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卒课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6级建筑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业展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居住区域规划案例图表 建卒课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6级建筑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业展示

建卒课堂|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6级建筑学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作业展示

2024-07-13 1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场地调研部分成果 ▼

选自王世达、韩奕晨同学图纸

- 作业展示 -

-01-

陈秋雨、张露瑶 |《苑中院》

指导老师:于群力

整个社区以绿化为主题,随意的草坡设计保留场地的自然化,架空层给社区增加更多人与自然的接触空间。在架空屋檐下与草坡之间人们发生各种行为的共享交流。起伏连续的草坡提供给人们更自由的行走和更多的活动功能。

社区住宅楼层以两层为一个单位,挖空的单元留出空白,实现户型的转变与体量的间断,同时设置公共的共享空间,形成空中花园。绿化为主的“苑”包围着院落造型的住宅,即为“苑中院”。

▼ 苑中院 ▼

架空于草坡之上的组团式院落社区规划设计

-02-

张涵琪、康善之 |《共筑、同栖》

指导老师:左力

将非标准化和标准化结合起来创造一个社区,是我们在这个方案中尝试进行的探索。

课程的主题是共享,我们对一些街道做了简单的探究之后发现,良性的社区共享活动,源自关系紧密的社群以及可掌控的微空间。然而,过去几十年中,工业化住宅产品冲击着城市的多义性和复杂性,老街区中宜人的空间及其承载的丰富多元的活动被“规划得当”的住宅小区取代。

在这个场地中,我们尝试了一种稍有不同的设计思路,即创造一个基础和模板,包括一套框架系统(类似SAR住宅的骨架)和一系列吊装模块(插件),解决基本的功能和效率问题,在此基础上,由居民自行拼装社区的空间。盘旋的坡道打破楼层的界限,让一个居住单元成为一条完整的“街道”,楼栋的空间因居民的组成和需求而异,使它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不断被改进和更新的社区。最终,我们希望居民们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个适宜的平衡点。

▼ 共筑、同栖 ▼

居民自行拼装的自更新社区

-03-

李飞扬、杨涛 |《上城漫步》

指导老师:孙天明

设计立意于将城市花园与高层住宅融为一体,将共享空间与邻里关系相互渗透,打破封闭疏离的现代都市的居住状况,带来开放舒适的居住体验。

应用调光玻璃的可调式外遮阳构造来实现住宅的可调节私密性以及较为舒适的热环境与通风条件,丰富立面效果;在屋顶和共享平台处应用种植屋面,改善微气候环境的同时也给住户带来绿色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景观视野;各层皆设计有层层相连,盘旋上升的垂直交通与休憩空间,给住户带来楼宇间漫步的生活乐趣。

▼ 上城漫步 ▼

花园漫步、盘旋上升的住宅

-04-

李帅、李佳骏 |《绿野山踪》

指导老师:孙天明

此方案是针对年轻的创业青年,大学刚毕业工作的毕业生以及SOHO办公人群的居住综合体设计,设计希望通多将自然环境因素的引入,满足年轻人对新颖,美观,简约,经济的居住环境的需求,增加更多室外活动空间,同时在一个综合体内解决办公,居住,休闲,购物,餐饮等一系列生活活动。

方案通过形体的错动,形成山与河谷的空间意向,加上一条横穿场地的河流,带给人身处山谷的感觉,同时高层住宅形成多处户外花园,希望能够给居住在此的人群以美好的自然感。

▼ 绿野山踪 ▼

身处山谷、置身户外的办公生活空间

-05-

罗屹周 、李云帆 |《拾级而上》

指导老师:黄海静

随着城市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于共享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尤其是充满创新与活力的大学城区域,交流与碰撞是年轻创业者生活的主题,其空间需求是本次方案所考虑的重点。

本方案以围合庭院的方式进行场地划分,主要庭院有居住庭院,艺术市场和商业区域,各个区域交相融合,相辅相成。居住区部分充分考虑各种人群的需求,通过分区布置和利用各层屋顶空间的形式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内部户型布置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创业青年的合作关系。

拾级而上不仅是对方案形体的表述,也是对创业青年未来的美好愿景。

▼ 拾级而上 ▼

围合庭院间的相互融合

-06-

牛敬尧 |《山壑未芜》

指导老师:王立

住宅应该亲近自然,与自然的天空、森林、江河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从而和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的整体。应该消除现代居住区过于工业化、机械化的水泥森林感,多融入一些自然要素,让居住者在家门内也可以亲近自然,看到树,看到光,听得到鸟鸣和雨声。

家山何在? 雪后园林,水边楼阁。我希望的建筑的使用者可以回家时感觉到虽在都市樊笼内,但是家园山壑未芜,山清水秀,风清月明,如在园林中栖居。

▼ 山壑未芜 ▼

都市中的园林居所

-07-

任义、刘雨璇 | 《寓教于院》

指导老师:田琦

方案是主要为年轻夫妇居住的开放式的社区,采用院落式的规划模式,围合成三个属性不同的院落。住宅楼都为多层,每层都具备面积相当的公共共享区域, 为住户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可能性,一层为商业区域,因规模限制无法和邻近的龙湖天街竞争,所以我们缩小了消费群体的范围,将人群定位在社区儿童。有沿街店铺、培训教室、儿童娱乐场、社区书店、咖啡吧等等, 为社区提供有偿服务。

屋顶平台被利用起来作为孩子玩耍的主要场地。附近高校创业者也可以作为社区工作者融入社区,作走向更广大平台的踏板。父母也会以孩子为纽带形成更好的邻里关系。

▼ 寓教于院 ▼

邻里、社区的纽带关系

-08-

王世达、韩奕晨 |《串联社区》

指导老师:曾引

住宅是人们生活的空间,也是拼构城市的碎片。基于调研,我们发现场地周围有丰富文教资源,且周边小户型品质不高,因此本设计希望对新的居住模式进行研究。通过整合周边资源,让大学生文化和周边居民生活相结合,通过两条“空间链”串联起大学生和居民原本分离的生活状态,创造互利互惠、共生共融的生活模式。

▼ 串联社区 ▼

两条空间链串联下的社区生活

-09-

张湘苹、黄瑞克 |《NNPossibilities》

指导老师:于群力

未来的住宅形态,尤其是针对多样化的青年人群的住宅形态,不应当拘泥于今天所看到的千篇一律的样子。于是,我们探索这样一种模式:以功能单元为预制模块,联系“互联网+”时代下的线上平台,由用户们进行自主的选择与组合,随后将模块从工厂运输到住区,经标准化的滑轨与节点在已经建成的框架中组合成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的住宅。

由于这种方式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住户在居住的过程中也可更换或更新某一模块,甚至在迁出后携模块一同转移到另一地的住区标准化的框架之中。这样,一个青年住区不仅在空间上具有多种可能性,也具备了时间线上的可能性。

▼ NNPossibilities▼

功能单元为预制模块的多种可能性住宅

-10-

水浩东、杨涵 |《山城共享故事》

指导老师:田琦

我们的课题导向在于居住的可能性,这个方案的可能性在于社区成为一个发生故事的场所,在设计上,因此时此地的就地性保留了传统重庆的某些建筑元素,商业部分更多地融入地形,消解了传统商业争抢目光,强势入眼的形象,上下的错层关系,更为体验式商业提供了活动场地,为不同的的故事发生提供了场所,大学生创客与社区内的不同人群则是其中的导演与参与者,丰富的场地处理则成为人们交流的媒介,意图形成全民参与的热闹场面。

▼ 山城共享故事 ▼

社区成为一个故事发生的场所

由于篇幅原因,小编未将所有方案进行展示,望谅解,欢迎大家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小编进行相关讨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