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非遗”艺术在5~7岁儿童美育培养中的作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少儿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如何发挥“非遗”艺术在5~7岁儿童美育培养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非遗”艺术在5~7岁儿童美育培养中的作用

2024-03-05 0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让儿童在艺术活动中了解非遗艺术,能增强幼儿对非遗艺术的理解,提升儿童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充分发挥非遗的美育作用。

关键词:非遗艺术;美育;教育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时间的洗礼,无论是其中的视觉效果、音律节拍还是所蕴含的精神内核,都能在扩大儿童知识储备的同时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

一、非遗艺术中的美育要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传统美术和技艺与儿童美育培养的联系密切,其中的要素与幼儿园艺术活动以及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配度较高。以传统美术类别中的木板年画为例:

作为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形式,木版年画具有独特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从造型上看,木板年画具有民间传统意象造型,追求形象上的夸张和变形,线条优美,构图饱满。从色彩上看,木板年画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观念。颜色以红,黄,蓝三原色为基础,辅以黑色、白色、金色,交替使用。其中的色彩常常以“组”的形式出现,例如红色与绿色,蓝色与桔黄(金),橙色与紫色,黑色与白色1,几种色彩搭配形成强烈的冷暖、纯度、明度对比。

二、非遗艺术的美育特点

非遗艺术凝聚了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智慧、审美观念、精神情结。这也奠定了若是将非遗艺术融入美育培养,除了将非遗艺术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技艺传授给儿童以外,还要让儿童体会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核与跨越时代的人民品质。

三、5~7岁儿童美育培养的特点

(一)5~6岁儿童美育培养的特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岁幼儿能在艺术欣赏时常常用表情、动作、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愿意和别人分享、交流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和美感体验。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与中、小班的幼儿相比,大班的幼儿能在艺术表达上的主动性增强,表达方式增加。

因此,对5~6岁幼儿进行美育培养时,应更加注重真实性和鼓励性。真实性是指要让幼儿亲眼去看、亲手去做。鼓励性是指,在进行鉴赏活动时,要鼓励幼儿多说、敢说,将自己的艺术感受表达出来。

(二)6~7岁儿童美育培养的特点

儿童阶段是人的情感逐渐形成、发展的阶段。观看不同的画面形象、倾听不同的文化故事都能给幼儿带来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为儿童进行非遗艺术讲解时,要适当加入非遗艺术的历史介绍,与儿童一起体会非遗艺术背后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

四、实施非遗与美育培养融合中的问题

在幼儿园活动以及小学艺术类课程中渗透较少。绝大多数幼儿园、小学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非遗艺术的重要性以及儿童学习、继承非遗艺术的必要性。

(一)与非遗艺术相关的材料、工具无法普及

幼儿园艺术活动、小学美术课程,多以绘画和手工为主。但大多数幼儿园及小学,绘画使用的材料多以图画纸、彩笔为主。手工制作多以剪纸、软陶等材料为主。许多老师以材料不容易获取、学校无法提供可以支撑活动或课堂教学的环境为由,将许多可以与非遗艺术相结合的活动、课程变成了赏析课,甚至不纳入教学活动计划。

(二)缺少专业教师指导

在幼儿园以及小学任职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专业学生,教师没有接受过非遗艺术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或技能培训。因此,将非遗艺术与幼儿园艺术领域活动及小学美术课程相融合有一定的难度。

五、发挥非遗美育功能对5~7岁儿童的重要意义

儿童美育应该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培养形成健全的、协调的审美心理结构,通过促进儿童的审美发展来促进儿童丰富完整的個性。2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非遗艺术凝结着民族的文化特质与精神内核,是重要的审美教育资源。例如在传统剪纸和年画中,莲花的元素经常出现,“莲花”常常代表了高尚与纯洁,同时,莲花还有多子的寓意,体现了民间百姓对多子多福、祈求生命延续的向往。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代表了国家的生生不息,是一个国家、民族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崇尚3与对国家强大生命力的向往。

六、发挥非遗美育功能的策略

组建专业培训团队,对教师进行培训。非遗艺术难以进入校园,其中一个问题便是教师缺乏组建活动或课程的专业知识。应邀请非遗艺术传承人或相关专业学者、团队对教师队伍进行培训,提高教师团队对将非遗元素与活动教学相融合的意识。

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注意非遗艺术的资源分配。许多非遗艺术展示需要有专业的设备材料辅助,幼儿园、小学应积极与非遗艺术传承工作室、当地博物馆保持紧密联系。邀请非遗艺术走入校园,或是带领儿童走出校园,重视儿童的亲身体验。

将非遗艺术与艺术活动、美术课程相结合,有助于儿童对非遗艺术产生兴趣,与非遗艺术所蕴含的精神与情怀产生共鸣。进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儿童而言,有助于提升其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对儿童的情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充分挖掘非遗艺术对美育培养有意义的部分,发挥非遗艺术对儿童美育培养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向思楼.民间木版年画的造型美与色彩美【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42-47.

[2]张青苗.儿童美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09).

[3]齐勇,李谦,苏道玉.当代文化视野下“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J】.艺术家,2012(04):222-224.

作者简介:华丽(1980~),性别:女,籍贯:沈阳,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职称:讲师,职务: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赵芳仪(2002~),性别:女,籍贯:河北,学历:本科,单位:沈阳师范大学,职务:学生,专业:学前教育.

(注:本文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遗童寻美”——基于经典故事融合非遗元素的儿童美育培育中心》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20221016618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