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招搞定“熊孩子”教你用心理学规律解决孩子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孩子不专心怎么办 几招搞定“熊孩子”教你用心理学规律解决孩子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几招搞定“熊孩子”教你用心理学规律解决孩子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几招搞定“熊孩子”教你用心理学规律解决孩子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去超市的路上弟弟问我:“妈妈,为什么你现在不给我买玩具了呢?”

我告诉他:“你自己就可以买啊。不一定非要妈妈给买。”

“那我自己又没有钱,怎么买?”

“今天是周日,我们要开家庭会议了,你愿不愿意把这个问题放到我们的家庭会议上讨论一下,让大家帮你出一个主意?”

“可是我有点着急,你能不能在车上就告诉我怎么花钱,怎么做?”

家庭会议

“不好意思,我们晚上会有家庭会议,那样比较适合讨论问题,如果你愿意,可以那时候讨论。”我拒绝了他的急切。

于是晚上的家庭会议上我们一起讨论和弟弟的压岁钱问题:

我把他的压岁钱都摆在桌子上,一共是1000元。

“这些是你的压岁钱,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

“一共是1000元。”

我问孩子:“你都有什么梦想要实现呢?”

“我想买小汽车,就是一辆拖着小汽车的大卡车、一辆叉车、一辆麦昆。”

“嗯,很好,这个梦想很具体。还有其他的吗?”

“没有了。”

“我记得有一次你想有一辆自己的A8车模。你希望什么时候能够拥有呢?”

“是啊,是啊,我想在我上七年级的时候有一辆车模。还想有一个宝马车模。”他很高兴。

“还有吗?上次你想买一个麦昆的书包?”我有问他。

“是,我想买一个麦昆的书包,还想有一个麦昆的背心、还有奥特曼的衣服,还有这样的铅笔和橡皮。”

他一连串说出这么多,我提议让他画下来,或者他让我帮他画下来。

于是,我帮他画下来这些事情。

“还有其他的吗?比如有没有什么是你特别想去玩的?”我继续提示他。

“我还想去上海坐摩天轮,因为上海的摩天轮大。”

“嗯,好。还有呢?愿不愿意带妈妈去做什么?”

“嗯,我想带你去坐飞机和复兴号高铁。”

我把这些都画出来,展示在纸上。

有要实现的梦想,充满期待

我们一起把完成这些梦想所需要的钱的数量都标注在每一个梦想的后面。算了算,1000元钱不够完成这些梦想。

“钱不够,怎么办?你有什么好主意吗?”我问他。

“把钱存起来,让钱变多。”他可能突然想起爸爸说过的话了。

“好的,我们可以把钱存起来。可是如果都存起来,现在就没有办法实现一个梦想了。你有没有着急实现的梦想呢?”我问他。

“我现在最想做的是买那三个小汽车。”

“那我们把1000分开吧,一部分存起来,一部分用来实现梦想。”

“怎么分开呢,是撕开还是用剪刀剪开?”爸爸开玩笑。

“那还是用剪刀剪吧。”孩子认真思考后说。

“不好意思,爸爸开玩笑,钱如果剪开就不能花了,我们把1000分成两半,就是分成两个500元。”我一边说,一边把钱摆成两份。

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分列图。

善于分配金钱

“留500做保险,保证将来生病或者生活的保障。另外500用来实现梦想,可是钱不够,那么我们存400用来让钱长大,剩下100用来实现现在就想实现的梦想。你说好不好?”我解释说。

“好啊。”孩子实际上对分配很懵懂,但是他知道他现在特别想买的玩具,可以买了。所以很高兴。同时也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还在问我怎么存钱。

我告诉他,我会在存钱的时候带他一起去。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的愿望也会越来越多,怎么让孩子既能能实现小梦想,也能学会不一下就把钱花完呢?孩子的【财商】培养就非常重要。

《小狗钱钱》的作者博多舍费尔说过: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变得富有一些,只是有些人的这一愿望更为强烈,而有些人却假装自己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更幸福、更成功,也想拥有更多的钱。

当孩子的愿望越来越多的时候,很多家长就怕了,担心:

一味满足孩子的愿望,孩子成为一个无底洞怎么办?

孩子看见喜欢的东西就走不动道,可是我昨天刚刚给她买了一个一样的呀。这个情况我们该怎么教育孩子?

我们的梦想是什么?

1. 引导孩子,列梦想清单

大家一定听说过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

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

在神话里,皮格马利翁是赛甫路斯的国王,也是位雕像家。他爱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他的执着的爱,感动了爱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国王的妻子。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

保持积极的期望会引导人们慢慢实现这个梦想。

只有有梦想的孩子,才会怀揣梦想,不断朝梦想前进。

梦想要一件一件实现,你要先实现哪个梦想呢?

2. 分解梦想清单

如果梦想是想到就马上实现的,那这不是梦想,这是欲望。

我们引导孩子把梦想分解为两部分,一小部分梦想是现在就可以实现的,另外的梦想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这既是锻炼孩子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帮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时候坚持不懈努力的能力。这还是延迟满足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做过一个经典实验“成长跟踪实验”。

他在一个幼儿园选出十几个4岁儿童,并给每人一粒糖,告诉他们,如果现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钟后再吃,就能吃到两粒。

有些儿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过各种方法,如唱歌,说话,甚至睡觉的方式,敖过了对他们而言漫长的20分钟。

经多年跟踪,他们发现:能等到20分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他们仍能够等待,在各方面综合素质明显强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获得了成功。

所以需要以后去实现的梦想,既让孩子有一个长远目标,又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还能强化孩子坚持做一件事的决心。

我想我们爱孩子,不是事事满足他,而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小技巧

很多时候,会发现和“熊孩子”沟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甚至会得到相反的效果。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沟通不仅仅包含语言沟通,还包括肢体沟通,眼神沟通。此时不放尝试一下肢体的沟通——“重复动作”

人往往会下意识的模拟自己认同的人的行为与动作,简单来说,当两个人面对面交流时,如果其中一个人非常认可另一个人的讲话内容,那么他会无意识的模仿对方的动作,这种行为也会让对方无意识中感知到你的认可。

当倒用这个小技巧时,就可以在对话中,尽量不着痕迹的模拟对方的一些小动作。

比如用手拄头,或者十指交叉,或者轻微点头等等,去模仿对方刚刚进行的小动作。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正在关注他,并且在赞同他的观点,可以激起对方的沟通欲,从而对你更加敞开自己交流。

惩罚小技巧

一些家长奉行“不惩罚教育”。家里的孩子做对了事得到鼓励,做错事最多是教导,从不训斥,也绝不打骂。

分享一个案例

家长使用的是“不惩罚教育”,结果孩子无法无天,刚刚小学四年级,便已经完全无法管教。家长头痛不已,找到我们寻求帮助。

我们观察后,推荐家长进行“界限分明的惩罚”,两位家长咬牙之下,终于决定向孩子说明,因为他故意砸坏了家里的键盘,所以要打他的屁股3下。小家伙怒吼不已,但是妈妈还是强忍心痛,打了小家伙的屁股三下,并且说明,今后如果再犯,照样要打。

后来家长的反馈,自此之后,“熊孩子”便经常问她“如果我这样做,我会挨打吗?”“那么那样呢?”

如果妈妈说会,则小家伙就不再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妈妈说不会,小家伙也未必会犯错。

在这里需要说明,绝不是推崇体罚。但是对于教育来说,家长必须适当的向孩子明确,并不是什么样的错误都可以轻易触犯。“界限分明的惩罚”意义是向孩子说明,自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负责的轻重,则由自己的行为严重程度来决定。

许多“熊孩子”之所以“熊”,正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概念,而这种情况来说,“界限分明的惩罚”是最为合适的教育方法。

平复情绪小技巧

有时候“熊孩子”会因为一些挫折或者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放声大哭。很多时候他们的要求未必是合理的,又或者很多时候这种要求可能根本无法达到。

此时父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就只能任孩子大哭,或者更糟——可能会训斥孩子的无理要求,当然这样的行为基本上作用都不大,孩子都会一直哭下去。

有效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抱住孩子就可以了。

不需要在抱住她/他的时候说任何话,安心的让孩子在你的怀里哭泣就足够了。

拥抱是一种“强制退行”行为,对她/他的拥抱,会让她/他返回到出生时在父母怀里的状态,由父母的怀抱提供安全感与满足感。

因此安静的拥抱往往是让“熊孩子”度过激烈情绪的有效方法——“熊孩子”如果在大吵大闹时,同样有效。

孩子还是婴儿时,家长缺失同理心,也许只是会在公共场合对他人造成困扰。

而当孩子长大后,这种缺失,有时会放任孩子对他人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

她姐曾听朋友说起这样一件事,那时她正怀孕5、6个月,某天和老公出门散步,遇到了一个7、8岁正抱着篮球的男孩。

男孩看到朋友隆起的肚子很好奇,举起篮球就向朋友砸去,幸好朋友反应快抬手一挡,但还是惊变了脸色。

孩子的奶奶(或外婆)此时走了过来,拉起小孩就要走,可这熊孩子居然抱起球再次向朋友抛去。

这一次朋友老公抢断了球,并顺势把球甩了出去,砸中熊孩子的脑袋,熊孩子倒地大哭。这时熊孩子的奶奶反而不乐意了,不停说砸坏孩子怎么办......

当时听完朋友的讲述,她姐心有余悸之外更是充满了担心。

孩子做出朝孕妇肚子丢球的可怕举动,再看看孩子奶奶(或外婆)的态度,难以想象家长如此缺失基本的同理心,这个孩子将来还会因为“不懂事”做出什么事情来。

知乎上有人说,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是熊孩子,那么通常来说,他不是大家眼里的熊孩子。我所见过的熊孩子无一例外是父母眼中的完美艺术品。

虽有夸张成分但这句话还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若你觉得自己的孩子完美无瑕,他却常受到陌生人的横眉竖目,此时你便不该理直气壮地呵斥别人,而是应当反省,是否因为自己缺失了同理心,而让你的孩子渐渐变成了别人眼里的熊孩子

作为家长,你应当让他为错误付出代价

当你自我审查时,发现身为家长的你能够体谅别人,拥有很好的同理心,那么恭喜你,你已然领先了许多家长一大步。

可贪玩调皮毕竟是大部分孩子的天性,大人无法时刻关注着孩子,当他还是不可避免地犯下错误时,又该怎么做呢?

她姐觉得,这两位家长的做法应该会给你启发。

第一位是一个三岁半男孩的父亲,某次在他带孩子去超市时,孩子求他买一款果冻被拒绝,于是小家伙就自己把果冻揣回了家。

回到家后小男孩顺手牵羊的行为很快被发现,这位爸爸是怎么做的呢?

天气很热,这位父亲专门没有开车,而是带着孩子走了四十分钟去超市归还果冻,让孩子给店里道了歉,并在回家之后罚站了半个小时,第二天,这位父亲又专门给孩子买了同款果冻。

另一位则是个小男孩的妈妈,小男孩在火车上不停地大喊大叫,这位母亲多次劝说无果后,带着孩子在下一站下了车,而这离他们的目的地还有将近三个小时的路程。

孩子傻眼了,母亲对他说,我明白你有说话的欲望,但我们也要尊重车上的其他人,现在你可以想说多久说多久了,等你说够不会打扰到别人了,我们再出发。

孩子也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哭闹不停。这位母亲却很平静,一再强调孩子自己犯的错误应自己承担,因此他的威胁丝毫没有起到作用。

母亲说到做到,孩子停止哭闹后他们立即买票上了车,而这个孩子再也没有在公共场合喧哗过。

两位家长的做法如出一辙,也许我们并不会像那位母亲一样,也带着孩子下车,但他们的教育观念却值得我们学习:

1.孩子做错事,应该当即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此付出代价。

2.付出代价并不等于简单粗暴的打孩子一顿,而是直指他的错误,有针对性的让他明白,自己这样做会受到惩罚。

3.让孩子承担犯错后应担负的责任,孩子会羞愧也会抗拒,但正是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他才会真正成长。

4.做错了要惩罚,做对了要奖赏。当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买单后,家长应该让他知道,敢于直面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第一位爸爸说,他不想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圣人,但一定要成为一个人。

总有人爱把“孩子还小不懂事”当做挡箭牌,殊不知你一次次地用这个借口为熊孩子买单,最终这一切将会狠狠报复在你和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孩子的认知就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无形颠覆的。

熊孩子从来就不是坏孩子,教育本身便是为了压抑人性中的恶的一面,而身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你的一言一行,他们都会看在眼里。

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他会成为什么样子,就要看家长在这张纸上创作什么。

孩子之所以会变熊,正是因为没有控制自己行为的分寸感,而家长的责任,便是授予他们行为的合理尺度。

所以世界上从来没有管不好的熊孩子,只有教育缺位的熊家长。每个家庭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远离熊孩子的称号,而这必然离不开每位父母心血的浇铸。

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已经明白该如何做,才能不把自己的孩子推向“熊”的深渊了呢?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还请点一点赞▲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哦~

关注 导购物语 公众号

回复“育儿”即可获得最新育儿攻略一份

导购物语

每天实时更新育儿小知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