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2024-07-06 04: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相关推荐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就是应用系统的观点,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各种不同要素组合产生的效果,从而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案,获取最佳教学效益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师、学生、内容和媒体、方法等要素在课堂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和整个教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媒体,制订教学策略,以求实现教学系统的功能最优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它的作用就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媒体设计时,必须从整个教学系统考察媒体和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媒体在教学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操作方案;如果不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只是孤立地考虑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某一方面,简单地满足某种需要,就不能够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有时甚至会对课堂教学形成干扰。

  (二)发展为本原则

  “发展为本”不仅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核心教学理念。为此,现代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根据时代要求,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教师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要有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学生观。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以及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体现以下三种要求。

  (1)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在课堂上都应受到关注。

  (2)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设计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所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具有学生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而不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教师自身发展既是有效教学的目标之一,更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对教学结果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投以满腔的热情、对学生发展给予的欣赏、对自己成功教学的肯定,如此等等,都包含着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自己的职业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因此,教学过程既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过程,更是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

  (三)学科特点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学科结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也要遵循学科特点进行设计。如,语文课的设计要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决不可设计为单一的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课或思想品德课;数学课体现了数学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并学会运用数学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此,数学课的设计就不能简单地设计为模仿与记忆课,而应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与学的活动。总之,教师只有把握学科的基本特点,了解不同学科或者自己所教授学科对个体发展的价值优势,才能设计出适合本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课堂教学,才能最有效地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任何脱离学科特点的教学设计,其有效性都会受到影响。

  (四)接受性原则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设计最终是着眼于激发、促进、辅助学生的学习,并以帮助每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课堂教学在设计上首先就要使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和积极向往甚至期待的心向,以维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积极探索的认知倾向。而要做到这点,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增强学生对教学设计的可接受性,符合学生的需要,能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从而让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健康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创设和教学评估与反馈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一方面需要考虑如何系统地安排教学环节和程序,亦即从分析和设置教学目标开始,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及媒体,最后转向对教学目标进行检验和评价,这其间所有的教学步骤必须相互承接和呼应,上一步骤的完成应有助于下一步的实施。另一方面,还应综合考虑所有影响教学的因素,如社会和国家的要求、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材、教具和独特的施教环境等,只有将它们和谐地统一于教学设计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最优化设计的要求。

  2.最优化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层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从实际上看,每节课的教学是由承担不同教学任务与功能的教学环节组成的,尽管这些环节的安排会因为学科类型和课型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妥善安排各教学环节,把自己的教学规划为某种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行为系列,从而减少教学时间的误用和资源的浪费,改变沉闷的教学气氛,避免学生缺乏动机的学习。

  3.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可接受性原则。在教学设计诸子系统中,教学目标起着制约其他子系统的作用,教师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学生“应该而又能够接受”的知识、技能或态度,决定教学的成效。一般来说,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其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呈现形式应以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为基础,其跨度要适中,应落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在接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可通过设计先行组织者为其提供适当的经验支柱,使其即将学习的新知识真有“固定点”,促进学生积极地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在辨别、发现新旧知识的异同中建构出新知识的独特意义。消极迁就学生的已有水平。过于迎合学生的消极需求,过低评估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意降低对学生的教学要求,步子过小,缺乏必要的坡度和难度,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4.教学手段设计的多样化原则。教学手段设计的多样性,指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不应局于某一方面,而应依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特点以及各种教学方法和媒体的特点,灵活加以选择,相互弥补,配合运用,使教学获得最佳效益。

  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原则

  一、设计教学课件的基本原则

  1、通用性:既要适用于单机运行,又要满足局域网中文件服务方式下的本地运行要求。所配备的安装文件(Install或Setup)应允许用户指定安装路径。

  2、可控性:推荐以超文本结构作为课件中各学习单元之间的链接结构,提倡选用“按钮”和“热字”的形式作为控制链的出入口。要允许随时结束退出。对于一个内容丰富的大型课件,建议给出导航图。

  3、科学性: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准确,表述规范,文本、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屏幕设计清晰高雅,色调搭配适中,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注意引导式启发,防止简单的书本搬家和呆板的说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特性,不失时机的穿插学与教的信息交流。

  4、容错性:人机交互时的误操作或非界定操作,要有明确的错误提示,绝不可出现“死机”现象。

  5、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应配有课件的内容简介、作者联系信息、版权声明及在线帮助等,功能键的定义要符合大众习惯,操作键的定义要明确专一、杜绝二义性。

  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

  校园网络文化改变着校园的学习环境和手段。对现代网络技术、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空前转变,火柴盒式的教室教育可移动的开放空间教育所逐渐替代。根据教学需要,师生可以进行多种开放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开放空间教学组合,从而打破那种僵化的限制教师与学生活动自由的传统教学格局。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根据学习需要自己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设备的“无年级课堂”、“无年级学校”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将会不断产生;远离学校、教室的辩论会、讨论会将会成为现实;考试不再用纸笔,全部实现机考,也将会成为可能。网络化对学习环境和手段的改变,将会逐渐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个性化教学为模式的新的教学格局正在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渗透网络思想,注意传统教学与现代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提高效率,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也要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想尽办法获得知识的意识。具体表现为:

  1、采用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比重由原来的30%上升到80%。学习绝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广播者,教师除了主要起到教学资源的组织作用外,还在教学中起辅导个别、督促个别及察看全体学习过程的作用,更好地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的威信受到了挑战,压力增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与灌输,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虽然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幕后,但是教师的地位不能被计算机所代替,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教学组织者需要跨学科的知识结构,需要群体合作。网络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一个重大的课题是如何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如何收集优秀的教学资源。

  3、个体特征不一样的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不一样,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教师可以随时指导学生。网络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来学习与提高,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网络教学能够整合多学科内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有计算机的知识,并利用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去调动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兴趣,学生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另一方面,进行网络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不太习惯于这种不太“象”上课的模式,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进入角色(可能与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关),学生普遍反应信息太多,没有次序,不容易进入学习的角色,另外网页内容外观花样多干扰大。因此教师在收集教学资料时,尽可能考虑到这些方面,网页内容以简捷为主,页面不宜太花。

  2、安全问题也是网络教学过程中常遇到的。病毒、黑客对计算机的侵入会导致电脑死机、文件破坏或丢失,有的可能是不可逆转的。这时需要教师平时一方面要做好文件资料的收集备份工作,另一方面要注意网络的安全维护。如果在课堂上出现意外,要有必要的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

  3、电脑游戏、电子小说、网络图片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诱惑会转移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机器硬件和软件的管理。

  4、网络速度也会影响到教学效率,有时打开一个网页或运行一个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一堂课不过45分钟。这时可从硬件或系统软件直接解决问题;一些大程序文件或浏览量比较大的网站的网页内容可以先下载到局域网的主机上或学生机上。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为网络教学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条件。计算机不仅是“教”的工具也是“学”的媒体。所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不仅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要求,对传统的教育内容、目标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路。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设计11-28

幼儿课堂教学设计01-03

课堂教学设计培训心得12-05

《秋天的图画》课堂教学设计08-17

《小鱼的梦》课堂教学设计08-24

《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设计08-09

课堂教学设计15篇12-03

课堂教学设计(15篇)12-31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05-19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03-1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