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英语思政课案例 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首先,教师把课前搜集的历史资料呈现给学生。告诉学生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转战陕北的时代背景。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地图让学生指认延安的地理位置,明确所学习知识的地点是在陕西境内。地理是儿童真实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儿童形成与世界联系的重要纽带,小学思政课中地理内容的学习能培养学生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空间感和存在感,从而在空间维度上还原和体验真实的生活。因此,这样的设计让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产生交集,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做好铺垫。

有了地理位置上的明确,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和感知,那么延安精神为什么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接下来可进入第二个活动。

活动二:探寻延安精神

这一活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教师继续沿着历史脉络,引导学生了解:从1935年至1948年的13年里,把延安作为根据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战胜利,并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正是在这里,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里,孕育了全国人民世世代代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随即,教师在课件中出示延安精神的四个方面: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紧接着,围绕讲解延安精神的四个方面,教师又环环相扣地开展了四个子活动:

旗帜就是方向

教师依次按照时间轴线和事件轴线对学生讲解历史事件,进行思想引领。根据教师的讲述和学生课前学习单上搜集的资料,学生了解到“9·18”事变、“西安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等历史背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也是最抽象的一个知识点,教师在课堂讲解此难点的时候,可借助纪录片《延安十三年》中的相关素材,通过亲历者的讲解,简单明了地告诉学生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民族独立的大旗,使延安成为全中国最进步、最革命、最民主的革命圣地,成为中国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和坚强堡垒。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由来

在这一子活动的教学中,教师通过1943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的千人大礼堂题写“实事求是”的往事,介绍时代背景。接着,在学生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意思理解的基础上,同桌讨论“这个题词在我们今天的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中,又有什么作用”。通过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把延安精神时代性这一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当下生活中,学生通过比照自己身边小事,更感受到在当年艰苦的抗战环境中提出这句话的必要性,更能明白“实事求是”久历岁月,作为立身、立德、立业的重大人生课题的意义。

白求恩和张思德的故事

对小学课堂来说,故事是教学最好的抓手,教师在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讲讲发生在延安的故事。

借助典型人物白求恩、张思德的事迹,通过教师引情节、学生讲故事的方式,把英雄事迹中的起承转合、人物关系交代清楚,顺势而导,引出“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处理这个环节,教师精选了两个媒体资源。讲白求恩的时候,课件配乐展示白求恩工作的照片和牺牲时写的书信;讲张思德的时候,剪辑电影《张思德》最后毛泽东在追悼会上演讲的片段。因为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就有这篇课文,不少学生在观影时会有感而发一起大段诵读文中名句。思政课要有感染力,就要在“共情共鸣”中产生“同频共振”,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升华理性信仰。打造思政共情课堂,就势必会有共行、共融的过程。

在此环节,教师还展示一张“毛泽东陕北十三年活动大事表”,通过大事表这个工具 ,引导学生观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13年里如何在运动中生存、领导中国革命,又是怎样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从“南泥湾”到“好江南”

教师由毛泽东的“大补丁”裤子引入主题,让学生了解当时延安生活的艰苦,通过小组展示活动,学生分享《毛主席的小菜园》《周总理纺线》等经典故事,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当时的重要性,随即拓展到南泥湾精神与当下提倡的节约行动以及劳动教育之间的现实联系。

儿童道德生活的建构,本身就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因此课堂中,教师要始终重视学生主动参与对话,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与课本对话的方式,结合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认识,尤其是关注现在、当下的情况去进行分析、交流、探究,既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延安精神的内容,也为学生下一步学习理解“新时代继承和传扬延安精神”做好准备。

活动三:感悟延安精神

该环节活动是整节课的灵魂所在,也体现思政课的站位和格局,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对延安精神时代价值的解读。

一是正确理解延安精神这个概念。不能把延安精神简单理解为延安人和延安地区的精神;延安精神既有精神层面又有物质层面,既有思想层面也有行动层面。

二是正确理解延安精神与其他精神的关系。延安精神与五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学习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都是一脉相承的,延安精神在不同时期不同年代都有继承和发扬。

三是延安精神具有时代价值和意义。延安精神不仅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在新时代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方向的精神保证。

红色精神为主题的教学既要在学生心中厚植红色基因,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更要引领学生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肩负起国家和民族振兴的责任。

教师在处理课堂尾声环节时,精心选取了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对延安精神最新指示的材料。首先,作为陕西的学生,看到同为家乡人的习爷爷对延安精神的再次讲话,会更加感觉亲切、易于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孩子的心里,既是领袖,更是爷爷,他的话语亲切、铿锵、有力,会让孩子更加感受到听党的话、跟党走的重要性。其次,延安是精神的高原,新时代的领路人是在这里扎根成长的。梁家河七年的执着足迹,丈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承诺和坚守。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够为学生深刻阐明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也能够点燃、唤醒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中,教师可选择更感性的表达方式,师生一起浏览宝塔山影像图片、《西行漫记》里的珍贵照片,以及毛泽东同志转战陕北的战地照片、习近平总书记七年梁家河的生活剪影,教师依次讲解,娓娓道来,把一节课的知识学习与学生今后生活对接延伸起来。

结课前,教师还布置了一道课后实践作业:制作党史学习小报《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小学思政课堂讲究的是学德学法学党史,课后实践作业的布置就是行德的过程,课堂与课后紧密结合,知行合一。

教学方式多元化,课堂样态更亲和

用教材教,有虚有实:在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只有一页内容涉及南泥湾和艰苦奋斗精神,其他有关延安精神的时代背景和资料几乎没有,如何把一页教材内容立体地放到小学高年级学生面前,让孩子从平面抽象的历史事件当中去感知,既需要教师仔细揣摩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也需要教师超越教材,拓展各种教学资源。其中就包括精选和精用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比如《国家记忆》《档案》等纪录片,也可以从学习强国、中央党校党史网等专业权威网站上精选内容。

巧用歌曲,有滋有味:在本节课中,我十分重视音乐的使用。巧用歌曲不仅能激发兴趣、滋润心灵,还能强化师生的情感记忆和体验,提升教学效果。

开课导入环节,我自己清唱了一段《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课堂奠定了最初的感情基调,尤其是拉近了学生与教师、教材的距离,特别是与历史、时空的距离。讲到延安边区在毛泽东思想的鼓舞下,全国各地有志青年奔赴圣地延安的时候,我播放了歌曲《咱们的领袖毛泽东》。讲到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进行大生产运动的时候,《军民大生产》的歌曲随即响起,附以课件中的图片,加上教师的介绍,学生仿佛看到了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看到了军民团结一心、克服胡宗南等封锁、自力更生的劲头。当旋律优美、歌颂八路军战士将荒凉的南泥湾改造成美丽“江南”的《南泥湾》飘荡在教室时,学生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歌曲让理性的课堂有了感性的味道,也让历史情节鲜活、有温度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以情助课,有己有人: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出了要求,强调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我理解的所谓情怀,是指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情感关切和精神追求。所谓有情怀,是指一个人有精神内涵、有宽广胸襟、有人间大爱、有家国真情。无论是高校还是小学思政课教师,都应该是“大先生”,要用触动心灵的教育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备课中,多少次在那一张张黑白的照片中,看到毛泽东同志身穿补丁旧衣作报告,看到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修建过程中的万众一心,看到为了赴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有人在路上走了一年……这些动人的素材无不让人感动落泪。上好党史学习课,教师的教育感受有多深,学生的学知体会就会有多强。

思政课教师要把自己放到学生中去,放到历史背景中去,摆进课程中去,把课讲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的写照,才能照亮学生心灵世界,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学生走进一段历史、了解一段艰辛,教师自身也就自然达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

历史现实,相互回应:这样一节历史大课,当大量的史实不断积累,孩子的感性认识也会相应积累到一定程度并发生质变。因此我们会看到,整个课堂上学生的情绪状态与教师、与教学内容一直都在发生着共鸣,实现了知识性教学突出思想性引领与价值性引领的作用。

课堂上,教师虽然讲授的是80年前的一段历史,但这段历史凝结的红色精神却照耀着当下和未来。在课堂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正是有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才能战胜特大洪灾、度过世界金融危机、战胜新冠疫情,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奇迹。从神舟、蛟龙到嫦娥、天宫,从港珠澳跨海大桥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时代在巨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精神的坚守与传承。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知来路,明去处,一节试教课只是对延安精神的初探,但是通过坚守、接续一定能让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系陕西省西安兴华小学)

文章作者|王 良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9期

责任编辑|董筱婷

微信编辑|张璐瑶

用红色精神强化学生“政治认同” ——“遵义会议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用人类伟大史诗涵育学生伟大品格 ——长征精神教学案例

通过情感德育让学生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井冈山精神”课程开发案例

“红船精神”如何穿越百年与学生对话?——以上海市高中学段“红船精神”主题教育活动为例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