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鱼:靠叫声互相识别,却被人类用噪声团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黄鱼的英文名字叫什么呢怎么写 黄花鱼:靠叫声互相识别,却被人类用噪声团灭

黄花鱼:靠叫声互相识别,却被人类用噪声团灭

2024-07-10 06: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琐碎金鳞软玉膏,冰缸满载入关舫。”这是清代诗人王莳蕙在《黄花鱼》一诗中对浙江省沿海一带渔民捕捞大黄鱼时的真实写照。作为中国四大海产之一的大黄鱼(其它三个是小黄鱼、带鱼和乌贼),曾有着无比辉煌的捕捞产量记录和加工产业,如今却落入野生种群一鱼难求的尴尬境地了。

浙江舟山渔民在养殖基地起捕大黄鱼。图片:沈磊/舟山晚报(2011)

为何会落入此般境地,还需要从大黄鱼的生活习性谈起。

作为暖温性近海中下层集群洄游鱼类,大黄鱼栖息于水深约10-100m的水层,以各种小型鱼类、虾类、蟹类、糠虾类为食。大黄鱼有明显的越冬、生殖、索饵洄游:春季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或者河口进行生殖洄游,此为春宗;产完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进行索饵育肥;秋季肥美的大黄鱼会再进行一次交配产卵,此为秋宗;等到秋末时便会游回水深100m左右的越冬场进行越冬,大黄鱼的种群越往南,越冬的现象就越不明显。 

阿拉伯数字(1—14)表示大黄鱼产的产卵场,罗马数字(Ⅰ—Ⅲ)表示大黄鱼的三个种群,种群大小也从Ⅰ—Ⅲ逐渐递减。图片:张其永/渔业信息与战略(2011) 

大黄鱼在各大分布海区一年四季都能见到,而渔汛则是在每年春秋两宗的生殖季节才能形成。渔汛时期,渔民们会根据经验驾船到大黄鱼产卵的海域,然后将一根竹竿插到海里去听大黄鱼的叫声,或者把耳朵贴在船板上,判断鱼群的密度和位置。在确定大黄鱼的位置之后,两艘船就会利用双船底拖网将大黄鱼围捕起来,一网基本能捞起一整个鱼群。 

这是叶文清老师1978年在东海渔场拍摄到捕捞大黄鱼的场景,你可想过一网能捞起200吨的大黄鱼。图片:zsxq.zjol.com.cn

最赶尽杀绝的捕捞方式还是灭子绝孙的敲罟[gǔ]作业,这是广东潮汕地区发明的,始于明朝嘉靖年间。主要针对大黄鱼,因此当时也把大黄鱼叫作敲罟鱼。大黄鱼和其他石首鱼科的鱼类一样,在头骨腹面连着的两个翼耳骨中各有一个耳石,耳石与海中的噪声共鸣,大脑会发生强烈的脑震荡。渔民敲打绑在船帮上的竹杠,通过水下声波将大黄鱼震昏,再把昏死的鱼群赶入大船张开的网中,不分老幼全都一网打尽,连其他在捕鱼作业附近的石首鱼科的鱼类也不能幸免。 

黑色箭头所指为石首鱼科鱼类都有的两个耳石。鱼类的耳石和它们的平衡有关。图片:浪里小海豚

这种捕捞方式传到福建浙江之后,大黄鱼的年产量直接翻了20倍,导致鱼多价贱,很多鱼都烂在码头被直接抬去沤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80年代之后基本就没有大黄鱼的渔汛出现了,大海中洪亮的“嘎嘎”声也就此绝耳。 

这是浙江省组织的一次2000对机帆船到大黄鱼越冬场的中央渔场将东海的岱衢族大黄鱼一波带走。图片来源见水印 

现在市场上看到的大黄鱼基本上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少得可怜,渔民捕到几条两三斤重的大黄鱼就可以荣登当地新闻报纸。想一想当年的情景难免有点伤感,每斤大黄鱼最低只要7分钱,政府还号召大家买爱国黄鱼。而如今,海捕的“野生”大黄鱼可能来自人工增殖放流,其自然种群是否有恢复目前还有待观察。

拖网作业中偶能捕到一两条大黄鱼。照片:浪里小海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