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儿推拿诊治学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推拿流派是指在推拿操作与临床运用等方面通过世代传袭逐渐形成不同于别人的、具有自身特色和风格的群体。小儿推拿独特的治疗体系形成于明代,其标志为《小儿按摩经》

《小儿推拿秘旨》

《小儿推拿秘诀》

      三部小儿推拿专著的相继问世。以后,历代小儿推拿医家因为时间、地域、治疗风格的不同和对《小儿按摩经》的理解、发挥不同,所以对小儿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成小儿推拿的不同流派。目前国内发展比较充分、影响较大的儿科推拿流派有山东地区的推拿三字经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孙重三推拿流派及张汉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区的小儿捏脊流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儿科推拿和湖南地区的刘开运儿科推拿流派。以上流派均有其理论总结和相关著述,不同的流派丰富了小儿推拿理论体系,并为小儿推拿的理论和临床继续向前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的作用。现将上述各流派简介如下:推拿三字经流派(李德修推拿流派)

      清朝徐谦光自1877年完成了《推拿三字经》,创建了三字经推拿流派,该流派的主要学术特点是:通治成人和小儿,取穴少而精,手法简,时间长,注重独穴,偏重望诊和五脏辨证等。山东青岛市中医院已故老中医李德修是清末胶东著名推拿名医徐谦光的第四代传人,继承了徐氏推拿学派之精华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对其有所发展,著有《李德修小儿推拿技法》一书。

其发展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手法       徐氏书中仅指出年龄不同,手法轻重与时间长短也不同。李氏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地区南北、气候寒暖、身体强弱也必须加以区别,否则不能取效。寒冷地区推拿所用时间有时为温暖地区的数倍乃至十倍,才能取效,同时节令寒暧也须灵活变化,甚至室内的温度也应注意。推体质强健人手法必须重些,推体弱人与敏感人的手法必须轻些。同时,李氏又强调推拿时用力要匀,自始至终都要沉着稳定、轻重一致。此外,李氏采用滑石粉作为润滑剂,替代了葱姜香油,既洁净又便利。    2.取穴       在取穴方面李氏比徐氏更加简化。李氏主张不分男女,一律只在左手取穴。徐氏原著说,男手左手六腑和女子右手三关都属凉穴,李氏则无论男女皆取左手,三关为热穴,六腑为凉穴,临床证明疗效可靠,更便于记忆掌握,较徐氏原说更优。    3.望诊       在望诊方面李氏增加了观测小儿活动姿态推测病情。例如小儿时时用手搓揉头目,为头痛头晕之征;患胆道蛔虫的小儿痛时面青,手抱胸胁,仰而摇身;患肠梗阻,痛时作翻绞状;食积腹痛发作,时有痛时汗出。总之,而瑶身;在望神色形态外,注意观察多方面的情况,有利于帮助诊断。    4. 运用      李氏在徐氏五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了穴位运用。例如,小儿瘫痪无热而下肢发凉,李氏除用三关助其回阳生热外,因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就用二马补其肾,用平肝以助其筋,用补脾以加强四肢的活动,这几个穴位互相配合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利用五胜功能与生克关系,灵活运用诸穴,扩大了治疗范围,提高了临床疗效。    总之,李德修推拿手法在徐氏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挥,特别是治疗有效的病种比徐氏多了一倍,使三字经流派推拿技术更简化、治疗范围更广、疗效更好。

孙重三推拿流派    本流派以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孙重三为代表。

      孙重三20岁时拜老中医林椒圃为师,以林氏的推拿手法为基础,又钻研了《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厘正按摩要术》等专著,集众家之长于一体,结合个人的临床实践,编著有《小儿推拿疗法简编》、《通俗推拿手册》等书。

       孙重三首先重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诊病强调闻诊和望诊;施术以按、摩、掐揉、推、运之法最常用,搓、摇多做辅助;施术时聚精会神,把意念集中于施术部位,手法轻巧、柔和、渗透。该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个,并继承了林氏 “十三大手法”——摇肘、打马过天河、黄蜂入洞、水底捞月、飞经走气、按弦搓摩、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猿猴摘果、擦脐擦龟尾与擦七节骨、赤风点头、凤凰展翅、按肩井。孙重三立足辨证,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旨,取穴灵活、随症加减。      在取穴上,该派多用手穴配伍体穴,相辅相成增强疗效。如用 “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 配伍他穴治疗头面诸疾和外感病症。推天柱骨治呕吐,揉脐及龟尾治疗胃肠病症,分推胸八道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推箕门以利小便等,都是临床用之有效的方法。张汉臣推拿流派

    该流派以山东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已故老中医张汉臣为代表,著有《实用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概要》等书。

      张汉臣根据临床应用,对推拿手法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如“术者以拇指端在选定部位向下先用缓力压之,少停再用缓力,以后慢慢将手指抬起,则称之为按。”       临床常用的有按百会,该法有升提功用,治疗脱肛、慢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但在患儿有呕吐、恶心及痢疾有里急后重时若用此穴,能使病情加重,故需注意;按天门有发汗解表作用,如感冒高烧无汗,或身上有汗而头部无汗者,以拇指按本穴1-2次,可以立见汗出,屡收奇效。又如揉法,多“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操作,而张氏尚有上下揉法,用于揉黄蜂入洞、揉二扇门、揉精宁和揉一窝风,其中精宁穴定位在“第四、五指的指蹼背侧处”,并指出“单用本穴时间较长,患儿多见形容消瘦、短气无力等现象”,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张氏注重补泻并认为补泻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补泻手法,常用的有方向补泻、轻重补泻和徐疾补泻。张氏认为操作手法速度要微快和微用力,虽患儿兼有热邪,但在补法中微用力和速度微快,乃为补中有泻之意,则是标本兼治之法。儿科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攻则愈虚,补则有闭门留寇之患,而张氏活用补泻手法,补中有泻,标本可以兼治。张氏也善用平补平泻法,其中来回推法称为清法,常用于治实证时取脾土、肺金穴,有泻中寓补之意,符合小儿肺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二是指治法,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张氏治病,重辨证论治,善配伍施术。从病因、症状、治疗、方义浅析和加减法5个方面叙述。临证十分重视标本夹杂证的处理,不同情况结合病情的缓急、轻重做出恰当的处理方案,分别采用先治、后治、兼治等。在诊治中有一定程序,做到有条不紊。推拿操作仿药物治疗的八法原则配伍应用,如“表实无汗者,应以开泄腠理,逐邪外出,可采用汗法,揉二扇门和一窝风二穴发汗最为适宜;又如痰涎壅结,或误食毒物尚未到肠时,可速用吐法,点天突、推板门二穴催吐最快……并注重辨证分型论治,如麻疹分初起、顺症、逆症三型论治;咳嗽分外感与内伤两型论治;哮喘分实喘与虚喘论治”。执简驭繁,治理分明。特别是临证处方讲究配伍施术,善于将推拿操作两个或三个按序配伍在一起,类似中药的药对或药组。通过对前贤配伍施术经验的总结,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发展,形成了从单个推拿操作到数对或数组,最后组合成推拿处方。      该流派善于与现代医学结合研究小儿推拿,对治疗消化道疾病之首选穴补脾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明推补脾土使胃酸度有明显的增加,对胃蠕动以及对蛋白质的消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小儿捏脊流派    该流派以北京地区已故捏脊专家冯泉福为代表。

      冯泉福为冯氏捏脊术的第四代传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据其学术思想编著《小儿捏脊》一书。

      并将捏脊疗法的主治范围扩大,通治小儿诸病。该流派手法有八种,称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个基本手法。提脊手法亦分补泻,捏脊从长强穴开始至大椎穴结束为补法,反之则为泻法;若捏一遍补法,接着再捏一遍泻法,补泻法交叉进行则为平补平泻法。      捏脊,因其长于治疗儿科积聚一类疾病,又称为“捏积”,故该流派对小儿积证有其独到见解,将积证分为四型,即乳积、食积、痞积和痢积,并指出捏脊疗法旨在通过捏拿患者督脉(因十二经脉隶属督脉),达到经络的良性感传,加之刺激膀胱经上有关的俞穴,恢复受损之脏腑,疏通阻滞之气血,从而使停滞之食物得以运行消化。小儿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区影响颇大,冯泉福有“捏积冯”之美称。

海派儿科推拿    该流派以上海地区小儿推拿名家金义成为代表。

      金义成对推拿发展史、历代推拿文献颇有研究。以儿科推拿见长。著有《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图解》、《海派儿科推拿图谱》等书。

      海派儿科推拿学术特色在于兼收并蓄,着重创新。该流派手法除了继承按、摩、掐、揉、推、运搓、摇传统8法外,还融入了上海地区的一指禅推拿、滚法推拿、内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并称之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运用上。除了传承“汗、吐、下、和、温、清、补、消”8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应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热咸和”,具有“开达抑遏”“疏通气血”“开关利气” 的功用。      在临证时强调“痛则通”、“不痛则不通”,根据“通则不痛、不通则痛”原理,寻求病症异常的反应点,以痛为输,通过在痛点的治疗,达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论上,基于推拿以手法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儿特定穴位有点、线、面之特点,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观点。此外,对于小儿推拿对象的界定,金义成根据其个人经验特别指出,小儿推拿穴位和复式操作法的应用,主要是针对6周岁以下的儿童,对3周岁以下的效果更佳。对于6周岁以上的儿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应采取类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刘开运推拿流派    该流派以湖南地区推拿名家刘开运为代表。

      刘开运出身中医世家,苗汉后裔,御医后代,家族业医已三四百年,祖传中医、草医、推拿三套绝技,融汉、苗医药于一炉,独树一帜,尤擅长儿科推拿。主编《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小儿推拿学》一书。

      刘氏手法操作简单,临床常用的只有推、运、拿、揉、捣、掐六个常用手法。本流派有时两穴联推,如清肝经和清肺经,退六腑和清胃经,如此联推,操作者既省时又省力,又能较快的控制病情。临床上又将揉法与掐、按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常用形式有三种: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后加揉法。例如,肺俞、膻中、乳根、乳旁、中脘、足三里、涌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于止咳、平喘、止呕、止泻、止痢;百会、人中、承浆、四横纹、一窝风等穴多用掐后加揉法,偏重于止痉、止痛、醒神等。      刘氏治疗以清为主。小儿患病,实证、热证居多,故本流派治病取穴以清法为主,主张祛邪为先。临床常在肝经、肺经、冒经、大肠经取穴,少用补法,清天河水、退六腑常用,而推三关少用。尤以清肝经在治疗中应用甚多,如清肝经配清肺经主治呼吸道疾病;清肝经配清胃经主治消化道疾病。肺非极虚不宜妄补,补则呼吸满闷。胃经清之则气下降,补之则气上升,胃气以降为顺,故胃经宜清不宜补。大肠经不可多补,如欲加强其功能,可用清补法。      刘氏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灵活运用清补手法于五经之中。如小儿 “脾常不足”,故脾经在手法运用上以补为主,但不可拘泥,若见烦渴多饮或发热唇干燥裂,属脾胃热甚,宜用清法方能奏效;小儿“肝常有余”,肝经手法运用原则上只清不补,否则易致烦躁不安,甚至肝风内动,若确诊为慢惊风,可用补后加清法;小儿“心常有余”心经在手法运用上宜清不宜补,以防引动心火,若确诊为心血不足,可用补后加清法;小儿“肺常不足”,肺经手法运用视临证情况而定,可清可补,或清补兼施;小儿多肾虚,肾经手法运用只补不清,若属膀胱湿热,可清后溪代之。      刘氏推拿勿忘开窍。小儿推拿属内病外治。若经络不畅,关窍不通,内外不相联系,施之体表穴位之手法,则难起到调整内脏功能之作用。因此,推治诸穴之始,应首先通窍,推治诸穴之终,则应注意关窍。推拿常用的开关窍穴及操作法有:开窍头部手法——直推天门、分推坎宫、直推太阳;开窍手部手法——揉按总筋、分推阴阳等。

     以上就是中医小儿推拿六大流派体系。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