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峰•观点】传统文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生古文经典诵读推荐理由有哪些方面 【鲁峰•观点】传统文化

【鲁峰•观点】传统文化

2024-07-13 08: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读 读准字音 粗知其意

读准课文,即将文章读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的诵读出来。要建立在对生字、词预习的基础上。生僻字字词的准确读音,保障了通读的准确性。此读只要求对文章有感性认识,粗略了解文章大意。

先让学生对照文下注释和文白对读默读,尽最大可能理解文章每句话的意思。接着让学生脱离注释再读古文,读不懂的地方再看注释或通过上下文揣摩。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译读过程中,对自己实在无法解决的疑难词句,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问老师,并对普遍性问题及重要知识点在全班点拨讲析。指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掌握词义,读懂小古文。

二读,读顺

读顺,即在不丢字,不多字,不换字基础上尽量通顺、流利的诵读。先让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学生在教师范读中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分享诵读的愉悦,产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和动机。要求听时留意停顿、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然后,让学生揣摩几分钟后,模仿范读进行诵读,并在小组内交流,纠正读错或忽视之处。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朗读兴趣,还可听出一些朗读“门道”,掌握朗读技巧,培养文言语感,又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

3

1.诵读能激起美感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采用诵读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心理,激起学生的美感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诵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的意境美,激发美感而引发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2.诵读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诵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材不是储藏知识点、训练点的宝库,不是学生思考和语文训练的范本,不是例子,而是培养语感,开发心智的引擎,是为了学生不停地进入生活,不停地变成一个人铺设的言语之路。它应当以优秀的言语作品吸引他们,点燃他们成为真正的人、优秀的人。”小古文的语言习惯虽然离我们现代语言习惯遥远,但它毕竟是那个时代凝练的概括性强的语言。当我们注意了诵读时语音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等问题,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诵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4.诵读有利于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特色

小古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如果不诵朗读,很难把握作品中应有的感情和语言特色。因此,文言作品必须通过诵读,让孩子们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让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方面全面地体会作品内容

5、讲究文言诵读策略,让孩子们爱上诵读,熟读成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诵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强调了诵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我觉得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就是有节奏地诵读。

6、诵读技巧的把握。

诵读技巧的把握、处理好语言的声音表达 古诗文的诵读节奏的划分,通常有两种依据。

也就是说在朗读时停顿的单位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意义。

例如:“儿童放纸鸢于村外”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儿/童/放纸鸢/于村外”;依意义可划分为“儿童/放纸鸢/于村外”。

“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一句依音节可划分为“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按意义可划分为“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

一般来说,小古文中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

四言为“二二”节奏,如“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四言为“三一”,如“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五言有“二一二”节奏,也有二三节奏,如“猛兽/食/颛民”,““猛兽/食颛民”。

七言有“二二三”也有“四三”节奏,如“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之智/可用也”。

七言也有“二二一二”节奏,如“乃放/老马/而/随之”。

依字行腔就是平长仄短,平低仄高,要求字正腔圆,不能“倒字”。依字行腔掌握好了,学小古文根本用不着去背格律谱,格律自然就掌握了。

4

小古文内容

三年级本学期要诵读的小古文共8首

5

诵读有利于记忆

有节奏诵读是高效的学习方法,用这种方法,不仅记得牢,而且理解得深。吟诵里,已经包含了句读、格律、结构、修辞等等一系列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寓教于乐。诵读尤其对于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非常有效,还是培养创造力和个性的重要方法。古代的传统是诗乐一家,即所谓诗乐传统。在诗乐传统中,最重要的就是诵的传统。在古代,文人即诗人,诗人即音乐家。人人都会用自己的音乐抒发自己的感情。诵读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诵读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诵读的结果会使孩子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孩子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6

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如生生对读(男女生接读,前浪接后浪接读,连环炮接读,滚雪球读,同桌合作读,分小组读等),师生合作读(一起读,接读等),对照图片记忆读,根据成语意思猜读,还有听着节拍读等形式。多种形式的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小古文兴趣的提高。

7

清代大学者戴震先生说过,“经之者,至道也”,“经”是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在经典之内。“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谓“文以载道”,是说经典文词是承载道义的关键。学习经典、阐释经典关键在字词,所以古人尤其重视小学文字训诂。培养学生读小古文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小古文真正走入孩子们的心中。

诵读

广诵读;

勤诵读;

编辑丨王晓迪

审核丨副校长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