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以驭风男孩为原型的电影,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孩威廉 这部以驭风男孩为原型的电影,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

这部以驭风男孩为原型的电影,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

2024-07-08 13: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May 外滩教育

看点

物质充盈的时代,教育却有点难做。“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有什么用?”成了很多孩子心头的疑问,缺少目标感、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等问题也随之而来。而奈飞高分电影《驭风男孩》,就讲述了出身贫穷的少年威廉如何把握学习机会,并用所学改变村庄命运,以及自己命运的真实故事。从中可以看到,真正的学习不是受外力所驱使,而知识带来的改变,除了名校的橄榄枝,还有尝试去做他人没做到的事。

文、编丨May

一个13岁的非洲小男孩,大部分空闲时间泡在垃圾堆,翻找着“宝贝”,这也是他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也是靠着垃圾堆里搜寻的废弃材料,他成功制作了风力涡轮发电机,由此转动了自己命运的齿轮。

因为该事迹竟被刊登在当地第二大城市布兰太尔的《每日时报》,在互联网世界中流传。次年,他又被TED大会总监艾梅卡·奥卡佛邀请,在TED全球大会上作为嘉宾发言。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贫穷地区、泡在垃圾堆的小男孩,竟然走上了世界的舞台。

如今,他已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毕业,获得了环境研究学位,完成了多年前饥荒中断的教育。他还用赚来的钱,安装了太阳能泵和技术,建设自己贫穷的家乡。

这个书写着传奇的男孩名叫威廉·坎巴宽(William Kamkwamba),是今天电影《驭风男孩》的主人公。

传记影片《驭风男孩》(The Boy Who Harnessed The Wind)改编自威廉的同名回忆录,讲述了威廉成长和发明的故事。该书一经出版,很快在世界各国受到了欢迎,并连续5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这本书也被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和博伊西州立大学选为共同读物,要求所有新生阅读。

随后,该书被改编为电影,2019年在Netflix首播,并一举夺得著名的圣丹斯电影节2019 Alfred P. Sloan Prize电影奖(Sundance Film Festival)。

故事发生在2001年,非洲东部马拉维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马拉维地处内陆,是世界上最贫穷的10个国家之一,65%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用低于1美元,人们世代以种植为生。

大地辽阔,天空明亮,灾难却接踵而至:这一年,马拉维先是干旱,接着是水灾,然后又是干旱,人们赖以为生的玉米几乎颗粒无收,靠天吃饭的温贝村村民们面临着被饿死的危局。此时,一个叫威廉的13岁小男孩,根据书本上学来的知识,制造出了风力发电机,带领全村人民走出了饥荒。

电影分了耕种、成长、收成、饥荒、风五个部分,既是农作物的生长,也是威廉的成长。而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父母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为我们解构了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如何具体地发挥实际作用,带来震撼人心的力量。

父亲的坚毅是威廉的底色

马拉维地处热带,一年中5个月是雨季,其余几个月则是连续的旱季,每季周期漫长且极端。虽然已经2001年了,面对偌大的土地,当地居民依然靠人力来完成翻地、播种、收割等一系列程序,可以说毫无耕种技术可言。

没有任何农业设施,唯一的灌溉方式就是下雨。村民教育水平低下,因此常常会干一件事:祈雨,就像几千年前他们的祖先那样,乞求信仰的神。男孩威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地区。

威廉的父亲柴韦尔是一个矛盾又充满性格张力的人。和终生不出村子的乡民不同,他曾在从商时窥见了现代世界的光影,但成家时却选择带妻子回到村落里种地,同时又在能力所及之内坚持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教育。

村里和威廉同龄的孩子,大多因为昂贵的学费,选择了辍学。正值十三四岁,他们整日在村子里游荡、在屋里聚集着讲不入流的笑话。

举全家之力让威廉就读的学校,也是在靠着有限的资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学生提供教学。学校的老师屈指可数,图书馆的藏书都是国外捐赠的、用过的旧教材、手册一类。尽管如此,学校还是派了一名工作人员看护着来之不易的书本。

为了尊重老师的成果,学校立下规矩,一旦学生交不起学费,就会被校长立刻通知,停止听课。就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下,因为父母的开明与坚持,威廉幸运地入了学。

父亲柴韦尔老老实实地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但又不得不着眼于现实:村民的生存都成问题。无知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与烟草公司签订合同,卖掉仅有的抵御洪水的树林。

有了这笔钱,姐姐安娜考上的大学就可以顺利去读,后来因为交不起80美元一年学费而被开除的威廉也可以复学。但是柴韦尔选择了保护树木、土地、庄稼。他甚至想用自己为数不多的积蓄,原价买回一些村民们卖掉的土地上的树。也难怪别人讥笑他是“整个市场最诚实的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柴韦尔却不信,他赤手空拳地与现实抵抗。

然而,真如古语所言,财发狠心人,厄运专找苦命人。接连大雨之后的马拉维,又迎来漫长的干旱期,饥荒开始肆虐。村民将希望寄托于政府。老酋长在大会上向官员请命,希望政府出面放粮救灾,结果却被拉到暗处遭到一顿毒打,奄奄一息。

柴韦尔加入上街游行抗议的队伍。最终,政府仅仅发放了少量的低价救济粮。而与此同时,饥饿的村民们到处流窜抢粮食,因为柴韦尔前去游行,家中只剩孤儿寡母,威廉家的粮食被抢光了。现实一步步打击着手无寸铁的他。

他和妻子结婚的时候,答应过彼此,“我们绝对不会像祖先一样祈雨,我们是现代人,我们的孩子会上学”,然而,在饥荒和无能政权的压迫之下,他不得不倒向传统的神灵祷告祈雨,以求绝境中的一条生路。

柴韦尔拥有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却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社会大家长独断专行的特质。粮食被抢光,威廉一家靠着为数不多的救济粮,只够一人每天吃一餐不被饿死。

柴韦尔便省下自己的口粮给家人,即使空着肚子也要在烈日炎炎下,雷打不动地锄着毫无希望的土地。

这一件件事,似乎都是理性与残酷现实的对垒、交锋、然后被伤的体无完肤,父亲做的一切也是徒劳无功。但这一切,都被威廉默默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中,威廉从父亲的表现中学到了爱与责任、不轻言放弃和责任感,父亲是他“永恒的榜样”。

平时与威廉在一起最多的小伙伴,是康巴,一条可爱的狗狗。他们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威廉平时照顾她。也是在饥荒最严重,一天只能吃一餐的情况下,威廉还是会偷偷留下自己的一口饭,分给狗狗。

饥荒最严重的时候,威廉的小伙伴们讨论着要跑到另一个城市,并且邀请他一同逃离。但威廉选择了留下来,选择保护这个村子而不是弃这里于不顾。

也是基于这样的前提,威廉最终制造出了风车,拯救了这个村落,让人们有了源源不断的希望。

父亲还教他做一名男子汉,不要因为遇见困难就退缩,而是勇往直前,克服它。

如果说,人生真的有什么金手指,那在威廉身上可以明显看到它并不是金钱,也不是上了多么好的牛校,而是家长一以贯之的、言行一致的诚实、正直、责任感这些美好品质的滋养。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影响是双向的:不只是父亲柴韦尔影响着威廉,威廉也改变着父亲的固有偏见,让他拥抱了陌生领域,见证了知识的力量。

母亲的远见为威廉保驾护航

威廉的父亲老实,能吃苦,甚至有时候我们能看到他人比较被动,不那么活泛。如果威廉只受到父亲的影响,也只会是柴韦尔的翻版,所以母亲艾格尼丝这个角色显得尤为重要,也极其值得钦佩。

她目光长远,坚持让女儿上大学,说绝不能只当家庭主妇。在非洲还有那么多女性认为家庭暴力理所应当的情况下,这是母亲的觉醒和开明。

饥荒来临,女儿怕家庭支撑不下去时,母亲放话:若到最后真的颗粒无收,我会砍下我的手臂喂你们,那时候你就知道你是我的孩子。这是一位满目苍夷的母亲,用自己的方式深爱着自己的子女,抚慰着他们的心。

饥荒肆虐,人们争抢粮食,每天与死神擦肩而过。依靠外界救助村民的路,一条条宣布了失败,无声的绝望笼罩着整个村落。但还有人没有放弃——威廉。他选择拿起知识——这个大家一无所知的武器。

但是因为没钱缴纳学费,威廉被校长开除了。是母亲,与校长对峙,声声质询:就算祖先们祈雨,也活下来了,因为他们团结。我们又何曾团结了?校长先生。借此,威廉提出请求:让他进入学校图书馆。

书籍重新成为威廉的一把利剑,倚靠图书馆的书籍,威廉得到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灵感!

靠着在垃圾堆里翻找的材料,威廉成功制作了简易的风车发电机。但这只是类似于玩具一般的小玩意儿,发挥不了巨大的能量。如果想要更多的风能转化为电能,需要制作一个巨型风车发电机。而这,需要家里唯一的财产——父亲的自行车。

然而,当威廉兴冲冲地给父亲展示自己的小发明,将宏大的计划和盘托出时,却遭到父亲严厉的责骂。他并不相信威廉一个小孩,能有办法解决问题。

新生的希望卡脖子关头,是威廉的母亲站在了威廉的一边。她质问丈夫:“我们应该失去多少?”

“我跟着你每到一处,就会失去点什么。”

来到村落里,我失去父母;

然后失去土地;

接着姐姐安妮以与他人私奔为代价帮助威廉拿到他想要的发动机,又失去了安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失去?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也许是因为我们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也许应该听一听威廉的声音。”

终于,父亲放下了成见,为儿子拆掉自行车,拉着整个村落一同协助威廉的风轮机实验,放手一搏。

如果说影片中有什么能让人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看到希望,那么除了威廉之外,也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了。威廉继承了父亲吃苦坚韧和母亲聪明能干的优点,在对知识的渴望下,最终成为了乘风而行的驭风少年。

“我尝试了,最后我成功了”

威廉从小头脑聪明,爱琢磨,热衷于研究机械,平时也会帮邻居修收音机之类的小物件。

虽然学校的教育设施十分简陋,但威廉借此有了接触书本、知识的机会。晚上写作业没有电,家里宝贵的煤油灯更是不够点,他就自己去垃圾堆里找材料,想办法发电、生光。

每次垃圾场有新鲜玩意儿都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因为这代表着他又可以找新的零件了。经过一番鼓捣,这些废弃的零件,都能变废为宝。

他最喜欢上科学课,这让他从小就爱研究机械的热情有了理论的加持。但是后期家里交不起学费,威廉便被校长无情开除了。

但求知的热忱不会因为没钱交学费、被开除而阻挠。他想办法去蹭那些没有校长监督的科学课,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疯狂地汲取知识。

期间,他细心地发现科学老师的自行车脚蹬转动时,车前安装的灯会发亮。好奇其发光原理,他便向科学老师请教,琢磨着自己做一个。

干旱大行其道时,威廉想起自己曾在垃圾场中,捡到过一台尚未损坏的水泵。只要有充足的电力驱动水泵,他就可以搭建起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为全村的农田供水。可是,去哪弄电呢?

比灵感来的更早的是赤裸裸的现实:纸包不住火,威廉在校长替上科学课的时候,被逮住了,然后被校长当堂喝斥:你的行为等于是偷窃,你是在偷窃我本人,以及每位教职员的知识。你被开除了,以后不准你在这里学习。

但威廉岂能轻言放弃?他发现科学老师在和姐姐谈恋爱,于是以答应替老师保守秘密为条件,要求进学校图书馆看书。图书馆的书虽然馆藏不多,但对威廉来说,这就是知识的海洋。

也就是在这个图书馆里,他发现了一本落满灰尘的教科书,《Using Energy》——《能源利用》,一本讲述如何利用风能的书。

马拉维的旷野中,到处都是风,很大很狂野的风,威廉观察着这些风,获得了灵感!风力发电!

为了证明这个方法,胆大心细的威廉召集小伙伴先尝试制作一台小成本的简易风车发电机。没有可用的资源,他们就去垃圾场捡配件;有人不相信他并且冷嘲热讽,他就默默地干。稳扎稳打,简易的风车发电机运行成功!

测试成功后,只要做一个比这更大的风车,就能启动水泵,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了。而更大的发电机,则需要父亲的自行车做框架。可是父亲视之为儿戏,威廉遭到了责罚打骂。

但他一往无前,甚至带领着小伙伴,和父亲当面对峙,想要逼得父亲同意。最终,是妈妈帮他征得了父亲的同意。

靠着在废品区收集的破铜烂铁,威廉以小块金属废料、旧自行车零件和木材修建了风轮机,和村民合力完成了村里第一架风力发电机。

借助风力发电,大地上的风都聚拢过来,水泵启动,地下水被抽上来,引水管道里出现了涓涓细流,水越来越多,干涸的土地,终于迎来了源源不断的灌溉水源。

农田里重新长出嫩绿的新芽。威廉成了全村人的少年英雄。

他也因此得到一名教授的资助,在马拉维完成了学业。然后,到南非就读了非洲领导学院,还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

如今的威廉,已成长为一位著名的工程师。当提起自己的奋斗经历,站在TED演讲台上的他笑着总结道:“I tried, and I made it”(我尝试了,最后我成功了)。

其实,不只是这点,从威廉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其他闪光点:他善于观察,对于未知抱着敏感的心。当探索时,会从科学的角度学习相关内容。实践时,更是脚踏实地,先从小处着手验证,成功之后再将想法付诸更大的实践田。

其实,这不是电影的虚构故事,在生活中拥有这样的品质,也可以做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B站up主稚晖君,因为一场雨天不慎翻车的事故,萌生了制作自动驾驶自行车的想法。但他并非机器人专业出身,想做的事情和自我能力之间有着巨大偏差。但这又如何呢?不会,就看着《机器人学导论》边学边做,自行车直行、拐弯、躲障、上路,一个一个攻坚克难。

最后,在他的改造下,普通的自行车抛弃了“驾驶员”,配备了特斯拉都没有的激光雷达,能通过AI进行操控。

而这一发明,让计算机科学家、被称为“Java之父”的詹姆斯·高斯林(James Gosling)在推特上转发夸赞:“我虽然看不懂中文,但我看得懂工程,自动驾驶自行车做得太好了。”

稚晖君的经历与威廉不能说完全不同,因为都是基于兴趣、借助知识不断尝试、稳扎稳打的品质将他们一步一步推向更高、更广阔的天空。

回顾驭风男孩威廉的神奇经历,他前期所受到的教育,主要在马拉维当地贫乏的学校完成的,而真正塑造与形成威廉品格与个性的,当属父亲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与母亲高瞻远瞩的指挥方向。

如果说父亲柴韦尔教会威廉脚踏实地、爱与责任,那么母亲艾格尼丝则是为威廉保驾护航,扫除障碍。在威廉励志又传奇的成长经历中,父母始终是他的影子,伴他成长,助他前行。

原标题:《这部以驭风男孩为原型的电影,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看》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