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竹石》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竹石》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0《竹石》教学设计

2024-07-12 04:3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怀。2.过程与方法:重点通过层层质疑、拓展资源等方法的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竹子的形神之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竹子的品质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理想信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教学重难点: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深入解读文本,透过过竹子的形象特点感悟作者的高傲风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教学过程一、课前热身,渗透写法1.欣赏《竹石》歌曲,交流从曲韵中感受到的竹子精神品质。2.猜诗悟道,导出“托物言志”的写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代王冕的《墨梅》,表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立身之德。】“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元帅在借松树写人坚忍不拔、宁折不弯的刚直与豪迈的气节。】“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代郑思肖借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3.小结: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把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出来,这样的写法就叫“托物言志”。二、导入新课,解题定物1.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题画诗,也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乾隆三十年春(1765年)72岁的郑板桥画下了这幅《竹石图》(多媒体出示),并用他自创的“六分半书”题写了这样的四句诗,你能试着读一读吗?2.学生试读古诗后,老师质疑,激发学生思考: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竹石》,老师有个疑问,这首诗究竟是写竹还是写石?插图也是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请你图文结合,谈自己的看法。3.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过程中提示学生“竹”和“燮”的写法)三、交流资料,初识作者1.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到的资料向大家介绍郑燮其人。2.师补充资料,丰富学生对郑燮的感性认识:同学们,你看,这些竹子均出于郑燮之手,它们或深或浅,或密或疏,或高或低,或近或远皆不改其铮铮风骨;他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了画竹,他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四十年来,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成为诗书界奇才,因其书画总是以“板桥郑燮”署名,人称郑板桥。郑板桥为何对竹情有独钟?也许今天,你就会找到答案。四、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好方法事半功倍,师生回顾常用的古诗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2.查字典正音释义。【“劲”坚强有力】3.自主练读后指名读或齐读。4.结合注释,理解诗意:郑板桥诗句的最大特点就是明白如话。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5.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诗句意思,通过链接已学过的“千万”的诗句,加深学生对“千磨万击还坚劲”一句的理解。6.整体感知竹子的形象:诗句的大意弄明白了,不知这株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顽强、坚忍不拔、傲然挺立……】7.融入感受,再读古诗:就是这么三两枝瘦劲的竹子,坚韧不拔,遇风不倒,傲然挺立却植根于“破岩”之中,使我们不禁肃然起敬。请带着你的理解和感受,再读。8.感知古诗的内容层次:同学们,有人说这首诗既写了诗人的“眼中之竹”,又写了诗人的“心中之竹”,你发现了吗?五、咬文嚼字,品味探究师过渡:郑板桥对竹情有独钟,我们仅仅靠理解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老师将引领大家通过抓关键词咬文嚼字,链接资料加深理解的方法一起追根溯源,探究郑板桥对竹情有独钟的原因。咬文嚼字——识竹之形1.在郑燮的眼中,这是一株怎样的竹子,你能抓住诗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一下吗?2.生回到诗句中,结合自己的理解逐句圈画,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3.研读“咬”字之妙,感受竹子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结合学生的汇报情况,师生通过不断追问、联系生活实际、词语替换等方法,感受“咬”字之妙:竹子本无嘴,它用什么去“咬”呢?【根】如果你就是这株竹子,你会用你的根怎么咬呢?【根深深地扎进石头缝里、紧紧地抓住、抱住石头。】那我们就把“咬”换成“抓、抱”好不好呢? 通过追问和思辨,学生意识到“咬”的力气更大,拼尽了全力、死死地抓住岩石,足见竹石定力之足,目标之准,韧劲之强。小结:同学们,看来在郑燮的眼里,这已不仅仅是一株竹子,它已俨然成为了一个坚韧不拔、努力求生的人,“咬”字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竹子“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顽强,这种拟人化手法就把竹子写活了,足见作者遣词用句之精妙。请同学们带着感受再次齐读这句诗。4.定睛“破岩”,感受诗人超凡脱俗的情怀。引导学生继续运用抓关键词咬文嚼字的方法理解诗句“立根原在破岩中”,“立”字既写出了竹子挺拔、挺立的姿态,也传达出竹生命力顽强的特点。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小结质疑:一“咬”一“立”,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场看不到的你死我活的斗争。“立”字如点睛之笔把竹根“点”得灵动而鲜活。老师在这里又有了一个疑问,我们平时所见的竹子多生于平原或沃土,郑板桥为何非要选择“破岩”作竹的“立根”之地呢?在多数学生都认为“破岩”这种恶劣的环境更能突出竹子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质的基础上,师链接资料,向学生渗透“竹文化”,感受竹子的超凡脱俗:在中国文化中,竹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笔下超凡脱俗的人格品质的象征。苏轼就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板桥的竹也不例外,它和“青山”共同成为诗人超凡脱俗的人格品质的象征。它们共同表现了郑板桥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品质。5.链接视频资源,感受郑板桥的理想和信念。学生边观看视频,边思考:从影片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板桥?【出身卑微、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爱民如子、意志坚定、充满傲气、鄙视权贵……】七品县令郑板桥始终秉持“得志加泽于民”的理想追求,为官12年,他“勤政廉政,无留积,亦无冤民”,他出身贫寒,靠卖画为生,他植根人民与百姓同甘共苦,亦如这株植根“破岩”的劲竹,誓死咬定青山不放松。联系生活——悟竹之神师过渡:如果说本诗前两句写的是竹根与地下环境的斗争,那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两句写的就是竹与地上环境的博弈。这又是一场怎样的较量呢?1.学生迁移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从“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中理解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用心之其险恶,感受到竹子面临的磨难打击之多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竹子可能会受到哪些磨难与打击。2.链接古诗中与“东西南北风”相关的诗句,拓宽学生对本诗中“东西南北风”内涵的理解,加深对竹顽强生命力的敬畏。3.加害者真是不达目的不罢休啊!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竹子始终面临着致命的考验,它又给予了怎样的回击呢?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还”的不同读音展开思辨,感受竹的宁折不屈,读出作者内心饱含的赞美之情。4.再读诗句,升华竹之神:任凭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笑傲苍穹间,这是何等的潇洒和超脱啊!在这场竹风博弈中,当竹经历的“千磨万击”和“东西南北风”越多,就越能表现出竹无所畏惧、潇洒豪迈、顽强不屈的品格。甚至,此时的竹还带有一种要向“东西南北风”发出挑战的豪情壮志。请你把这复杂的多重情感读出来吧。六、拓展资源,塑理想信念师过渡:如果说郑板桥的眼中之竹重在塑“竹之形”,那心中之竹则重在传“竹之神”。你觉得诗人仅仅是在画竹吗?我们再次通过借助丰富资料的方法,加深理解。 1.播观看视频,思考:透过这株清瘦劲挺的竹子,你仿佛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板桥?【刚正不阿、铁骨铮铮、顽强不屈】2.拓展图文资源,丰满人物形象:他在送给顶头上司的竹子图上如此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历尽千帆归来后,只落得一生清贫、两袖清风的郑板桥,以一副《竹石图》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完美诠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透过他的竹子,我们看到了诗人“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亦看到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更读出了他“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风骨……凡竹子的高风亮节,坚贞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郑燮借竹言志,画竹亦是在画人生!郑板桥颠沛了一生,从不向各种恶势力低头,仍如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如兰花般高洁。板桥郑燮以他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写就光辉一生,名垂青史。3. 习总书记多次引用“一枝一叶总关情”告诫党员干部要像郑板桥一样把为人民谋幸福当作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今年的新年贺词中,习总书记也告诫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唯有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方能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作为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接班人,让我们秉承“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面对考验保持“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豪迈,一起携手向未来。这也是经典文化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坚定的自信。教学反思《竹石》是部编本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首古诗,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题在《竹石图》上的一首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是有“花中四君子”之称的“竹”。诗歌反映了竹生长环境的恶劣,写出了竹生命力顽强、坚韧、刚劲有力、姿态挺拔的特点,歌颂了竹坚忍不拔、无所畏惧、潇洒乐观的精神和品质,抒发了诗人自己对竹的敬佩与赞美之情。该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托竹表达自己坚贞不屈、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人生志向。“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因此,教学中,我侧重于引领学生感悟如何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不断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如,课前热身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央央之夏》中《竹石》的歌唱片段,引领学生在韵律之美中,透过歌词感受竹子的品质特点;教学中我通过链接文字资源、图画资源、视频资源等不断丰厚文本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由竹及人,最终达到竹人合一的境界。郑板桥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逐渐丰满,他画竹亦是画自己,借竹“宁折不曲”的特点表达自己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志向,诗人的君子情怀、“得志加泽于民”为人民谋幸福的理想和信念,如春雨润物般在学生的心田潜滋暗长。古人云:“学贵有疑。”教学中我不断质疑问难,层层推进教学朝纵深发展。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既提升了学识,也掌握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思辨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语文教学是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的主要渠道。青少年学生将会通过我们的语文教学潜移默化地拥有一颗‘中国心’并做好一个‘中国人’”。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所肩负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以教学中我始终把“培植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作为落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诗人的理想和信念、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传统文化赋予中国人的自信与豪情,都在课堂上化为融进学生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生生不息。教学中,我始终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方法的渗透和指导、思想的熏陶和浸润,让起初走进课堂囊中羞涩的学生能怀揣知识和梦想走出课堂,在传统文化的引领下走向活色生香的诗和远方。这是我身为一名语文教师起码的担当,也是时代赋予我的初心和使命、理想和信念!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