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视察报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水井苗族村寨 昆明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视察报告

昆明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视察报告

2023-04-25 06: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是国家民委和财政部为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以村寨和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以特色产业经济培育为龙头,带动特色村寨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的创建。

从2009年起,市民委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会同石林、富民两县的县委、县政府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积极向省民委上报争取试点县项目,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争取到了石林县石林镇和摩站村委会寺背后村、富民县永定街道办事处束刻社区小水井村,做为我市开展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的试点项目村。

为了解和掌握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情况,市政协民宗委组织部分委员在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昆明市委主委林怡平带领下,在市民委主任李忠德、石林县政协主席者培仙的陪同下,于7月26日对我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视察。

委员们在对石林县石林镇和摩站村委会寺背后村开展工作情况进行了实地视察之后,分别听取了市民委和石林县就开展民族特色村的保护与建设情况汇报。大家认为,经过近两年来开展工作的情况证明,特色村寨的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在传承、保护和发展彝族、苗族文化,培育发展民族特色经济、增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试点村寨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卫生、提高群众思想意识、转变群众思想观念等方面,走出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特色的道路。现将开展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开展情况

1.两个试点村基本情况

石林县寺背后村属石林镇和摩站村委会,地处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又是乃古石林风景区的入口,距离石林风景区7公里,距离县城17公里,九石阿旅游专线从村边经过。

寺背后村是一个典型的彝族村,因村后是石峰山,昔日峰顶建寺,雄伟壮观,名石峰寺,村居寺后,故名。全村有122户,441人,均为彝族撒尼人。寺背后村拥有乃古石林片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区、阿诗玛文化、佛教文化、交通区位五大优势。

富民县小水井苗族村是永定街道办事处束刻村委会管辖的一个村民小组(苗族自然村)。它位于昆明市西北部,富民县的东南部山区,距省会昆明市32公里,距富民县城15公里;东南面与昆明市五华区厂口分界牌苗族村毗连;东北面与富民县散旦镇的白水塘苗族村相邻;西北面与昆明市五华区厂口乡瓦恭的上魏村相邻。小水井苗族村地处山区,四面环山,青山怀抱,状若“锅底”。截止目前,小水井苗族村共有人居户数150户,总人口448人,均为苗族,是富民县乃至昆明市居住最为集中,人口最多和最大的苗族自然村寨。

2.试点村开展保护与建设情况

一是编制试点规划。石林县自启动寺背后彝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以来,立足于发挥村庄规划在建设中的先导作用,抢先机、争主动,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县民宗局用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调研、考察、论证,并请规划部门作了《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区》的初步规划工作,并委托省社会科学院承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广泛研讨,全力做好寺背后彝族特色村寨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中坚持示范引导、量力而行、分步实施、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原则,有效促进特色村寨建设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富民县在2011年10月也邀请了省级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共同组成的评审组对富民县人民政府申报的《昆明市富民县水井苗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规划》进行了会议评审并通过专家组的评审。正式成为了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之一。经过近二年来的建设,两个特色村寨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整个项目正在稳步建设中。

二是加强领导和管理。试点工作都统一在两地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石林县成立了以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县委县政府在寺背后村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下发了《关于印发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示范区寺背后示范点建设项目一期实施方案的通知》([2010]44号文件),建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宣传发动、环境整治组,项目申报审批组,风貌改造实施组,园林绿化组,产业培育招商组。明确了办公室和每个工作组的具体责任和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都指定了责任单位,倒排时间表和具体负责人,并由县委目督办、县政府目督办列为督查事项。指挥部定期召开会议,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布置,项目建设实现了月月有重点、周周有安排、天天有进展。

富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工作目标任务及要求等进行了研究。抽调了街道民族专干、文化站、水务站、林业站、公路管理所、村镇规划服务中心负责人组成工作组对小水井村展开工作,建立了详细的小水井民族特色示范村资料档案,组织召开小水井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分析小水井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富民县小水井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方案(一期)》。

三是精心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工作中,两个示范点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以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发挥整体合力优势,通过争取省、市民委专项资金补助,整合全县相关部门资金,各帮扶单位密切配合等方式,形成了资源共享、齐抓共管、合力共建特色村寨的良好局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截止2012年6月30日,石林县省、市、县三级资金到位550万元,其中:县级150万元,省级100万元,市级300万元。县级部门资金150多万元中:县烟草公司投入资金90万元,建设30个密集烤房;县旅文广电体局投入资金15万元,修建文化体育活动场1个;县农林局投入资金9万元,购买银杏树苗1000棵;石林镇投入拆除烤房补助33万元。省、市民委下达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专项资金补助300万元,县划拨石林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区生产生活扶持专项资金100万元、县新农村建设补助资金50万元。截止目前,共计投入寺背后彝族特色村寨项目建设的资金达600多万元。同时,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针对寺背后村村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程度不高,思想观念不解放,贫困面较广的实际,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12个成员单位在寺背后村开展了“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执政为民的职责,积极组织干部职工捐款、捐物,出主意、想办法,帮助困难群众修建、新建房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时,石林县的部分企业也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到寺背后村参加了“一帮一”结对扶贫活动。在“一帮一”结对扶贫活动中,就地改造茅草房3户,面积270平方米;拆危新建“安居房”5户,面积400平方米;异地新建“救济房”4户,面积达320平方米。通过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切实帮助寺背后村部分农民解决了实际困难,使农民的生产生活、子女就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经济收入明显提高。富民县到位资金140万元,其中:省级100万元,市级40万元。小水井民族特色示范村建设工程一期共分为4个子项目,其中:村中坝塘及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投入45万元,村庄道路绿化和保洁项目20.7万元,苗族文化广场保护项目32.4万元,特色村科技培训及民族团结教育项目4万元。特色村建设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小水井村在实施该项目的过程中,特别在特色文化传承发展方面尤其显得突出,该村努力倡导“讲民族话、着民族装、跳民族舞”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促进了民族语言、服饰、习俗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小水井苗族合唱团以原生态的四声部合唱的天籁之音,成为歌唱艺术中一朵带有朝露和泥土芳香的“苗家奇葩”。他们的演唱,反映了东西文化的交融、民族文化的交融、历史传承的演绎及地域环境的特点等,小水井苗族合唱团的演唱和她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是以特色民居保护和改造为重点的一个项目,视察中,我们发现民族村寨在规划设计本土化和民族化上缺乏必要的引导,民族村寨的个性化还不够突出,特征不明显。民族村寨的建筑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从直观上还没有足够的体现出来。

2、特色村寨的建设由于起点高、建设任务较重,建设资金还有一定的缺口,虽然省、市民委对该项目支持了一定的建设资金,县级也多方筹措和整合部门资金给予帮扶,但两县的特色村寨建设规划涉及面广,项目实施内容多,资金投入大,而目前仅完成了一期建设工作,后续项目建设资金缺口压力较大。

3、由于两个特色村寨均属贫困自然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解放不够。村民住房建筑质量好坏不一,建筑分布过于密集,村民义务投工投劳力度不大积极性有待提高。村内有的地方仍然有乱堆乱放现象,投入的资金与成效显著还有一定的差距。

4、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难度较大,在突出特色方面还需进一步做好规划,农业发展缺乏后劲,支柱产业缺乏后劲。在引导群众培养产业方面还需做进一步的努力。

四、 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

委员们认为,今后我市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和发展,一定要与我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云南省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相相结合。坚持试点村的保护与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结合,从民族村寨所蕴涵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坚持分类指导,因族举措,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方式。

一是不搞大拆大建。在保持民族建筑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对民居进行风貌改造的时候,增加一些民族元素的绘画、文字和图案,使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处理好民居修复、改造过程中现代建材与保持传统的关系,既要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要使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生活便利。

二是积极申请协调建设资金,继续完成特色村寨建设的二期工作。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整合各部门资源,强力推动试点建设。把经济建设、村寨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幸福乡村建设相结合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同各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整合资金,广泛宣传特色村和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典型、经验和成效,动员全社会进一步关心支持特色村和示范区建设,不断增进民族团结,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形成各部门合力推进、社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特色村寨建设各项项目落实到位。

三是支持培育具有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比较优势的产业。如特色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厂、传统工艺品生产、与民族村寨旅游相关的村级民族文化设施建设等,推动产业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村寨文化紧密结合,增加群众收入。培育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户,选择培养5—8户民族文化传承示范户,展示民族刺绣、民族民间乐器制作、工艺品加工、歌舞、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文化。选择5—10户条件较好的农户开办农家乐服务项目,展示民族饮食文化,在对部份现有民居进行适当改造地同时,引导和促使村民转变生活方式,促使人畜分居,厨房、畜圈与卧室分开,将部分民居开辟成客房,供游客居住,适当收费,增加收入,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乡村。

四是广泛开展特色村寨和示范区建设的宣传动员。发挥政府引导、群众自主的作用,坚持以政府引导为基础,群众自愿为前提,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工作,提高村民的素质。对示范村建设的村干部、村民开展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方面的政策知识、技术技能、农家乐经营、乡村旅游、乡村综合管理、种养植业等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国家适当补助群众积极参与,引导村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走民族村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