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尧舜禹和禅让制的要点 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禹如何传位于启?绝非简单的父传子,传承过程之复杂超乎你的想象

2024-05-24 1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史记》中说尧、舜、禹之间的帝位传承是禅让制,而《古本竹书纪年》则说尧、舜、禹的帝位传承是不择手段的权力斗争,不管是禅让制还是权力斗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禹传位于启的整个过程,就能明白背后的事实。

先说说禹是如何成为舜的接班人的?

尧在位时期,华夏大地发生了规模空前的大洪水,所有低洼处的土地都被大水淹没,只有海拔较高的山地和丘陵地带没有被水淹,尧帝于是让人推荐能够治水的人,四岳推荐了禹的父亲鲧来治水,尧最初认为鲧违背天命,不能用。

尧舜禹

在没有其他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尧决定同意让鲧治水,鲧不仅是禹的父亲,而且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帝的儿子,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所以鲧和禹父子两都是黄帝的正宗子孙,鲧汉水9年时间,仍然没有治好大水。

后来尧帝选择舜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并担任摄政之职,舜见鲧治水9年没有成效,于是在羽山诛杀了鲧,算起来舜是禹的杀父仇人,因为鲧无法治理好大洪水,于是被杀,这刑法是不是太过于严厉了?

《山海经 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说鲧偷窃了尧帝的息壤来治理洪水,没有经过尧帝的同意,结果被发现,于是尧帝命令祝融在羽山郊外杀死了鲧。这里所谓的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动生长的土壤,是用于农业生产的一种工具。

大禹的父亲:鲧

这样解释似乎才符合鲧被杀的原因,虽然《山海经》的解释过于神话,但并非没有根据,《尚书》、《天问》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所以这个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尧去世后,舜就成为天下共主,舜就是五帝中的最后一帝,他仍然要面对治水的难题,于是就让众人推荐可以治水的人才,四岳推荐了鲧的儿子禹来治水,从四岳的推荐来看,在尧帝面前面推荐了禹的父亲鲧,在舜帝面前推荐的禹,可见鲧与禹满足两个条件:

1、有威望。

2、有能力。

当时还是五帝时代的洪荒时期,能够被四岳推荐的人,必然有着崇高的威望,否则以当时的社会条件,没有名望的话,别人根本不会知道你是谁,鲧是黄帝的直系后代(曾孙),是颛顼帝的儿子,这个声望绝对不低。

帝尧

四岳两次都推荐鲧、禹父子,说明他父子两人是有能力的,没有能力的人被推荐上来,也是毫无作为的,更是浪费时间,尧舜二帝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从逻辑上看,鲧治水失败绝非能力问题,而是其他原因。

当四岳推荐禹治水时,舜帝同意了,但禹却推辞了,他想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这些人也具备治水的能力,同时也有威望,契是商王族的祖先,后稷是周王族的祖先,皋陶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这些人全部是黄帝后世子孙。

禹为什么要推辞?

很简单,他的父亲鲧因为治水被杀,他能不谨慎吗?禹自己也不想因为治水被杀,只能先推辞,但是舜帝不肯,坚持让他治理,禹没有办法,于是承担起治水的重任,禹用了13年时间,走遍了华夏的山川大地,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而不敢进入,经历过无数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把大水治好了。

大禹治水有功

当时整个华夏头等大事就是治水,由于禹治好了大水,所以他的威名迅速传遍天下,无人不知,舜帝晚年时间,在谈论继承人问题,曾提到了自己的儿子丹朱,是这么说的:

《史记 夏本纪》:帝曰: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毋水行舟,朋淫于家,用绝其世。予不能顺是。

这话的意思是:舜帝说:你们不要学丹朱那样桀傲骄横,只顾放浪游乐,在无水的陆地上行船,聚众在家里干淫乱之事,以致再不能继承帝位。对这种人我决不会听之任之。

舜这话的意思是说:他本来是要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丹朱的,只是因为儿子丹朱桀傲骄横、放浪游乐,所以才不能这么做。这话等于是说传承帝位的第一选择是父传子,如果儿子品德高尚的话,就能承继帝位了,可惜丹朱不争气,所以只能传给他人。

帝舜

从这一点来看,所谓的禅让制也是要打个引号的,准确地说应该是德亲兼备,所谓的德就是指道德,所谓的亲就是指血缘,有血缘关系道德又好的人就是第一继承人。

但在《竹书纪年》和《山海经》中提到舜的儿子丹朱,都是以帝来称呼的,然后还有舜囚禁尧的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如果属实,这说明舜取帝位是通过囚禁尧,以表面上的禅让,实际上的逼迫取得帝位的,而丹朱已经有称帝之实,舜是通过权力斗争取得帝位的,因为在尧的晚年,舜是执政者,是实际权力的掌控人,想要囚禁尧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尧舜禅让很可能是残酷的权力斗争

到了尧的晚年,也面临着禹的独大,禹当时担任司空,负责治水,治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都由大禹支配,而且舜还派禹率军攻伐有苗,禹打败了有苗氏,所以禹掌控权力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无论是《史记》还是《竹书纪年》都说舜是把帝位禅让给禹的。

但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是禹逼舜夺取帝位的:

《韩非子 说难》: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另外舜帝去世地点是在鸣条的苍梧山,也就是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的九嶷山,这里远离中原,已经是三苗的地盘了,这一点比较可疑,舜帝怎么会去那么南边的地方?于是有后人就猜测是禹把舜给流放了,但这个没有准确的记载,韩非子的说法是个孤例,而且离夏朝太过久远,《竹书纪年》都没说是禹逼了舜。

大禹

舜去世后,禹为舜服孝三年,然后把帝位让给了舜的儿子商均,舜一共有十个儿子,禹的做法也是模仿当年的舜,这说明传位于儿子才是正统,要不然干嘛要让呢,禹躲到了阳城,结果天下诸侯都来朝拜禹,没有朝拜商均,于是禹即帝位。

到了禹的晚年,也要选择继承人了,禹最初选择皋陶为帝位继承人,前面讲过皋陶是黄帝长子少昊的后裔,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还是尧舜二帝时期的司法长官,更是大禹治水时期的重要助手,皋陶被后世称为中国司法鼻祖,可见皋陶在当时很有影响力。

但明显皋陶的年龄很大,史书上说他活了106年,这多少有些夸张,但从尧帝起他就担任司法长官了,算得上是三朝元老,也就是说禹选择了一个年龄很大的三朝元老担任自己的继承人,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其他的意思?

皋陶

果然皋陶被选为继承人没多久,皋陶就去世了,于是禹又选择了伯益为帝位继承人,伯益也是黄帝的后裔,还是秦王族的祖先,也是大禹治水时的重要助手,也担任过执政官,禹去世后,伯益就效仿禹把帝位让给了禹的儿子启。

结果这一次,伯益的情况与当年禹的情况完全不同,天下诸侯都来朝拜启,没人朝拜伯益,于是伯益就成了光杆司令,反而是启继承了帝位。

为什么伯益与当年大禹的情况不一样呢?

1、父传子的继承方式在当时的重要性超过了禅让制。

这一点文中也多次提到过,从黄帝开始,帝位就是在血缘关系中传承,黄帝把帝位传给自己的长子少昊,少昊又传给了侄子颛顼,颛顼把帝位传给了侄子帝喾,帝喾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帝挚,帝挚把帝位传给了弟弟尧,这都是血缘亲族之间的帝位传承,哪来的禅让制呢?

伯益

就算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反而要推给尧的儿子,这么一做,不是更让人相信帝位是父子相传吗?禹也做了同样的事,包括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也是,这都说明了父子相传的权力继承是很正常并且很重要的,禅让反正是不正常的。

2、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明显声望与能力都不如自己的儿子启

伯益已经被选为继承人,并且为禹服丧三年,却不能继承帝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声望和能力不如人吗?如果伯益真有声望和能力的话,他就会像禹一样继承帝位,从这个结果来看,背面的意义就是禹选择的继承人伯益是有问题的。

至少伯益不如启,史书说的道德是一方面,帝位传承到这个时候,父子相承才是正道,权力的斗争是残酷的,或者说禹在去世之前,就把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才能让启在帝位之争不会失败,启有权力从一件事就能看出,启在继承帝位的第二年,就率军讨伐同姓的有扈氏,并打败了对方。

这说明启手中是有兵权的,没有兵权如何讨伐不服从的诸侯,如何让天下信服?从这一点来说,伯益是不如启的。

另外,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伯益在启继承帝位的第6年也去世了,这同样说明了伯益的年龄也不小了,禹两次选择的继承人都是年龄比较大的人,这是不是能说明禹是有私心的呢?一直在暗中培养自己的儿子呢?当然这只是基于逻辑的猜测。

回过头来看禹传位于启,这其中有太多的故事没有被记载,帝王之位的传承绝对不是你所看到史书上记载的那样简单,背后暗藏了太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yiguozhijun_lishi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