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再思奥斯特洛夫斯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后再思奥斯特洛夫斯基

译后再思奥斯特洛夫斯基

2024-01-16 15: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拙译《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出版后,我产生了写些什么的强烈冲动。我查找摘录,反复思考,似有些新的体悟。     

    信仰、意志、生死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惊人的钢铁意志和个性鲜明的生死观,这已众所周知。

    1927年1月7日,他给女护士达维多娃去信,明确表明:“在我的心目中,党几乎等于一切。”(第44封——指共收636封信函的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内的第44封。下同。)“党的忠实助手——列宁共青团,培育了我。只要我的心脏尚在搏动,直到它的最后一跳之前,我的全部生命将献给我们社会主义祖国青年一代的布尔什维克教育事业。”(第453封)

    1935年9月中旬,他对乌克兰中央执委会主席彼得罗夫斯基说:

    我已收到您的一封美好的信……我确实感觉到您的抚爱的手在我胸前。我得到了一个人所能得到的最大幸福。纵然巨大的肉体痛苦一刻也没放过我,但我依旧一觉醒来便高高兴兴,充满幸福感,热情洋溢地工作一整天,然后疲惫地、安恬地入睡。那使我双目视而不见的黑暗,我并不在乎。在我的周围,生活以太阳般灿烂的光芒辉映着。(第444封) 

    寥寥数例,已足见奥斯特洛夫斯基信仰之毫不动摇、意志之坚不可摧。不过,他的高境界,决非一蹴而就。他也曾显得稚气、笨拙。1922至1924年,即未满20岁之时,他写信给别莲富斯倾吐衷曲:

    我们睽隔已久,而且或许将永难重逢。相遇、相识,是那么糊里糊涂的;确切些说,因为糊里糊涂,彼此才并不相知……冥冥之中有什么东西,让我们糊里糊涂地靠近,随即又远离,只留下回忆。我记得那火车站,记得您如何离去,记得平生头一次的苦涩心情。您的身影远去,眼前一片空茫……还记得一些什么,但相当模糊,相当浅淡。我记得您的头发黑黑的……若不是来了个您,我大概永远不会体悟到一种感觉,那么隐隐约约,那么朦朦胧胧,只在脑海中留下您在车站上离去的身影,还有在您临行前的短促时刻,姑娘仅有一次的爱抚。遗憾的是仅有一次。(第4封)

    从这些信函片断中,我们看到了激情、率直、朝气,也发现了天真、单纯、稚气。于是,我们的目光由仰视改为平视。

    至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死观,显然和独特的个人经历,艰辛的文学创作,关联十分密切。我们知道,在他短促而光辉的生命旅程中,几乎有1/3的时间是与严重伤残相伴的:瘫痪9载,失明8年,同时,轮番向他猛攻的有肺结核、肾结石、胸膜炎、胃炎、尿毒症、支气管炎、大量骨刺和神经衰弱症等。医生多次发出病危通知。他自己这样说:“健康状况,确实无可奈何地在变坏……不久前左臂和左肩丧失了活动能力……关节火烧火燎地疼啊疼啊,然后便僵化了……有时我不得不紧紧地咬着牙,以免像狼似的拉长声音狂叫。”(第40封)着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他给全力支持他写书的《青年近卫军》杂志主编卡拉瓦耶娃去信说:“我要把13年来党赋予我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写好作品……我的生命活动没有停息。”(第178封)在去世前约1年零4个月的时候,他再次阐述了对幸福和生命的理解:“由于我的不懈努力,生活把幸福还给了我。这种幸福是无边的、美好的,令人惊异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死观,也就是他的生命观、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他结合自身的状况,讲述得如此实在、积极、昂扬。他的豪言壮语,非但不空洞,反而如钢似铁,难怪半个多世纪来,几代读者把他的名言当作座右铭,受益终生。

    票子、房子、车子

    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于一个多子女的贫困家庭。作为少年战士,他负伤致残,到地方工作,又处处带头,致使伤病日益严重,直至离职,辗转治病。当时领取的抚恤金较少:

    伙食和冬季取暖费,以及种种零星开支,需要45卢布,其中没有任何文化方面的需要(书籍报刊之类)。这是无产者的最低生活水准……我挨过最近一年的日子,全是靠着变卖仅剩的东西,即大衣、衬衫、裤子、皮鞋、藏书……(第70封)

    朋友们准备“集体行动,向政府或党中央提出申请”,增加他的抚恤金,可他写信告诉朋友,“我以最坚决的态度反对这样做”。(第214封)1934年8月住在索契的他告诉朋友:“索契的物价高得让人承受不了。‘集体农庄’(指他全家)的开支,6月份达到1200卢布……这还是在我食欲不振、几乎整月没吃什么的情况下的开支。”(第278封)此时,他每月的抚恤金是120卢布。后来,收入渐高,他很知足, 他对卡拉瓦耶娃表白:“凡是大家得到的定量供应的东西,我的家属也都分配到一份。至于提出获得领导干部所享受的优惠供应,我是没有权利的。我不奢望,也不追逐,因为现今我的收入已比党的区委书记多一倍。”1934年7月,他给诺维科娃(挚友诺维科夫的妻子)去信:

    我按你们给的住址汇去300卢布……请您,亲爱的塔玛拉(即诺维科娃),盯住彼得(即诺维科夫),别让他以任何借口把这些钱退回给我。我汇出的钱仅仅是应当还给彼得的一小部分。至于我欠下的、非物质的情分,这里就不说了……在最艰难的岁月里,我健康崩溃,落下终生残疾,丢失工作,离开斗争,靠着每月33卢布,和妈妈一起度日。当时,彼得鲁什(即诺维科夫)不止一次把自己所剩不多的钱寄给我。(第279封)

    对于金钱的看法,他有个渐变的过程。书信中并无高谈阔论,而从一些做法上可以看出由粗砺到缜密、由偏激到周全的痕迹。

    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了写好第二本书——《暴风雨所诞生的》,需要接触一些事件的目击者、知情人,需要寻觅相关的参考资料,这在莫斯科要方便得多。因此,他热切地希望在首都分到房子。但是,那个时期莫斯科的住房十分困难。

    他曾问卡拉瓦耶娃:“对于就我而言是那么重大的住房问题,你是否觉得有希望解决。”(第175封) 1934年5月,他又写信说:“ 基尔松同志,不久前还有绥拉菲莫维奇和扎尔卡同志,允诺在这方面出力协助。”(第261封)

    可是由于久久地没有消息,没有结果,同年7月,他以近乎绝望的心情表示:

    我再次带着可能令人厌烦的固执劲儿告诉你,我必须返回莫斯科……哪怕住地下室,只要能和你们会面、交流、沟通,并随时修正错误就好……如果没有希望,那我只好走极端,写信给斯大林。 (第285封)

    与此同时,悲喜剧有一条副线蜿蜒伸展,由暗而明,而清晰,而亮丽,给他温暖,令他感奋,使他毫不气馁,能“把这档子事儿全狠狠地抛到九霄云外,保持宁静,一页一页地写……”(第360封)这条副线便是乌克兰地方政府对他十分关注,把他在索契的居所由9平方米增至18平方米,直至后来赠予他一幢别墅。当然,这和他于1935年10月荣获列宁勋章有关。无论居住于莫斯科或索契,他始终怀着感恩之心,拼命地工作,直至生命的尽头。

    仿佛锦上添花,他还曾获赠一辆小轿车。这可称得上奢侈品。一次,他让车子去火车站接从索契来的母亲。不过,母亲宁肯走走看看,没上车。至于他本人是否坐过,或派过什么用场,尚不得而知。只晓得在他死后,二战爆发,他的亲属便立即把车子捐献了出去。

    纯真青年、生命英雄

    奥斯特洛夫斯基常年累月卧床,但他竭尽全力,和外界保持联系。除了交谈、通信、听收音机,还“爱管闲事”。

    1935年11月,他致信索契市工会理事会:

    你们停止支付养老金给老妇人坎采里玛赫尔……理由是她所提供的有关昔日职务的证明文件不足。坎采里玛赫尔有一个卧床9年,而且双目失明的女儿,需要她的照料……你们拒付养老金,便使她和患病的女儿陷入了走投无路敌的境地……1930年我和一些同志曾为老教师坎采里玛赫尔向教育人民委员会申请一份养老金……我们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与她的职务相关的证明文件……她领取到了养老金。但是数月前,你们停止向她发放……原来,证明文件被社保银行丢失了。坎采里玛赫尔无法重新得到这样的证明文件——一些老单位里已经没什么人认识她了。数月来,母女俩孤苦无依。同志们……继续向坎采里玛赫尔支付一份养老金吧。即便是朴素的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感情,也不允许我们像那些至今态度冷漠的人似的,如此对待这对母女。(第472封)

    他以这般热切和急迫的口气为弱者提出要求,可见内心充满着正义。

    早在1928年11月26日,这个“动弹不得、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做过一件简直令人不敢相信的事情。他自己也“情感冲动,亢奋不已”,当天便写信告诉好友日吉廖娃:

    就在几分钟之前,有个使用同一走廊的邻居,共产党员(红旗勋章获得者),殴打自己的妻子——女工卓雅。她为了躲开拳头,逃进了我的屋子。她把这里当作躲开凶狠丈夫的惟一避难所。丈夫也立刻追赶到这儿 ,但我请他退出去。没错儿,我还补充一句,如果他在这里打人,那么我的“勃朗宁”枪会向他连续射击……这正是我以前的信件内提及的、在此居住的党员中的一个……他们的思想实质,通过一贯殴打妻子——无自卫能力的女工——这样的事实,你便看得清清楚楚了……殴打妻子的状况,我写信反映到妇女部和监察委员会,但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这倒也不奇怪。还是这个打老婆的坏党员(他管着一个赌场),手里拿着勋章,把醉醺醺的索契地区委员会的特派员送出赌场……(第82封)

    看来,当时的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党内的腐败分子很猖狂。奥斯特洛夫斯基目光敏锐,不惧权势和报复。尤其是突然之间,弱者和强者相继出现在他面前时,这个独自在家、瘫痪在床,只有一只手稍能动弹的年轻人,毫不犹豫,抽出手枪,正气凛然地斥责。此情此景,如同电影画面,在我这个译者的脑海中定格了。我想不少读者也会肃然起敬。

    曾有位年轻的女读者哈尔倩科提出抗议,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不该“如此狠心地摧残主人公之一的保尔?柯察金”。奥斯特洛夫斯基回函表示:

    您的抗议呼声我是理解的……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青年理应这样表示……如果我按照愿望写,也就是凭着想象来创造保尔?柯察金,那么我会把他塑造成一个既健康又英勇的人物。然而我深感烦恼,因为保尔?柯察金是按造真人塑造的,而且我正在他的房间里写这封信。此时,我在他家做客。保尔?柯察金是我的伙伴和战友。正因为如此,我才能这样贴切地写他……这个小伙子被钉在床上已有6年。他目前在写新的长篇小说……这个长篇的主人公都是些年轻、俊美、朝气蓬勃的人。(第350封)

    这份诙谐,源自一个既瘫痪又失明的青年作家的内心,怎不令人动容。   

    奥斯特洛夫斯基与保尔·柯察金

    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保尔·柯察金的原型。《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恰似一部异乎寻常的自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许多人物与情节,思绪与名言,都能在《书信集》内找到根源、线索或痕迹。看了书信,重读长篇小说,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生活的真实如何凭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转化为艺术的真实。著名作家巴别尔生活遭际、创作方法与奥斯特洛夫斯基迥异,并自称“属于那种特别苛刻的读者”,但他毫不吝惜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赞美:“这本书里刻画了坚强、热情、完善的人,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理直气壮地讲出口。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就叫典范。” 

    耐人寻味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无疑是无神论者,但有位东正教徒观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居然这样表示:“他是耶稣,真正的耶稣!”研究人员戏答:“实际上他比耶稣受的难还要多。他在自己的十字架上吊了9年,耶稣却只吊了一昼夜。”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73种文字,行销47国,印数已超过4000万册,然而它并非仅仅是一本畅销书,而是红色经典。同样,《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并非文学创作,却能以璞玉浑金般的本真之美吸引读者。 

    保尔和他的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基血肉相连。他们既是纯真的青年,又是生命的英雄。纯真到什么程度?他的朋友洛扎一语中的:“心灵如水晶般纯净。”他是怎样的英雄?如果说,他在国内战争和经济恢复时期的经历与表现,和同时代的千百万先进青年大同小异,那么在病残日益严重的岁月中的磨砺与拼搏,则更多地具有了他个人的一些特质。

    俄罗斯女文学史家格罗兹诺娃说他的命运是“人类的一个极为罕见的现象”;格奥尔基耶娃认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光辉文献”。世界著名电缆技术专家、爱因斯坦大金质奖章得主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梅先什尼克这样评说:“奥斯特洛夫斯基为全世界树立了伟大的自强与勇敢精神的榜样。”

    (本文编辑  谢宁)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