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和说课稿全套.doc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二年级数学什么叫线段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和说课稿全套.doc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和说课稿全套.doc

2024-05-29 23: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PAGEPAGE2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和说课稿全套目录第一单元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教案长度单位教案二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说课稿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说课实录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二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三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说课实录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说课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说课稿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说课稿二长度单位:认识线段说课稿三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说课稿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说课实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说课稿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应用题说课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说课教案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说课稿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减法估算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减法估算说课稿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加、减法估算说课稿三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我长高了说课稿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我长高了说课稿二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教案角的初步认识教案二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角的初步认识: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角的初步认识:直角的认识说课稿角的初步认识:直角的认识说课教案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一)教案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表内乘法(一):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一):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一):5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一):2、3、4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一):2、3、4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一):说课稿表内乘法(一):用数学说课稿表内乘法(一):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一):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一):复习2——6的乘法口诀说课稿第五单元观察物体观察物体教案观察物体教案二观察物体:观察物体说课稿观察物体:观察物体说课稿二观察物体:美丽的图形(轴对称)说课稿观察物体:美丽的图形(轴对称)说课稿二观察物体:镜面对称说课稿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表内乘法(二)教案表内乘法(二):7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二):倍的认识说课稿表内乘法(二):倍的认识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二):倍的认识说课稿三表内乘法(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说课稿表内乘法(二):8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二):8的乘法口诀说课稿二表内乘法(二):9的乘法口诀说课稿表内乘法(二):9的乘法口诀说课实录表内乘法(二):乘法口诀表说课稿表内乘法(二):看一看摆一摆说课稿第七单元统计统计教案统计教案二 256统计:第一课时说课稿统计:说课实录统计:说课稿二统计:说课稿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教案数学广角教案二数学广角:排列、组合说课稿数学广角:排列、组合说课稿二数学广角:说课稿数学广角:说课稿二第九单元总复习9总复习教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四、课堂总结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五、随堂练习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教学目标: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尺子、图钉、纸条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2、介绍认识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一)、认识厘米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二)、用厘米量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四、课堂总结五、随堂练习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米

用米量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知道量比较长的物体要用米做单位,会用米量物体的长度。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学生尺、等教

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引起认知冲突请学生用厘米量黑板。(课独自探索,也可与他人合作)二、展开认识米1.提问:这样测量你感觉怎样?(麻烦)要想方便的测量就要认识另外一种尺子——米尺。(1)介绍米尺(2)展示米尺,告诉学生从1—100厘米着一段正好是“1米”。(3)建立表象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获蒋两臂张开伸平庸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2.用米量(1).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的绳子长是多少厘米汇报方法(2).(得出1米就是100厘米)三、实践活动1.测一测,你跳远的距离是多少米?四人一组,分组操作。每人量一物,其他同学监督帮助。2.量一量:黑板长、宽,教室长、宽及教室门的高和宽。四、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小华用一根3米长的竹竿量水深,竹竿露出水面1米。水深多少米?找一根绳子和一把米尺,去量一课树干周围有多长。想一想,应该怎样量?五、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1米到底有多长?怎样估测物体的长度?六、布置作业:练习一4、5题。第8、9题做在课本上。第四课时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重点:线段的特征。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线段的概念。教学具准备:尺子、课件等。教

程一、创设情景1、同学们,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你能说出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吗?(随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2、我们在画这些图形的时候,他们的边都是由线段组成的。告诉学生上面这些都是线段。二.测量线段的长度1.用尺子量一量课本第五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把两德的结果些在书上。2.线段与曲线的对比认识3.线段“直”的特征。三、屏显:在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分组讨论……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多线段有哪些认识?画给定长度的线段:在纸上任意画一条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师巡视指导。课件出示线段的画法。四、指导线段的画法五、猜一猜游戏课件出示同一条线段(横着和竖着的)猜一猜哪条线段长一些?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后课件演示:把两条线段重合比一比。六、学生操作:如果你不相信,你就做两张同样长的纸条式一式,要一张横着,一张竖着看。七、动手做一做请同学们任选一条铁丝,做成自己喜欢的图形,并量出每条线段的长度。谁能找出我们生活当中物体上的线段。八、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线段的有关知识,你对线段有了哪些认识?九、布置作业:练习一第7、8、10题,填在书上线段-第二课时反思:利用已学知识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只管感受线段的特点,从而逐步建立线段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提出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问题,让小组进行自评、互评,培养学生的评价意识.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既抽象又实际,教学时要紧扎线段的两个特征,除了设计与生活情境结合的直观学习线段外,还应引导学生力所能及地从实物到想象,从具体到抽象,从而引起质疑提出疑问.通过讨论来提高认识.并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线段,进而画线段.整节课的设计可以从观察实物到想象、推理、讨论.如对线段"端点"的认识:"有尽头的""这些东西在两端有两个头""线段是细细的自来水、线"等.由于实践环节比较多,整节课应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充分尊重学生的想象与自主.(反思第一课时)长度单位是学生首次认识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为替以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打好基础,本节课在情境的创设和学生直观感受上尤为重要。课的一开始就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单位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新课展开时,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等多种实践方式,直观感受1厘米的长度,逐步建立并加深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觉得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课,当学生有了学习的冲动和知识基础后,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逐渐加深认识并能懂得应用,尤其要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观察、发现问题,整节课可以有估一估、量一量、看一看、做一做、比一比等多个活动,课后可以布置练习延伸。1长度单位教案二一、单元教材分析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二、地位与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这一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三、单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认识线段。2、能力目标:会用刻度尺量、画物体的长度及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3、德育目标: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四、单元教学重点: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五、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六、单元教法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3、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2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量物体的正确方法,知道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摆放,要放平摆直2、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3、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对生活的重要意义4、鼓励学生先估测再测量,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并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学难点:感知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学准备:课件,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小刀,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教学过程:一、演示“小马过河”课件,导入新课师:同学们能不能帮帮小马,让她顺利过河?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1、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可以是一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或者小正方体,同学们一起来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宽,好吗?师:同学们量得数学课本的宽是多少啊?告诉你的同桌,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啊?生:……(教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写到黑板,出现了数学课本的宽,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的情况)师:同学们请观察这里(教师指着板书),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生:……师:哦,对了,我们发现啊,同样是数学课本的宽,但是,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呢?[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长度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体啊?我们一起来量量数学书的长,铅笔盒的高吧。……(教师把结果板书到黑板)师: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呢?(教师指着板书)师:对了,同学们观察的真好。学校课本的宽是5把小刀长,铅笔盒也是5把小刀长,它们一样长吗?生:……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么,现在,我们一起用小正方体来量一量吧。三、拓展延伸(该环节的被测量物体不是非常的规则,主要拓展一下估测和测量方法)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宽呢?同学们先估测一下,然后再认真测量,看看自己的估测对不对?师: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四、联系实际,活动体验(该环节除了鼓励学生估测之外,还要引导学生知道,有些物体,可能不是一个一个地摆,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师:同学们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学们在教室里头,找找自己喜欢的物体,先估测一下它大概多长,多宽或多高,然后再测量一下,好吗?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吗?五、总结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帮助啊?今天学到的知识,你觉得它有什么用啊?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5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2、让学生了解刻度线的概念,会认厘米尺上的刻度3、使学生掌握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并体会多种方法测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教学准备:厘米尺,课件,长短一样、颜色不同的线绳(学生每人2根)教学过程:一、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手中的两根不同颜色的线绳,你觉得哪根长一点呢?师:哪位同学能想出办法,有根据的说出哪根长点,哪根短点?(引出尺子)师:非常好,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我们的祖先啊,就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那么,到底怎样用尺子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尺量的方法,然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二、观察操作,探索新知1、认识厘米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都要从起点开始跑,那我们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量■刻度线有长有短。■尺子上还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所以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而且这些数字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尺子长些,数字就多些;尺子短些,数字就少些。2、认识、感受1厘米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食指的宽度吗?把你们食指摁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呢?(引出1厘米)师:请同学们找找,自己尺子上,还有哪些是1厘米的。生:从刻度2到3,或者3到4……都1厘米。师:这说明了什么呢?l尺子上每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多长。互相看一下,计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3、认识几厘米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3厘米又有多长呢?师:同学们还能在尺子上找到其他3厘米的长度吗?4、用厘米量师:刚才上课时,老师展示的2根线绳,到底哪一根长一点呢?现在,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两根线绳各自多长,然后在测量比较一下,好吗?师:结果是哪根线绳长一点呢?能说说你是怎么量的吗?三、知识拓展1、师:老师这里有一把尺子,可是它断了一节,没有刻度“0”,只剩下刻度3到刻度10,那么这把尺子能不能用来量物体的长度啊?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想办法,好吗?2、其他测量长度的工具(课件展示)卷尺、米尺、皮尺3、其他的长度单位尺、寸、英寸、米、公里、码、里、海里4、《买鞋》的故事四、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啊?这些知识有些吗?我们能不能象那个“买鞋的”一样啊,为什么啊?第三课时认识米,用米量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具和学具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提问(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米■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第四课时认识线段教学目标: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教学用具: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引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1、感知线段的直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学生汇报。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3、从实例理解线段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教师在黑板出示: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4、量线段和估线段师:线段可以量度吗?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学生自由发表想法。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5、画线段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学生操作后汇报。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小组讨论,试画。小组派代表汇报。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四、总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五、课外作业1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说课稿教学内容:统一长度单位例1教材分析:通过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切实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学情分析:在上册“比一比”中学了比较物体长短的基础上学习的。尽管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和基础,但是长度单位的操作和应用是多种知识的综合,对小孩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注重实践性,培养观察力。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的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为厘米、米的学习打下基础。2、让学生用不同实物作标准进行测量,培养学生的动手、思考能力,以及合作、估测的意识。3、通过不同的测量活动,让学生体验测量活动的过程,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教学难点: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具学具准备:三角板、刻度尺、学具袋。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各小组的纸袋里装的是什么吗?打开看看吧!学生观察并汇报。2、提出要求:今天我们就用纸袋里的学习用具来测量身边的物体有多长。二、学习新知:1、活动一:量一量,用不同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1)提出要求:每人任选一种物体来作标准去测量数学书有多长。老师注意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2)汇报结果(3)提问:在得出的这些结果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思考,组内交流再汇报。2、活动二:用不同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1)提问:小朋友还想测量什么物体的长度呢?想用哪种工具呢?(2)巡视,指导学生测量物体,并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学生分组测量。(3)汇报测量结果。(4)思考:根据记录的数据,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小组内交流,班内汇报。(用统一标准的物体测量物体比较方便。3、活动三思考探究,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思考:为什么量同一本书的长度得到的数据不一样,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却有可能得到相同的数据呢?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最后在班上汇报。汇报:因为长度的单位没有统一。(2)引导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统一长度单位后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三、当堂检测:“做一做”中第1、2、3题。1、让学生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估测出结果,在班上汇报。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估测方法。2、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现在估测的结果是相同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原因:因为用了同一物体作计量单位量同一物体。四、板书设计:1、统一长度单位教学书的长度——结果不同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方便)不同物体的长度——结果可能相同同一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结果相同(很方便)五、教学反思: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学生能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为厘米米的学习打下基础。1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说课实录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推理、交流能力和估量意识,会选择合适的物体做测量标准。3、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究数学的兴趣,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能使用统一长度单位进行正确测量。教学准备:学具:回形针、小正方形、三角片、1角硬币教具:课堂实录光盘教材、硬币、三角板、回形针等模型教学方式:通过观看课堂实录片、动手操作、比一比及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应用测量知识。教学过程:一、引入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请来了北京的王老师和她的学生们同大家一起学习,好不好?生:好!师:咱们与北京小朋友们比一比,看谁学得更认真,学得更好,好吗?生:好!师:看,他们来了。二、猜一猜(播放VCD)师:同学们猜猜看,哪一条长些,哪条短一些呢?生1:下面的一条长一些。生2:两条一样长。师:哦,同学们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有的说下面的一条长,有的说两条一样长,那究竟谁判断正确了呢?来看看北京小朋友他们的判断与你相同吗?生:错了。师:同学们先来判断一下。生1:不是一样长的。生2:一样长。师:谁究竟判断对了吗?为什么呢?(播放VCD)三、量一量(播放VCD)师:王老师问咱们选什么来量,你们选什么?生1:我选回形针。生2:我选小方片。生3:我用硬币。生4:我用三角片来量。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现在就请同学们用选定的物品,我们来量一量数学书的宽,好,下面我们就两人一组,来测量,在测量时注意:量的时候,要把你选的物品一个一个放平摆直,听清楚了吗?好,开始吧。师:量完了吗?生:量完了。师:那我们来看看电视里小朋友,他们量的情况。在看时,注意北京小朋友他们是怎么量的,用的什么物品在量。师:好,先请我们同学来汇报汇报,你用什么量的,量的结果是多少?老师请看电视时最认真的同学来汇报,师:把你们测量的情况展示在黑板上给同学们看一看,然后再告诉大家,你是用什么量的,结果是多少。生1:(用回形针量)我们是用回形针量的,结果是5。生2:(用三角片)我用三角片量的,一共用了7个。生3:(用硬币量)我们用硬币量的,用了6个。师:哪一组是用小方片来量的,请你们上来展示给大家看。生:(用小方片量)我们用了15个小方片。师:为什么量出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我们汇报完了,看看北京小朋友他们量的情况,好不好?生:好。师:来听听北京小朋友汇报的结果也是这样的吗?(播放VCD)师:这是为什么呢?生:因为用来量的物品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师:非常好,鼓励他。(学生鼓掌)师:还有同学能说说吗?生:因为这些物品的大小不同。师:对,因为用来测量的物品不一样,所以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师:好,我们再来听听北京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的。师:有哪几组是用回形针量的。生:我们是。师:结果与黑板上的相同吗?生:相同。师:同学们,为什么他们的结果又相同呢?生:因为他们用了同样的物品来量。师:回答得非常好,鼓励他。师:好,我们再来看看北京小朋友有我们同学们这样聪明吗。(播放VCD)板书课题:长度单位师:看看刚才我们在测量书的宽时,用了不同的物品,所以量出的结果不一样,那么我们再量物体的长时,选什么样的物品呢?该选什么样的物品作标准呢?生1:用尺子。生2:用文具盒。师:同学们,想一想刚才测量时选的物品怎么样?生:不一样。师:所以我们再测量时,选择的……一样的,一样的物品。师:来听听王老师是怎么告诉我们的。(播放VCD)补充完整课题:统一四、看一看师:王老师要给我们讲个故事,请同学们认真看这故事,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后来的结果呢?(播放VCD)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后来的结果,两个人互相扭打了起来呢?生1:因为手和脚不一样长。生2:没有使用同样的物品来量。师:对,就是没有使用统一长度单位,所以发生了很多的混乱。五、量一量师:现在看来要量一个物体长度的时候,要用统一长度单位来量。那同学们,刚才我们测量时,选用了硬币、回形针、小方片、三角片等,你们比较一下选用什么物体做统一的标准来量呢?生1:我选硬币。生2:我选小方片。生3:我选回形针。师:同学们已经选了这么多物品,我们选的物品都不一样,也就是选的标准不统一,那我们量出的结果还是会是怎么样的?生:不一样的师:老师提议用咱们的小方片来做统一长度单位好不好?生:好。师:那我们就用小方片做统一长度单位再来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宽,看是不是与黑板上的结果一样,好,下面两人一组,开始吧。(播放VCD)师:量完了吗?来告诉老师你们的结果。生1:我用了15个小方片。生2:我们也用了15个。生3:我们也用了15个。师:同学们都用了15个小方片吗?生:是的。师:好,咱们来看看北京小朋友量的结果。六、说一说师:这节课咱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都有哪些收获?谁先来回答。生1: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生2:用的物品不同,量出的结果不一样,会给生活带来混乱。师:好,咱们接着学习。七、做一做(播放VCD)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2页,把做一做第1题做在你们的书上。师:做完了吗?谁先来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生1:碗豆大约有1个小方格长。生2:生3:玉米大约有3个小方格长。生4:大葱大约有6个小方格长。师:最后一个,同学们一起告诉老师。生:芹菜大约有5个小方格长。师:究竟同学们的结果正不正确,我们一起与北京小朋友对一对结果。(播放VCD)师:全部做正确的同学举一下手。哦,同学们真聪明,来自己鼓励鼓励自己,给自己加油。师:好,我们接着学习。(播放VCD)师:看看他们的结果与我们一样吗?师:老师看看哪些同学完全做正确了,全正确的同学举一下手。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如我们测量身高、课桌的长,都要用到长度单位,在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好,今天就上到这儿。下课。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教学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用厘米量,也为认识米用米量做下铺垫。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二)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三)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具和学具教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5厘米长的纸条,投影片若干张.学具:学生用的刻度尺一把,图钉,一条绳子,没削过的新铅笔一支,装墨水瓶的空盒一个,三张纸条(分别长3厘米、4厘米、6厘米),2分硬币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提问:谁能说一说你的课桌面有多长?同学们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教师提示,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学生可能用铅笔、小棒、手指,也有的同学用尺子去比,交流比的结果时,有的同学可能说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有的同学用尺子量,也不知怎样说明其长度.叙述:有的同学说课桌有3支铅笔那么长,8根小棒那么长,4那么长,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数都不一样啊?(使学生体会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这样说起来就很不方便.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表示它有多长.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二)学习新课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叙述: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是1厘米,请同学们用尺子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教师将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请学生用尺子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看看你的尺子,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到哪儿是3厘米长?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2.学习用厘米量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叙述:量纸条时,把尺子“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学生动手操作1.请同学们将你事先准备好的三张纸条拿出来,量一量,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每量完一条,把量得的结果写在上面.2.看一看这支铅笔长________厘米.从图中看出铅笔长8厘米,如果让我们去量削尖的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取整厘米数)由学生拿出自己削尖的铅笔,实际量一量,从而得出可以借助三角板来量.3.量一量一就是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因为每个同学手掌宽度和一长度不尽相同,只取整厘米即可.(三)巩固反馈1.基本练习(1)每人拿出一根绳子,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给相邻的同学看,把每次量出的绳子互相比一下,如3厘米的绳子一样长.(2)量一量①量一根没削过的铅笔,长()厘米.②量数学课本,长()厘米,宽()厘米.③量装墨水瓶的空盒,它的高是()厘米.2.发展性练习量一量下面两个图形每边的长度.3.思考性练习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8).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课堂教学设计说明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长度单位“厘米”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为了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设计了让学生测量课桌的长,由于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出的数量就不同.非常不方便,实际需要用统一单位的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课堂设计中,通过从尺子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教师在尺子上画出1厘米的长度,图钉的长,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目的都是为了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具体长度.在指导学生量物体的长度时,除了老师示范外,充分让每个学生操作,由易到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板书设计(略)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二一说教材“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册“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这一课就是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一课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显得尤为重要,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后学习米、毫米、千米等长度单位的知识的基础。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按照新课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观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测量物体的长度。由于二年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亲身感悟1厘米的长度。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这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将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探求新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一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得到自己的思考途径和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由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亲身体会长度单位的产生。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探索的成功、学习的快乐。根据指导学生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在扶着学生认识1厘米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认识2厘米、3厘米、4厘米等更多的厘米,即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学生的“学”,体现出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即教师既教知识、又教方法。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设计了“动手操作,导入新课——引导探索,训练技能——实践应用,练习巩固——课堂小结,升华知识”这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第一个环节:动手操作,导入新课根据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我在设计引出长度单位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呢?我们做实验来研究一下,给学生各种不同的学具来测量。(1)小组汇报,你用什么量的?量的结果怎样?(2)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3)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短边,可是量的结果却不一样?(4)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那该怎么办呢?(5)如果我们要测量桌子的长度,再用小方块一个个去摆,你觉得方便吗?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吗?这样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该知识的理解,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我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用现实生活的不同工具量数学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不同;接着用统一的工具量数学书的短边,得到相同的结果,可是测量起来不够方便,最后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需要。第二个环节:引导探索,训练技能第一层:认识尺。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找一找尺上都有些什么。知道尺上各部分的名称:刻度、刻度线、“0”刻度。接着帮助学生会看尺上的刻度,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扫清障碍。最后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长度单位——厘米。这里的设计从表象逐渐抽象出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层:认识1厘米。我分三步进行教学:1、感受1厘米。拿出你的尺来指一指。尺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你还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吗?让学生能在尺上找到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尺上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2、拿出刚才用过的一个小方块,量一量每条边的长是几厘米?我们发现边长正好是1厘米。下面就请学生跟着我做:轻轻地捏着小方块,把小方块移开,注意手指不动。看到了吗?1厘米有多长?举起来互相看一看。都记住了吗?我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通过学生形象的直观感受,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十分的深刻。3、用你的手指去比一比,你周围哪些物体和1厘米差不多长呢?找一找生活中的1厘米,这个环节往往是学生最喜欢的,他们会举出图钉的长度、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等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这样就及时把1厘米与生活实践想联系,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理解。第三层:认识几厘米。我们已经认识了1厘米,那么0~2是几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还能从尺上找出2厘米吗?在这里顺利地实现知识的迁移。接着学习其他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先找一找,再比一比,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然后让学生来介绍,你认识了几厘米?让学生自己在尺上找一找你喜欢的厘米,并和组员交流,学生很自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了几厘米。最后让学生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教师相继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第四层:学习用厘米量。第一步: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那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大家用尺子来验证一下。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量的。然后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的怎么样?第二步:看看课本上是怎么说的?看完之后,把小纸条的长度填在括号里。第三步:你们都会量了吗?那就请你赶紧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吧。学生测量后可能会说15厘米不到或14厘米多一些。那么它最接近几厘米呢?教师指出数学书的短边可以说大约长15厘米。第三个环节:实践应用,练习巩固练习的设计体现层次性、发展性。1、判断量法: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有没有从0开始量,有用断尺量的,可是读数时错误,这些都是学生易错的题。通过这一题的训练,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2、测量比赛:课件出示四件物品,请四人小组合作,先估测再量出彩带的长、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粉笔盒的高,比一比哪组测得又快又准。学生合作进行测量比赛,之后反馈测量结果。第四个环节:课堂小结,升华知识第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它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更好地学好数学知识。第二步:拓展提高: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还想请你们帮一个忙。前几天老师做衣服的时候,需要知道手腕一圈的长度,可用直尺怎么量都不方便,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大胆想象,教师小结:其实人们为了测量更方便,不仅发明了直尺、三角尺,还发明了卷尺、皮尺等,我们在生活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尺子来进行测量。下面请大家拿出软尺,用它或直尺选择你最想量或者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并做好记录1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说课稿三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发现知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知识,从而形成技能。对于本节课要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与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说明。从教材方面看,“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通过一年级上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学,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结合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作用。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会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4、使学生了解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课的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厘米尺测量物本长度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对于教具和学具的准备,我是这样安排的,教师的是多媒体课件、两支长短、颜色都不相同的铅笔,学生的是厘米尺、学具盒、统一长度的、整厘米长的纸条。依据“以发展为首,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源,练习为主线的课堂教学观,我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对于新课的导入,我采用以旧拓新的方法,之所以作这样的导入,是使新旧知识更好的衔接,便于新旧知识迁移,从而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效度。本环节设计了两道题。第一题:首先我拿出两支长短不同、颜色也不同的铅笔问学生:说说这两支铅笔哪一支较长?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所学过知识的基础上,能很快地说出是红色的这一支更长。(我的用意是:让学生复习比长短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第二题:请同学们拿出事先我为他们准备的纸条问:谁能说说纸条有多长?有的学生可能会用手去比说有一拃多一点,有的可能不知所措,无从回答。这时我作了这样的提示:可以用你们学具盒里的学具如:小方块、圆片、小三角形或你喜欢的物品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学生比过后汇报,有的说有两块橡皮长;有的说有4个小方块拼起来那么长;有的说有5个圆片拼起来那么长……。量得的结果不尽相同。(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不同的物品作为测量工具,在测量同样长的纸条长度时得到的结果不同,从而产生疑惑:为什么同样长的张纸条量出的长度不一样呢?)接着我作了这样的安排:小组内所有的成员都用同种物品去比一比,看看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学生实践后汇报:我们小组都比得4个小方块长;我们的是有5个圆片那么长;……。这时我告诉学生,任何物品都可以作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但是这样会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不便,于是,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就统一了测量工具刻度尺,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尺子。(我之所以安排小组合作:主要是让学生共同探索,通过实践验证,来解除心里的疑惑,同时也切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继而引出测量物体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首先是认识尺我利用课件出示一把放大的厘米尺,告诉学生这和同学们手中的尺子一样,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接着请学生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尺子,观察尺子的组成。学生在观察时会看到一些长短不同的线条、一些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及“厘米”或“cm”的字样,可能不知道它们的名称及意义。这时,我作了这样的引导:这些长短不同的线叫“刻度线”;“厘米”或“cm”是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的长度单位;那些按从小到大对着“刻度线”排列的数字,则方便于人们读取物体的长度;其中最左端的数字“0”所对的刻度线叫“0”刻度线,以前认识的“0”表示什么也没有,而尺子上的“0”则表示起点的意思。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认识尺的各部分名称,为感知1厘米、几厘米打下基础)然后是引导学生感知1厘米,在尺子上找几厘米。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观察尺的同时引导学生:从0到1、从1到2、从2到3……这样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间隔是相等的。从0刻度线到对着1的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1厘米。接着问学生:你能看着自己的尺子说说从3到4这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从6到7呢?从8到9呢?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不会感到困难。在学生回答后我又作了这样的一个激趣:谁能说说尺上从0到2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厘米?从0到4呢?从2到5呢?……。你自己的尺子上一共有几厘米?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并回答。学生在尺上找从0到2、从0到4有几厘米时可能比较顺利,但是在找从2到5有几厘米长时会有些问题,这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数从2到5之间有3大格来得知是3厘米。(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通过让学生多次在尺上找1厘米、几厘米,可以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几厘米有多长的直观认识,同时也渗透了推理的数学思想)下边是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用尺子比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说说1厘米大约有多长,并用手比划给大家看。有的学生边比边说,差不多有我手指的一寸长;有的则伸出食指放在另一手的大拇指和食指之间说:差不多和我食指的宽度一样。我对学生的方法给予了肯定。接着我问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厘米呢?”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葵花籽、图钉等。(我这样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其次是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当学生对1厘米、几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后,开始学习测量的方法。我拿出一张纸条问:要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来量?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来量,我又问想知道怎样测量吗?下边我们一起去看看小精灵是怎样做的。先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接着让学生测量事先准备好的纸条有多长,并说说是怎样测量的。安排这一活动,一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测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其次是与前面导入新课的问题相呼应。之后,我向学生出示这样的一把尺子,问他们这样的尺子能不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对于这个问题,面对这样尺子,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脱口而出:不能用,因为尺子断了,坏了;有的学生想了想认为还可以用,双方争辩起来。这时,我就请认为能用的学生说说他的想法。还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全班一致认为这把尺子不能用了,这时,我对学生说,我有一个巧办法,可以用这把断了的尺子量一量这支铅笔有多长,想不想知道我是怎样量的?于是我给学生示范测量方法,用其它完好的刻度线作为起点并和铅笔的左端对齐,再看铅笔的右端对着尺子的哪一条刻度线,然后数数两条刻度线之间有几大格就表示长几厘米。在此基础上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尺子,得出这样的结论:用物体右端对准的刻度读数减去左端对准的刻度读数就是被测物体的长度。(我作了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培养学生测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第三个环节是练习的设计,我本着层层递进,形式多样集灵活性、开放性、人文性为一体的指导思想,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基础练习:说说下列物体有多长?检验学生是否会找出尺子上的几厘米。巩固提高:下列的测量方法对吗?并说说错在哪里。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测量的方法。思维训练:这条彩纸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量的。这纸条不能直接进行测量其长度,部分学生在测量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我给学生提示:测量前可将彩纸拉直再量,也可用棉线顺着彩纸放在上面,再将其拉直,测量出棉线的长也就知道彩纸的长了。设计意图: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测量方法的灵活多样性。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思想,着重突出了用数学活动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感知、实践、运用的认知过程,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交流、探索研究中获取知识。这样组织教学,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探索与创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悬念,处于一种“心求能而未及”的最佳心理状态。可以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知识由抽象变形象、直观,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难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1长度单位:认识米用米量说课实录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教、学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教学过程:一.设"难"导入,激发自主探究欲望师:同学已经学会用厘米量,那么天天和我们见面的黑板有多长呢?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有一小部分学生举手,我让一位手拿20厘米长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有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师:你觉得自己还行吗?生:我觉得很难,我可以找同学帮忙吗?师:你的主意不错,遇到困难就得找伙伴帮助,老师同意你的请求。(女生把同桌叫来,两人分工后又继续量,她们一个量,一个边算边记在本子上。)生:我们总算量完了,黑板的长度是400厘米。(板书:400厘米。)师:坚持就是胜利,老师非常佩服你们。能谈一谈你们的感受吗?生:用小尺子量又慢又费劲。师:你们有好办法吗?众生:(学生指着讲台上的米尺)用老师的大尺子量。师:对,用大尺子量是个好办法,要想用它量,你们得先认识它呀,那位同学知道它?生1:我知道,它是米尺。老师们经常拿它去上课。生2:搞黑板报时,美术老师用它来量黑板和画直线。师:是的,它是米尺。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注意到它。二.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感受新知师:米尺上面也有一些刻度,请各个小组的同学看一看、比一比看米尺上的刻度和你们小尺子上1厘米的刻度有什么关系?米尺上有多少个像1厘米那样的刻度?小组1代表:我们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米尺上刻度10正好是10厘米,20是20厘米,我们10个10个地数,数出了100,我们得出米尺的长是100厘米。小组2代表:我们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的刻度,我们数一数发现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我们得出米尺的长是100厘米。师:你们真能干!米尺的长就是100厘米,老师觉得用100厘米表示米尺的长度,这个数太大了,所以想给它换个名字使它便于记住和使用,我们就把100厘米的长度叫做1米吧,也就是说米尺的长度是1米,知道米尺有多长了吗?众生:知道了,米尺的长度是1米也就是100厘米。师:谁能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子表示厘米与米的关系?众生:1米=100厘米。生2:我用两个式子表示:1米=100厘米和100厘米=1米。师:对这个同学的第二个式子,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生3:他的第二个式子是对的,这个式子是从右往左读得到的,可给人感觉不太顺眼。师:你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师指着生2。)生2:1米=100厘米这个式子是好一些,但我们也要知道100厘米=1米,所以我就列出了两个式子来。师:你是个细心孩子,你想得真全面。大家喜欢那个式子?众生:1米=100厘米。师:请用你自己的方式来记熟这个式子,同时也别忘了100厘米=1米。师:同桌合作:请拿出你们准备的长绳,用带来的卷尺量出它的1米、2米、3米,并用水彩笔做记号。量完后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量的方法。(师巡视,提示学生把米尺的0刻度对准绳子左端的起点,在右端对准1米的刻度处记个点。)……师:同学都会用米量了,请用你喜爱的方式感受一下1米的长度。(有的学生展开双手和米尺或1米长的绳子比一比,有的学生用米尺来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有的学生用米尺来量墙壁并在1米处作了记号,有的学生用手摸一摸米尺,再用米尺量课桌面的长,有的拉开手指头一柞一柞地量米尺等等。)生1:1米大约有我们伸开的两只手臂那么长。生2:1米的长到我的下巴。生3:1米的长有墙壁这个地方这么高。生4:1米的长正好是课桌的长度。生5:1米大约是我小手6柞的长。师:同学真行!能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感受1米的长度。三.重视经验,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师:除了米尺外,谁还见过别的尺子?生1:我看见我爸爸工作时用了可以自动回卷的尺子。生2:我看见我爸爸工具箱里有可以折起来的尺子。生3: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拿一种用手转的尺子来量我们跳远。师:同学们真棒!能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们所说的尺子老师都带来了。体育老师用的尺子叫做卷尺,它总长度是50米,用来量长距离的。××爸爸用的小卷尺一般长3米(或5米),也就是多少厘米呢?,用来量长度为几米的物体。×××同学爸爸用的折尺一般长1米。因为它可以折起来,携带比较方便。(老师边介绍边展示给学生看。)师: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尺子用米量你想量的东西。生1:刚才我俩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现在我们想米尺和卷尺再量一下。(师让两名女生去量。)生1:黑板的长度是4米,哇!比用小尺子量容易多了。(师在400厘米的后面板书:4米。)师:用4米来表示黑板的长度比用400厘米有什么好处?众生:简短,容易记住。生2:我知道黑板的长了,我想用小卷尺量黑板的宽。生3:我们想量教室窗户的长和宽,应该选用卷尺量。生4:我想量课桌面的长和宽,应该选用米尺量。生5:我想量桌子的高,应该选用米尺量。师:同学们都有自己想量的东西,也选择较合适的测量工具,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完成测量,并把你们测量的结果记下,待回向大家汇报。(大多数学生都参与测量或观看,这时生6走到老师跟前。)生6:我想量学习园地的长可大尺子同学都用去了,我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办法……师:(没等学生讲完,师表示惊讶)想出办法这不是挺好吗,请用你的办法赶紧去量呀!(生6拿出绳子拉着同桌的手到学习园地前拉开绳子量了起来。)师:老师发现你量法很有创造性和使用价值,能把你测量结果和方法告诉大家吗?生6:刚才我们量出了从绳子的一端到第一个水彩笔点的点这是1米。所以我就用绳子量学习园地的长,学习园地的长是4个1米长的绳子多一点,所以学习园地的长为3米多。实际上用刚才量过的1米长的两手伸开的长度当尺子也可以量出物体的长度。(生6似乎说完了量法才意识到这点。)师:(非常惊喜。)这方法的确很妙,帮助我们解决了在没有测量工具时,如何测量的大难题。只要平时留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动手实践,同学一定会找到许多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分析《认识米,用米量》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重点考虑到如何引导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地探究新知、感受新知与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结合本人的设计意图和课堂教学实况,对这节主体性教学的课,我有以下的感想:一.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走进课堂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正是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教学中,本着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地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学习新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觉得"我能行"而信心十足地自主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用米量及其测量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如木工师傅修理课桌椅和装玻璃窗都得用小卷尺或折尺来测量,上体育课学生跳远得用卷尺来测量,学生或许有帮过老师拉着卷尺测量的经历。在本课教学时引导学生举出见过的各种尺子及它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使用价值,唤醒了学生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自主地投入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自觉地带着生活经验和"我能行"的信心自主地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活动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见把生活经验和新知相互融合相互转化,是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重要途径。二.创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想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必须把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调动起来,并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有了自我学习的辽阔天地,学生才能主自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正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式。在主体性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必须先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才能进行有效地学习。我要求学生用小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有意给学生设"难",让学生在量中体会到尺子小,费时又费力,要放弃又觉得自己能行而产生心理矛盾,使认识米尺成为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是促使学生主动地去认识米的动力。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中,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玩"中,轻松、愉快地领会和获取新知,本课的教学以始至终都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完成了认识米、感受1米长度和用米量的教学。学生有了自我操作的机会和空间,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合作交流是主体性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遇到一人难以完成或有异议有困惑的问题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发掘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能够有效地完成教学。如教学导入时,让学生用小尺子量长距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