社会虽然有种种矛盾,但它终究是一个共同体,人们共同生活在这里。尤其在古代这种有很强的宗族意识的国家,国君就是同族的人,跟他是有感情的。所以不能行路其君,把自己国君当路人。屈原为什么以身殉国?就是因为他爱国。国家代表就是国君。他爱国君,但国君听受小人、党人的谗言,不理解他。他最后只能自杀以明志,跳汨罗江。今天吃粽子纪念屈原,有一些现实意义。现在所谓的裸官,就是传舍其国。贪官毁国家的利益,中饱私囊,就是行路其君。这个君就是现在国家的主体——人民。这些人连古人都不如,是不读书之过。

第二段说: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tài)。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纷”就是盛、多。这是楚国的语言习惯。“吾既有此纷内美兮”,我有很繁盛的内在美质。“又重之以修能(通‘态’)”,现在很多人念成“修能(néng)”,“能(néng)”跟“佩”根本不押韵,从字意上来说也不对。“重”就是再加上一层,“修”也是美,“能(tài)”是姿态的态。繁写的“態(tài)”,上边一个“能”,底下一个“心”。现在简写,上边改成太阳的“太”,底下一个“心”。“能(tài)”,音到i上,下边“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也是到i上,是这么押韵的。内美和修态(tài),两个正好符合。屈原说他自己有很多的内美,外在的形象气质,举手投足都特别棒。

气质就是“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扈”就是穿着,穿着“江离”,江离是一种香草,也叫蘼芜。汉代《乐府诗》有“上山采蘼芜”。“辟芷”,“辟”通“僻”,在幽僻的地方长的香芷,也是一种香草。他身上披覆着这些东西,“纫秋兰以为佩”。“纫”就是连接。现在有个词叫缝纫,就是把两片布连起来。“秋兰”也叫泽兰,秋天开花的一种香草。连缀上秋兰“以为佩”。现在的佩一般都是一件,一个项链,顶多项链上挂一个坠儿。古代的佩,上面可以拴到腰里,有一个大的板,下边几串珠子,再下边有横梁,再下边有珠子、玉、佩饰,叮里当啷的。古代女人走路,讲究步伐,不能像现在大步流星,稀里哗啦乱响。因为她带着这些佩,所以走路要有一定的姿态,这种姿态让这些佩走起来“叮当叮当”,特别和谐。屈原就说,我身上都有这些。屈原不是真的满身挂的都是草,这是一种象征,象征他美好的内心和美好的追求。我曾经看过一个美术杂志,画了一个屈原,身上除了花就是草,一直到腿这儿都当啷着,理解狭隘了。从屈原开始,中国文学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意象表现,就叫“香草美人”。凡是讲香草,就是讲美好的品质。凡是讲美人,就是讲美好的人,不见得这人真的长得特别漂亮。少数民族还有很多佩。

这时屈原说:

汩(yù)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mǔ)。

“莽”念mǔ,和“与”是押韵的。“汩(yù)”,很快的样子,水流迅急叫汩。“汩余若将不及兮”,水流得特别快,比喻时间过得特别快。“若将不及”,我好像好多事都来不及做,岁月就流失了,有日月如梭之感。“恐年岁之不吾与”,恐怕年岁不会等待我。“与”就是给我。不给我年岁,不给我时间。直译是恐怕这个年岁不等待我,“不吾与”就是不等待我,我们现在叫紧迫感。

他有一种紧迫感,于是抓紧时间修养自己,“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朝”,早晨。“搴”,举,拔起来,采。“阰”就是小山,楚国的语言。我早上采小山上的木兰。木兰也是一种香木,皮似桂,状如楠树,高数仞,去皮不死。木兰的皮像桂树一样,形状像楠木一样。“高数仞”,好几丈,八尺为仞。实际上,不是说他真的去采木兰,真的去折枝,而是说他在进行修养,自我修炼。

“夕揽洲之宿莽”,晚上我到河里的小洲上。“揽”也是采。“宿莽”,是一种香草,冬生不死。这些都是他进行美好修为的象征。朝和夕是互文,不是说早晨他只去搴木兰,而是说早晚都去揽宿莽。

下边说: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日”和“月”,我们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忽”就是很快。现在有个词叫忽然,忽然就是很快的样子,猛地一下。日月飞快地流逝。“不淹”,一点儿不停留。“淹”就是停留。日月天天在运行,根本都不停。

“春与秋其代序”。春天过去了,秋天来了,秋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代序”就是代谢,互相交替。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不抓紧时间做一些事业,修炼自己,时间很快就过完了。

“惟草木之零落兮”。“惟”不是发语词,是考虑到,想到。“惟”,是竖心儿。古代“思惟”的“惟”,都用竖心旁,现在都用绞丝。过去是有分工的,有的时候也通用,但是有竖心的是用心来思维,古代人民认为用心来思维。现在是大脑皮层。心之官则思,竖心的“惟”,就是思考、思的意思。口字边的“唯”就是答应。“维”,是绳子。纲维,纲是纲举目张的纲,也是绞丝。古人认为,地是一块飘着的物体,用四维、四根大绳子拴在地底下。《淮南子》说“天柱折”,天拿柱子支着,“地维绝”,地拴定的大绳子断了。“惟草木之零落兮”,想到草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凋零。

“恐美人之迟暮”,想到了人。关于“美人”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大家都采取的说法,指楚怀王。楚怀王是一个很强势的君主,后来由于苏秦的欺骗,入武关以后跟秦谈判,最后被扣留,然后跑到关口,但是秦法特别严,不开关,最后又被抓回去,死在秦国。历史上不能把对方的国君扣在你国家,死在这儿,这在国际上太不道义。有句话叫“楚虽三户”,楚最后只有三户了,“亡秦必楚”,刘邦、项羽都是楚人,有族群的仇恨。楚怀王实际是一个有大作为、想大作为的人,屈原对他寄予希望,所以这些话都跟他说。秦襄王既无大志也无魄力,还糊涂,不孝顺。“恐美人之迟暮”,我就怕国君不抓紧时间做事,最后老了就做不成事儿。因为当时秦和楚正在进行割据战争。另一种说法是“美人”指屈原自己。

他招呼楚怀王,说: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有的本子在这儿有“也”)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不”——何不。你何不现在“扶壮”,趁着你壮年而“弃秽”,抛掉你那些不好的做法。

“何不改乎此度”。你为什么不改变你现在做法呢?屈原就是嫌楚怀王太信任他周围的这些小人、佞人、党人。过去的“党”,叫君子不党,一结党就有问题。现在的“党”,民主党、共和党,和这个不是一个意思。过去“党人”绝对是贬义词。

“乘骐骥以驰骋兮”。现在我请你乘上快马——“骐骥”,千里马——奔驰在正确的康庄大道上,政治大路上。

“来”,是个呼告词,“来吾道夫先路”,我给你在前面领路。这是对国君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殷切的期待,希望他把楚国治理好,带领楚国走向强盛。

以上这几个小节叫自修美德,导王正路,要引导楚王走向正路。

他说: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chǎi)!

这个字念chǎi,现在没这词,没这字,没这音。chai有:chái——柴鸡蛋,没有“chǎi”。“三后”有不同的说法,采取主流说法。“昔”——过去。“后”就是君王。皇后的“后”一定是简写的“后”。如果写繁体字,也不能写“後”,双立人是走道的标志。这个“后”是皇天后土。过去三个君王特别纯粹。“纯”,绞丝旁,是丝,丝织物没有杂质,叫纯。“粹”,米字边,米没有杂质,叫粹。把纯的丝和粹的米联合起来,叫纯粹,就是没有杂质,特别纯正。“昔三后之纯粹”,“三后”一般指大禹(治水)、商汤(统一天下)、周文王,都是特别纯正的人。

“固众芳之所在”,好多花围绕在他们中间。“芳”,指人才、贤才。因为国君、君王纯正,所以身边的人才也都是好的,都是贤才。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不光这些花,还夹杂着“申椒”。“申椒”就是现在花椒一类的植物,有浓烈的香气,比花椒大。古代人祭祀的时候,用有浓烈香味的东西才能让天上的神、祖先感受到。有浓烈香味的植物总被古人所推崇。“菌桂”——桂树,也是香的。

“岂惟纫夫蕙茝”,岂止是连缀一些蕙茝。“茝”就是芷,就是香芷。“蕙”就是蕙草,也是香草。这些花、申椒、菌桂、蕙茝都聚居在三王的身边。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还有像尧、舜这些人,都是“耿介”。“耿”是光明的意思,光明正大。“介”也是正直、坚定。尧、舜也是这样的,像三王一样,是光明的,是正直的,是坚定的。

“既遵道而得路”。“遵”,顺着。现在有个词叫遵循,按照。过去,“遵”其实就是顺着某一个道路走。“遵道”,他已经沿着正确的道路走,而且“得路”,路走对了,方向对了。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为什么像夏桀、商纣这些人“猖披”。“猖披”,本质的意思是放纵不检,特别放纵自己,根本不约束自己。“猖披”是一个形容词,古代人穿衣服,不系腰带。古代宽袍大袖,没有扣子。一掩以后得系上带子,人才整齐。有的人很随便,不系带子,大襟就耷拉着,叫猖披。这其实是跟国君说的,你要学习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学他们走正路,不要像夏桀、商纣这样,放纵自己,不检束自己,最后遇到障碍。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