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01 01: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小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是学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学生需通过学习基础数学知识来培养逻辑思维,强化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但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整体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无法及时得到充分巩固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在我国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对数学课堂开展策略进行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积极利用数学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基于此,本文就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数学故事;小学数学;运用分析

小学数学知识具备内在逻辑性,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理性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缺少足够的关注,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但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解决问题问题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关注,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们需要积极运用数学故事,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快速发展。

一、数学故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化难为易,加深数学知识的理解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以及关联性,对于学生的分析意识要求较高。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故事融入其中,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对于数学知识的形成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如此一来,能够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数学故事还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体验概念的来源,从而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1]。比如,在小学数学课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故事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0”的概念。教师可以利用一张图片展示小熊一家人一起去树林中采摘玉米的场景,经过上午的努力,熊姐姐的篮子里共有5穗玉米,熊弟弟一事无成,深感苦恼,然而就在这时,熊弟弟头顶出现了数字“0”,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可以领悟到,熊弟弟连一穗玉米都未得到,“一穗都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将教材中的静态图片改编成一系列有趣的童话故事,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够对数学概念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小学生学习混合运算的时候,常常会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字符的次序困扰,另一方面是从左向右进行符号运算的次序。由于这两个问题的干扰,学生们在学习运算方法时会发生各种计算错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运算方法,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故事续编的编排方法。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们更轻松地应对困难,而故事的新编主题内容则是关于运算符号的冲突,教师开始叙述一个全新的故事:在一个以字符为王国中,存在着许多奇妙的混合运算字符。在学校的文艺晚会和表演课程上,由于出场次序没有提前安排好,字符们经常发生小冲突。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请学生们自行编排并确定它们的出场顺序。通过参加这五节故事的延续课,学生会发现他们在数学运算和错误问题上显著减少,对数学知识的初步理解也更加深刻。

2.充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利用各种数学故事,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效果。数学故事内容十分丰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思考故事中的数学逻辑问题。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对故事内容进行针对性设计,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数字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思维能力。数学故事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小学教育科研提供实验基础,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良好发展[2]。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大多数小学生都处于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的求知年龄阶段,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有趣,但这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长时间专注于研究某一真实的事物。受外界因素干扰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课堂中的积极互动,如主动提问,能够显著提升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效果。此外,主动提问也有助于教师提前评估教学成果,推动学生更深入理解所学内容,从而极大地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通过设计各种新颖、有趣的教学提问技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小问题,并逐步讲解相关知识点,活跃了数学课堂的氛围,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效率,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课堂设计提问的效果并不理想,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是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设计提问的模式方法相对单一和粗暴。许多数学教师往往认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并不是一件难以改变的事情,因此他们没有太过关注对学生问题进行分类设置,这导致一些学生在课后对数学的兴趣下降了。单纯重复地数学提问等形式会影响部分学生的兴趣,还可能阻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问题回答,而不去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回答相关问题,长期累积下来,学生可能对数学课程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消沉和厌倦的心情,很难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三、故事的选择与设计

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故事:数学故事应该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和启发性,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设计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应该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数学概念融入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应该包含一定的数学概念,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和理解这些概念。

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故事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3]。

四、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的应用

1、通过数学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

在开始新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前导入的方式,结合数学故事,对新课程内容进行预告。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通常会忽视引入环节,开始教师新的教学知识点时,采用直接、明确的方式,导致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针对此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讲解、例题分析以及问题训练方式,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虽说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也认识到故事导入的重要性,但在导入过程中存在形式单一、刻板的现象,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难以及时转变。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导入时,应对数学故事内容进行科学选择,结合课前导入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及时转变自身的学习心理,另一方面,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师“减法运算”课程时,首先为学生们讲述了以下寓言故事:在原始森林中,有一只小熊和她的家人居住。有一天,熊母亲让小熊们自己去森林中送一些鸡蛋给小熊奶奶一家。通过这个故事,教师可以引入教学研究,熊家为小熊送了十颗鸡蛋,可惜熊奶奶不慎打破了其中两只。最终,熊奶奶收到了多少颗鸡蛋呢?这个小故事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几位学生稍稍思考了一下题目后,能够迅速引导他们继续学习减法和运算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听讲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与之前相比更专心、认真地听课,并展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们在探索使用数学故事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或引入新课程时,需要事先对相关教材进行充分了解,并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年龄特点、兴趣以及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4]。

2、通过数学故事进行提问

提问仍然是小学教师们常用且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然而,在研究现有经验中发现,关于小学数学问题教学的提问方式往往过于直接和简单,比如询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或者对长方形面积进行计算等。这种方法缺乏趣味性,无法有效地吸引目标学生的注意力。为了改变现状,应该先通过阅读数学故事书激发学生兴趣,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思考创新,并积极参与探索性研究,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教师在选择数学故事时,应密切结合学校生活,减少学生对数学内容的陌生感,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在学校现实生活中的特殊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首次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例题,旨在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有关周长计算的数学公式,实现快速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都设计有趣的数学小研究训练题:奶奶最近在家养了15只小鸡,她打算利用一个院子里的空地,用小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大笼子。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长方形笼子的长至少要约为4米,宽度至少为3米,请计算一下需要多长的小栅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共同商讨有什么解决策略。教师在听完所有学生给出的答案后,然后进行自我总结。通过将实际问题解答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成功地激发了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综合思维能力和学习成果。

3、通过讲述数学故事等对学生积极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素养。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时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较为关注,对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缺少足够的了解,这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大多数小学阶段的学生,仍处于思想道德素质尚未形成的阶段,数学教师应该注重发挥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德育方面的作用。教师应该引导和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科学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健康、和谐发展。在实际开展教学研究时,应选择一些有科学启蒙价值的有趣数学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简单的数字原理,并进行基本的道德常识教育。以“圆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圆周率的故事。故事中,阿基米德受到国王的委托,要求他计算出金冠的重量是否与国王所说的一致。阿基米德经过反复试验,发现了一种方法,即用一个装满水的容器,将金冠放入水中,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金冠的体积。通过计算金冠的体积和密度,阿基米德最终成功地证明了国王的说法是正确的。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圆周率的重要性,以及阿基米德发现圆周率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圆周率的概念,掌握计算圆周率的方法。结合相关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分析阿基米德具备的品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努力思考、不断实践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品质[5]。

4、数学知识点的复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十分强烈,对旧知识的复习则有些厌烦。然而,实际上知识的内化主要体现在对旧知识的复习上而非对新知识的学习上。俗话说,“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旧知识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复习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消化和掌握知识。同样,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故事的基本目的是巩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复习。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它在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过程中,特别注重于引导他们进行一些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定义、性质判断和逻辑规则的运用等。此外,经典的数学故事法也被用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拓展复习,以加深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

结束语

新时代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对数学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进行积极创新,将更多的教育元素融入数学课堂中,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挑战性。通过讲述数学故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民主和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总之,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这一教学资源,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用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进行关注,保证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以及逻辑分析意识得到提高,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爽.数学故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数学广角田忌赛马”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23,(08):73-75.

[2]侯思念.数学故事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22.

[3]张寿丰.趣味小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31):26-27.

[4]陈碧玲.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1,(57):57-58.

[5]李兴中.绘本故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1,(10):43-44.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