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无用”专辑作文,内含:作文题11道,范文32篇(部分含解析),另有名句积累、素材积累、优秀片段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与大的辩证关系作文题目 “有用”“无用”专辑作文,内含:作文题11道,范文32篇(部分含解析),另有名句积累、素材积累、优秀片段

“有用”“无用”专辑作文,内含:作文题11道,范文32篇(部分含解析),另有名句积累、素材积累、优秀片段

2024-02-12 01: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周国平

3 、三十辐共一毂( g 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 sh ā n zh 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y ǒ u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

4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

【译文】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 、科学家可借艺术之瓦,攻科学之坚;艺术家可借科学之梯,攀艺术之峰。 ——爱因斯坦

6 、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以运用形体为主)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菜根谭》

只知道运用有形迹的事物,而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学问的真正乐趣呢?

7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的家园。 ——梁晓声

8 、阅读使我们化身为旅人,带我们远离家乡,但更重要的是,因为阅读,我们在世界各地都能找到新的家园。——【多米尼加】里斯

0、读书是精神的旅行,可以放大我们心灵的半径。因为读书,我们触摸到人性的复杂与迷乱;因为读书,我们感受到灵魂的崇高和智慧;因为读书,我们发现了历史的真实与隐蔽;因为读书,我们化解了生命的苦痛与忧伤。

10、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三毛

11、人生有三层楼:第一层是物质生活,第二层是精神生活,第三层是灵魂生活。 ——丰子恺

12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 鲁迅

13 、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卢新华

(有字之书:读书一定要读经典;无字之书:在自然社会中收获真知;心灵之书:在反省中不断前行)

1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和他尊)、自我实现需求

15、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雨果

16、人生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毕淑敏

17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18 、没有人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 法 罗曼罗兰

19 、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读书无法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厚度。 —— 曹文轩

20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庄子

21 、缺少某种精神修养的人,会造成性格或思想上的缺陷,正如营养不良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

二、素材积累运用

1、大瓠,以为大樽浮于江湖

惠子谓庄子曰: “魏王贻我大瓠(hù ,葫芦)之种,我树(种植、培育)之成(长成)而实(结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廓落(很大很大的样子)无所容。非不呺然(xiāo ,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p ǒu,砸破) 之。 ”庄子曰:“夫子固(确实)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jūn,“皲”,皮肤受冻开裂)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p íng,p í,漂洗) 絖(ku àng,丝絮) 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 ‘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卖,出售)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劝说)吴王。越有难(发难,攻打),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划分出)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一样)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而浮于江湖,而忧其廓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也夫!

2、故宫文物南迁

故宫文物南迁,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 1933 年 1 月 31 日山海关失陷后,2 月至 5 月,故宫、北平古物陈列所、颐和园和国子监的 19557 箱文物 ( 其中故宫 1.3 万余箱 ) 从北平运抵上海。 1936 年底南京朝天宫库房建成后,文物被运抵首都南京。 1937 年淞沪战役爆发,这批南迁文物分三路在日军炮火下紧急西迁,开始了长达 10 年的万里西行,运抵四川,直至抗战后被运回南京。在 15 年里,南迁文物行程上万里,穿越大半个中国,然而上百万件文物中没有一件丢失,也几乎没有毁坏。

【运用】无用之文物,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世代风骨。(故宫文物南迁)

也许有人会对此感到不值:这十五年的奔波忙碌换来的是什么?是无数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与损失。不!这奔波忙碌,是让英雄过往不被淹没于历史长河,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于天地苍茫;是让曾经历史不被视为神话传说,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成为被感知的篇章。看似无用的文物南迁,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浮舟沧海畔立马昆仑山的无畏气概,传递的是祖国优秀历史文化不容他人践踏的爱国情怀!

3、无用之梦想,喷涌出有用的幸福之花。

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阴暗幽深的集中营里,他用梦想鼓励他人决不放弃;硝烟弥漫的谩骂声中,他用梦想告诉别人永不退缩。曼德拉从青丝到白发,始终坚持着为黑人争取自由的梦想;从狱内到狱外,始终为黑人拥有平等的权利而奋斗。正是他看似无用的对梦想的坚持,最终实现梦想,绽放出了黑人与白人平等的自由之花。

4 、

庄子有云: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一种叫青蒿的草在风雨中飘摇,是那么微不足道。但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却从中提取到青蒿素, “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这看似无用的一株植物,却在科学家的手中发挥了改变世界的作用。所以,有些你认为无用的东西,可能只是自己的视野狭窄,以至“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5、

无用之艺术,却有影响精神情绪之大用。音乐对植物生长有作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光照、温度、肥料等,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缓和的音乐、有节奏的音乐也可以像肥料一样起到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音乐对人的情绪有作用:轻松欢快的音乐,能放松大脑,改善神经功能;节奏明快的音乐,能使人精神焕发,消除身心疲劳;旋律优美的音乐,能安定情绪,增强生活情趣。正是这看似无用的音乐,却能发挥影响动植物情绪的作用。

6、

孟尝君三千食客中,有毫无用处的鸡鸣狗盗之辈,却能拯救孟尝君于危难之际。范蠡在辅佐勾践时精研商业经营之术,最终在功成名就之际能全身而退,演绎了他的另一番传奇。试想他们若以有用无用来对待一切,孟尝君便会客死秦国,范蠡也难逃 “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7 、

梵高将他一生的狂热献给艺术,却只卖出一幅画;巴尔扎克夜以继日地创作,最终还是贫穷潦倒;米开朗琪罗在雕刻和绘画上穷尽一生,却只换来无数病痛的折磨 ...... 然而正是他们这些“无用”的作品,打开了艺术一扇又一扇辉煌的大门,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发出璀璨的光芒。

8 、

三毛,这位精通多国语言,颇有律师天赋的奇女子,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投向了撒哈拉粗犷的怀抱。用她的话来说, “只是追寻前世的一个梦而已”。正是这无用的近似疯狂的举动,为我们展现了异域的精彩,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有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

9 、人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

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人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满足。猪羊的肉可食,无疑是“有用”的东西,而龙凤是幻想的产物,对人的实际生活是“无用”的,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这里 “无用”所以胜于“有用”,在于龙凤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

人不同于动物,不是活着就是一切。需要大量对 “ 吃饱肚子 ” 虽然 “ 无用 ” ,但却富有 “ 意义 ” 能充实灵魂的东西。那些能使精神升腾的东西,虽说对 “ 吃饱肚子 ” 无用,但却常常较 “ 有用 ” 的东西高贵。

10、

毕淑敏说:人生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如果只求填饱肚子的 “有用”,这样的人生与动物无异,也没有意义;为人生确立一个意义,就是在追求“有用”之余,追求充实灵魂的富有意义的“无用”的东西。梅有子也有花,梅子是水果,可食,而梅花则无实用,只能供人欣赏。可是,历来人们赞咏的,多是梅花,而非梅子。像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这样的名句,在对美的欣赏中,借物抒情,赞美了人应有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有力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梅诗,也就成了 “ 无用之用 ” 。

11、

重视 “ 无用 ” 的价值,还在于要破破当前危害特大的急功近利心态。不能什么事情都要求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应当 “ 风光长宜放眼量 ” 。人类史上不少的重大发现发明,开始多被视为 “ 无用 ” 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始初只局限在实验室里,曾被讥讽为 “ 毫无用处 ” ,法拉第回答说: “ 那么刚出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呢? ” 随后,运用电磁原理发明了电动机,人类由此步入电气时代, “ 无用成大用 ” 。

12 、

当下,社会上迷漫着急躁浮躁之风,做什么事恨不得都能 “ 一口吃成胖子 ” ,这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技教育界难于造就突出拔尖人才,遂有 “ 钱学森之问 ” 。解读这一 “ 问 ” ,自然会涉及多方面原因,不过,内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求 “ 有用 ” ,不容 “ 无用 ” 。要培养出突出的 “ 有用 ” 人才,需要宁静致远,潜心研究, “ 无用而大用 ” 。时下所以缺少 “ 有用之才 ” ,并非 “ 无用 ” 之思太多,相反,而是 “ 无用 ” 之思太少。基于此,我以为,提出 “ 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 ,是有积极意义的。

13 、

莫言说: “ 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 我们这个时代,为了有用,人们都急于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转换为可以兑现的价值,追求利益最大化,市场占有率、影视收视率、考试成功率、升官发财率等等成为衡量有没有用、成不成功的主要标准。功利主义、普遍的金钱焦虑正渗透社会的各个角落 ……

14、

梁思成夫妇,为考察中国古城墙而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多少次的劝说,只为保留下这些历史的痕迹。想想梁思成为北京的古城墙下跪时,又有多少人在嗤笑。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梁思成所做的一切和古城墙一样的无用。然而,今日我们却不得不感慨这些古城墙的宏伟。时间和古城墙证明了梁思成,给了他 ”大师“的名号,更将那些“无用”变成了现在价值连城的“有用”。

15 、要想 " 有用 " 应多些 " 无用 " 之思

在 2012 年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王安忆作了题为 “ 教育的意义 ” 的发言,提出了一个 “ 有用与无用 ” 的问题,她建议同学们 “ 不要尽去想着有用,而更多地想些无用的价值 ” 。

当今社会如一个典型 “ 上火 ” 型社会:心中欲望太强、步子太大、动作难免变形。人体上火了,喝剂凉茶能去火。社会上火了,亦需一剂能清心降火的药方:做点无用的事,关心点与己无关的事。前者清心,缓和焦虑症,自己与自己和解;后者解毒,消化社会戾气,与社会达成和解。

16 、《林下樗》白居易

香檀文桂苦雕镌,生理何曾得自全。

知我无材老樗否,一枝不损尽天年。

17 、

有个人买了一件珍贵的瓷器,店员用破布将瓷器缠了起来,把它装在一个大纸箱里,并在大纸箱的空隙里塞满了废纸屑。这个人觉得这些废纸破布没有用,而且是累赘,就将它们拿出来扔掉了。结果,在路上箱子掉在地上,瓷器摔碎了。

三、范文展示

1.“无用”实为“大用”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判断“ 无用” 和“ 有用” 。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 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都活不明白,分不清哪些东西是内在修养,哪些东西是追求虚荣;哪些东西有用,哪些东西无用。

如弯树,作为木料“ 无用” ,因为“ 古老” ,因为“ 稀有” ,又有“ 大用” 。所以,判断事物有用无用,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要把目光放长远。

回望历史,看似无用的 “ 儒家之道 ” ,实为无价之宝。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精神内核,看似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精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 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 大用” 正蕴藏在这些看似“ 无用” 之事中。随着国学热的提倡、流行和升温,那些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正在成为真正的“ 大用” 。

放眼世界,正如莫言所说: “ 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 ”

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听到了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还有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里的狄更斯…… 文学、哲学与科学相比看似没有什么大的用处,但正是这些看似“ 无用” 的文人和哲人,却用文学、用思想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 无用之用” ,甚至“ 无用大用” 。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 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

看看身边,只有正确地看待 “ 有用 ” 和 “ 无用 ” ,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真谛。

“ 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 ,这些想法过分强调“ 有用” ,我们应该脸红;“ 文科生不爱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 这些想法忽视“ 无用大用” 。熟不知爱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戴安澜将军熟读文史,精通琴棋书画,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文科生加强抽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恰恰蕴含着“ 大用” 。

我们只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才能真正明白: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共 908 字)

2.有用共无用,绘人生壮景

两千多前,惠子嘲笑五石之瓠“瓠落无所容”而无用,庄子则感叹他未“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这段公案,在今日的我看来,却有另一番判断,庄子光芒万丈,惠子也是百世流芳。无用之用能有大用,有用之用也能有大用,把握好有用,铺陈好无用,方可共绘人生壮丽图景。

有用之用,谱写现世繁华。

孔子说:“食色性也。”孟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食色、仓廪均为有用之用,只有拥有有用,才能成就更多的无用。有用是物质基础,依靠丰富的衣食住行,人民的生活才能日新月异;有用是日益壮大的国防力量,两弹一星、核潜艇、歼20、运20,技术代代更迭,才有我们的现世安稳;有用是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华春莹、赵立坚等新闻发言人唇枪舌战,阿拉斯加中美会谈杨洁篪、王毅你来我往,是他们的不辱使命,为我们赢得民族尊严。谁也不能否认有用之用,定要把握好、运用好有用之用!

无用之用,为心灵修篱种菊。

宋诗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恰如弹簧压缩到极点会弹开,人也需要张驰有度,才是文武之道。在繁忙的生活中,找点闲暇时间看看花开,赏赏日落,让无用之用安慰心灵;奔波在人情世故中,静下来,读一两页诗歌,赏一两篇写满人间悲欢的文字,让无用之用慰藉心灵;听长辈的一句啰嗦,师长的苦口婆心,让青年的躁动感受他们的人生滋味。无用之用,丰富心灵,守护心灵。

发挥有用之用,正确面对无用之用,兼容并包,绘就人生壮丽图景。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懂得有用之用,也会灵活运用无用之用,我想这样的人生一定更加丰富。千古完人宋代文豪苏轼,集儒释道于一体,在官为官,杭州的苏堤诉说着他卓越的政绩,一座座祠堂表白着百姓对他的纪念;一朝被贬,却也能躬耕东坡,静赏水中月,细嗅月中花,品东坡肘子,首推生蚝吃法,在他人眼中的无用之用,在苏轼却品尝出了种种滋味。有用与无用,都需要我们灵活运用,赢得生活的青睐,做人生赢家。

我们要看到有用之用,也要懂得无用之用。不能因其有用就一味赞颂,而忽略无用之用;亦不能因无用之用而一味追求,却罔顾现实的用处。集有用与无用为一体,绘就人生壮丽图景。(890字)

3.于闲适之间窥得人生之质

王安忆曾说过一句话,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忙于奔波的年轻人啊,愿你能在某个恬静的午后,品一杯香茗,于闲适之间窥得人生之质。

茫茫世间,人海沉浮。被囚禁在水泥森林中的人们,每日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忙于追求着世俗所认为的“有用”:功名利禄、金钱荣誉……在他们眼中,没有长久的友情,只有永恒的利益。渐渐地,他们在名利网中变得麻木无知,失去了信仰,忘记了追求,变成自己最不想成为的人。猛然回首,才发现,自己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少年。

而这一切背后,都是因为过于看重世俗所认为的“有用”,在匆忙中抛弃了“无用”,丢掉了于闲适中的那份宝贵的心灵的安宁。

殊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2012年12月10日,莫言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正式领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并在晚宴中致辞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乍一听,可能会感到迷惑。细细咂摸其中的意味,你便能窥得一二了。很多时候,看似“无用”的东西,早已于静默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种影响,映射在你不凡的谈吐中,镌刻在你自信的笑容中,彰显在你生活的行动中,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正是因此,你的言行举止中藏着你看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

心中常怀热爱,“无用”也能变为“有用”。湖南耒阳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好成绩位列湖南省高考文科第四名。被问到所报考的专业时,她从容地说自己已经报考了北大考古系。一时网上热议如潮,有人说,家庭条件不好,就应该报考金融系,以后才能挣大钱。有人说,考古专业过于冷门,毕业找工作时分分钟教你做人。面对质疑,钟芳蓉本人回应:“我喜欢考古,不喜欢的事情我都可以做好,喜欢的事情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由此可见,世上没有真正的“无用”,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需要的是无私奉献的人,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时代总是会给予那些默默无闻的奋斗者最丰厚的馈赠。环卫工人没用吗?没有他们,我们周围将臭气熏天;小区保安没用吗?没有他们,和谐的环境将无法保证。祖国的明天因为他们这些“砖头”“螺丝钉”的付出更加辉煌。

愿你在喧嚣的世间永葆孩童般纯真的心,笑看云卷云舒,找回丢失的那份闲适,于静谧中探寻人生“无用”与“有用”的真谛。

点评:

本文抒情性的文笔极富感染力,说理、记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结合得很好。针对现实生发的感想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只有沁人心脾的讲述娓娓道来,这种写作姿态易于让读者接受。优美的文字、小巧的切入点是作者的慧心之处。

4.无用处便有花开

当亚历山大大帝挟着征服的余威走向第欧根尼时,他一定不会想到他的气势会被哲人一句“ 我在思考,请别挡我的阳光” 瞬间消解。或许哲人的思考远比不上王者的利剑有用处,可历史却无数次证明,前者才能永恒。

而生于现代的我们,生命裹挟在实用科技的洪流中,更像是一途灰色的逆旅。追求“ 有用” 之余,我们又是否看到,“ 无用” 处更有花开?

很多人都曾领略过“ 无用” 的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的美妙,至今犹记灯下捧书畅读,仿佛整个世界就捧在手中。这一定是“ 有用” 的科技带不来的,因为那些“ 无用” 的存在,直接触及人的心性。在“ 无用” 中徜徉,本身就是修明心智、获得智慧启迪的过程。就如孔子,生逢春秋混战、礼崩乐坏,而他却从“ 无用” 的文学典籍中修炼出宽厚、雅致而坚韧的品格。历史尘氛散去,我们也就看到了“ 仁” 的闪光。

当少年时的戴高乐将军捧起名人传记与思想著作时,他不会想到从中学到的品质能引领他改变法兰西的命运。“ 无用” 之花潜移默化地开放在心的深处,它并不实用却随着读懂它的那颗心一道出征,最终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决定着一切。唯有领略过“ 无用” 之美的个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吧。

其实不仅是个人,整个时代也缺不了“ 无用” 的玫瑰。一个孕育着转机与进步的时代,一定是文艺思想繁荣的时代。看见19 世纪欧洲君主制的腐化堕落,可也听见了莫扎特的弦音,听见肖邦琴键的怒吼。“ 无用” 的音乐,无声昭示着新的时代。也许人们还沉浸在科技革命的喜悦中浑然不觉,可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却在“ 无用” 中觉醒,随即,1848 年的大革命将历史带往新的航程。

科技等“ 有用” 的存在,可以如同“ 无用” 那样美,那样有力量,有用的核武器甚至可以毁灭世界。但能为时代做证的,只有那些文学艺术与思想著作。我们或许忘记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可是梭罗的《神的一滴》却仍在心中流淌;我们或许数不出乔布斯的创意,可却能记住那位带着我们的童年去追梦的老人,记住宫崎骏用画笔留下的美丽世界的证明。那直达内心深处的震撼,那“ 无用” 处的鲜花,必将在绽放之日,让个人乃至时代为之倾倒。

岁月的磨洗,会留下时间的玫瑰永远绽放。你是否看见,“ 无用” 处更有花开?

点评:

文章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气,大气的思考、结构、论据选用表明了作者具有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全文围绕“ 无用处便有花开” 这一观点,从历史人物与事件入笔,在比较中通过问句入题,然后用文学艺术对人精神层面的熏陶作用来谈“ 无用” 的“ 有用” ,其间又通过多种不同层面的比照来强化议论、深化观点。结尾处用了比喻和问句收束全文,升华文章主旨,有言虽尽而意无穷的回味。整篇文章话题集中,观点明确,层层深入,思路清晰。不足之处在于文中有些概念不一致,如标题为“ 无用处便有花开” ,而文中多处表述是“ 无用处更有花开” ,“ 便有”“ 更有” 意思不同。此外,对论据的分析还可再强化一些。

5.无用化有用,小我筑大我

历史上几乎每个名人都思考过“有用”和“无用”之间的辩证关系,文学与科学、知识与财富、虚幻与现实,诸如此类。但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拥有长远的目光,以清晰的头脑去选择道路。

有时候,一时的“有用”可能会导致最终的“无用”。二十世纪初,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这个新奇事物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于是,市场上全新产品层出不穷:含镭巧克力、含镭牙膏……这在现代人看来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要知道,镭是放射性元素!但当时的人们认为流行的、新奇的、高科技的就是“有用”的,坚持镭元素可以治疗疾病,永葆青春,甚至返老还童。这股热潮直到二十年后才消退,原因是生产镭射荧光手表的女工相继患上各种严重的疾病。残酷的真相揭开了人们认知的面纱。这种不辨真相盲目跟风的“有用”几年前再度兴起,纳米技术被到处炒作一时成为万能钥匙。可见,假“有用”会真“无用”。

很多时候,一时被认为的“无用”可以成为造福社会的“有用”。祖国建设的历程中,无数先辈前赴后继从事默默无闻且艰苦的科研工作,甚至连家人都无法理解他们,认为他们做的都是“无用”的事——何苦在荒无人烟的大漠中待着呢?但意志坚韧的先辈们没有忘记自己的科学理想和使命责任,他们怀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自愿牺牲个人利益来助力祖国的发展。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远在重洋之外的钱学森在广播中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义无反顾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排除千难万阻回到祖国怀抱;六十年代,邓稼先率领一批青年科学家白手起家研究原子弹,在广袤的大西北上空开出了灿烂的蘑菇云;七十年代,袁隆平迎着周围人不解的目光,执着于瓶罐中和泥塘里的杂交水稻……他们,摆脱了世俗所谓“有用”的眼光,实现了“小我”到“大我”的升华,从而创造出国家之“大用”。

新冠疫情中,有些人忙于写科研论文,“两耳不闻窗外事”,纸上谈兵,因为这些论文对评职称很“有用”。但是也有像张伯礼这样的医者,受命于危难之际,亲赴武汉现场指导,以精湛的医学知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防控方案并取得明显效果。中医药“三药三方”被编入国家版诊疗方案。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留下来的瑰宝,需要我们发扬光大,国人不应把精力浪费在中医“有用”还是“无用”的无谓争论上。

所以我们不妨抛下所谓世俗认可的价值,将“小我”与“大我”联系起来,就像北斗系统一样,每一颗都发挥着自己的功用。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中说:“所闻皆是欢歌,再也听不到痛苦与磨难了。”我说:“所闻皆是‘大我’,再也听不到狭隘与利益了。”

点评:

本文对“有用”与“无用”的辩证关系阐释得很清楚,这种辩证思维难能可贵。几个例子极为典型,尤其能够关注现实生活,可见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与思考很丰厚。结尾的升华与引用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范围广而深。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开学不久,老师说:同学们,找点时间,读一读经典名作吧。

学生甲:唉,都什么年代了,还读这些。说实话,我是死活都读不下去的。

学生乙:我倒是想认真读一点,可是真的没有时间啊。

学生丙:关键是读这些有什么用啊,花时间特多,考试又不考。想想也是醉了。

学生丁:我已经读了好几部作品了,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

…………

要求: ① 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 不少于 800 字。 ④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围绕“ 读经典名作” 展开。学生甲、乙、丙、丁分别持“ 读不下去”“ 没时间读”“ 读了没用”“ 读有收获” 四种看法。材料虽涉及四种看法,但考生在立意时应选取积极、正面的角度,即以反对学生甲、乙、丙的看法或赞同学生丁的看法为切入点,谈读经典名作的积极意义。能围绕此核心话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才为最恰当的立意。

【范文参考】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时下,对于阅读经典名作,某些同学颇为不屑:考试不考,读之何用?对此,我想说:读点经典,看似无用,实则有用。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如果是从实用、实惠的角度来衡量、评判,阅读经典似乎在现在确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无法立刻变现。学绘画,可以立刻画出一幅画,虽说质量不一定上乘,但学有所得,看得见而摸得着;学唱歌,可以立刻有模有样地哼一曲,唱一首,虽说未必悦耳动听,但也是学而能用,信心大增。与之相比,读红楼,我们显然不可能立刻就会写出上乘佳作;品论语,我们也不可能立马成为先贤圣哲。二是即使是在可预见的未来,也很难说就一定是有用的,实用的。七理三文的分科选择比例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学生将来都不会从事与文学有关的工作。对于他们,彼时读的这些东西,统统都不可能变现,而是会慢慢随风而逝,遗落于人生轨迹的某个角落。

话虽如此,我们今天依然要赏名著,要品佳篇。为何?因为它们可以提升我们个人的综合素养,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是实实在在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名著,赏佳篇,用心汲取文学营养,更容易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高雅之人。

时下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穷得只剩下钱了。说的就是那些经济上显然已经富足,但精神世界却相对荒芜甚至破败者。这或许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彰显了加强文学素养的意义所在。诚然,我们需要致富,我们需要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但就此止步,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有更高远的精神追求,需要精心构建我们的心灵家园。读诗,赏词,品文,便是耕耘,便是播种,亦是施肥,亦是浇灌 …… 天长日久,精神家园必然枝繁叶茂,百花盛开。

读名著,赏佳篇,提升综合素养,还能让我们看淡人生的潮起潮落,看轻人生的风风雨雨。多一分为人之 “ 气 ” ,增一分做人之 “ 质 ” 。

花无永开时,人无一生顺。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几成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处风雨之中,登山临巅,一览众小,昔日那些名家妙语或许就会涌上心头,兴致所至一声吼,或许那些不快,那些担忧,就会烟消云散。一身轻松下山来,此生又是艳阳天。

沐春风浴花香之时,轻合窗帘将喧嚣红尘拒之于外,打开台灯让柔和之光遍洒心房,随意拿起一卷名篇,徜徉在文学的王国,轻轻拂去俗世的浮尘,慢慢洗去俗务的疲惫。明天,又是个春风拂面的好日子。

简言之,读诗看文现时无法变现,看似无用,实则有用。无用之用,实为大用。

【点评】

围绕“ 今天,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典名作” 这一核心问题,针对命题材料中列举的部分同学抛出的阅读经典无用论,本文明确提出今天我们仍然要读经典的观点。行文展开的思路非常清爽,且体现一定的思辨性。先从实用性角度切入,指出以纯实用的角度来看,读经典确实无法立刻变现,看似确实无用。继而笔锋一转,重点阐述阅读经典的重要意义:修身养性,惠及一生。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述充分,文笔优美。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华罗庚:少年时考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中途退学帮父母料理杂货铺,后来经过努力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② 李想:高三退学选择创业,先后创立泡泡网和汽车之家。 2013 年,汽车之家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③ 比尔 • 盖茨: 18 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退学,与好友创办微软公司,成为世界首富。

正在读高三的李步明同学搜集到上面三则材料,由此得出 “ 学习无用 ” 的结论,并产生了退学的想法。假如你是李步明的同学,请针对他的观点写一篇文章,有理有据地反驳他的观点,并使他打消退学的念头。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范文参考】

1 、学以自强,鲜花自来

亲爱的李步明同学:

你好!

和你一样,我也沉迷茫然不知所措,怀疑学习无用,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而学习不是适合我的那条路。然而不论我们选择哪条路,都必须不断学习,虽然过程痛苦,但请你坚信,学以自强,鲜花自来。

冰心曾写道: “ 人们只看到鲜花绽放时的美丽,却不见他浸满血泪的浇灌。 ” 或许我们只看见华罗根辍学成为数学家,却忽视了他考入上海中职职业学院的不俗的学习能力;或许你只看见了李想退学创业成功,而忽略了他创业泡泡网和汽车之家所必需的领导力和创设力;或许你只见比尔 盖茨退学创办微软,赢得鲜花与财富,却忽视了他能够被哈佛大学录取及其创业途中所经历的血与泪。学习并非无用,正是学习给你,我绽放了机遇。

苏格拉底说: “ 不被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 你如今萌生了想要退学的念头大概是在审视自我中步入歧途。还记得《师说》中的教诲吗?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你并非不适合学习,只是还没找到你的舞台。学习的过程就是审视自我,寻找自我的过程 。霍金在大学时也曾经迷惘过,最终他听从内心的声音与自己钟爱的物理学长久相伴。李健在考入清华大学后仍然坚持他钟情的音乐,如今在音乐界风生水起。从今来看,他们前期的经历似乎无足轻重,然而正是前期的广泛学习,使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舞台,因此请你也打消消极的念头,重整行装,奔赴战场。

身为学生,我深知你所经历的痛苦与煎熬,但是我们也须谨记罗素那句话: “ 不能忍受无聊的一代人,注定是碌碌无为的一代人。 ” 学海遨游固然辛苦,但每一次屏息,都是积淀的过程,每一次深潜都是知识的淬炼。

愿你足够相信,风雨过后现彩虹,吃过的苦总会在生命中其他时刻回赠你。

我很喜欢小王子中的一句话,请以此共勉。 “ 若你钟爱着一朵独一无二的,如星星般闪耀的玫瑰花,那么当你抬头仰望繁星时,便会感到心满意足。 ” 愿你我借学习之灯,找到自己的玫瑰花,无愧于今日的苦难。

此致

敬礼!

某同学

某年某月某日

2、莫移繁华接空木,且留芳华熠枝头

亲爱的李步明同学:

展信佳!青崖白鹿间,你我已共三载朝夕。近日惊闻你已生退学之念,同窗之情,同袍之谊,实难相忘。只愿多言一句: “ 莫移繁华接空木,且留芳华熠枝头。 ”

然此言绝非刻意阻拦之诳语。与之相反,我想与你一同畅想退学后的时光。目光短浅,权作笑言。

诚如你所说,华罗庚退学始成数学恒星,李想创业方得上市美国,盖茨弃学终为世界首富。倘我是你,我或许会追随华罗庚,可高中数学我尚且云里雾里,何谈成为专家呢?再轮其他学科,我好像也并无专长,看来此路只可作罢。那么或许我能成为李想和盖茨?可学业洪流都使我难言喘息,又何谈经济的浮沉大海呢?如此说,退学一法并不适合我。你虽与我境况相似,若有其他看法,我自当支持,可千万留心,莫移青春繁花接了无实空木,徒使空木葬花。

言及此,想来你心中定是三分疑惑,七分不服。疑惑其三人成功之坦途,不服光明未来渺然浮空木。

我与你同样疑惑,起初也同样不服。心意难平下,我便了解了更多信息,方才开悟,如今分享与你,望能为你稍释烦忧。华罗庚自小便露数学天赋,李想正逢发展时机,盖茨更是世代富贵。原来并非学习无用,而是他们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的成功也并非因为退学,而是因为恰到好处地学。真正意义上的退学,更是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毁灭。

仲永五岁识书具,退而不学,终泯然众人,苏洵半百烧纸稿,进而好学,终名列青史。 “ 思而不学则殆 ” 的教诲未尽,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的长叹又起。这些书本上的教训与珠玉,你一定与我一般熟悉。而这些箴言,更是来自被你痛斥无用的学习。故不妨放慢步子,是否无用,尚当商榷。眼下最重要的,还是找出适合你的方式,移花接佳木,留青春芳华在枝头熠熠生辉。

莫移繁华接空木,且留芳华熠枝头。最后,我仍想对你说,身为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自当担起时代大任。绝非徒追空木可以逃避。芳华之灿,更应留于佳木枝头。

美芹之献,与君共勉,同窗之谊。莫失莫忘!

此致

敬礼!

某位同学

某年某月某日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2020 年7 月,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高考676 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她在选择专业时没有盯着所谓的“ 热门” ,而是选择了“ 冷门” 的考古系,原因是单纯的“ 从小就喜欢” 。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曾说,考古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中国文化的源头,对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都能起到很大作用。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考古业,这段学习生涯都能为人生之路奠基。

材料二:下面是某高中学生李栋梁在高一选课前夕与其母亲的一段对话。

李栋梁:选什么学科应该根据我的人生规划来决定。我的理想是将来能从事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成为登上学术之巅的大家。

李母:别好高骛远,多看看眼前吧!你应该先考虑学什么能得高分,能考个好大学,能找份好工作。

李栋梁:你说的是生活目标,算不上人生理想,我要的人生理想。

李母:孩子,到时候你就知道什么是社会现实了。

请结合材料,以“ 有用与无用” 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 字。

佳作一

身行“ 有用” 尘路,眼望“ 无用” 星空

“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人们在尘世中奔走,汲求功名、实利,仿佛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便成了无用的弊履,被抛至九霄之外。然而可曾想过“ 无用” 之事或许亦有大用。钟芳蓉高分进入北大却选择了冷门的考古专业,看似“ 无用” ,实则是为中华民族寻源探本、护育文脉之专长,助力华夏文明赓续; 李栋梁选择纯学术性数学研究,看似“ 无用” ,实则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推动着科技强国,助于实现中国梦。可见,我辈虽行于“ 有用” 之尘路,也需仰望“ 无用” 之星空。

墨子有言:“ 有利于民者巧也。” 诚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做有实际益处的“ 有用” 之事,因为这样社会才能向前发展。但是一旦过于强调“ 有用” 之用,便会陷入功利主义的深渊。明清以八股取士,天下学子非四书五经不学,人人皆求“ 有用” 之利,以至于文化科技滯于泥潭之中,难以前进。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知“ 无用” 之利,在“ 有用” 的大道上行走时,也应看见“ 无用” 的星海,那点点微光也许就是未来的光耀。

“ 无用” 是一种大智慧。正因为有人不同于众人、另辟蹊径,社会才有发展的希望。黑格尔曾说:“ 一个民族总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遥想中古时代的欧洲大地,神学像阴霾一般遮蔽人心,而哥白尼却醉心于无人问津的天文学,不惧教会淫威,提出了惊世骇俗的“ 日心说” 。如果不是他追求“ 无用” 之学,世界又怎会迎来科学的新生?因此,“ 无用” 的背后实有大用,洞悉此理而为之不解追寻,人类才有希望。

我们虽远眺星辰,但也不要遗忘脚下的道路。“ 有用” 与“ 无用” 并不对立,我们唯有将两者结合方能实现中华文明的振兴。我们不以“ 有用” 的异变“ 功利主义” 为宗,也不必过分强调“ 无用” 。“ 有用” 之径与“ 无用” 之心相统一,共同助力于中国建设。

当下功利之风盛行,时代呼唤“ 无用” 之心的回归。从“ 崇理鄙文” 到“ 经济发展高于环境保护” ,各种浊流侵蚀着人们的思想,导致疏于对文化对环境的重视保护。殊不知,两者正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青年应怀高远之志,知“ 无用” 之利,引“ 无用” 之息壤填功利之洪流,让“ 无用” 与“ 有用” 重新形成合力,共同拉动历史车轮。

让我们怀着一颗洞悉“ 无用” 的心行走在漫漫尘路之中,这样,人类才会拥有星光与希望。

点评

本文主旨鲜明,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文章紧紧扣住“ 有用” 和“ 无用” 进行论述,对当今过分追求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指出其危害,号召青年学子在重“ 有用之用” 的同时,也要注重“ 无用之用” ,“ 身行‘ 有用’ 尘路” 的同时也需“ 眼望‘ 无用’ 星空” 。观点鲜明突出,发人深省,论证完整深刻。

佳作二

以“ 无用” 之基,筑“ 有用” 之城

高考放榜,金榜题名,名列全省第四的钟芳蓉选择考古系引发争议; 人生规划,万般苦想,李栋梁愿从事纯学术性数学研究却被母亲的现实论反驳,“ 无用” 与“ 有用” 的争论是万古长存之命题,我以为只有以“ 无用” 之基方能筑“ 有用” 之城。

“ 无用” 乃“ 有用” 之基础,人皆知“ 有用之用” ,却不知“ 无用之用” 。在财富积累作为成功有为的代名词的时代,考古在大家眼中确实为“ 无用” ,殊不知,考古这一“ 无用” 之事有助于寻华夏之源头,乃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 有用” 之器; 纯学术性的数学研究看似毫“ 无用” 处,殊不知,数学乃科技发展之本源,能推动物理、化学等领域协同进步,更能助力科技强国梦的实现,谓之“ 无用” 者,乃不知其有大用。若无“ 无用” 为基,何来“ 有用” 之用,正如老子所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 无用” 之积累,必成“ 有用” 之大用。5G 的横空出世,是无数人埋头苦干、勤勤恳恳的成果,他们看似做着“ 无用” 之事,实则铸就了5G 的诞生,让中国速度领跑世界,让其大展“ 有用” 之光芒,“ 无用” 乃默默无声,“ 有用” 乃震响世界。放“ 有用” 之光彩,必有“ 无用” 之于无声角落。看古今仁人志士: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大放“ 有用” 之光彩,却不知其数十载做了多少别人不屑的“ 无用” 之事; 原子弹在神州大地上大放“ 有用” 之光彩,却不知多少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数十载,默默沉潜,做着世人不屑的“ 无用” 之事。“ 有用” 为“ 无用” 之结果,影响世界,领跑世界,以无数之“ 无用” 方筑成了“ 有用” 之大用。

“ 无用” 与“ 有用” 相互联系,缺一不可。若无“ 无用” 之积,便无“ 有用” 之用。见“ 有用” 之用,亦需想到其后之“ 无用” 。杨倩因热爱与追求,终实现了“ 天下谁能配白衣” 的奥运首金梦; 当代“ 愚公” 毛相林因坚守与执著,终实现了向“ 绝壁要天路” 的全村脱贫梦; 守卫边境的军人以无畏的爱国理想筑起中国新的血肉长城。探其源头是“ 无用” 之积,望其所至是大用。

世人皆以“ 无用” 不为用,却不见“ 无用” 之大用,钟芳蓉与李栋梁深知:唯有以“ 无用” 之基,方能筑“ 有用” 之城。让我们汇“ 无用”“ 有用” 二者之力量,创时代辉煌。

点评

这篇文章内容极具思辨性。开头用精简的语句回扣材料,并鲜明地提出“ 只有以‘ 无用’ 之基方能筑‘ 有用’ 之城” 的观点,接着驳斥“ 无用论” 的荒谬性,然后畅谈“‘ 无用’ 之积累,必成‘ 有用’ 之大用” 。全文层层深入,说理透彻,彰显了作者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另外,排比叙例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议论气势,还让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文采斐然。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木商、一位植物学家、一位画家慕名前往看一棵古老的松树。他们几乎是同时在大脑中出现了对这棵古树的第一印象:木商脱离不了木商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植物学家脱离不了植物学家的心习,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画家则只管审美,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接着,木商说: “ 它宜于架屋或制器,我将不遗余力地去买它,然后砍掉它,把它运走。 ” 植物学家说: “ 这棵松树属于某类某科,它和其他的松树有诸多不同,它为什么活得这样长久呢? ” 画家没有说话,只是聚精会神地观赏古树苍翠的颜色、盘曲如龙蛇的线纹,体味它那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其中材料讲述的是三个不同职业身份的人看待同一棵古老的松树而有不同的印象和反应的故事。出于不同的职业习惯,“ 心习” 不同,于是对同一个事物有了各自不同的印象和态度。显而易见,那棵古松本身在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它的形象之所以会发生变化,是因为观者的性格和情趣不同。正如王国维所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反照。

材料中明确了“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 ,即并不仅仅观察古松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应由观察古松联想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再到人类对美的审定等等。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结合材料对三个人面对古松不同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进行剖析,即要从“ 主观和客观” 的辩证关系层面进行深入解读,客观是无法改变的,但主观却因为自身的原因而让客观有了不同的印象,由此强调不同心态、不同人生态度会有不同的生命体验,这是能使立意变得深刻的前提。

【范文参考】

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木商在一颗参天巨松面前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实用价值,而植物学家想到的是科学意义。这样的两种观点无可辩驳,因为他们对人类的生活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更喜欢画家对巨松最纯粹的态度。我愿做那位画家,欣赏巨松参天的身躯,让它那苍劲的翠色留于心间。

诚然,木商和植物学家的角度无可厚非,他们只是更注重物质的实用与功能性,这些在推动历史和文明前进中也不可或缺,但我更偏爱画家那无用的思想。

世上有味之事,譬如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但无数过客往往选择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于是终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 这是李太白的澎湃与豪情。他迎着裹挟黄沙的风,站在惊涛拍岸的滚滚黄河边,吟出了这一千古诗篇。如若没有李太白这一无用的吟诵,谁又能托起他心中的豪情?谁又能将黄河的骨气一览无余?苏子有言: “ 休对古人思故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 陶渊明说: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张可久感叹: “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 吟诵出这些诗篇的文人墨客不也正因这些无用之事,满足了人生的至上追求,成为令自己、令后世敬仰的人吗?

殊不知,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当今社会,人潮汹涌,如何追求现实利益的最大化早已成了人们心中无法挣脱的铁链和枷锁。选择专业时,这样的声音充斥, “ 不要选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学了没用! ” 当孩子捧起一本课外书籍, “ 别看那没用的书了,现在不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好好学习才有用。 ” 蒋勋先生曾说: “ 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在物化自己和他人的过程中成为受害者。 ” 我们的行为都像物品一样,被冠以 “ 有用的 ” 、 “ 无用的 ” 的定语。

究竟什么是有用的,什么又是无用的呢?

能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功利地追求事业名利是有用;而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于大千世界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不如蚁附膻者即为无用吗?

恐怕我不敢苟同。

我喜欢坐在街边的咖啡馆里,看行人的步履匆忙。只一瞥,便觉得日月悠长,山河无恙。这也是无用之事,却让人的心于物欲横流的灯红酒绿中寻得一份心灵的暂时安息之所,又何尝不是大用呢?捧了一本书放在膝盖上,沉甸甸的,让书页自由地滑过指尖。近午的阳光下,远处鸟群翩跹 ……

我愿在波涛汹涌的浊流中做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当一个画家,欣赏那参天的巨松,做一个无用之人。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报道称,某高校在听取在校生对课程设置意见时常常会听到对找工作没有用的课的抱怨,或对找工作有用的课为什么不多开一些、开早一些的疑问;但和已经毕业10 年、20 年、30 年的校友交谈时,他们感到遗憾的是当时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在后来变得无用,而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与此对应的另一篇报道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转战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反而时不时向钱教授请教“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

针对以上现象,班级计划举行讨论会,围绕“有用”与“无用”展开讨论。请你结合实际,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同时引导考生正确认识课程的设置,不惟功利,全面发展。题目在设置“有用”与“无用”话题时,增加了关于课程设置的限制,“无用”的学科要不要学?学多少?怎么学?“无用”的学科和“有用”的学科有何关系?这就让写作的针对性更强;题目的语料设置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更有利于思维的开放和深化。

切题立意:

1. 学有用之用,更须学无用之用。

2. 知无用之用,成有用之才。

3. 无用之用有大用,知无用以助有用。

4.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偏题立意:

1. 天生我材必有用。(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且转移话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2. 对应试文化的进一步理解。(脱离有用无用之争,转移话题。)

3. 立有用之志,去无用之功。(没有在题目设置情景内讨论问题。)

4. 从来没有无用的知识。(二元问题变一元问题,题目探讨的是“有用”与“无用”的关系。)

【范文参考】

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班里的“有用”与“无用”讨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当前,我们学校开设的课程可谓多矣,学习内容可谓广矣,这也给我们带来学习困难,于是有同学捡“有用”的学,把自己认为“无用”放弃了。有报道称,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退而不休,深入边区中学讲鲁迅,怎奈学校不热心、学生不愿听,他们只想听“如何学好英语”等他们认为更有用的问题。大家认为“无用”的课程真的“无用”么?

同学们,“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五石之瓠看似无用,却可“虑以为大樽浮乎江湖”,相比于盛水容物,此为大用。“看课外书不如刷题”“学语文不如学外语”“学外语不如学数学”…… 这样的声音在学校可以说是屡听不鲜。为什么?因为数学、外语更好提分。此实为井底蛙之论!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高质足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对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大有裨益,更对人生发展起着指导作用。莫言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用处正是它的伟大用处。”我们的教育积极变革,实行素质教育,推行双减,立德树人。知无用之用,用好这种“大用”,吾辈青年才能于立志成才中有所成就,做有为青年。

同学们,明辨“有用”与“无用”,方知“无用”之课程不可弃。

科学类课程的有用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可我认为,人文艺术类课程给人带来的用处却是更高、更深层次上的东西。它们丰富人的思想,提升人的品位,健全人的人格,陶冶人的心灵,培养人的才华气质,滋润人的内心,让生命更精彩。乔布斯说:“我愿意拿我全部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那些已经毕业 10 年、 20 年、 30 年的学生常常遗憾当初学的所谓有用的课后来变得无用,后悔当时没有更多地去学那些看上去“无用”,但后来实际上很有用的课,比如一些人文、艺术、社会科学类的课。

明辨“有用”与“无用”,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

培根曾言:“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当我们说某门学科有用,我们看到的是分数。我们从功利角度判断有用还是无用,这就排斥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

所以,有用之用与无用之用不可偏废,两条腿走路,才是一个健全的人。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好的资料也值得我们推荐。 出于学生学习与同行交流,我们采用了部分微信公众号、QQ语文群及其他免费网络资源。 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处理,谢谢!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