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替、夹带、替考,科举考场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预防作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抄作弊手段有哪些 顶替、夹带、替考,科举考场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预防作弊

顶替、夹带、替考,科举考场的作弊手法繁多,看古人如何预防作弊

2024-07-12 23: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方优者一兼四五,自制者十不一二”。

根据记载,唐朝的考试的当中十个人有三四个不是真人,可见作弊现象的普遍泛滥。

三、顶替和夹带等其他方式

顶替:这种方式与如今的苟晶被顶替上大学是如出一辙,他们通过作假档案,伪造履历,使作假者的身份符合选拔资格,或者直接顶替那些成绩优秀的学子,最终达到获取功名的目的。

夹带:夹带的这种方式普遍发生于科举制度考察逐渐严格的宋朝之后,夹带抄袭与现在的打小抄相似,因其隐蔽、简便、成本低廉,故备受那些没钱没势还学习不好人的青睐。

其他:借佣人或者他人的答卷来应付考试。

“贡院言,昨祥进士所纳公卷,多假借他人文字,或用旧卷,或为佣书人易换文本,是致考校无准”。

古人夹带作弊的小书

古代预防作弊的措施

面对着如此混乱的考场环境,如果不加以制止,那朝廷选拔出的官员岂不都是那些无所事事的官宦子弟。

随着种种考试作弊行为的出现以及作弊手段的繁多,防范考试作弊的措施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而日趋完备,逐渐形成了手段多、措施严的防范作弊的法律、法规。

一起来看自科举制度实施以来,历朝历代都做了哪些预防作弊的措施。

科举考试场景

防范替考的措施

措施一:连坐制度

将同一地区的考生,十人分为一保。在一保中只要一个人出现了代考行为,其余九人也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将终身不得参加考试。这个制度看起来严苛,但是用严厉的措施进行处罚,才能够真正的使考场的环境更加公平。

措施二:准考证制度

我们现在的考试,每个学生在进入考场之前都有自己的准考证,用来证明考生的身份,防止发生替考的事情,影响考试的公平。古代的考生须在原籍报考,对纵容冒充替考的人或者为替考人应考提供方便的官员的法律的制裁会非常严厉。

首先,虽然不像现代能够看考生照片,但是古代考场仍旧要求每个考生要有能够提供详细体貌特征的履历,为此,专门设置了一个名为识认官的考场官员。

其次,每位考生要投递“识认官印结”,相当于准考证,清朝准考证的名称改为“院试卷结票”,考生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如果在赴考时没带“准考证”,则不准参加考试。

最后,准考证要写有考生及其祖父、父亲、老师甚至邻居的姓名,如果发生作弊行为,准考证上的姓名均要受到处罚。

古代的准考证(请翻转看)

防范贿赂的措施

措施一:锁院

锁院,顾名思义就是锁在院子里,就是说考官在考试完全结束之前必须住在贡院,不允许与外界有任何联系,宋太宗时期,为了给朝廷选取真正的人才,确保考试公平,要求主考官入考场后就不能再与外界联系,此后成为定制,被称为“锁院”。

锁院制度减少了考前漏题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贿赂行为的发生。

古代锁院

措施二:糊名

我们现在的考试在判卷子的时候,几乎都是把姓名遮起来,在古代,“糊名”就是把试卷上的考生姓名以及其他个人信息用纸和浆糊遮起来,使阅卷官不知道试卷作者,以防徇私。

“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判之气。”《隋唐嘉话》

糊名制度是武则天时开始实施的,但没有在科举考试中普遍使用。宋太宗时期,才开始全面推广,直到到宋真宗时期,规定所有的试卷,要经过糊名之后,再进行批阅。糊名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阅卷的公平,防止了贿赂行为的发生。

措施三:别头试(避嫌)

为了避免考官对其亲属在考场上有特殊的照顾,唐朝、宋朝、清朝都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考官的亲属不能在该考官负责的范围内参加考试。

记载“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场,谓之别头”。——《旧唐书》 宋真宗下诏“令试官与举人有亲嫌者,移试别头”。

清朝的《钦定科场条例》等相关法律中对考官避嫌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且对处罚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

防范“打小抄”的措施

打小抄,是现在考试的叫法,在古代被称作“夹带”,就是考生私自携带与考试相关的记录进入考场,用于抄袭作弊,为防止夹带,历朝历代都采取了“搜查”的方式防止夹带:

唐代的科举考试时设有兵卫,以防止夹带作弊;宋朝就比较人性化,以“沐浴更衣”、统一着装入场考试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暴力搜查,而且非常有意义;明朝除了在进场要仔细搜查外,还要求考生不得带纸张和有文字的物品入场,并且对考生带入考场的相关物品都做了规定。如果“打小抄”被发现,那么考试就会取消考试资格,还要带枷示众。

浅析“作弊”现象出现以及屡禁不止的原因

面对如此严厉的惩罚措施和全面的防止作弊的制度,为什么仍旧有很多人铤而走险的触犯制度红线,是科举制度的本身原因还是由于考生的侥幸心理?一起来分析一下:

原因一:一考定终身

古代的科举制度实际上就是为统治者选拔官员,一旦考中,那就是飞黄腾达,天翻地覆的改变,所以才有十年苦读的说法,所以很多人都铤而走险的作弊。除此之外,古代的科举制度缺少相应的复查制度,所以,即使你是一个不学无术的草包,只要你能考中以后便可以安心的做官享乐,没有人会去管你有没有作弊。

原因二:社会压力

用“蜀道难,难于上青”来描述科举考试的难度一点都不过分。生活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社会,几乎每一个人的脑海之中都有一个“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美梦,无论他是书生、农民还是商人。但其实,这无意间就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压力氛围,如果一个书生屡试不第的话,就会被周围的人甚至家人看不起。

所以,为了能够取得好成绩,为了能够光宗耀祖,很多人就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这条路,以得到解脱。

多次考不中的《武林外传》剧照吕轻侯

原因三:侥幸心理

其实,作弊的风气源于第一个作弊成功的人,他成功的作弊考上,首先先给后面的学子营造了一种“学习也没用”的氛围,让很多人开始效仿,认为别人可以作弊成功自己也可以;其次那些作弊成功的人让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丧失了动力,一些学子看到不学无术的人反而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成绩,会感到强烈的不公平,于是也加入到了舞弊的行列中。

科举制度防范作弊的措施,对如今考试的启示

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但是依据它而衍生的当下的各种考试却依旧在进行,比如高考、中考、国考、省考等一系列考试,制度虽然越来越严格,但作弊的现象却没能消失,尤其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高科技作弊手法应运而生。

鉴于此,对科举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减少作弊现象发生的方法,对当代考试制度改革和防范作弊有很大的意义。

启示一:减轻压力是当务之急

以高考为例,高考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考试,不能说一考定终身,但足以影响考生的一生,面对家庭父母的压力、学校老师的压力、考上大学的压力,学生可以说是精神几乎到崩溃的边缘。

所以,要减轻学生压力,减少分数的绝对作用,大学要由原来的严进宽出逐渐变为宽进严出;公司在招人的时候要重视能力而非学历;全社会要形成一种“一视同仁”的社会氛围减轻学生压力,这样既可以减少作弊现象又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启示二:诚信档案的建立

建立诚信档案的目的是提高作弊成本,将考生的作弊行为记录在案,依据不同程度可以处以取消考试资格等处罚,让作弊的人付出代价,这样才能够用制度上完善防范作弊的措施。此外,对于能够诚信考试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奖学金、诚信奖金、记录优秀良好诚信档案,等措施,鼓励学生们诚信考试。

启示三:加强监考人员管理

监考人员是维护考场秩序、确保考试顺利实施的工作人员,是在考场的法律执行人员。监考人员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考场秩序和考风考纪。近年来,监考人员迫于外部威胁、被贿赂等原因发生的影响考风考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为杜绝发生监考人员协助舞弊的现象,要明确提出规定监考人员的选聘条件、义务,对监考人员工作进行考评,存入人事档案,并且要与职称称考评和工资挂钩。

科举考试场景

结语

不论是古代的科举考试还是如今的高考,对那些寒窗苦读的寒门学子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尽管考试非常困难,但是仍旧有人通过自己的苦读成功“金榜题名”。科举制度是可以与我国四大发明其名的瑰宝,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才、官员选拔制度,为我国选出一大批优秀的、杰出的人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